大穿越时代(校对)第32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26/630

  李云睿皮笑肉不笑,“……当然,二位王爷也得跟满洲鞑虏一刀两断,交出个投名状才行啊!否则我等怎么知道二位是否幡然悔悟了呢?莫非二位王爷是觉得手头兵力不够,没法击败窃据京师的建奴余孽?那倒也无妨,我家大人很乐意派遣一支福宁军入关,帮助二位王爷从鞑虏手中光复京师……”
  “……呃……这个,就不必烦劳黄将军了!眼下建奴的精兵不是在山东就是在南直隶,北京城中只有一干老弱妇孺,我等自己就能对付得了!还请阁下速速回禀黄将军,让他静候佳音……”
  周王吴襄当即吓出了一身冷汗,赶忙摆手谢绝,同时又给儿子吴三桂使了个眼色,让他端上来一盘金银,摆在李云睿的面前,“……贵使远来辛苦,区区薄礼不成敬意……”
  “……呵呵,周王殿下真是客气,多谢多谢,那么在下就却之不恭了……”
  ——历史的车轮隆隆碾过,就在这场密谋之中,昙花一现的大清帝国彻底走向了穷途末路……
第一百五十一章
大清帝国的昙花一现(中)
  崇祯六年九月十八日傍晚,刚插上大清旗帜不足一年的北京城,再一次响起了震天的喊杀声。
  ——打着“援救辽东”的旗号,声称要赶往山海关布防的三万关宁军,在路过京畿之时突然发动兵变,对北京城发起突袭。而京中预先安排的内应也打开了城门,让关宁军一路杀进了北京城的各条胡同里。随即城内驻扎的汉军,也相继溃散或倒戈,跟随关宁军对盘踞内城的满洲八旗发动猛攻!
  一时间,北京城内仿佛乱成了一锅沸水,街巷间燃起了成千上万的火把,将整个城市照得一片通明,各种口音的士兵发出杀气腾腾的呐喊,城内数十万百姓的哭喊声震天,而北京城头原本对外瞄准的大炮,此刻居然全部掉转了方向,一发一发地朝着内城猛烈轰击,将那些精美奢华的宅邸,全都砸得砖石迸飞。
  在这一片硝烟弥漫、刀光剑影之中,大清帝国对北京城不足一年的短暂统治,终于宣告结束。
  虽然自从入主北京以来,清廷一直都在提防汉人势力坐大。无奈女真八旗的人口有限,政治头脑和文化水平则更是悲剧,如果不依赖明朝留下来的官僚系统,就根本无法统治这片广袤的江山。尤其是在皇太极御驾南征之后,就连北京城的一部分日常防务、治安巡逻,也不得不交给投诚的汉军来负责。
  如果是在大清帝国节节胜利、凯歌高奏的情况下,这些汉奸部队的忠心,应该还是很有保证的。但是,当辽东全境瞬间失陷,血淋淋地撕掉了女真八旗那层光鲜的外衣之后,除了少数铁杆汉奸之外,恐怕任谁也都会觉得这些成了丧家之犬的辽东蛮族,在中原的下场多半是兔子尾巴长不了。
  于是,随着关宁军的再一次倒戈叛乱,整个北京城内的文武汉官全都不肯为大清王朝陪葬,不是躲在家里袖手旁观,就是一块儿加入进去反攻倒算,准备趁着大清帝国的覆灭再捞上一笔好处。
  大约三千名奉命留守北京的八旗兵,倒是进行了殊死的抵抗,但由于事发仓促,只能各自为战,而且各处城门从一开始就已经失守,满洲八旗一向引以为傲的骑射之术,在极度混乱的夜间巷战之中也发挥不出任何优势。所以,无论他们再怎么舍生忘死帝拼命搏斗,也还是被蜂拥而来的关宁军杀得步步后退。
  于是,在一番绝望的抵抗之后,北京的内城也宣告失陷,城内的六万多名八旗眷属,只得仓皇退入紫禁城皇宫。尽管这些人多为老弱妇孺,但在如今等绝境之下,依然表现出了非同寻常的勇气,哪怕是小孩和老人,也拿起了棍棒刀枪,哲哲皇后和大玉儿皇妃更是亲自披上了铠甲,号召众人厮杀到最后一刻!
  不过,作为历史上著名的变色龙和墙头草,吴襄和祖大寿纵然已经把大刀朝鞑子砍去,却没有把事情做绝的意思,反而很懂得“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的道理——因此,正当困守在紫禁城内的“女真余孽”,满心悲凉地准备集体赴死之时,却没有迎来关宁军的大举猛攻,而是等到了祖大寿派来的劝降使者。
  按照这位劝降使者的说法,虽然眼下双方已是兵戎相见,但上天有好生之德,凭着过去的交情,关宁军并不打算将八旗眷属斩尽杀绝,而是准备让开一条路,将北京城内的满蒙旗人一律“礼送出境”,其随身财物也可以保留。在出城之后,无论他们是打算返回老家,还是去山东找他们的皇帝,都悉听尊便。
  只有皇太极的嫔妃和子女,还有满洲八旗各位旗主的妻妾,得要被暂时扣留下来。因为吴襄和祖大寿需要用她们作为筹码,跟清廷交换目前正随驾在皇太极身边的关宁将门子弟。为了让她们能够安心,吴襄和祖大寿愿意当众指天发誓,一定对她们以礼相待。当然,如果紫禁城里的八旗家眷硬是不肯接受关宁军的“好意”,那他们也没办法,只好让八旗就此灭族了。
  此番通告一出,退守到紫禁城内的六万八旗家眷,立刻就开始人心动摇。
  之前大家以为这回是死路一条了,这才满心悲壮地准备垂死挣扎,即使去见阎王也要拖几个垫背的。可是既然眼看着似乎还有活路,又为什么不试一试呢?跟举族全灭相比,就是再坏又还能坏到哪里去?
  再说,眼下几万人都困守在紫禁城里,内无粮草外无救兵,连兵器都做不到人手一件,而外面的关宁军已经把红夷大炮都架了起来,就算大家拼死抵抗,又能支撑上几时?还不是白白送死?
  最终,在求生的渴望之下,紫禁城内的八旗家眷还是同意了关宁军的招抚,心惊胆战地打开了宫门,期盼着对方的守信履约。而关宁军居然也真的履行了诺言,在软禁了皇太极的后宫嫔妃和一部分八旗显贵的妻儿之后,便下令打开城门、让出通道,甚至还搜集了一些船只,让这些旗人可以从运河上撤离。
  至此,这场短促的“北京之变”,彻底尘埃落定。次日清晨,随着满街张贴的《讨虏檄文》,在喊杀声和爆炸声中躲进床板下颤抖了一夜的北京市民,终于得知这座城市又一次更换了主人。
  “……昔年明廷无道,苛待良臣,盘剥万民,天下民不聊生。吾辈奋而起兵,不得已与鞑虏歃血订盟,暂借夷兵数万,欲挥师入京,肃清奸贼,匡正朝纲。孰料狡虏逆天背盟,乘我内虚,雄据燕都,窃我华夏神器,变我中国冠裳,吾辈方知拒虎进狼之非,莫挽抱薪救火之误,只得姑且饮泣忍隐,未敢轻举。
  而今,伪清鞑虏宠奸臣,贪敛赋,重刑罚。不能救民于水火,反倒日罄师旅掳人钱财,吸髓剥肤,奸人妻女,与禽兽何异?故而前有黄将军犁庭扫穴,尽除关外妖氛,还辽东一个朗朗乾坤,足见鞑虏气数已尽。后有我军急兴仁义之师,拯民涂炭。今已定京师,故遣牌知会:士民勿得惊惶,各安生理。尔民有弃暗投明,检举满洲蛮夷藏匿民间者,立得重赏。其余毋得戎服,玉石难分,悔之不及。此檄!”
  紧接着,在关宁军四出弹压,捕杀了少许趁乱抢劫的青皮流氓之后,北京城的秩序便再次安定了下来。
  ——————————————————————————————————————
  另一边,虽然北京城里的数万八旗妇孺老弱,最终都平安地出了城,而关宁军也没有毁约追杀的意思。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家伙就真的逃出了生天。因为在得知了北京之变的消息后,北直隶各府县的缙绅地主们也是弹冠相庆,随即群起而响应,纷纷组织乡勇扯旗反清,争先恐后地打起了落水狗。
  ——当穿越者在各处占领区杀缙绅搞土改的时候,八旗大爷们同样也在京畿周边一带大肆跑马圈地,同时把那些土地上的缙绅佃农统统贬为包衣奴才。虽然皇太极身为一代豪杰,不会看不出这种破坏性掠夺政策的危害,但不管怎么说,他也首先是满人的君王,必须首先满足自己人的利益。毕竟得到利益的都是作为大清朝廷统治根本的八旗贵族,哪怕是皇太极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表示默认。
  于是,那些在“八旗跑马圈地运动”之中深受其害的缙绅乡民,很快就变成了最坚定的潜在反清分子。
  结果,仓皇逃亡的八旗妇孺,刚刚离开北京不过二十里,就遭到了京郊乡民的袭击和抢劫,一度损伤惨重。幸好,同样是由于跑马圈地的缘故,如今的北直隶乡间也散落着不少小股的八旗兵马,此时闻讯纷纷赶来汇合,经过一番厮杀,总算是打退了乡民和土匪的进攻,护送着八旗妇孺逃进了天津城。
  更要命的是,随着北京陷落,关宁军叛清自立的消息传开,整个北直隶的残余清占区,也都出现了一系列轰轰烈烈的连锁反应。那些被满清朝廷委任的地方官吏,不是被人武力驱逐,就是主动扯旗反清,整个偌大的华北平原上,到处都是一片树倒猢狲散的闹腾景象。
  尤其是直接面临着未知强敌的山海关守军,在得知背后也变成敌境之后,更是立刻爆发了哗变——由于满洲八旗基本都在中原腹地南征,此时的山海关守军主要由汉军旗和蒙军旗组成,在愕然得知盛京和北京相继易手之后,其对清廷的忠诚心立刻爆发了极大的动摇。最终,绝大多数蒙古人选择了打开营门,策马北上逃亡草原,而汉军旗和投降明军则集体剪了脑后的辫子,同时派人去跟关宁军联络投诚事宜。
  九月二十八日,关宁军在和平接收了山海关之后,又掉头向着天津逼近。虽然无论是祖大寿还是吴襄,都无心跟八旗兵死磕到底。但天津乃是北京的门户,直扼京师之咽喉,沿着运河乘船旦夕可至北京、通州,一日未下天津,关宁军就一日不敢离开京畿,所以无论如何也得把这颗钉子拔下来才行。
  幸好,之前北京的陷落,就已经意味着清庭在直隶统治的彻底瓦解。虽然天津卫城十分坚固,存粮也算丰足,但城内的人心却早就已经乱了。那些惊魂未定的八旗眷属,眼看着返回辽东无路,只得立刻又沿着运河继续向南方逃亡。而天津城内的守军也是暗流涌动,与逼近的关宁军之间使者往来不断。
  接下来,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祖大寿亲自率领一支关宁军,对天津发动了突然袭击。不过从军事上讲,这场夜袭其实并无任何必要,因为当时天津城内的大部分兵马,都在事前得到了消息,不是抓紧时间逃跑,就是预先做好了投降准备,所以城破之后的天津居然显得非常安详,民居街道俱是寂静无声。
  总之,随着天津城头的悄然易帜,整个北直隶都永远地脱离了大清帝国的版图。
  至此,在突然失去了整个辽东,又遭到登州镇的进攻和关宁军的背叛之后,短短两三个月之内,整个大清帝国已经从盘踞几乎整个北中国的庞大版图,一口气萎缩得只剩了北到德州,南到扬州,沿着大运河分布的一条狭长地盘,变成了一个极度奇葩的“运河帝国”。
  虽然这条京杭大运河,乃是中国十七世纪的黄金水道,沿河皆是繁华城邑,如果用心治理的话,赋税收入足可以支撑十几万大军。然而女真八旗占领这块地盘不过短短半年,完全没来得及扎下根基。在如今这般局势剧变、人心叵测之下,谁也不知道这个史无前例的“运河帝国”还能维持几日。
  或许,这个曾经如日中天的大清帝国,很快就会如昙花般迅速绽开,也如昙花般骤然凋零。
  所以,虎落平阳被犬欺的皇太极陛下,在济南御营不幸得知上述噩耗之后,饶是他心志再怎么坚韧,也是当即又呕血三升,同时破口大骂祖大寿和吴襄脑后生反骨,将来必然不得好死。而八旗将士则是抱着各自的家眷亲人,齐声垂泪嚎哭,对失去的家乡和未知的前途命运感到无限悲伤。
  只是在哭完了之后,皇太极还是不得不擦干眼泪,捏着鼻子跟关宁军的使者达成了协议,用之前随驾在身边兼作人质的关宁将门子弟,换回了自己的后宫嫔妃,以及诸位八旗权贵留在北京的家眷。再接下来,没等皇太极想好是否要立刻挥师北上,狠狠报复祖大寿和吴襄这两个反骨仔,新的灾难又已经接踵而至!
  ——初步平定了青州府的缙绅叛乱,并且完成了民兵动员的登州镇,再一次对济南发起了大举进攻!
第一百五十二章
大清帝国的昙花一现(下)
  总的来说,由于在后勤方面享受“后娘养”的待遇,所以陈新大帅发动的第二轮济南攻略,依然非常缺乏科技含量:既没有飞艇和飞机的轰炸扫射,也没有通过【随意门】对城市内部展开的中心突破和斩首战术,只是由陈大帅亲自带着六万登州军,拖着火炮向西一路平推,准备轰开济南城墙打进去。
  而且,由于需要沿途扫荡各个据点,并且在交通要道上驻留一部分兵力来保卫补给线,所以当登州镇的军旗竖立在济南城外之时,陈新大帅麾下能够用于攻城的有生力量,已经只剩了两万五千人左右而已。
  然而,即使是面对这样一个看似并不强大的对手,皇太极依旧没有迎战破敌的信心。
  一个无可掩盖的事实是,大清王朝的家底实在是太单薄了!
  而另一个无可掩盖的事实则是,满洲八旗已经再也死不起人了!
  要知道,在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全族的时候,表面上的统治疆域看似已经延绵数千里,堪称当世之大国。可事实上,当时整个辽东的女真人全部加在一起也不过区区十几万人,之前的女真内战,叶赫那拉部出兵一千就已经算是兴师动众了。至于努尔哈赤的核心嫡系“建州女真”,更是只有寥寥数万部民而已。
  所以,那会儿的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才会在国书中蔑称努尔哈赤为“水滨三万女真之主”。
  到了皇太极上台之后,他创立了汉军旗和蒙军旗,又逐渐把一部分汉人、蒙古人和朝鲜人“抬旗”,融合进了女真人当中,这才使八旗的总人口达到了三十万之众。由于皇太极在位期间一直征战不断,消耗了大量男丁,所以这三十万人口当中的男丁最多也就是十万左右,而这十万男丁若是再减去未成年的孩子和年迈的老人,真正可以上战场的成年壮丁最多是也就六万人。如果不是依靠八旗制度,把女真人的战争潜力发挥到了极限,仅凭如此单薄的人口基数,女真人根本就不可能统一辽东,更不用说入主中原了。
  由于人口和兵力的限制,女真人与明帝国之间的几次大决战,像萨尔浒大战,宁远之战和大凌河之战都是倾巢而动,征集了国中十三岁以上,六十岁以下的全部男丁上阵。在此次八旗入关之时,由于前一阶段大凌河血战的消耗,八旗军的总兵力已经减少到了五万多人。即使加上汉军旗、蒙军旗和蒙古科尔沁部落的同盟军,最多也就是八万人上下,若非关宁军的集体倒戈,这点兵力最多也就够武装打劫罢了。
  然后,在北直隶、山东和南直隶的一系列战事之中,满洲八旗又损失了数千之众,且一时无法补充。再接下来,随着辽东故土的整体失陷,留守关外的十多万八旗老弱妇孺,也随之灰飞烟灭。
  等到北京之变爆发后,虽然关宁军并不想把事情做绝,而是让开城门,主动释放聚居于北京城内的八旗军家属离开。但在沿途地主民团的频繁袭击和明朝降军的倒戈叛乱之下,当时滞留在北直隶境内的旗人们还是死伤惨重,最后只有大约六成的旗人成功逃到了山东德州,得到了自己人的保护和救援。
  于是,待到登州军发动第二次济南攻略的时候,整个大清也只剩下了三万多比较能打的满洲八旗兵,外加五万多不太能打的八旗老弱妇孺,论规模大概跟蒙古草原上的一个顶级大部落相差仿佛。不过这个迁入了中原腹地的“满洲部落”不种地也不放羊,只是一心一意地抢劫和屠杀汉人而已。
  当然,除了这三万多名八旗兵之外,皇太极的手里还有汉军旗、蒙军旗、科尔沁等东蒙古部落的盟军,以及打着大清旗帜的明朝降军、闻香教降军和地主乡勇团练等武装力量,全部加起来不下二十万之众。但除了蒙军旗和汉军旗之外,都是只可共富贵而不可共患难的墙头草,眼下已经变得非常之不可靠。
  尤其是以科尔沁部落为首的东蒙古援军,在确认了大清已经尽失辽东故地,连北京也换了主人,八旗残部被困在中原进退两难之后,原本随驾驻扎在济南郊外的两万东蒙古援军,立刻扯掉了大清的旗帜,没跟皇太极打一声招呼,就果断撕毁了盟约,拔营离开,准备跳出中原的这副烂摊子,火速返回草原老家。
  在北上途中,一支科尔沁骑兵甚至还在德州洗劫了八旗眷属的财物,一点都没念及多年结盟的情分。
  这些蒙古人想要回家,就得穿过关宁军占据的地盘,不过既然吴襄和祖大寿这两个著名墙头草,连跟丧家之犬的女真八旗都不肯撕破脸,自然也不会跟这些一心回家的蒙古骑兵死磕。所以,在跟关宁军讨价还价一番,商定了买路钱的数额之后,这些蒙古人便顺利通过了长城关口,回到科尔沁草原上蛰伏了下来。
  ——虽然科尔沁部落这种落井下石的做法,似乎有些不近人情,或者说是背信弃义,但在环境严酷的草原上,生存规则一贯就是这般的弱肉强食。只有足够强大的霸主,才能得到众多小部落的臣服和效忠,希望得到强者庇护和分享好处。反过来说,任何强者一旦露出了颓势,接下来的命运就铁定是众叛亲离。
  不管怎么说,东蒙古同盟部落的集体叛离,还是给了原本就风雨飘摇的大清朝廷以沉重一击。连带着汉军旗和蒙军旗也有些不稳起来,很快就出现了零星的开小差逃亡现象。其中一部分逃亡者在山东就地当了山贼土匪,另一部分逃亡者则在关宁军那边找到了新工作——满清的汉军旗之中,有不少人原本就是被俘的关宁军改编而来。同样在关宁军的编制里,也有不少蒙古骑手的岗位。
  面对着这样一片人心惶惶的崩坏之局,焦头烂额的皇太极,再也没有心思跟登州军在济南死磕:八旗兵只剩了这么几万人,而且孤悬中原得不到补充。且不说登州军是块难啃的硬骨头,况且就算打赢了济南这一仗,又能怎么样?如果把最后的本钱也折损在了这里,他这个所谓的大清皇帝又还能剩下些什么?
  跟任何游牧民族的蛮夷可汗一样,在眼下这种时候,皇太极也不会太在意一城一地的得失。
  于是,当登州军再次逼近的时候,清军很没骨气地又一次放弃了济南,仓皇向西退往运河畔的东昌府。
  ——————————————————————————————————————
  然而,当英明神武的大清皇帝,带着他的八旗大兵远逃千里之后,山东济南府的汉族地主缙绅,却硬着头皮为了保卫大清帝国治下的最后一座省会城市,再次与“倒行逆施”的登州军展开了殊死的厮杀……在铺天盖地的炮火轰击之下,济南府的乡勇团练们表现出了惊人的勇气,先是在城墙上被轰死了近千人,但依然死死守着城墙的各处缺口,用灰瓶、金汁、万人敌和霰弹,打退了登州军的两次突击。
  在济南城墙被炮弹砸得大面积坍塌,再也无法据守之后,这些乡勇又退入城内街坊,在巷战之中跟登州军周旋了一天一夜,利用复杂的地形,成功延缓了登州军的猛烈攻势。刚刚新官上任的第二任大清济南知府,甚至还派遣使者悄悄出城,联络附近乡下潜伏的地主团练,企图偷袭登州军的营地。
  最后,忍无可忍的陈新下令火攻济南城,偏生在这时候却下了一场瓢泼秋雨,使得火攻之策失效,而守军的士气也更加高涨,以为自己得到了上天保佑,继续在残破的街巷间顽强战斗……
  这场惨烈的城市攻防战,一共持续了整整五天五夜。待到新任大清济南知府悬梁自尽,府衙屋顶上的最后一面旗帜被砍倒之时,整个济南城已是遍地残墙瓦砾、处处焦痕浓烟,七零八落的尸首堆满了街道,其场景简直宛如地狱。而陈新大帅在破城之后的大清算,更是让剩下的地主缙绅也多半被吊上了树丫。
  然后,在攻陷了济南府之后,登州军的攻势也再次达到了极限,使得山东战场再一次沉寂了下来。
  ——————————————————————————————————————
  然而,当济南城的汉族地主缙绅,正在率领着他们的乡勇团练,为了大清王朝的荣耀死战到底之时,“转进”到东昌府的皇太极,在给八旗眷属安排好了车船粮秣之后,却又继续向南开始了大踏步的撤退。
  虽然这种避战逃亡的策略实在是很丢脸,但对于此时的皇太极来说,也确实是不得不为的无奈之举。
  因为,如今正在土崩瓦解的大清王朝,根本就守不住那么大的地盘。从地图上就可以看出来,如今大清的占领区沿着运河一线排开,北到德州,南到扬州,不仅大多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易攻难守至极,而且四面八方都是正在交战的敌人和潜在的敌人,从古至今也没人能守得住这样奇葩形状的疆土。
  如今关宁军倒戈背叛,八旗上下人心离散,北上收复辽东故土已然无望。鉴于这样的情况,皇太极决定放弃占领区最北端的德州、临清等地,举族迁徙到泰山以南的兖州府。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26/6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