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穿越时代(校对)第33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30/630


第一百五十九章
南京!南京!(上)
  南京应天府西南,大胜关。
  身披龙袍的崇祯皇帝,在亲卫扈从的前呼后拥之下,拾步踏进了这座空荡荡的关隘。
  但凡帝驾所过之处,将士尽皆举起刀枪,高声欢呼,声浪一层层地传播开来,如同大海狂啸一般。
  大胜关此地,曾是昔年朱元璋战胜陈友谅的地方,故而得名。但是自从大明立国以来,这座关隘就再也没有发挥过任何作用,绵延数里的城墙多已失修,即使征调十万民夫,没有一个月也无法完成修葺。
  所以,当东军主帅,南京兵部尚书吕维祺仓皇逃离芜湖战场,带着几千残兵败将退到大胜关之后,面对着这座到处都是塌方缺口,并且既没有守军接应,也没有储存半点儿军械粮秣的要塞废墟,顿时就彻底绝望了。他手下的东军残部看着大胜关居然是这般破败模样,连军粮都没着落,同样是一个个凉透了心,纷纷各自开了小差,哪怕吕维祺大把撒银子犒赏,也是无用——连饭都没得吃了,有银子又如何?
  等到数万西军的大阵和崇祯皇帝的御驾,一齐开抵大胜关下的时候,守关的东军已经逃得只剩了数百人,而且一看到崇祯皇帝的龙旗,剩下的人也丧失了战斗的意志,而是抓紧时间一哄而散。就连东军主帅吕维祺的亲信仆人,都背着主人偷了他的行囊,瓜分了里面的值钱玩意儿,然后各自逃亡了。
  绝望之下,吕维祺只得找了个地方悬梁上吊,同时留下一份悔过书,乞求崇祯皇帝饶恕他的家人。
  遗憾的是,如今这位换了魂儿的穿越版崇祯皇帝,在对待叛徒的态度上,只会比前任更严酷!
  “……吕维祺啊吕维祺,你既然知道自己深受国恩,被朕封为南京兵部尚书,却背叛君王、拥立伪帝,乃是十恶不赦的大逆不道之举,当初为何又要跟那班东林逆党沆瀣一气,直到上个月都不见你悔改呢?”
  看着手中这份祈求怜悯的遗书,崇祯皇帝的脸上满是讥讽之色,“……明明自知罪无可恕,却妄想靠着自己的一条老命和一张薄纸,就为全家求得赦免,你以为自己是个什么东西?莫非是以为朕懦弱可欺吗?若是汝这老狗当真天良未泯,心中尚有忠义,先前的芜湖之战,为何不见汝临阵倒戈,弃暗投明?
  如果朕仅仅凭着这么一纸讨饶的空话,就宽恕了汝这罪魁祸首,又该如何奖赏那些忠心追随于朕的臣子?速速拟旨!将罪臣吕维祺的头颅传示三军,尸身挫骨扬灰!吕家满门抄斩,罪诛九族!”
  听了皇帝的严刑重处,卢象升的嘴唇皮动了动,似乎想要说些什么劝解的话,但最终还是没能说出口:毕竟,像这种拥立伪帝的谋反大罪,事败后诛杀九族乃是自古以来的常例,谁也不能说崇祯帝太残酷。
  在离开大胜关的时候,崇祯皇帝又收到一则捷报,原来王斗自从奉命率部三千南下攻打徽州之后,一路势如破竹,所遇抵抗极为轻微。现已顺利攻占徽州府城,生擒南京伪朝任命的徽州知府,收编伪朝降兵约两千人,周边各县也纷纷宣布易帜,故而向后方报捷请赏,顺便请示自己这支部队的下一步行动方案。
  得知此事,崇祯帝当即龙颜大悦,觉得这似乎是个好兆头,便跟军中诸将讨论此事,诸将皆表示南京这边兵力已经足够,不需要王斗的几千偏师再赶过来添乱了。于是崇祯帝就加封王斗为浙西总兵,令其率部跨越省境,继续向东进讨,伺机收复浙西北地区理论上依然尊奉南京朝廷的安吉、淳安等县。
  ——————————————————————————————————————
  然后,在全军和平通过了大胜关之后,巍峨壮丽的留都南京,就出现在了崇祯朝廷一干君臣的眼前。
  怀着某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情感,崇祯皇帝手持一只西洋望远镜,站在高处,眺望着这另一座雄伟壮观的大明帝京,只见东面的钟山像盘龙一样蜿蜒环抱,西面的石头山像猛虎一样雄踞在大江之滨。浩浩的长江从金川门下向东北方向流去。城内东南角那一片金光耀眼的楼台殿阁,便是南京的大明皇城。
  触目所及,崇祯皇帝忍不住好一阵的心怀激荡——逃离北京的仓皇,丢失北地的无奈,辗转中原的落魄,武昌募兵的艰辛,誓师东征的豪情……过去的一幕幕的往事,全都浮现在了他的眼前。
  整整一年了,从在穿越之初的茫然,到清兵进逼之下的绝望,再到众叛亲离之下的仓皇逃生,然后一点点地忍辱负重,收拾残局,积累实力,扭转乾坤……时至今日,他终于迎来了第一场决定性的胜利。
  作为大明帝国的正统君王,他终于能够夺回一座属于自己的都城了!
  虽然前方还有帝都金陵的高大城墙,但这并不能挡住他前进的步伐。
  的确,南京的城墙比北京还要更加坚固,也更加雄伟,可就算是再坚固的城墙,也需要有人来守卫才行。而如今的金陵城里,除了极少数“逆党首脑”还在妄图负隅顽抗之外,绝大多数的王公大臣、文臣武将,都已经派遣使者,跟崇祯皇帝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秘密沟通,表示要弃暗投明、拨乱反正。甚至就连掌握着城内绝大部分军队的几位国朝勋贵,也往崇祯皇帝的军营里派来了子侄“随驾”,或者说是充当人质,取信于天子。说是只等着讨逆大军来到城下,就会干掉那几个逆党首脑,然后开门易帜,迎接帝驾入宫。
  然而,正当崇祯皇帝和西军诸将驻足于城外,期待着“南京无血开城”的场面之时。首先等到的却不是城内官绅迎接“真命天子”御驾的仪仗队,而是一支从城南方向绕过来袭击的骑兵!
  而更不可思议的是,在这些骑兵的脑袋后面,全都赫然拖着一条金钱鼠尾辫子!
  “……这是……辽东鞑子?真是奇了怪了!他们怎么会跑到南京来的?”
  崇祯皇帝先是看得目瞪口呆,旋即便醒悟过来,顿时就是勃然大怒,“……岂有此理!这帮东林君子之前已经是扶立伪帝,毫无忠心。如今更是连鞑虏都敢勾结了!他们这是把圣贤书都读到了狗肚子里吗?”
  ——————————————————————————————————————
  虽说这帮女真鞑子突然在南京出现,让原本一心等着摘取胜利果实的西军上下,一时间都有些措手不及。但惊讶归惊讶,这南京城还是一定得要进去的,毕竟大家都历经了千辛万苦,才把仗都打到了这一步,崇祯皇帝和西军诸将也已经没有了半点退缩的余地,只能跟这些来搅局的辫子兵死战到底。
  幸好,在这个时空,由于黄石在辽东战无不胜的辉煌战绩,还有其余几位明朝阵营穿越者的亮眼表现,满洲铁骑“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的战场神话早已破产,而是普遍被认为是一群凭运气捡漏的家伙。大多数的明军虽然对上清军还是败多胜少,但至少不会一看到他们脑袋后面的辫子就心里发虚了。
  更何况,在屡屡遭到毁灭性的重创之后,如今这个被困在两淮的大清帝国,不管怎么看都只能用“苟延残喘”四个字形容——失去了苦心经营多年的辽东根据地,在新的占领区内没有任何根基,从正常的角度来看,这样一帮只有武力还算彪悍的落魄盲流,是绝无可能在异国他乡建立起稳固统治的。
  因此,在卢象升的指挥下,双方很快就在南京的郊区附近展开了一场前哨战。由于这里人烟稠密,地形复杂,房舍树木甚多,拥有数量优势的明军固然施展不开,但清军的骑兵更加冲击不起来。
  于是,在一番混战之后,这一千多名前来骚扰的清军骑兵,很快就损失惨重,被逐出几条主要街道,只能在远处徘徊。而崇祯皇帝率领的五万大军,则得以继续向着南京的西侧城墙迅速挺进。
  与此同时,南京城内也是一片烈火熊熊,喊杀声震天,早已扯旗“反正”的魏国公徐弘基,正率领着他府上的两千多名亲信家丁,和其他几位手握兵权的南京勋贵一起,跟闯入城中的清军先锋展开巷战。
  ——从扬州率领八千辫子兵渡江南下,登陆镇江之后,虽然皇太极已经明白时间紧迫,所以没等后续兵马全部到齐,就匆忙点起五千兵马,以最快速度往南京城飞奔而去。但南京城内还是在清军赶到之前,就已经变了天:以大明开国第一名将徐达的后人,魏国公徐弘基为首的南京勋贵,率领他们掌握的武装力量悍然发动兵变,准备迎接崇祯皇帝入城。手头兵微将寡的首辅周延儒,很快就被他们打得大败。
  当皇太极带着五千辫子兵,一路紧赶慢赶地狂奔到南京城外的时候,作为内应的周延儒,也已经被倒戈的勋贵们逐出皇城,正率领少数亲信逃到了太平门。而崇祯皇帝的御驾都已经过了大胜关!
  面对这等危局,不肯服输的皇太极,只好亲自率领四千辫子兵,从周延儒还能控制的太平门进入南京市区,准备打垮发动兵变的南京勋贵,夺取皇城和南京城防,把崇祯帝的大军拒之门外。同时又命令阿巴泰率领一千清军骑兵担任别动队,从郊外绕到南京城西,尽一切可能阻滞崇祯帝的兵马进城。
  最终,皇太极的上述战术目标,只有百分之二十五得到了实现:虽然在一番激烈的厮杀之后,他成功地击退了勋贵们的家丁,打进了南京皇城,控制了很大一片市区,但因为时间紧张的缘故,还是仅仅控制了不到一半的城门。另一边,因为长途跋涉而早已疲惫不堪的清军别动队,也没能拦住崇祯皇帝的六万大军,反而因为陷入不利地形的缘故,被打得损失惨重,连首领阿巴泰都在混战之中受了重伤。
  接下来,崇祯帝的兵马大举跨过秦淮河,通过南京西面的清凉门、聚宝门,源源不断地进入市区,与南京勋贵掌握的残兵汇合。到了这一刻,原本由东林党一手操持的那个南京小朝廷,事实上已经是土崩瓦解,不复存在。在南京战场的主角,从此只剩下了两个:崇祯帝的明军和皇太极的清军。
  ——自从去年那场围绕着北京城的激烈争夺战之后,这两位仿佛命中注定的老对头,此时又为了争夺跟上一个战场相距千里的南京城,而再一次投入了彼此全部的底牌,展开了最疯狂的较量!
第一百六十章
南京!南京!(中)
  铺天盖地的熊熊战火,正在金陵这座天下第一大都市里燃烧!
  昔日里纸醉金迷、莺歌燕舞的秦淮河上,漂满了残缺不全的尸体;原本应当书声琅琅的国子监,被冲天的烈火烧成了一片白地,隆隆震动的火炮轰鸣,取代了大报恩寺的悠扬钟声。
  面对着鲜血淋漓的刀枪和席卷而来的烈火,上百万后知后觉的南京市民,骇然发现自己竟然一下子身处于战场,不由得纷纷鬼哭狼嚎,抱头鼠窜,但依旧成千上万地死于兵戈和烈火之下。
  而越来越多的军队,还在不断开入这座目前全中国最大的城市,将一切的繁华尽数化为劫灰。
  这场战役的初期,明军和清军双方都各自控制了半个南京城,在城内城外同时大打出手。
  从兵力对比上看,崇祯皇帝从大胜关带过来了五万兵马,加上南京城中明朝勋贵发动起来的亲信家丁和武装佃户,合计有六万余人。而皇太极身边的清军只有区区五千人,再加上他的同盟军,也就是东林君子们还能控制的少数残余死党,总共最多不过六千人,在战场上相当于是以一对十。
  但是,崇祯皇帝的明军虽有六万之众,其中却包含了不少水分。因为这里面不仅有魏国公等南京勋贵临时发动起来的许多乌合之众——比较能打的精锐家丁家将,毕竟只是少数,还有在芜湖之战收容的原南京朝廷两万降兵,其战斗力和忠诚心都十分堪忧。也就是说,六万明军里面有将近一半都是凑数的。
  即使是剩下的三万多明军里面,也并非全都是能上阵的战兵,而是把苦力杂役什么的都算了进去。
  另一边,皇太极虽然最初只有六千人,但里面却有五千人是打惯了苦战硬仗的八旗精锐。而且,他的后续部队还在不断从东边的镇江渡口赶过来增援。除此之外,皇太极还抢在崇祯皇帝派兵进城之前,就提前一步控制了南京皇城,这座矗立在南京市区内的城中之城,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抢到了战场的地利。
  但尽管如此,明军的兵力优势依然很明显。而且,无论是江南水乡的水稻田,还是金陵都会的狭窄街巷,都是极度不适合北方骑兵驰骋的地方,甚至连复杂一点的步兵方阵都排不出来,只能像市井流氓一样乱糟糟地斗殴。习惯于野战破敌、铁骑驰骋的清军,显然不怎么适应这样低技术含量的战斗。
  为了激励士气,崇祯皇帝在正阳门上竖起黄罗伞盖,亲自持锤擂鼓,激励将士奋勇杀敌。主帅卢象升则在南京地区历史悠久的军事要塞石头城遗址上,架起了手头仅有的几门重型火炮,猛烈轰击清军聚集的街区。而南京城内的市民,虽然对招致这场飞来横祸的明清两军都深感愤懑,但是相对于熟悉的大明官军而言,还是留着难看发辫的女真鞑子更加讨厌一些,因此一旦寻找到机会,便对这些鞑子群起而攻之。
  而在极端混乱的巷战之中,即使是手拿砖块棍棒的妇女儿童,也有了用武之地。甭管你的功夫再高,丢过来一块砖头也能撂倒,看似不起眼的砖块和棍棒,在小巷里抽冷子偷袭起来还是蛮有力道的。
  于是,随着大批明军的陆续入城,还有南京市民的群起围攻,皇太极麾下的四千清军尽管竭力厮杀,但还是被一点点地挤到了南京城外。原本被清军控制的各处南京城门,也是一座接一座地相继易主。
  尽管皇太极不顾自己身为皇帝之尊,舍生忘死地在南京街巷间带队搏杀,就连胯下的战马都被打翻了两匹,脑袋和背后更是先后挨了两个花盆、一块砖头和一记闷棍,外加小半锅煮沸的开水,最终被打得头破血流、昏迷过去,但这种身先士卒的英勇表现,依然无法挽回清军及其东林党同盟者的颓势。在一天一夜的混战之后,明军先是用火炮轰开了洪武门,攻入皇城,夺回了皇宫这个关键据点。然后又继续压缩残余清军的活动空间,一度将皇太极围困在神策门附近。当清军形势最危急的时候,皇太极本人昏迷不醒,身边只有不到一百个卫士,左右侍从都已经给他剃了光头,换上僧衣,准备设法护送他化妆成和尚潜逃了。
  然而,由于崇祯皇帝的水师力量相对单薄,无法切断长江航路,导致之前已经集结在江北扬州的清军,始终在源源不断地渡江来援。而皇太极为了夺取江南也是发了狠,一口气押上了大清帝国的几乎全部赌本。除了留下多尔衮三兄弟的正白、镶白两旗兵马,负责留守徐州和鲁南的后方大本营之外,其余六个旗的满洲大兵,还有剩余的汉军旗、蒙军旗等等,以及还肯听话的各路汉地降兵,统统都被他拉到了江南这边来!
  就这样,由于明军没能在短时间内歼灭皇太极的清军先头部队,随着一支又一支清军从镇江相继赶到,南京的战场形势又渐渐地再一次开始了逆转。一度形成的神策门包围圈,又被后援清军冲开,而皇太极也转危为安。再接下来,从玄武湖、幕府山、到钟山的明孝陵,都成了两军激烈拉锯的战场。
  随着速决战的妄想破产,毫无章法的混乱战斗持续了一天又一天,一座又一座精美的寺庙或宅邸被烧成白地,明军虽然依旧占着上风,但始终无法取得全胜,甚至一直不能控制住整座南京城。
  由于南京皇宫距离双方反复争夺的战场前线太近,而且已经在战火中变得残破不堪,崇祯帝只得在钟山的明孝陵设立了御营,一边祈祷朱元璋的在天之灵保佑自己,一边继续指挥这场漫长而艰苦的战斗。而皇太极则在幕府山脚下的燕子矶立下大营,对着八旗将士指天发誓,这一次不拿下南京就决不罢休!
  需要注意的是,皇太极的清军虽然是外来的客军,但在江南这片地方也不是没有支持者——就像寻死的人,如果一次自杀失败,通常就没有勇气立即开始第二次自杀一样。原本已经对局势灰心绝望的东林党人,看到清军大举南下,来找他们算账的崇祯皇帝似乎未必能坐得上金銮殿,于是又纷纷心思浮动起来。
  其中,此次“借师助剿”的两个主谋,首辅周延儒和他的学生张溥,一个在南京战场为清军指点地理、筹集粮秣,一个在镇江渡口督促水师船只,从江北的扬州转运清军兵马。而其他一些还没有跑远的东林君子,也纷纷站了出来,虽然南京朝廷下属的正规军已经全垮了,但这些人凭着他们在地方上的影响力,还是很快组织起了一票乌合之众,前来南京战场上帮助“大清友邦”,顺便到南京城里抢点儿东西。
  不过,东林党固然是江南的地头蛇,但如今的崇祯皇帝,同样也不算是外来户。
  在发现这些满口道德文章的东林君子,居然再一次刷新了他们的下限,以至于不惜投靠鞑子,也要跟自己这个正统天子作对到底之后,这位穿越版的崇祯皇帝陛下顿时暴跳如雷,于是一边向湖广和江西的后方催讨援兵,一边立刻召来已经投靠他的南京勋贵,还有倒戈归顺的地方官员,要他们发动乡民,讨伐东林逆党,所获财富女子尽可以自取之。结果,就很快导致了战争规模和战争范围的急剧扩大化。
  ——江南的东林党在这些年固然已经是搞得无父无君、目无朝纲,甚至像同时期的波兰农庄主们一样崇尚地主阶级自由化。但崇祯皇帝代表的大明朝廷二百年正统权威,毕竟不是那么容易磨灭的。而江南地方上的势力,也还没有到东林党一手遮天的程度——说到底,东林党并不是现代那种结构严密、如臂指使的革命政党,而只是一个类似地主缙绅政治俱乐部的松散组织,进党离党都是司空见惯之事。偏偏任何一个地方的缙绅大户,都不可能是铁板一块,所以东林党在地方上有多少支持者,就同样有多少死对头。
  更重要的是,学过动物学的朋友们都知道,哪怕是最原始的草履虫,都有趋利避害的生物本能,更何况是思维能力丰富的人类呢?眼下东林党拥立的永和伪帝,已经逃窜无踪,如果再不拨乱反正,回到崇祯陛下的阵营里来,还能怎么选择呢?难道要去给这些浑身臭烘烘的女真鞑虏当奴才吗?
  结果,在这两大政治力量的撕扯之下,先是南京周边,然后是整个江南,都爆发了地主团练之间的大规模群殴。许多地主大户举着各自的旗号,用刀枪清算起了彼此之前的新仇旧怨。再加上之前民间的各种抢米骚乱也还没平息,各路武林大侠们组织起来的乱党还在跳腾,此外又有闻香教的分支势力,也跟着渡江的清军,一齐进入江南民间,挑起各种骚乱……明军、清军、邪教、地主、水匪、山贼、饥民,各色各样五花八门的势力一齐登场,把这片素称宁静富饶的江南水乡,给彻底打成了一锅粥。
  到了崇祯六年十一月十九日的时候,已经僵持了多日的明清两军,终于在南京战场上形成了总对决的态势。其中,清军历经多次增援和连日损耗之后,还剩大约三万人,盘踞在长江之畔的幕府山一带,同时控制着南京城北部,神策门附近的一小片市区。而明军的总兵力则达到了九万人,盘踞明孝陵所在的钟山立寨布阵,同时控制着南京城区的绝大部分,但不仅骑兵匮乏,而且长江上的水师也不占优势。
  至此,一场决定南方未来命运的大会战,即将在幕府山和钟山之间,玄武湖东岸的狭窄平原上打响,双方这次都是拿出了倾国之军作为赌注,究竟是崇祯皇帝坐上南京的金銮殿,将四分五裂的大明帝国重新捏合起来,还是八旗铁骑征服江南,让昙花一现的大清帝国死灰复燃,都要在这场决战中得出结果。
  然而,就在这个明清大决战一触即发的时候,本已在南京这边久战疲惫,只是凭着一股精神在咬牙硬撑的崇祯皇帝,却又从一名风尘仆仆的使者口中,得知了自家后院失火的糟糕消息。
  “……什么?湖广有变?武昌、襄阳陷落?!温体仁首辅带着皇后和太子逃过来了?!!”
  ——就在崇祯皇帝跟皇太极鏖战南京的时候,在中原蛰伏已久的流寇却趁机展开了大行动,直捣他的后方:李自成从河南杀入襄阳,横扫汉水上游;张献忠从淮西翻越大别山攻入汉阳,随即又渡江攻占了武昌。留守武昌的温体仁首辅根本无力抵抗,只得护卫着皇室成员登上船只,仓促朝着下游方向逃亡。
  更要命的是,没等崇祯皇帝下令封锁消息,这个噩耗就已经在军中传播开来了……
第一百六十一章
南京!南京!(下)
  得知发生在湖广后方的惊天剧变,南京前线的明军立刻陷入了巨大的骚动之中。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30/6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