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穿越时代(校对)第334部分在线阅读
而江南民间积蓄的财富,更是天下之冠,即使帝都北京都无法相比,更别提山东和徐州这种地方了。
论撒钱买忠心的资本,此时的多尔衮根本没法和皇太极斗富,况且人家还占着正统皇帝的大义名分!
第一百六十七章
二帝殡天(上)
到了崇祯七年二月初的时候,依然滞留在淮北,听命于多尔衮的两白旗兵马,已经只剩了二十多个牛录。而且其中大部分牛录都跑了不少人,只有他亲舅舅阿布泰管领的五个牛录算是比较完整,因为这些人是老汗努尔哈赤的嫡系亲兵,曾经地位尊崇,但到了皇太极当政之后却颇受打压,自然深恨皇太极。
此外,原本滞留在徐州一带的杂牌汉军,也纷纷响应大清崇德皇帝的号召,成百上千地渡江南下分田地,多尔衮即使想拦都拦不住——被派去拦截的八旗兵,多半也跟着一块儿下江南发财去了!
没办法,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无论是满人还是汉人,谁不想去江南那等好地方享福呢?
眼看着手头实力急剧缩水,多尔衮自己也是变得越来越心虚,甚至有些打起了退堂鼓。
然而,多尔衮同样也清楚,自己这一回玩得实在是太大了,居然趁着皇太极危在旦夕之际保存实力、坐山观虎斗!即使他现在跪到皇太极的面前痛哭悔过、负荆请罪,只怕也不会有他的好果子吃。
虽然皇太极最近从江南发过来的圣旨上面说得很好听,声称只要多尔衮迷途知返,肯带着两白旗来江南,就一概既往不咎,房子、金银、田地和江南佳丽样样都有。不过多尔衮好歹也是以头脑发达而闻名的聪明王,深知他的好八哥皇太极这一回绝对饶不了自己!想想全家惨死的莽古尔泰,圈禁到死的阿敏,多尔衮觉得自己若是听了八哥的甜言蜜语,傻乎乎贸然南下的话,下场弄不好还会比他们更惨。
但问题是,多尔衮的大多数部下,都普遍不愿意再跟他一条路走到黑了。首先当然是江南美女、田庄和财宝的巨大诱惑,那些在江南得了好处的同僚们已经纷纷捎来消息,说江南富豪家里的亭榭楼阁是何等的奢华秀丽,让他们眼馋不已;其次是眼下多尔衮的实力已经无法跟皇太极抗衡,如果打起来必败无疑。所以,这些人都纷纷向多尔衮进谏,希望他为了大家的荣华富贵,还是南下跟皇上认错为好。
在满清八旗这个军事打劫集团内部,既然身为首领,就不能不为部下的荣华富贵着想。如果硬要悖逆众意,下场就铁定是众叛亲离。跟南下赌皇太极的人品相比,在淮北硬撑到底的风险也是一点都不小!
所以,多尔衮跟多铎、阿布泰商量了许久,依然拿不定主意,最后只好继续熬日子,同时期盼着皇太极被江南佳丽给迷花了眼,累断了腰,或者让江南的民变给拖住了手脚,暂时顾不上自己这边的烂摊子。
遗憾的是,这纯属多尔衮的痴心妄想,身为堂堂一代盖世雄主,皇太极岂是那等会耽于酒色之人?
另一方面,确实,自从后悔不迭的江南缙绅,得知“大清王师”对他们既要财还要命之后,尚未被清军攻占,或者已经在名义上降伏的各府县,就“竞起兵为恢复计”,到处都有士子缙绅在组织义军,掀起轰轰烈烈的抗清运动。其中有很多地方还没来得及拉起队伍,就被镇压的了。但也有人真的成功起兵。
比如复社士子陈子龙、夏允彝等人,自从逃出苏州虎丘之后,就在松江府募兵抗清,于数日之内纠集一千余人,设明太祖像誓师起义,军号“振武”,企图反攻苏州,解救当地百姓。然而,陈子龙和夏允彝所纠集的义兵,虽有千余之众,但饷无所办,粮无所筹,且多为难民渔人,未经训练,又不知纪律,故而甚不堪用。而领头的几位读书人也根本不知兵事,甚至连乡间的群殴都没组织过。结果,这支名字起得很威风的“振武军”,尚未来到苏州城下,便被小股八旗游骑一冲而散,死伤枕籍,陈子龙等主事者仅以身免。
除了松江陈子龙和夏允彝这支一触即溃的“振武军”之外,江南其它地方冒出来的义兵,由于皆为乌合之众的缘故,也或是畏缩不前,或是旋起旋灭,甚至还有自己炸营溃散的。在皇太极看来,这帮废柴和懦夫对大清铁骑根本构不成什么真正的威胁,至多只不过是早一天掐死或晚一天掐死的差别而已。
所以,在攻陷苏州之后,尽管有不少汉臣进谏,希望清军不要掉头北上,而是继续扫荡松江、湖州和嘉兴,从而全取江南。此外又有镶白旗将领图尔格,带着他的三个牛录攻打江阴县城失败,只得痛哭流涕地向皇太极求援。但皇太极还是坚持首先解决八旗内部矛盾,一心要把多尔衮给打服了再说!
崇祯七年二月初三日,在重新集结了参加苏州屠城的各路清军,也大致养好了右边肩膀上的箭伤之后,皇太极便离开拂水山庄,起驾出行,下令全军返回镇江,再次预备渡江北上。同时,皇太极又向多尔衮发出了一份最后通牒,让他要么速速渡江南来,跪在自己的马蹄前负荆请罪,那么皇太极保证可以既往不咎,以后大家还是好兄弟;要么厉兵秣马,兄弟几个各凭本事大打一场,从此生死胜负各有天命!
消息传到淮北,依然滞留在那边的两白旗各牛录,顿时就是一片震恐。虽然暂时还没人敢直接对多尔衮动手反正,但已经有不少人开始暗自串通。准备一看到皇帝御驾,就火速弃暗投明。而多尔衮也不得不面对一道可怕的选择题:究竟是束手就擒,从此把性命交给别人;还是打一场必败无疑的绝望之战?
但没过多久,多尔衮就十分惊喜地发现,自己似乎暂时不用做选择题了。
因为,皇太极的御驾再也不会出现在他的面前了。
确切地说,大清崇德皇帝皇太极在动身从镇江府渡江北上之前,却突然死了!
——————————————————————————————————————
——崇祯七年二月初五深夜,大清崇德皇帝皇太极于镇江御营寝帐之中端坐猝死,享年四十三岁。据说死因是脑溢血或心肌梗塞:皇太极从小身体肥胖,饮食不健康,患有严重的高血压,并且时常流鼻血,一流就是好几碗,以至于常年征战的皇太极,不得不一边在战马上用碗接血,一边继续指挥打仗……
过去这一年多来,大清帝国先是从蛰伏走向巅峰,再是从巅峰跌落深渊,然后又从深渊里艰难地爬出来,其国运之跌宕起伏,简直犹如过山车一般惊险。让原本就身体不佳的皇太极,不由得心力交瘁,尤其是在赌上国运的南京大战之中,更是整个人都差点垮了,只是拼着一股精神才勉强支撑了下来。所以,在皇太极的浑然不觉之间,他已经烧光了自己的生命力,只要一个小小的诱因,就能让他阖然长逝。
总之,不管怎么说,大清崇德皇帝皇太极就在准备渡江北上的前夜,毫无征兆地暴毙于镇江军营中。
一时之间,江南清军各部人心大乱,再也无力北上出征,而谁来继承皇位更是成了一个大难题。
此时,皇太极共有三个儿子还在世,长子豪格二十六岁,次子叶克舒八岁,幼子硕塞七岁,至于另一个时空历史上的顺治皇帝福临,眼下根本还没来得及出生。其中,叶克舒和硕塞两个小儿子不仅年幼,而且生母的地位较为卑贱,按照女真人的传统规矩,是没有继承权的。按照这样算下来,由豪格这个长子继承皇位,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问题是,豪格跟皇太极的父子关系也不太好,所以皇太极从来没考虑过把皇位交给他,自然也不会给他铺路。而豪格本人也是脾气粗暴,才能有限,压服不了各旗权贵。
另一方面,如果按兄终弟及来排,那么皇位似乎应该交给多尔衮!毕竟大家都还记得,当初努尔哈赤病死之时,就是想要让多尔衮即位的,只不过被皇太极掀桌子截了胡而已。
更要命的是,真正把持皇太极宫廷的几位蒙古妃子:哲哲皇后、海兰珠和大玉儿等人,都没有生下儿子,并且与豪格关系恶劣。反倒是大玉儿跟多尔衮这个小叔子之间,貌似存着那么些若有若无的情愫……所以皇太极遗留下来的这些女人们,在这场皇位之争当中到底会向着谁,恐怕还很难说。
更何况,在大清帝国完全丧失了辽东故土之后,加入这个体系的汉人也开始掌握越来越多的发言权。
随着各方面的力量相继搅入这个巨大的漩涡,大清帝国的前途命运也变得愈发晦暗难测。
于是,刚刚借着征服江南的军事奇迹和洗劫江南缙绅的丰厚收获,被皇太极勉强止住颓势的大清帝国,又再一次变得人心叵测、风雨飘摇,陷入了一片复杂难言的暗流涌动之中。
另一边,就在大清崇德皇帝皇太极龙驭归天的数日之后,跟他几乎同时成为九五之尊的那一名老对手,也在一片凄凄惨惨的颓败氛围之中,进入了生命的最后时刻……
——二月初九日,大明崇祯皇帝朱由检,在南直隶池州府进入了弥留之际,享年仅二十四岁。
第一百六十八章
二帝殡天(下)
崇祯七年二月初九日深夜,南直隶,长江之畔的池州府城。
池州知府衙门的后宅正屋里,几个白胡子老医生围着一张悬挂着明黄帐幔的拔步床,拿着各种小玩意儿折腾了许久,又彼此商讨了一番,最终只得叹了口气,转身来到一名面容憔悴的贵妇面前跪下,沉声禀报说,“……请皇后恕罪,陛下如今已是病入膏肓,药石无功。还请……尽早料理后事吧!”
听了这几位当地名医的诊断,油灯下的周玉凤皇后、田贵妃一干宫廷女眷,还有被她们抱在怀里的几位皇子皇女,顿时便齐声痛哭起来。而站在门外守候的几位朝臣武将,也是一个个表情哀伤,心情沉重。
——去年深秋先后持续一个多月的南京大战,对于交战双方来说,都是一场胆战心惊的倾国豪赌。不仅让大清皇帝皇太极累得心力交瘁,也把穿越版的崇祯皇帝朱由检给熬得灯尽油枯。
尤其当崇祯皇帝还是失败者的时候。
一年多来的苦心经营,顿时化为泡影,好不容易筹集的精兵良将,尽数一朝丧尽——如此沉重的心理打击,再加上战场逃亡之时的负伤和淋雨,让崇祯皇帝本来就不算健康的身体,立刻就迅速地垮了下来。
因为承担了过重的压力,这位穿越版的崇祯皇帝早已透支了自己的时间。
——要知道,这位穿越版的崇祯皇帝,一开始在北京紫禁城中,就是从一场大病中醒来,身子骨自然是虚亏得厉害。然后,还没等他把身子调养好,急剧恶化的战局就逼得他不得不强撑着起来,顶着满朝文武的压力,设法布置逃亡事宜。接下来的一路上,这位穿越版的崇祯皇帝不仅吃不好睡不好,还要面对各种明枪暗箭,提防居心叵测的地方官军和鞑虏流寇的长途追杀,体力和精力全都透支得厉害。
所以,这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他就先后在太原、洛阳和武昌分别病倒过一次,连续三场大病下来,身体已经很糟糕了。在南京大战的后期,这位陛下就已经缠绵病榻,咽喉、肠胃、心脏、腿脚,都陆续出了些不大不小的毛病。之后,明军在南京战败,御驾仓皇逃亡,他先是在路上负了伤,血流不止,然后又淋雨感冒,再加上这场巨大失败带来的心理打击,强撑着病体后撤到池州,终于一头栽倒。
幸好,清军在追击到太平府的芜湖,打垮了卢象升的断后兵马之后,便径自收兵回返,专心屠杀江南缙绅,搜刮江南财富去了,没有穷追不舍,才让崇祯皇帝的小朝廷有了喘息之机。
然而,各方面的坏消息还是源源不断地传来。先是卢象升战死芜湖,不仅让崇祯皇帝痛失忠臣,还让他手头再无可用之兵。然后,涌入湖广的各路流寇,因为分赃不均的缘故,于年末开始爆发小规模内讧。盘踞武昌的张献忠因为打下了湖广省府,金银女子收获最丰,论打仗的本事却不如李自成、罗汝才、老回回等人,于是担心自己成为众矢之的,便纵火焚毁武昌,尽发大军沿江东下,直入江西,沿途明军无一能挡。原本滞留在九江的皇室宫眷、大臣家属,只得在内阁首辅温体仁的率领下,再一次集体登船逃亡,来到池州府与崇祯皇帝会合。张献忠则轻取九江,随即又大举围攻南昌,眼看着江西一省也即将沦陷。
这一连串精神上的沉重打击,使得崇祯皇帝的身体再也不堪负荷,最终彻底地垮了下来,居然连下床的力气都没有了。即使是跟周皇后和田贵妃等家人的再会,也没让他虚弱到极点的身体恢复过来。到了二月初,崇祯皇帝的病情进一步急剧恶化,已是神智昏迷,水米不进。即便四处寻找名医,也依然药石罔效。
——没办法,这个时代的医疗技术,就只有这样不靠谱的水平,哪怕一场感冒都能要了人的性命。
此时此刻,或许是因为回光返照的缘故,这位穿越版崇祯皇帝的神志反倒清醒了一些。
回想起自己在这个时空的一年多经历,当真是不胜唏嘘。
——穿越到古代当皇帝,看似风光无限的主角开场待遇,其实一开始就是九死一生的亡国之局!
在他接过这个烫手的皇位之时,北京城已经是注定要失守,诸位文武官员的忠心也是十分可疑。好不容易逃出北京,正打算搬到南京去收拾残局,东林党的废帝叛乱又给了他致命一击。
到了这一步,大明帝国的分崩离析,已经成了近在咫尺的危机。而各种穿越者势力的相继涌现,还有他们对历史流程造成的剧烈变动。更是让这个衰老腐朽的大明帝国,面对着一种数千年未有的大变局。
这已经不是需要一个贤才,而是需要一个超人来承担的负荷了。
无论是再怎么牛逼的穿越者,遇到这样群魔乱舞、光怪陆离的状况,只怕也要麻了爪吧。
但他还是没有放弃,而是硬着头皮努力解决这样的危局,想要把这个属于自己的老大帝国挽救回来——对于一个穿越之前只是寻常小市民的现代年轻人来说,这其中的疲惫,惶惑和艰难,当真是难以形容。
遗憾的是,他最终还是失败了,并且被这场失败同时击垮了心灵和身体。
复兴帝国的迷梦,至此彻底破碎了,只留下了一个风雨飘摇、四面楚歌的绝望危局。
临终前,周玉风皇后哭泣着前来询问如何安排后事,但躺在床上病骨支离的崇祯皇帝,却只是两眼瞪视着床头的帐幔,用微弱的声音留下了最后一句话:“……我来到这世上,究竟做成了些什么事啊!”
在场的众人之中,没有一个人听出这句话的弦外之音。
——在说完了这句最后的遗言之后,崇祯皇帝便瘫倒下去,再次昏迷不醒。即使偶然醒转片刻,也是口不能言。依靠本地名医的治疗施救,他勉强又支撑了两日,最终于二月十一日凌晨气绝身亡。
——————————————————————————————————————
大清崇祯皇帝皇太极和大明崇祯皇帝朱由检的相继驾崩,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从此,统一的华夏帝国再也不复存在,广袤的中原大地,彻底进入了群雄逐鹿的动荡乱世之中。
所以,各种纷至沓来的坏消息,并没有随着崇祯皇帝的驾崩而告一段落。
二月十一日,就在崇祯皇帝驾崩的当天,张献忠所部“贼军”攻克南昌,江西全省基本崩溃。次日,又有一股流寇攻陷江北的安庆府。而御驾驻跸的池州府,此时也是群盗蜂起,残余官军相继溃散逃亡。
崇祯皇帝驾崩之后,周皇后与内阁首辅温体仁,旋即率领文武百官,在池州拥立年方六岁的皇太子朱慈烺登基称帝。周皇后自然晋升太后,而温体仁则顺势成为替年幼天子辅政的顾命大臣。为表示新帝对亡父的孝顺,朱慈烺仿照天启皇帝驾崩之时的旧例,在今年继续沿用崇祯年号,待到明年再议改元之事。
然而,尽管新帝即位,却看不出一丝一毫的新天子新气象,反倒充满了一片大难临头的阴霾。
此时此刻,崇祯皇帝的流亡小朝廷,已经失去了对湖广和江西的控制,困顿在池州一隅。曾经气势浩荡的数万大军,在历经多次溃败之后,只剩下不足两千人,从上到下都宛如惊弓之鸟。就连御驾眼下驻跸的池州,也被包裹在清军和流寇的势力范围之间,且地势平坦,无险可守,实在不是什么久留之地。
因此,实际主持这个流亡小朝廷的首辅温体仁,很快就向周太后报告:他们不得不再一次搬家了。
“……启奏太后、陛下,眼下湖广、江西皆已失陷,池州四面受敌,不仅无险可守,钱粮也无从筹措,朝廷继续滞留于此,无异于坐以待毙。大明在西南虽然还有川湘数省之地,但却被流寇阻隔了西去的道路,若是我等以眼下这点人强行西进,无异于自投罗网,将诸位天家贵胄送往那些残暴流寇的手中。”
脸色同样极度憔悴的温体仁,对着惶恐不安的周太后和小皇帝如此启奏道,“……为今之计,只有让朝廷迁移到徽州,那里还有浙西总兵的数千精兵可以护驾,而且徽州四面环山,远离长江航道,比池州更加容易防守。并且徽商之豪富天下闻名,赋税钱粮也容易筹措……此外,臣是湖州人,宗族在浙江那边还有些人脉,徽州紧贴着浙江,或许臣能够设法从老家得到些支援,以保朝廷一时之安泰……”
“……只可保朝廷一时之安泰?”刚刚从皇后升级成太后的周玉凤一边抹着眼泪,一边问道,“……哀家虽然不知地理,但近日也看过舆图,徽州虽好,却依旧四面皆敌,日后朝廷又该如何展布?”
“……日后?谁知道呢?老臣也考虑不了这么多了!暂且先顾着眼下,过一天算一天吧!”
温体仁凄然一笑,“……太后,恕臣直言,如今这天下分崩离析,我等已不知还有没有日后可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