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穿越时代(校对)第46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62/630

  ——这次列宁格勒会议的主题就是:发行整个欧洲大陆所有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统一货币:欧元!
  对此,各国外交官的第一反应就是先卧了个操,再喵了个咪:自从进入近代以来,哪有一大堆国家用同一种货币的道理?现在早已不是全欧洲都用意大利杜卡特和佛罗林金币的文艺复兴时代了!
  按照德意志帝国统一时期的经验来看,这简直就是明火执仗搞兼并的前奏好不好?
  面对蛮横的苏联人,各个东欧小国都挺不起腰杆,德共和意共是战败国代表,更没有出声反对的资格。倒是还没有统一全国的法共代表,却当场拍了桌子,表示绝对不能放弃历史悠久的法郎……其它各国的代表看见有了领头人,也是纷纷群起而附和,但同时又忍不住腿肚子抽筋,唯恐惹恼了毛子,闹得没法收场。
  不过,这一次的苏联代表却是难得地好说话,看到反对力度这么大,居然很爽快地退了一步,表示如果情况不允许的话,可以暂时搁置推出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货币……不过,作为替代和最低限度的要求,各个社会主义国家虽然可以发行各自的钞票,但是必须使用跟卢布相同的统一图案,即阿芙乐尔号巡洋舰……
  这又是一个令人很想要翻白眼的要求,自从苏德战争的前两年开始,在钢铁大叔的独自专断之下,苏联境内从大到小所有面额的卢布纸币,甚至还有戈比硬币的图案,统统都被改成了阿芙乐尔号巡洋舰!
  结果,就像美国人把美元称为富兰克林一样,俄国人也直白地把卢布称作了阿芙乐尔……
  然后,苏联发行量最大的邮票图案也是阿芙乐尔号巡洋舰,颁发量最大的低级勋章造型还是阿芙乐尔号巡洋舰……莫斯科的红场上矗立起了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青铜雕像,在苏联每个城市的政府大楼,不同材质和型号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模型也成了标配。看着斯大林这副丧心病狂的模样,简直是想要把这艘日俄战争时代的古董巡洋舰搞成红色阵营的圣物和神器,类似天主教会的“真十字架”和“约柜”那种等级……
  好吧,虽然知道你们俄罗斯人历史短,见识少,在你们的北欧邻居轰轰烈烈玩了几百年海盗游戏,最后都不愿干而改邪归正了的时候,你们俄罗斯人还没见过海是什么模样呢。结果之后一见到了海,就像打了一针鸡血似的兴奋了起来,一定要开着军舰去海上玩,几百年心心念念着通向温暖海洋的出海口……然后,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也确实是十月革命和苏联建立的重要象征物,以及整个社会主义阵营里最著名的军舰:世人皆知,那个晚上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一声炮响,革命的水兵冲进了冬宫嘛!
  但也不能把它当成圣母像或者十字架一样宣传吧?这还算是唯物主义者吗?
  所以,对于这个囧囧有神的要求,各国代表还是不太情愿答应的。但苏联人再也不肯让步了……经过一番激烈的争吵,各国代表还是不得不接受了这个强硬的“最低要求”,同意把各自国家的货币统统都跟着毛子一样变成“军舰币”,或者说“阿芙乐尔币”:不管怎么说,往钞票上印一艘“极光女神”,总比印斯大林的头像要让人容易接受得多(阿芙乐尔是音译,意译是极光女神),不是么?
  就当是为了满足苏联人虚荣心的小小牺牲,以及对苏联红军解放全欧洲的感谢吧!
  然而,他们都不知道,这件貌似沽名钓誉的事情,对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究竟有着何等重大的意义……
  ——————————————————————————————————————
  苏联,西伯利亚,秋明油田。
  在另一个世界的历史上,这个储量巨大得油田,要到六十年代才会被勘察和发现,此前的这里不过是一片人迹罕至的荒原。但是,在这个世界,某些事情却发生了不可思议的奇妙改变……
  ——来自北极的寒风之中,一位身穿军大衣,头带绒毛皮帽的金发少女,独自在这片旷野上迎风屹立。
  只见她先是静静地沉默了许久,仿佛是在酝酿着什么。
  然后,少女对着荒野伸出了一只芊芊玉手……接着,便是见证奇迹的时间!
  在她的意志之下,荒芜的大地如同橡皮泥一般蠕动着迅速改变了形态:草皮和灌木被一张看不见的大手迅速而安静地铲平,而大树也被悄无声息地砍倒,剥皮,进行防腐处理……砂砾被不知从何而来的高温烧成了玻璃,泥土被烧成了红砖和瓷砖,厚实的钢筋混凝土墙壁如同竹笋和蘑菇一般拔地而起。就连铜铁等各种金属成分也被某种奇妙的力量从土壤中分离出来,如同河流一般在地上流淌……
  当然,只靠土壤和岩石中的金属成分,是远远不够用的,所以少女事先就命人在这里堆放了大量的铝材、铜锭、铁锭和稀有金属。在她的力量之下,这些金属原材料都如同火炉边的蜡烛一般迅速融化,变成各种造型的零件,最后组装成为一段段的管路,一台台的机器……再接下来,附近一座裸露的岩山轰然开裂,一块块坚固的岩石被切割成整齐的石板和石砖,无声无息地从山体分离了出来,悬浮在空中,像是训练有素的士兵一般,排成整齐的队伍,向着无人的工地进发,好像堆砌积木一样,铺砌成地基、道路和堤坝……
  抽油机,输油管,蒸馏塔,发电厂,蓄水池,储油罐,增压泵站,管理中心,员工宿舍和食堂……组成油田和炼油厂的全部建筑设备,都在少女的意志下,从土壤中浮现出来。被掩埋在地下的电缆和管路,也都直接在地面之下凝结形成,一根根直通储油地层的管道,根本不需要钻井机,就在地下自动成型……
  然后是最繁琐和零碎的部分,将各种工艺文件、设备说明书、操作指南、告示牌、厂区地图……逐一制造出来,并且分门别类地放到它们应该在的地方,好让之后的接收人员不至于两眼一抹黑。
  就这样,一座巨大的石油基地,以完全不符合科学与唯物主义的方式,在西伯利亚的冻土上悄然竣工。
  亏得这地方原本就没什么人居住,之前红军又以军事演习的借口,封锁了附近方圆上百公里的土地。否则,这么大的一片工业设施若是就这么突然出现,只要看到的人都会觉得很奇怪,以为是见了鬼吧?
  原本至少需要上万人奋斗一两年的浩大工程,却在一个下午就被少女轻松干完了。
  而同样的事情或者说奇迹,在这几年的苏联、南洋、澳洲,甚至是印度,都发生过不止一次。让那些原本被西方欧美文明世界遗忘的荒凉角落,享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工业文明的福利……
  当一切都完工之后,金发少女伸了个懒腰,便转身走向了旁边的一辆越野吉普车,嘴里还在絮絮叨叨地嘀咕,“……最近信仰之力的增加速度……还真是令人吃惊呢!干起活儿越来越轻松了。看来果然是每个人都喜欢钱的缘故……可惜,不是从战场上扬名得来的信仰之力,用起来总让人感觉有点儿不太爽利啊!”
  说到这里,她抬头望了一眼东方的天际,嘴角突然扬起了一丝嗜血而狰狞的微笑:
  “……好啦!建设社会主义的事情,到这里就该告一段落了。接下来是毁灭资本主义的时间!从现在开始,我一定要好好杀人,天天向上!跟那些不服输的美国佬战个痛快!乌拉!”
第十一章
国之将亡,遍地舰娘(上)
  太平洋西部,东经一百五十一点八度,北纬七点四度,加罗林群岛,特鲁克环礁。
  一个风平浪静的美丽泻湖,如同一汪最纯净的翡翠,被环抱在郁郁葱葱的珊瑚礁岛屿之中。
  从地缘战略的角度来说,加罗林群岛一直是菲律宾群岛的附属岛屿。它最初附属于西班牙的菲律宾殖民地。当西班牙在美西战争中大败亏输,丢掉菲律宾之后,就把这些无法维持统治的岛屿卖给了德国人。
  特鲁克岛是一个四周由珊瑚礁环绕着的火山岛,位于加罗林群岛的中央,呈三角形,每边长六十四公里,中间是一个直径三十至四十海里的礁湖。在礁湖的中心,耸立着十二座火山岛,尽管高度只有三百至五百米,但悬崖峭壁、峥嵘挺拔。令人感到气势不凡,因此又名“云中之山”。
  这是一个极为理想的天然停泊场,外面风浪再大,云中之山依然风平浪静,它可以容纳众多的大型舰只停泊,又有六条航道可供舰只进出。特鲁克岛还是加罗林群岛的核心,位于中太平洋要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只要据守住特鲁克,东可以随时前出吉尔伯特和马绍尔群岛迎敌,南可以搜集新几内亚和所罗门群岛的资源,西可以守护帛琉至菲律宾群岛一线,北则成为小笠原群岛、马里亚纳群岛乃至于日本三岛的屏障。
  简单来说,特鲁克所在的加罗林群岛,北面是马里亚纳群岛,包括著名的塞班岛、关岛和提尼安道,西边是帕劳群岛,东边是马绍尔群岛和吉尔伯特群岛,著名的塔拉瓦环礁就在吉尔伯特群岛之中。南边是土地广袤、资源丰富的新几内亚和新不列颠岛,东南方是所罗门群岛,其首府位于瓜达尔卡纳尔岛上,再往东南方就是以努美阿为首府的新喀里多尼亚岛。宛如一颗颗璀璨的珍珠,镶嵌在浩瀚蔚蓝的洋面上。
  这些岛屿和岛屿四周的海域,都是自然资源极为丰富的地方。首先,这片貌似蛮荒的海域,其实是世界最大的金枪鱼产地,这里的金枪鱼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以上,世界大约有50%的金枪鱼罐头产自这一片西南太平洋地区,此外还盛产对虾和龙虾。而农业虽然因为陆地面积较小而受到限制,但热带地区的农作物生长迅速,依然至少足够供养上千万的人口,还可以依靠便利的海运,在本地种植椰子、可可、咖啡、棕榈等热带植物作为交易品,然后从菲律宾、印尼进口稻米,从澳洲进口小麦,从新西兰进口肉类和乳制品。
  接下来,从工业的角度来看,新几内亚是优质铜矿的产地,还出产石油和天然气。所罗门群岛有巨大的铝土矿,新喀里多尼亚的镍矿品质堪称世界第一,几乎是铲掉一层表土就是绝佳的镍矿。而且相当一部分岛屿的地热资源非常丰富,可以直接使用地热来发电,并且到处散布着日本人非常喜欢的温泉……
  虽然因为环境、人力、技术、资金和政治上的原因,这片群岛和海域的丰富资源,直到二十一世纪初期,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更不用说合理的规划和利用。但是,若是有朝一日,某个民族或势力能够统治这片广袤的蛮荒海疆,然后克服炎热气候和热带疫病的考验,并且掌握足够的技术,将这些沉睡的资源开发提炼。那么,在这片丰饶的海域上,还真的有形成一个工业化强国的可能性!
  而在这片西太平洋的战略地理上,特鲁克就相当于处在一个十字路口的中央,占住了“中原”的位置。只要在这里布置一支强大的机动打击舰队,就能轻易掌控四周一大片极为广袤的群岛和海疆。
  因此,自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政府把特鲁克岛从德国手中接收过来之后,就立刻将这里划为军事禁区大兴土木,在咸水湖中修建了码头,在礁湖的深水处建立了浮动船坞,礁湖则变成了舰队的停泊点,岛上修造了修理工场、兵营、大型仓房和洞库,山头上构筑了要塞,岸边则布满了战壕和碉堡。
  在岛上的生活区,还有电影院、军人商店、青楼、酒馆和医院等完善的日常设施,俨然一座现代化的小城市。随处可见忙碌的士兵和工人,以及成千上万来这里谋生的日本移民,尤其是军人家属。乍看上去,仿佛给人以一种回到了日本的感觉。其实它足足远离日本三千二百公里,孤悬在浩瀚的太平洋之中。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特鲁克就已经是日本帝国海军联合舰队前出南太平洋的主要锚地,被日本海军骄傲地称之为“太平洋上的直布罗陀”和“日本的珍珠港”。
  而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和日军的节节胜利,特鲁克岛和周边岛屿已经从日本海军的前沿壁垒,变成了安全的后方腹地,并且借助发达的水运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轰轰烈烈地兴起了又一波大建设的热潮。来自国内的移民和来自朝鲜、中国的劳工迅速蜂拥而至,让特鲁克和整个加罗林群岛的人口迅速激增。
  ——就像美国的西进运动一样,成千上万的日本贫民或是被生计所迫,或者听从了军队的号召,纷纷渡海南下,赶赴传说中无比富饶的“新日本”,去建设属于大和民族的新天地。
  尽管这个“新日本”的大部分领土还处于原始的待开发状态。蚊虫肆虐,饮水的洁净难以保证,雨水和台风频频造访,热带疾病泛滥,还经常被火山和地震所困扰,但日本人满不在乎,他们早已习惯了这样的日子,习惯了狭窄的住处,粗粝的饮食,习惯了在亭子间似的工场里干活,在鸽子笼似的房间里生活……能够在庄稼一年三熟的南洋顿顿饱餐甘薯和糙米饭,时不时来一条上好的金枪鱼打牙祭,还有什么不满足的?
  就在这样的条件下,顽强的日本移民充分发挥了其民族固有的勤劳与智慧,与大自然展开了艰苦的战斗:砍伐树木,开垦荒地,修筑堤坝,播种水稻、蔬菜和甜瓜,饲养猪和鸡,捕捞贝类和鱼虾……伴随着无数的血汗甚至是尸骨,一个个水稻农场,甘蔗园,烟草种植园,橡胶种植园,家庭农场,晒盐场,农产品和海产品加工和贸易企业,商行货栈,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建立起来。
  从浅海大陆架底下奔涌而出的石油,为这片土地的工业发展和交通运输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炼油剩下的沥青和油渣则可以直接拿去筑路,就地支援了热带雨林地区的大规模公路建设。
  数不尽的财富从这片丰饶之海里喷薄而出,让特鲁克的港口得到了极大的扩建,尽管依旧戒备森严,巨炮林立,却已经是军民两用,渔船、远洋货轮和油轮整日汽笛长鸣,出入不断。最近这几年里,特鲁克不仅新建了更多的深水泊位、货栈和港口铁路,并且通过填海造陆,将岛屿的规模大为扩张。
  而在特鲁克四周各个资源丰富、航运便利的岛屿上,一系列现代化的工业、矿业、造船业和渔业城镇,也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拔地而起。明亮电灯的闪耀和各种机器的轰鸣,彻底打破了热带荒岛的寂静。
  澳洲和印尼的铁,新几内亚的铜,婆罗洲的石油,新喀里多尼亚的镍,瑙鲁的鸟粪石肥料,各个火山岛的硫磺……沉睡了无数年的自然资源,被日本移民和东亚各国的劳工苦力们开发出来,源源不断地运往各个新兴的岛屿工业基地,变成数量惊人的各种工业制成品,也让特鲁克岛上的人口,如同吹气球一样膨胀了起来——到处都是拔地而起的和式木屋和水泥洋楼,随处可见被篱笆或铁丝网圈起来的建筑工地。
  短短几年之内,特鲁克就已经不再仅仅是一座军事要塞,而是成为了一个井然有序的繁荣港口城市。
  或者说,一个新兴海上帝国的伟大首都……
  ——眼下的日本民族,正处于有史以来最辉煌的时刻:他们占领了相当于日本列岛几百倍面积的广袤土地,实现了千百年未曾实现的帝国梦想。他们的版图从南到北纵贯整个亚洲和大洋洲,从东到西横贯了印度洋和太平洋。他们打败了从欧洲到美洲的一切西方列强,让大和民族的旭日照亮了半个太平洋和半个印度洋!他们的舰队被公认为这片浩瀚大洋的绝对霸主,让主宰大海几百年的西方人威风扫地、闻风丧胆!
  但是,正所谓“天无百日好、花无百日红”。此时信心满满、豪情万丈的日本人,似乎并没有认真地思考过,他们如今这一前无古人的辉煌霸业,会不会在如同樱花般绚丽怒放之后,又如樱花般猝然凋零……
  ——————————————————————————————————————
  在特鲁克的联合舰队司令部后山上,矗立着一座精致而奢华的神社。
  ——红木和黄花梨木建造的日式木屋,高级紫檀木打造的暗红鸟居,庭院里四处装饰着最美丽的珊瑚和贝壳,奉纳箱上镶嵌了华丽的珍珠……神社的四周,被茂密的棕搁树、月桂树、橡树和山毛榉所围绕,还夹杂着一些桃金娘科和柳科的植物。鲜红、纯白、豆绿、金黄色和紫蓝色的热带花卉终年盛开,点缀在随风摇曳的树林和海浪般起伏的茅草之间,仿佛让神社环绕着一片五彩斑澜的祥云。
  这里就是由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海军元帅阁下亲自奠基的“海军神社”,供奉着联合舰队每一艘驱逐舰以上等级远洋舰艇的模型,并且根据新船下水和战损沉没的情况,随时进行调整。
  没有人知道元帅阁下为什么要斥资建造这样一座神社,不过这确实符合日本人关于“万物有灵”的宗教认知……既然连旧衣服和破米缸都能变成付丧神,那些威风凛凛的钢铁战舰又为什么不能诞生出英魂呢?
  ——在日本国内甚至还有一座“电气神社”,把爱迪生和特斯拉两位大拿给供奉为“电神”呢!
  自从这座“海军神社”落成之后,就成了特鲁克岛上最神秘的地方之一。因为这里总是居住着一群年轻美丽、来历神秘的“巫女”,其中某些“巫女”的发色和容貌,甚至明显带着迥异于日本人的特征……于是一时间关于这座神社的谣言四起,有人说这里安置着联合舰队高层将领的西洋情妇和私生女,有人说这是高官权贵们享受歌舞酒色的销金窝,还有人说这里是帝国海军情报机构开办的女间谍培训中心……
  各种绯色的香艳谣言漫天纷飞,却始终莫衷一是。因为,凡是试着摸进这座神社偷窥的好事闲人和各方探子,最终的下场全部都是人间蒸发,消失得无影无踪……久而久之,这里也就成了特鲁克最神秘的禁地。
  不过,必须承认的是,上述的各种谣言,在某种程度上还是略微沾到了一点儿现实的边。
  ——虽说海军神社的“巫女”们,其真实身份远不止女间谍这么简单就是了……
  这是一个天色阴晦的清晨,浅灰色和紫灰色的云在特鲁克的上空聚集,翻滚,显然是一场暴雨将至。
  很显然,在这样的天气里,不会有人愿意踩着湿滑的山路,去参拜位于半山腰的神社。
  所以,此时这座海军神社里面,只有十几名年龄和发色各异的美丽女性,懒洋洋地待在一间铺着榻榻米的和室内,她们有的穿着作为日本女学生正装的水手服,有的是红衣白裙的巫女打扮,还有的穿着色彩鲜艳绚丽的刺绣和服,每人捧着一个造型古朴的黑陶茶碗,迎着从庭院里吹来的清新海风,各自闭目养神。一阵微风吹来,轻轻地晃动着屋檐下悬挂的琉璃风铃,打破了屋内的静谧,响起阵阵清脆悦耳的碰撞声音……
  如上种种,构成了一幅看上去貌似很有日本古典风情的茶道美人浮世绘画卷……但事实上,她们手中的茶碗中,并不是日本传统的抹茶或煎茶,而是最烈的伏特加、威士忌、白兰地和朗姆酒;她们如今之所以歪着脑袋闭目养神,也不是为了感受什么禅意,而是在捕捉和倾听着天空中来回穿梭、无影无形的无线电波。
  在一九四五年的地球大气层内,电波环境远比未来的二十一世纪要更加纯净得多。
  虽然有着云层中电闪雷鸣的干扰,但是经过一番尝试和努力之后,即使身在太平洋西岸的特鲁克环礁,她们也成功地捕捉到了一个万里之外的美国本土电台广播信号。
  “……滋滋滋……接下来是新闻简讯,杜鲁门总统发表重要讲话,坚决否认了之前关于对日秘密和谈的谣言,并且希望全体国民记住珍珠港的耻辱,继续支持这场反对日本法西斯的复仇之战,宣称无论要花费多长时间,付出多少代价,美国人民的正义之师都必将击败这个卑劣而邪恶的对手,赢得彻底的胜利……”
  “……刚刚在墨尔本防御战之中取得胜利的麦克阿瑟将军接受采访,再一次对记者公开表示,在澳大利亚击败日本人仅仅是一个开始,而不是结束。他必然会再次带着合众国士兵踏上菲律宾的土地。鉴于麦克阿瑟将军目前的战绩和当前的澳洲战局,现场记者表示谨慎的乐观态度……”
  “……太平洋舰队司令部发表最新战报,宣称于本月十五日在中途岛海域击毁一艘日本潜艇。”
  “……罗斯福总统遗孀最近发表讲话,再次呼吁妇女们从家里走出来,用双手为国家做出更多贡献。”
  “……为了维持太平洋前线的战争消耗,下个月美国本土各州的汽油配给额度,将再次下降10%。”
  “……美国红十字会募集本年度第三批志愿者,准备派往南意大利,帮助当地的战争难民。”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62/6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