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穿越时代(校对)第51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16/630

  然而,斯大林总书记的看法却是截然不同,他虽然也很清楚如今欧洲各国的恶劣现状,但却并不认为这是一件单纯的坏事,反而觉得这是一个机会——逼迫他们跟苏联红军彻底绑在一根绳子上的绝妙机会!
  “……莫洛托夫同志,你叙述的上面这些困难,确实是存在的。但是,换一个角度来说,正是因为欧洲各国的处境如此恶劣,离开了苏联的援助就几乎无法生存,所以在即将开始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之中,他们才不得不绑到我们的战车上,没有任何动摇和跳反的空间。相反,如果再等上几年,让欧洲各国逐渐缓过气来,他们可能就会出现别的心思了。比如在我们和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玩中立之类,甚至……
  事实上,现在就是发动世界革命的最好时机了!我们有着用不完的物资、坦克、飞机和战舰,足以淹没敌人的核弹,还有整个欧洲的高素质人力资源。而资本主义敌人却被消耗到了极限,他们的战场从西班牙、非洲一直拖到东亚,每一处都是客场作战,而且还力量不足、屡战屡败,军心、民心和士气都跌到了最低谷,无论人口还是兵力,相比我们都处于劣势——这个差距已经不可能再被拉得更大了!
  如果我们不能抓住这个机会,一口气发动决战。那么就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才能把红旗插遍世界了!”
  斯大林张嘴吐了个烟圈,如此评价道,“……说到底,还是我们的有些同志信心不足吧?!”
  ——————————————————————————————————————
  ——苏联人继承了沙俄帝国的遗产,在性格方面也继承了沙俄帝国的某些劣根性,既自大,又自卑。
  面对亚非拉各大洲的有色人种,苏联人虽然口号不同,其实也跟其它欧美白人一样傲慢自大,颐指气使;而面对西欧和中欧发达国家的“洋大人”,苏联人却是忍不住腿软和心虚,很自卑地下意识就想跪舔。
  这基本上可以形容为崇洋媚外、踩低捧高,但还有一个更直观的概括定义,那就是:犯贱!
  这种犯贱最严重的时候到了什么程度?在二十世纪末,俄国崇拜希特勒的新纳粹分子比德国的还要多!
  作为二十世纪的著名暴君之一,钢铁慈父斯大林同志虽然为人冷酷无情,不把老百姓当人看,只把他们当做是统计数据,可以为了工业化和建设国家,而让成百万的人牺牲一切……可他至少不犯贱!
  他从来不相信什么爱与和平,对虚伪的人权和自由嗤之以鼻,只承认钢铁与暴力。
  他认为强者只能跟强者做朋友,依靠着苏联的庞大实力,从来不会在心理上矮任何对手一截。
  既然手里有了那么多的核弹,斯大林怎么可能被美国佬手里那点儿可笑的核武库给吓倒?
  所以,面对美国佬色厉内荏的核打击,斯大林的反应当然是开启核战争,狠狠地报复回去。
  顺便,他还要乘着这次机会,彻底终结美利坚合众国的上升国运——就算不能彻底灭亡美国,或者把它肢解成一堆小国,至少也要把美国变成一个民不聊生的失败国家,踩上一万只脚,让它永世不得翻身。
  “……来自另一个时空的资料,你也都看过了。莫洛托夫同志。那个世界的历史已经证明了,如果搞冷战与和平竞赛,美英阵营的底蕴实在过于深厚,各种侵蚀、腐化和颠覆的手段无孔不入,我们这边几乎是毫无胜算。即使我们愿意放弃世界革命,资本主义敌人也不肯给我们留下一条活路。
  哪怕相隔一个太平洋和一个大西洋,敌人的黑手也能随时伸进我们内部!所以,如果想要避免重蹈覆辙,不让苏联解体,不让我们的事业失败,就必须抓住时机主动出击,直接把威胁的源头解决掉!”
  斯大林如此说,“……这世上没有什么东西是原子弹不能解决的,一颗原子弹不够,那就来两颗……”
  对此,莫洛托夫沉默无语。安静了片刻之后,斯大林总书记放下烟斗,再次朗声开了口。
  “……好了,大概情况就是这样,中央已经决定了!新的世界大战马上就要开始!现在就去联络欧洲各国的同志们!动员我们的盟友,动员各国的党员,动员整个社会主义阵营!吹响总决战的号角吧!”
  ——————————————————————————————————————
  日本,东京湾,千叶县,横须贺,驻日美军司令部。
  看着电报上的这份苏联对美战争宣言,即使是巴顿将军这样的好战狂人,也不由得感到心情沉重。
  ——和平的曙光已经被掐灭了,接下来将是一个更加黑暗和残酷的战争时代!
  “……在战争与和平的选项之中,苏联人选择了战争……这真是太让人感到遗憾了。”
  国务卿赫尔表情疲惫地说,“……接下来,亚洲和欧洲的布尔什维克,恐怕也会跟在苏联的背后,向我们宣战。为了打赢这场对抗半个世界的战争,合众国不知道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但是我们别无选择!”
  “……是的,我们别无选择,只能继续迎接挑战!国务卿先生,您说的很对。”
  巴顿将军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将电报随手塞进口袋里,“……既然苏联人决定要再打一场世界大战,那么我们也只能乐意奉陪,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命运——就让战争来得更猛烈一些吧!”
  他转过身来,正想对满脸凝重的部下们,稍微说上几句鼓劲打气的话,办公室的房门却被再次撞开了,只见国务卿赫尔的私人秘书气喘吁吁地跑了过来,手里还扬着一份刚收到的最新外交密电。
  “……特大新闻!国务卿先生!不得了啦!苏联人刚刚对瑞士和英国投放了原子弹!”
  “……什么?!!”
第九十五章
核爆协奏曲
  如果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启的序幕,是参战国之间的一系列总动员;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启的序幕,是参战国之间的一系列偷袭;那么第三次世界大战开启的序幕,就是参战国之间的一系列核爆。
  总体来看,一次比一次更残忍,一次比一次更卑劣,也一次比一次更恐怖。
  然而,这就是战争艺术升华的必经之路,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历程。
  ——所谓的文明永恒地演示着野蛮的战争,野蛮的战争永恒地承载了所谓的文明。
  不要忘了,战争是人类文明的催化剂和促进剂,是人类最高智慧的碰撞与角力,是人类最绚丽,最宏伟壮观的群体活动,英雄与史诗、鲜血与荣誉、文明与进步,都在这血与火的碰撞中得以永生!
  严格来说,人类的历史本身,差不多就是一部战争史,从几十万年前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嗜好暴力的基因就已经被埋藏在了我们的血脉里——为了生存,早期的原始人类与野兽厮杀、与自然战斗。再接下来,为了族群和文明的存续,人类与人类之间又开始了争夺资源的战争。从原始社会进化到奴隶社会,从奴隶社会进化到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人类的欲望永无止境,无限贪婪地抢夺着一切有价值的东西。从蒙昧酋长攻击其他部落抓捕奴隶建筑宫殿以供自己享乐,到古代君王发动大规模战争到处屠城灭国抢掠人口财富,再到帝国主义列强彼此剑拔弩张大打出手瓜分地球版图,人类的文明在血与火的战争洗礼下蹒跚前行。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战争是不同文明之间的激烈碰撞,是各个民族之间的暴力交流。它是文明的终结者,同时也是文明的缔造者。无数伟大的国度都是在血与火之中崛起,又在战火和厮杀中消亡。
  毕竟,我们生活在一个强者为尊的世界上,而强者向弱者展示实力的最直观方式,永远都是战争!
  ——西方人征服和统治世界的根本基础,从来都不是什么民主和自由之类的口号,而是无人匹敌的暴力!
  所以,战争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生发展一直至今,并且在可以预期的未来还将继续存在。虽然战争会对文明造成破坏甚至是毁灭,但战争也是推动文明进步的最有效方法。
  无论现代的人们是多么的厌恶战争,热爱和平,但战争依然是人类历史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依旧会接二连三地降临到这个世界上,只要人类文明的历史还在继续,战争的血与火就永远也不会终结。
  过度畏惧战争的文明是懦弱的文明,过于嗜血好战的文明是自毁的文明。只有能够巧妙地平衡战争与和平的比例,成功地协调建设与毁灭的节奏,才能成为文明竞争之中的最后胜利者。
  总之,二战的硝烟尚未被和平的清风吹散,三战的蘑菇云就已经让全人类陷入了更深重的噩梦……
  ——————————————————————————————————————
  伊比利亚半岛,直布罗陀要塞。
  作为扼守地中海出口的兵家必争之地,自从击败西班牙,夺取直布罗陀以来,英国人就不惜工本地耗费巨资,对这块突出海中的巨大礁石进行建设施工,使之变成了全欧洲最坚固的要塞。
  到了二战时期,整个直布罗陀都已经被要塞化,英国人在这块海岸巨岩里塞满了各种海岸炮台,碉堡和机枪阵地,区区两平方公里土地就安装了一百五十多门海岸炮,同时整个岩石中间都像蚂蚁窝一样被挖空了,顶盖用钢筋混凝土加固,可以轻易地抵挡一吨重航空炸弹的正面直击,其防御强度更在马奇诺防线之上。
  而且,直布罗陀四周地形崎岖,基本没有什么平缓的海滩可供登陆,海岸线都是悬崖峭壁,还密布着层层叠叠的炮垒和水雷网,想要在这种地形强行登陆,哪怕是二十一世纪的海豹特种部队都很难办到。此外,英军还在直布罗陀的坑道工事里,储藏了足够吃十年的粮食和坚守三年的弹药,以备长期持久作战。
  凭借着这座苦心经营二百余年的直布罗陀要塞,即使在法国战场和西班牙战场相继溃败之后,残余的三万五千英国远征军依然咬紧牙关重整旗鼓,联合退出马德里的佛朗哥将军残部,背靠着直布罗陀要塞,在西班牙南部的安达卢西亚地区再次摆开战阵,誓要保住大英帝国在欧洲大陆上的最后存在感——按照英国参谋长委员会的乐观计划,直布罗陀要塞将会成为一座绞肉机,让欧洲布尔什维克势力在这里把血流干。
  然而,哪怕是直布罗陀这样的欧洲第一要塞,在原子弹的面前,也依旧像纸糊的模型一样脆弱。
  ——苏联红军攻略直布罗陀的方式,依然是跟往常一样的简单粗暴:如今这世上,没有什么要塞是一发核弹解决不了的,如果一发不够,那就来两发……一九四六年十月十日,在苏联对美英各国正式宣战的当天,苏联战略空军组织大规模轰炸机群突袭直布罗陀,在要塞上空投下了一枚六万吨当量的原子弹……
  于是,在冉冉升起的蘑菇云之中,直布罗陀著名的白色悬崖被炸成了一个大坑,驻防于此的英国驱逐舰编队和潜艇部队瞬间全灭。而山岩上那些密如蜂窝的防御工事,也在核爆的高温之中成了融化的蜡像。
  虽然依靠着多年营建、深埋于地下的坚固坑道,哪怕是被一枚原子弹直接命中,据守直布罗陀要塞的英国守军,居然还是有不少人成功地活了下来。但问题是,在经历了核爆和辐射污染之后的整个直布罗陀地区,短时间内已经变成了核辐射区,再也不适合人类生存了——如果英军还是坚持要据守直布罗陀要塞的话,那么根本不需要苏联红军浪费多少弹药,光是无孔不入的辐射病,就能让守军迅速崩溃……
  而根据苏联人的公开宣传,下个月还会有另一枚威力更大的原子弹被丢到直布罗陀要塞的上空!
  一时之间,伊比利亚半岛上的英军士气暴跌到冰点——毕竟不管是再怎么样坚韧的钢筋铁骨,也扛不住原子弹爆炸的破坏力……而西班牙反动政权的领袖佛朗哥将军,原本刚刚在加的斯港纠集了一些部队,准备利用马德里核爆的机会发起一次反攻。可是随着直布罗陀的蘑菇云升起,反攻之事也只得无疾而终。
  ——————————————————————————————————————
  瑞士,苏黎世。
  随着时间的流逝,核爆蘑菇云的耀眼强光渐渐黯淡,致命的高温热浪也渐渐冷却下来。
  透过滚滚浓烟放眼望去,苏黎世,这座瑞士第一大城市,著名的金融之城和钟表之城,全欧洲最安全、富裕和生活水准最高的城市之一,已经在原子弹的爆炸中面目全非。古老的钟楼和华丽的楼宇都在核爆中被夷为平地,残存的街道上,随处可见冒着浓烟的半裸尸体。城市的一部分化为乌有,一部分只剩瓦砾,而其余的街区则燃起了熊熊大火。幸存的瑞士人在火焰中哭喊逃窜,为了减轻烧伤的痛苦,他们下意识地张开双臂,臂下长长地吊着一卷卷被烧脱的皮肤,当真是难以形容的可怖。
  ——自从苏联与瑞士开战以来,依靠着险峻的山岭、崎岖的地势和坚固的堡垒工事,还有战前囤积的军械弹药,勇敢的瑞士山民一度成功地阻挡住了苏联红军和“红色欧洲”联军的攻势。
  虽然苏联空军很快就把瑞士人的那几架老式飞机一扫而空,牢牢掌握住了瑞士战场的制空权,每天都在对瑞士的各个主要城镇狂轰滥炸。但依仗着遍布全国的崇山峻岭,还有精心伪装成山头的炮台和深藏地下的国防坑道工事,瑞士人依然能够顽强地战斗,同时派遣游击队不断骚扰红军的后勤补给线。
  乍一看上去,这一年的瑞士战场,似乎很有希望变成类似于后世阿富汗战争那样的泥潭陷坑。
  然而,此时的斯大林不是后世的勃列日涅夫,从来不惮于把手头的核弹统统丢出去,更不怕在国际上直接刷到恶名值溢出——反正在西方自由阵营的眼中,他本来就已经是跟希特勒齐名的嗜血暴君了!
  于是,云集着上百家银行的苏黎世,就成了苏联原子弹的第一个祭品:贯穿天空的明亮蘑菇云,直到核爆发生的两个小时之后才逐渐散去,超过八万市民在核爆当时不幸毙命。当那些侥幸没有直接死于核爆的幸存者,肝胆俱裂地走出地下的防空掩体,难以置信的看着被夷为平地的家园之时,天空中又下起了富含着各种放射性尘埃的混浊“黑雨”,在这些幸存的苏黎世市民们身上,留下了一条条灰色的痕迹。
  ——很显然,淋过这场雨之后,在接下来的几天到几个月内,还将会有成千上万的瑞士人死于辐射病。
  与此同时,苏联方面还公开通告瑞士政府,这仅仅是针对瑞士的第一次核打击。如果瑞士政府继续执迷不悟,拒绝无条件投降,那么接下来还将有更多核弹袭来——四十八小时之后,由于迟迟未能收到瑞士政府的无条件投降公告,第二颗原子弹在瑞士首都伯尔尼上空轰然炸响,然后夺去了大约七万瑞士人的生命……这仅仅是在现场统计出来的数据,因为辐射污染的缘故,接下来肯定还要死去更多的人。
  到了这一步,瑞士人已经等于被打断了脊梁骨——二战时代的瑞士仅仅是一个五百万人口的小国,而在短短几个月的战争中,瑞士已经打掉了全国人口的十分之一,其中大半还是作为主要劳动力的青壮年男性!
  如果再继续打下去的话,恐怕就要出现整个社会崩盘,老无所养,幼无所依的毁灭性绝境了。
  十月十三日,迁移到日内瓦的瑞士政府发出通电,宣布全国停止抵抗,向苏联红军无条件投降。
  ——————————————————————————————————————
  英国,苏格兰,斯卡帕湾。
  这片英国海军近代最著名的战时锚地,是一块位于英国苏格兰地区最北端、奥克尼群岛境内的半封闭水域,由该群岛里的主岛、霍伊岛、南罗纳赛岛与一干小岛包围,是一良好的天然海湾,长约24公里,宽13公里,面积130平方公里。有3条航道通大西洋和北海。从中世纪维京海盗入侵的时代开始,斯卡帕湾就一直是军舰频繁进出的区域,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皇家海军也是据此扼守北海要道。
  在英国大舰队最鼎盛的一战时期,斯卡帕湾曾经云集着三十多艘战列舰和数百艘其它舰艇,当真是一副桅杆如林,发炮如雨,煤烟遮天蔽日,横行七海无敌手的模样。但是,到了此时此刻,英国大舰队的精华已经在战火之中逐渐凋零殆尽,补充舰艇的速度远远赶不上消耗,尚存的主力舰只所剩无几。
  去年夏天,为了迎战冲出波罗的海的苏联红海军,斯卡帕湾的皇家海军大舰队最后一次全军出动,虽然在荷兰外海成功击败了苏联舰队,但接下来却连续挨了两枚苏联原子弹的轰击……在这场核爆浩劫之中,英国皇家海军光是前后直接战沉的舰艇总吨位,就高达十万吨之多。等到残余舰艇挣扎着勉强撤回斯卡帕湾之后,经过有关专家的检查,又更加绝望地发现,除了少数几艘当时远离爆心的驱逐舰之外,剩余几乎所有的幸存船只,都受到了非常严重的放射性污染,至少需要进行三个月以上的洗消作业,才有可能重新恢复现役。其中一些污染严重的船只干脆被判定只能废弃,甚至无法拆解回炉,因为船体钢材已经成了辐射污染源……
  雪上加霜的是,皇家海军不仅舰艇大批覆灭,连人员都损失惨重——参战各船舰的乘员,都出现了大规模的辐射病症状,而以这个时代的医疗能力,哪怕是最轻程度的辐射病,实际的治愈率依然低得可怜。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16/6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