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穿越时代(校对)第51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19/630

  为此,他需要美军对欧洲赤色阵营发动更多的报复性核打击:一方面固然是削弱敌人,提升己方士气;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打碎国内主和派势力的幻想,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迫使他们支持自己的战争政策。
  至于这会不会积累起更多的民族仇恨,让大英帝国的下场更加悲惨……丘吉尔已经完全顾不上这些了!
  而另一方面,白宫也非常担心英国人真的破罐子破摔,向斯大林跪下来求和,争取投降输一半。这样的话,美军就等于是被赶出了欧洲——没有英国和爱尔兰作为跳板,美军单独跨越大西洋远征欧陆,还要正面跟苏联红军对抗的难度,在五角大楼看来实在是堪比噩梦。为了彻底破坏英国和社会主义欧洲的关系,防止双方媾和,杜鲁门只得咬牙拿出了已经为数不多的核武库——拿他的话来说就是:“……为了让伟大的欧洲文明不被玷污,为了让我们熟知的社会秩序不被颠覆,我们要告诉那些邪恶的布尔什维克,我们一样也有原子弹,我们比他们更敢扔原子弹!让那些残忍嗜血的赤色匪徒们知道,他们脚下的土地同样是不安全的!”
  由于整个欧洲大陆已被染红,让携带核弹的美国战略轰炸机编队在敌境上空穿梭至少三千公里,直接核爆苏联本土……似乎有些难度太大了。但换成核爆苏联在欧洲最强大的盟国,倒是还有那么几分把握——可以让携带原子弹的美国战略轰炸机从撒丁岛起飞,穿过整个法国并在巴黎投弹之后,到英国机场降落。
  嗯?为什么不是核爆德国?首先是因为路程更加远了些,其次因为纳粹德国刚刚覆灭一年,柏林在最后的围攻战之中变成了一片瓦砾,残余市民则被苏联人拉到西伯利亚做苦工,即使核爆了也没有太大价值。
  所以,无论是考虑实际的战略战术意义,还是英法世仇的宿怨,显然都是核爆法国看起来更加有效果。
  ——————————————————————————————————————
  于是,一九四六年十月十七日,当欧洲社会主义阵营战略空军对英“一百小时大轰炸”即将进入尾声之际,从撒丁岛机场起飞的美国核打击轰炸机编队,却悄然飞过地中海,从南方闯入法国领空,直扑巴黎而去!等到红色法国和驻法苏军发现不对的时候,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在这个没有导弹和卫星,雷达性能也很不完善的时代,任何国家都没有办法百分百地保卫好领空,把侵入本国上空的每一架敌机统统打下来……
  结果,跟伦敦那颗不幸丢偏了的苏联原子弹不同,从撒丁岛出发的美国核打击轰炸机编队,舍生忘死地成功突破了法国领空内的层层拦截,准确地将原子弹丢在了巴黎的市中心,最为繁华热闹的塞纳河畔……伴随着一道绚丽的闪光划破天际,一团巨大的火球从塞纳河畔冉冉升起。所有没来得及躲进地下防空洞的巴黎市民,都在同一时刻从双眼感觉到了强烈的灼热和疼痛,简直就像是被探照灯迎面照射,又或者是被热带沙漠的烈日当头曝晒一般。很多人都当即发出凄惨的喊叫,痛苦地滚翻在地,用双手捂住了眼睛……
  下一刻,真正的噩梦才开始降临——在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大轰鸣之中,毁灭一切的高温冲击波,裹挟着来自烈焰地狱的炙烤热浪,夹杂着各种致命的射线、粒子、核尘暴,狠狠地砸向四面八方!哪怕是远在六十多公里之外的贡比涅森林,人们都听到了一声威力强大的闷响,心惊胆寒地跌倒在地上,以为是世界末日来了。而在十五公里之外被征用为新政府临时驻地的凡尔赛宫,所有的玻璃都被瞬间震碎,犹如致命的霰弹一般到处抛飞,穿透门板和屏风,冲向猝不及防的被害者,溅起一朵朵血花,造成了数量惊人的二次伤害!
  当然,巴黎市区的命运必定是更加残酷——无论是人类、动物、草木,还是建筑,全都在这仿佛来自地狱的焚风中化为灰烬。卢浮宫前的喷泉水池,被惊人的高温瞬间蒸发到汽化。而闻名遐迩的凯旋门和卢浮宫,被誉为时尚奢侈代名词的香榭丽舍大道,埋葬着诸多法兰西伟人的先贤祠,拿破仑皇帝长眠的荣军院,流传着不朽爱情故事的巴黎圣母院,还有遍布巴黎市区的诸多大教堂……也都在眨眼间就沦为了一片焦炎炼狱。
  就连作为巴黎地标的埃菲尔铁塔,它的钢筋铁骨也承受不住原子弹爆炸的高温,很快就在堪比十二级台风的火焰风暴之中,犹如蜡烛一般迅速融化,最终摇摇晃晃地折断成几截,伴随着漫天烈焰的背景轰然坍塌。
  至于普通的街区宅邸,自然也在原子弹的蘑菇云下荡然无存。大部分不够牢固的建筑物,尤其是建筑质量堪忧的贫民窟,都被海啸般的冲击波一下子夷为平地,而少数最坚固的钢筋混凝土楼房,则宛如突出海面的礁石一般,耸立在一大片焦黑滚热的残砖和瓦砾之上。树木、汽车、电车、自行车和行人都被卷上半空,然后摔得粉身碎骨,或者在空中就被烧灼成了焦炭,接下来还要被火热的气流裹挟着继续四处飘荡。
  很多来不及反应的市民都被埋在了废墟里,当然,暴露在空地上的市民还要更惨——由于被核爆闪光直接照到,当场就被烫得浑身枯焦、皮肤脱离……而随之蔓延开来的火灾,则是让躲在防空洞内的幸存者陷入了灭顶之灾。核爆的高温引燃了太多的火苗,使得大火肆无忌惮的在街头房顶蔓延,从一栋房子烧到另一栋。
  在这样杀伤力极大的火焰风暴之中,路边涂了焦油的木质电线杆,店铺门口的纸板广告牌,房屋里的窗帘和家俱都会突然着火。加油站、煤气厂、树木、植物……凡是能着火的东西都会烧起来。各处分散的火头很快汇成一片火海,其温度可以融化钢铁、烧毁水泥,并且继续向四处急速蔓延,一直烧到再没有更多的东西可以充作燃料为止。可想而知,剧烈的燃烧抽干了地表的空气,就连下水道里的污水都已经开始沸腾,残破不堪的街头迅速弥漫起可怕的肉香味。冲出防空洞争相逃命的居民,被火焰包围在了狭小的街道上,在浓烟和高温下挣扎残喘。不到一个小时之内,就有几十万法国人被烧死、炸死、砸死、窒息而死,受伤的人更是数倍于此,很多人受到了极端可怕的辐射与烧伤,估计撑不过一个星期,到时候死亡人数还会成倍飙升。
  除了对巴黎造成的直接损害之外,原子弹的爆发还造成了一场规模不小的电磁脉冲风暴,击穿绝缘层,烧毁电路,让一切电子装备的元器件严重受损……不仅使得巴黎周边的无线电设备瞬间报废,还使得诺曼底、布列塔尼、加莱,甚至荷兰一带的无线电通讯都被严重干扰,连续几个小时无法正常拍发电报。而云集于西欧沿海地区各个前线机场,刚刚对英国执行过“一百小时大轰炸”的数万架飞机,也陷入了指挥瘫痪、通讯中断的尴尬处境,最终导致计划内继“一百小时大轰炸”之后的下一阶段对英战略轰炸,被迫宣告流产。
  总而言之,当愕然的法国人知道了巴黎的惨状,尤其是凯旋门、卢浮宫、巴黎圣母院、埃菲尔铁塔和香榭丽舍大道的灰飞烟灭之后,一个个都是痛哭流涕,高呼“半个法兰西已经死了”。旋即便是法兰西全民上下愤怒欲狂,由赤卫队脱胎而来的法国红军也是义愤填膺,争相请战要当渡海进攻英国的先锋……
  ——————————————————————————————————————
  而在海峡对面的不列颠,尤其是刚刚挨了一发苏联原子弹的伦敦,当得知花都巴黎上空同样有一朵核爆蘑菇云盛开的时候,原本深陷于沮丧和绝望的英国人,倒是被提振起来了那么一些士气——虽然自己的国家没有原子弹,但美国盟友手里有啊!好歹不再是一边倒的只挨打不还手了,多少让人心里有一点儿慰籍。
  借着这一来之不易的有利形势,丘吉尔首相发表了全国性广播,老生常谈地谴责了布尔什维克“红色恶魔”的种种暴行,同时鼓励不列颠军民为了帝国的荣耀,与邪恶的敌人战斗到最后一刻,他发誓绝对不会考虑与敌人媾和,更不会向侵略者投降,他会领导这个伟大国家一直战斗下去,直到胜利来临或者地球上最后一个英国人倒下——“……我热爱着这个国家,我为它的光荣与伟大奋斗了半辈子。我把人生最宝贵的时间都奉献给了帝国与国王……我们正在进行一场史无前例的战争,我们必须使用任何手段来保卫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以及无数祖祖辈辈用他们的牺牲和汗水换来的一切财富。我们没有退路,只能勇往直前,或者胜利或者灭亡,不可能有第三种结局。但是我坚信。我们的后代必定将会为我们进行的伟大事业感到自豪!”
  然而,虽然这个胖子在嘴上说的是如此慷慨激昂、大义凛然,好像恨不得亲自驾驶一架战斗机上天,跟那些在不列颠上空播洒死亡的苏联飞机拼个你死我活。但是,当他的广播演讲之声还在不列颠全境范围进行放送的时候,丘吉尔本人却已经拔脚溜出了大不列颠岛,带着整个战时内阁和战争部全都搬到北爱尔兰的首府贝尔法斯特,同时被他从温莎城堡硬是拖着带走的,还有重病中的乔治六世国王陛下和整个英国皇室……
  事实上,作为大英帝国的战时首相,丘吉尔拥有着伦敦最坚固最安全的地下掩蔽所作为办公地点——那是在斯多利门附近一栋混凝土结构办公楼的地下,施工人员在原办公楼地下室的一层灌满了高标号水泥,形成了五米厚的混凝土顶盖,足以扛住二战初期各国最大型号的航空炸弹。地下室的入口被还装上了一英尺厚的特种装甲钢大门,可以在两千度高温下坚持三个小时,而且降温之后不会产生形变,依旧可以顺利的开合。
  然后,这个地下掩蔽所里的空间也非常宽敞,明亮的灯光系统和强大的通风系统让人根本感觉不到自己身处深深的地下,充满英国风格的室内装饰与雪白的墙壁、光滑的地板组合在一起,丝毫没有普通防空洞给人的那种压抑之感。昔年对抗纳粹德国的整个不列颠空战期间,丘吉尔首相阁下就是在这里指挥战争的。
  遗憾的是,就算是这样坚固到宛如磐石的地下掩蔽所,也扛不住原子弹爆击的恐怖破坏力……所以,在亲自巡视过核爆后的伦敦和遭到轰炸的其它几座城市,目睹了这些城市满目疮痍的惨状之后,这货就果断决定开溜,躲到了大英帝国本土距离欧洲大陆最远的北爱尔兰——虽然从航程上说,从法国北部机场起飞的敌方战略轰炸机,同样也能够得着北爱尔兰。而在刚刚落幕的,仿佛炼狱噩梦一般的“一百小时大轰炸”之中,北爱尔兰的城镇也确实挨了几枚炸弹,但是相较于英格兰死伤数百万的毁灭性惨状,有着整个大不列颠岛作为缓冲的北爱尔兰,已经称得上是平安乐土了,远比如今的伦敦更加适合性命金贵的英国统治阶层长住。
  除了把政府和皇室搬到北爱尔兰之外,丘吉尔首相在十月中旬作出的另一项重要决策,乃是不惜以殖民帝国的总崩溃为代价,彻底放弃地中海战场和远东战场,召回滞留于南意大利的地中海舰队和远在新加坡的皇家海军东方舰队,以此来应对斯卡帕湾大舰队覆灭之后,大不列颠岛全境几乎有海无防的窘境。
  但是,在这两路仅有的可怜援兵之中,前者规模有限,实力单薄,连一艘战列舰、战列巡洋舰或装甲航母都没有,根本无法单独跟苏联红海军的北冰洋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正面对垒;后者则远在地球的另一端,路程遥远到无以复加,即使一路顺利,从远东赶回国内也至少要用掉一两个月,感觉有些缓不济急。
  如此一来,在接下来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苏联红军都能轻易渡过海峡,对英国本土发动登陆战!
  而眼下英国陆军的精华都在远东、北非和欧洲大陆凋零殆尽,本土极度缺兵少将,在欧洲的盟国只剩下了更加朝不保夕的葡萄牙和半个西班牙,还有素来跟英国佬仇深似海,在战场上随时有可能倒戈的爱尔兰人……总之都是一帮不靠谱的废柴加混蛋。所以,除非皇家海军能够阻止苏联红军上岸,否则一旦这群猛兽踏上英国领土,靠着目前英国本土具备的防御力量,想要打赢本土保卫战是根本没有指望的。
  然而,集中了皇家海军最后精华的大舰队,如今已经在斯卡帕湾升起的蘑菇云之中完蛋了……
  为了应对这一危机,丘吉尔首相又只得硬着头皮挖掘国内潜力,宣布要火速大练民团,在两周内组建起一百万“国民自卫军”,计划招募联合王国境内所有至今未被征召服役的十六岁到六十岁之间的男性,以及任何在服役年限内并且志愿报名的女性。实际由各郡的议员、贵族和乡绅负责组建和指挥这些人员,丘吉尔首相亲自担任名义上的国民自卫军最高总司令,由他的参谋长和最信任的军事顾问黑斯廷斯·伊斯梅将军负责这些“国民自卫军”的训练和武装——这在明面上固然是为了将自己的力量全部动员出来,抵御看起来即将渡海来犯的苏联红军,或者说“欧洲社会主义阵营联军”,打赢……至少是打平这场决定不列颠前途命运的战争;但另一方面,也是有着维护国内社会治安,防止发生民变和骚乱的考虑。事实上,如果苏联红军的铁甲洪流,真的渡过海峡,登上了地势低平、平原宽广的英国南部地区(英格兰),那么在红军各种威力强大的现代化武器面前,防守一方单纯只是靠人多是没有用的。若是让这群临时征召的大叔大妈老爷爷小孩子和大姑娘们,跟古代凯尔特勇士一样嗷嗷叫着冲上去,那么恐怕最多只能让俄国人多浪费一些弹药而已。
  不过,若是换个角度思考,从维护社会秩序,避免沙俄崩溃的那种内乱来看,这就不失为一个高招了。
  ——伴随着铺天盖地的大轰炸和惨绝人寰的核爆蘑菇云,无数英国人与他们积攒的财富一起化为了一堆灰烬,或者在毒气的笼罩中痉挛毙命,全家死绝。但那些活下来的人却更加痛苦,因为在这场将整座整座城市化为火海的大轰炸之中,他们失去了财产、房屋、亲人、事业与工作,剩下的仅仅只有身上的一套衣服和累累的伤痕……类似这样的情况,在六年前的不列颠空战期间也发生过,但那时候英国境内被摧毁的城镇要少得多,英国政府的人力财力物力也远比现在充足,还能及时组织起救援活动,给伤员提供医疗救助,分发给他们一些储备的食物和衣服,甚至给他们安排住处和工作,在最差的情况下至少也有一顶容身的帐篷。
  然而,到了三战爆发的此时,大英帝国的各种资源早已耗尽,而“一百小时大轰炸”给不列颠造成的战争难民数量,也是六年前德国空军的最起码几十倍。面对这么多流离失所、饥寒交迫的战争难民,丘吉尔的战时内阁能够组织到的救援力量,完全是捉襟见肘,杯水车薪,很多失去了家园和财产的可怜人,只能无助地坐在公路边,不知该从哪里弄一块面包来果腹……英国民间社会秩序已经有了失控的风险。
  就像一句话说的:如果当你走投无路的时候,请不要忘记还有最后一条出路,那就是犯罪。
  如果是和平时期,这最多就意味着黑社会和红灯区的滋生壮大。但在战争时期……嗯,大约可以参考明末和民国年代的中国社会,或者二月革命爆发,帝国体制突然崩溃之后的沙皇俄国。
  想想一个国家内几十万、上百万流寇游荡、暴徒横行的模样,就知道丘吉尔该是怎样的心急如焚了。
  在这种情况下,向地方势力放权,大办武装民团,就成了必然的选择——大约类似于中国宋朝每逢灾荒兵乱,就从灾民之中选拔青壮充作厢军,以免其走投无路而作乱的道理。虽然这肯定会在未来造成地方割据、军阀坐大、财政负担等等很多很多的问题和麻烦,但那些在绝境之中被彻底逼急了的当权者,往往也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哪怕是饮鸩止渴,也只好先顾着把眼前这一关过了再说。
  就这样,原本就已经久战疲惫的英伦三岛再次被打了强心针,迎来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全民大练兵运动。
第九十九章
让核爆来得更加猛烈一点儿吧!(上)
  总的来说,即便对战争和死亡感到麻木,对未来前途感到沮丧、悲观甚至是绝望,大英帝国的军民倒也不乏最后的勇气。即使那些一度反对丘吉尔内阁战争政策的主和派人士,等到巴黎核爆的消息传来之后,眼看着寻求一个体面的和平似乎已无希望,在此危难之际,也全身心地投入到本土防御的工作中来了。
  在内阁和皇室的宣传鼓舞下,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各郡乡绅名流、牧师贵族纷纷带头行动,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就拉起了足足三千多个营的“国民自卫军”,几乎是村村都在大办团练。由于年轻力壮的英国小伙子大多已经死于这场可恶的世界大战,所以这一次的征兵标准就只好饥不择食,基本上是十六岁以上六十岁以下的非残疾人,只要没有缺胳膊断腿都被征召入伍,十六岁以下的小孩子和六十岁以上的老头子也被征发来负责后勤运输等辅助工作。所有人基本没有受过军事训练,很多人甚至是有生以来第一次摸到枪。运气好一点的还能遇到个把退役老兵,但也不用期望太高,这么久的和平生活过下来,军营里的那点儿记忆早模糊了。除此之外还召集了大批女兵,规模倒是相当惊人,前后报上来的总人数居然高达二百万之多!
  不过,光是有人还是远远不够的,接下来还得让他们武装起来,并且还要给予他们必要的训练,配以合适的战术,这样才有上战场当炮灰给敌人找麻烦的价值,否则就单纯是被驱赶和屠杀的肉猪而已。
  然而,此时近乎于山穷水尽的大英帝国,所有军用物资储量全都已经在警戒线之下,连正规陆军的每个连队都不见得能够分配到一门迫击炮,最近一批紧急征召的新兵除了一身军服之外,连步枪都没法保证每人一条,有些新兵只获得了一枚手榴弹,真不知道是用于杀敌的还是用于自杀的。至于国民自卫军这种非正规民兵就更是甭提了,战时内阁甚至连军服都没法给这些热心报国的“国民自卫军”每人发上一套。
  至于吃饭问题倒是暂时还不必发愁,虽然维持战前的伙食水平,天天有酒有肉面包上还要抹黄油,眼下是基本不可能的了,但如果把大不列颠岛的土地都种上土豆,那么还是勉强足够全国百姓果腹的。
  无奈之下,丘吉尔只得下令让国民自卫军成员自备炊具,穿着便服上阵。同时绞尽脑汁硬是挪出了一批换装下来封存的旧式步枪,但是毕竟需要武器的兵员基数太恐怖,这批步枪扔下去连杯水车薪都算不上。而且就算拿到了步枪,现在还能不能使用也还是个大问题——得益于大英帝国习惯于窖藏旧货的传统,这些步枪都是被封存了很多年甚至生产于上个世纪的古董,其品种之多,年代跨度之大,当真让人叹为观止,有的装备甚至可以追溯到拿破仑战争。某些国民自卫军成员居然拿到了一批封油比石头还硬的褐贝斯燧发枪(就是那种需要咬开子弹底部才能使用,结果因为子弹涂了猪油和牛油而引发印度土兵大叛乱的玩意儿)……
  最后,无计可施的丘吉尔只得下令让组建国民自卫军的乡绅地主、贵族神棍们自筹武器,于是下面的人就开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首先,作为领头组建民团的主力,热爱打猎的英国乡绅家里,通常都是不缺乏武器的,他们打猎不是为了生活,而是为了娱乐与刺激。所以,他们不仅在本土猎狐狸、打兔子,在北美屠杀野牛和棕熊,在印度把老虎杀成了珍稀动物,在非洲打了不知道多少羚羊、犀牛、狮子和非洲象,还乐衷于把整个猛兽脑袋切下来,炮制成标本挂在墙上炫耀。为了捕猎这些猛兽,这些近代英国的土豪们就跟赌鬼一样,从来都非常舍得在各种杀戮利器上大把花钱,就像现代富翁乐于在豪车上一掷千金一样,什么詹姆斯伙伴猎枪,雷明顿霰弹枪,狩猎重弩……都应有尽有。哪怕某人自己不喜欢打猎,也会留着祖先的猎枪防身。
  ——千万不要看不起英国绅士的这种爱好,不管怎么样,这至少是锻炼了他们直面猛兽的勇气和跋山涉水的健壮体魄,还有射击技能和野外生存能力,总比晚清土豪们整天吞云吐雾抽大烟来得健康很多。
  也别以为这种事情就是吃饱了撑的,闲的蛋疼。要知道人的一生本来就应该是在不断的追求与奋斗之中渡过,虽然奋斗的结果有成功也有失败,但这总比无欲无求要好得多。如果一个人连追求和渴望都没有了,那么就会彻底失去人生的目标,在精神上陷入极度的空虚和迷茫之中。所以那些貌似风光无限、功成名就的大明星,会莫名其妙地去追求刺激,飙车的飙车,嗑药的嗑药,滥交的滥交……说穿了都是太无聊才会这样。相比于这些堕落的家伙而言,喜欢狩猎就真的不算什么了——一个嗜好狩猎的英国绅士,可以在战争时期奋勇破敌,至少是充当一名合格的游击队员。可换成一个嗑药的瘾君子,又能给社会做什么贡献?
  但是,就算这些狩猎爱好者家里收藏的猎枪再多,恐怕也不够用来武装一支军队。而且相当一部分不够慷慨大方的乡绅,也未必乐意把昂贵而精美的狩猎枪械交给那些泥腿子们使用。幸好,这年头的英国还没有彻底被去工业化,乡间各种小作坊还很多,其中不乏卧虎藏龙之辈,某些小作坊的铁匠甚至能手工敲出一辆汽车来——于是,在政府放开了禁令之后,英国各郡的乡下作坊就开始疯狂制造各种土枪土炮,什么滑膛枪、线膛枪、汽枪、左轮手枪,火柴枪、杠杆枪、土豆枪都被搞出来凑数,然后还有火箭、臼炮等“重装备”。
  当然,这是手艺好的作坊才能搞出来的产品,那些手艺不好的乡下铁匠没胆子造火器(害怕炸膛),就只能锻造一些冷兵器了,比如长矛、大剑、钉头锤、刺剑和狼牙棒,甚至有人搞出了作为不列颠特色产品的威尔士长弓。不过造的最多的还是斧头和草叉,因为看上去性价比最高,在战争结束之后还有用。
  虽然穿的乱七八糟、装备的武器五花八门,不过这些国民自卫军的军旗倒是搞的相当精美。那些办团的乡下贵族自然是把自己的家徽纹章给挪到了军旗上,而没有贵族身份的小乡绅,则挖空心思翻着图书馆里的贵族纹章学典籍进行各自的创作。另一些由牧师和主教牵头组织起来的民团,理所当然地在军旗上画了各式各样的十字架……最终搞出来的队伍,有的像是中世纪的贵族私兵或雇佣兵,有的则宛如复活的十字军。
  一时之间,从苏格兰的高地到威尔士的山林,从格拉斯哥的工厂到牛津的大学,从温暖和煦的温莎堡到寒风凛冽的设得兰群岛,到处都有成群结队的国民自卫军,穿着五花八门的衣服,拿着乱七八糟的兵器,举着鲜艳的旗帜在走队列、喊口号、唱军歌,宛如一场超大规模的“中世纪全面战争COSPLAY”。
  然后,这些乌合之众在英国各地进行集训的场面,就陆续被无孔不入的苏联间谍和宇宙轨道上的侦察卫星给拍了下来,并且被迅速地传送到了另一方阵营的大人物们手里。
  ——————————————————————————————————————
  南太平洋,复活节岛。
  在烟波浩渺的南太平洋上,有一面积为一百六十五平方公里的小岛,这便是著名的复活节岛。这座由火山熔岩构成的三角形狭小岛屿,是横亘南太平洋的波利尼西亚群岛的最东端,也是世界上最孤独的陆地之一,四面八方尽是广袤无垠的大洋。距离最近的皮特凯恩岛有两千公里,距离南美洲的海岸线则有三千七百公里。
  除了孤独之外,复活节岛给人的最深刻印象还有“荒凉”和“贫瘠”——跟常规印象中那些植被茂密、郁郁葱葱的南洋热带海岛截然不同,复活节岛上没有溪流和泉水,没有珊瑚礁,也几乎没有一棵像样的树木,除了光秃秃的岩石和沙土,就只有低矮的杂草和灌木。乍一看让人简直误以为自己是置身于戈壁滩。
  在另一个世界的未来,它将会以神秘的巨人石像和“会说话的木板”吸引着全世界的游客。但在这个时空的1946年,岛上却只有几千头绵羊和山羊,一个白发苍苍的智利传教士和几百个改信了基督教的土著。
  至于遍布全岛的九百多座巨型石像,早已在复活节岛土著的内战之中被全部推倒甚至砸毁,原本就是要到日后大批考古学家上岛,以及出于发展旅游业的需要,才会被人们重新竖立起来。不过在这个时空的1946年,被所有人遗忘的它们依然静静地横卧在杂草和沙土之间,连摆设巨像的石台都已经残破不堪。
  嗯,之前这里曾经有过一个美国海军的气象站,不过赶在日军抵达之前,他们都已经早早地开溜了。
  而复活节岛在法理上的拥有者,南美的智利政府,也没有为了捍卫这片鸟不拉屎的偏远领土,用他们那支袖珍型海军跟日本海军联合舰队正面对垒打一仗的勇气,迄今尚未有智利军舰在附近海域出现。
  总之,在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制订的作战计划之中,复活节岛就是本次“南太平洋攻略”的最后终点。
  此时,王秋正站在复活节岛唯一的一小片沙滩上,看着一队日本水兵兴奋地在海岸高地上竖起旭日旗。
  作为一座孤悬深海的火山岛,复活节岛的沿海尽是悬崖绝壁——火山爆发形成的海岸岩层,由于受到翻腾着白沫的海浪的侵蚀,变得十分峻峭,从海面上去,简直耸入云霄,让人忍不住联想起苏格兰高地的陡峻海岸。这些悬崖普遍呈现出一层层的红棕色、黄中带灰等各种颜色,像一块切开的蛋糕。悬崖顶上可以看到绿油油的芳草,还有古代岛民遗留下来的,像是随时要倒塌下来的古老墙垣。当然,整个复活节岛的海岸也不可能全部都是悬崖峭壁,同样也有不少相对平缓的地方,可以看到青草丛生的冈峦和布满石块的田野。但是,在海岸线的外面,依然是一大片乱七八糟的黑色熔岩,像围墙般地将海岛团团围住,让任何稍微大一点的船只都难以停靠,也让礁石密布,又无避风港的复活节岛,无法成为夏威夷瓦胡岛那样的海军基地。
  “……唉,这地方可真是够贫瘠的,沿海看着像是苏格兰高地,内陆看着干脆像是蒙古草原,还是位于戈壁滩边缘,已经濒临沙漠化的那种草场……岛上连一条河都没有,喝水要靠下雨,粮食很难自给不说,连水果蔬菜都搜集不到多少。真的是只有流放犯人和传教士才能在这种地方生活下去……”
  跟着王秋一起上岛的马彤学姐,在顶着哆啦A梦的【竹蜻蜓】四处转了一圈之后,就意兴阑珊地回到了最初登陆的沙滩,如此说道——而在她的背后,还跟着一大群把她当成神明来顶礼膜拜的复活节岛土著,一个个追在她的屁股后面,嘴里高叫着“鸟人!”“鸟人!”……好吧,这在当地土著看来是一种赞美人的话。
  虽然场面有一点乱糟糟的,不过马彤学姐所说的也确实是真知灼见。复活节岛这样贫瘠荒凉偏僻又缺乏天然港湾的地方,简直是要什么没什么,根本没有长期驻扎兵力的价值。
  而日本海军联合舰队也确实没打算在这里多待,只是派了些人登陆转了一圈,粗略勘察了一下岛上的地形和物产,插上几面国旗和军旗,再竖立了一个纪念碑,表示自己来过了,然后打算收工返航了。
  至于日后美国太平洋舰队或者智利海军会不会钻空子收复这里,联合舰队上下都表示无所谓,反正从复活节岛到萨摩亚基地之间的距离,比从日本到新西兰的路程还要遥远呐!如果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部真的脑子抽风,准备拿一无所有的复活节岛作为南太平洋的反攻基地,那么联合舰队上下都可以开香槟庆祝了!
  不过,虽说复活节岛上贫瘠得连棵树都没有,但日本人在这里也不是一无所获。至少,智利畜牧公司遗留在岛上的几千头羊,就被登陆上岸的日本海军陆战队员,本着贼不走空的节俭精神,统统笑纳了。如今正在海滩上被军队的炊事员们宰杀放血,褪毛剥皮,准备做一顿野外烤羊肉大餐给大家犒劳一下打打牙祭。此刻的王秋都已经能闻到一股胡椒和孜然味儿了……诶诶?怎么感觉更像是置身于蒙古草原了?
  就是不知道,这年头的日本厨师做出来的海滩烧烤的口味,是否算得上正宗?
  咽了咽口水,努力压下肚子里翻动的馋虫,王秋举起手中的平板电脑,随手调出一张照片,然后挪到马彤的眼前,低声说道,“……瞧瞧这个,你觉得这应该算是什么?”
  马彤定睛一看,发现照片拍摄得非常清晰,只见一片平坦广阔的草地之中,一群穿着各式各样杂乱服装的白人,其中以老头、小孩和女人为主,拿着上个世纪的古董火枪,还有著名的长弓、大剑和钉头锤等五花八门的杂牌武器,正在一名举着十字旗的基督教神职人员的率领下,雄纠纠气昂昂地走着队列。
  “……这个莫非是……有人在拍摄中世纪欧洲的古装电影?还是古装COSPLAY?”马彤猜测说。
  “……不,这是丘吉尔最近在忙着的头等要务,预备抵御苏联入侵的二百万国民自卫军!”
  “……什么?拿这帮老弱病残去对抗苏联红军?英国佬觉得这有可能赢吗?”马彤目瞪口呆。
  “……或许他们自己真的以为能够取胜吧!毕竟这年头的英国佬实在是牛气得不行。一个个眼睛都长在头顶上。好像以为天老大地老二,自己是老三的模样……非得把他们狠狠打垮了,才有可能让他们认输吧?”
  ——————————————————————————————————————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19/6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