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穿越时代(校对)第53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39/630

  虽然从天空中交错繁杂的无线电波之中,声望号上的英国皇家海军东方舰队司令弗雷泽上将,早已知道了大和号被美国飞机围攻到重创的惨状。但至始至终,他都根本没有试图过转舵杀一个回马枪,而是在依靠美国岸基航空兵的帮助,摆脱了大和号战列舰的追击之后,就毫不恋战地直接冲进了肯尼亚的蒙巴萨港。
  ——在弗雷泽上将看来,既然大英帝国无论如何都已经只能告别印度洋,再也不会与日本人继续为敌,那么保全实力远比取得胜利更重要。哪怕击沉了大和号,真正能够得到好处的也只有美国人而已。而若是失去了声望号,那么如今迁居圭亚那的大英帝国流亡政府,就连一艘主力舰都没有了——在如今这个没有实力就没有话语权的残酷时代,无论处境多么屈辱和艰难,大英帝国皇家海军也绝对不能沦为纸上的空气舰队。
  于是,弗雷泽海军上将顶着岸上驻非美军的嘲笑和谩骂,在蒙巴萨港滞留和休整了一段时间,陆续汇集了一批从东方逃过来的辅助舰艇和民用船只,还有乘坐邮轮抵达的蒙巴顿总督和温盖特陆军上将,以及撤出新加坡和印度的一万多英军,然后带着它们继续南下,途经桑给巴尔、达累斯萨拉姆、马普托和德班港,最后终于在九月初的时候,带领一支庞大的难民船团抵达了南非的开普敦。
  按照弗雷泽上将和蒙巴顿总督事先商量的计划,他们应该在开普敦稍事休整之后就横渡大西洋,前往圭亚那殖民地,跟流亡之中的丘吉尔内阁政府汇合……然而,这一计划终究还是成了泡影。
  ——这支七拼八凑、缺乏武装的大杂烩船队刚刚抵达开普敦,就被一群凶神恶煞的南非士兵以检疫为名突袭和缴械,然后,还有一名态度傲慢的布尔人使者,前来向弗雷泽上将劝降:“……我代表南非联邦政府宣布,声望号已经成为我国财产,同时诚挚地邀请您和您的部下,加入新成立的南部非洲共同体海军……”
  对此,皇家海军东方舰队司令弗雷泽上将先是愣了半响,随即便是浑身颤抖,热泪盈眶,并且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个世界的恶意——他曾经为之浴血奋战了半辈子的大英帝国,如今已经不复存在了……而与他为伴数年的声望号战列巡洋舰,也将要降下代表昔日光辉的米字旗,永远地沦为“非洲战神”的存在……
  ——在三战爆发的半年之后,大英帝国的军事力量,终于彻底退出了世界大战的竞技场……
第一百三十章
艰难的无夏之年
  一九四七年九月十五日,美国,华盛顿,白宫。
  在这个气候异变的“无夏之年”,美国的天气简直是冷得令人发毛,诡异得令人胆颤。墙上的日历才刚刚翻到九月,白宫的南草坪上,就已经积了一层薄薄的小雪,而椭圆办公室的窗檐外,也挂下了几根晶莹剔透的冰凌。看着窗外这一副银装素裹的风雪景象,杜鲁门总统不由得感觉自己心神俱疲。
  ——美利坚合众国才刚刚熬过一个最“凉爽”的夏天,接着又要迎来一个最寒冷的冬天了吗?
  虽然此时的美国正处于第三次世界大战之中,但自从美军在情人节成功核爆苏联本土之后,双方已经有差不多六个月没有什么大规模的战事爆发了,无论在大西洋前线还是在太平洋前线,都是如此。
  所以,在杜鲁门总统看来,如今的战争事务很清闲。
  在欧洲,美军已经放弃了最后几个立足点,连位于大西洋之中的冰岛和亚速尔群岛都被放弃了,把兵力完全撤回了北美本土,以及加拿大境内,跟红色阵营隔着广阔的大西洋互相对峙。眼下美军固然无力再次远征欧洲,但苏联人更加不可能渡过大西洋直捣美国腹地,双方只能继续隔着大洋干瞪眼,谁也奈何不得谁。
  在非洲战场,美军也完全撤退到了撒哈拉大沙漠以南,跟苏联红军及其盟军脱离了地面接触——事实上,即使在美军放弃北非和中东整整半年之后,苏军也没有真正地在这片冲突不断的混乱之地站稳脚跟,只能满足于对地中海沿岸几个港口据点的控制,而任凭阿拉伯人的各个宗派、部族势力在内陆互相厮杀恶斗。
  面对这样后路不稳的混乱状况,苏联人除了偶尔从地中海畔的前线空军基地,组织几架远程轰炸机,对撒哈拉大沙漠以南的美国驻军进行骚扰之外,根本没有力量发动一场跨越大沙漠的远征——只不过苏联空军的骚扰方式比较劲爆,经常是用丢原子弹的方式来骚扰的,已经炸死了一万多美军和两百多万名黑人……
  在中东战场,大举南下的苏军已经在事实上陷入了战争泥潭,被遍地的游击队折腾得焦头烂额。在小亚细亚战场,哪怕有了库尔德人作为同盟军,又用饱和核爆战术消灭了土耳其全国一半人口,苏联红军也没能在短时间内弹压下剩余另一半土耳其人的拼死反抗。在伊拉克战场,苏军仅仅进占了摩苏尔一线,就再也挪不动了,迄今都还没有进军巴格达的迹象。而在伊朗和阿富汗也打得很不顺,伊朗人在里海沿岸陷落,德黑兰被核爆之后,退守波斯湾沿岸,依托高原和山脉继续抵抗。阿富汗人也在印度西北部的白沙瓦城建立了流亡政府,并且得到了真纳领导的穆盟的援助,继续以游击战的方式进行抵抗。虽然斯大林的契卡战士一向专治各种不服,目前已经逮捕了两百多万恐怖分子和疑似恐怖分子进劳改营——这年头没什么法律可言,看着你像是恐怖分子就可以进集中营劳动到死了,反正抓错了也没处喊冤。但各种抵抗运动还是层出不穷。
  按照五角大楼的预计,至少数年之内,苏联红军的铁甲洪流将被牢牢困在中东,无法投入其它战场。
  在印度战场,美军也已经基本撤走,坐视印度人自己乱打一气——自从甘地遇刺不治身亡、国大党保守派势力大衰之后,因为外部的共同敌人消失,真纳领导的穆盟也跟钱德拉领导的国大党激进派翻了脸。整个印度呈现出尼赫鲁、钱德拉和真纳这三大巨头互相对峙的三国鼎立格局,另有几十家印度王公和更多的部族武装割据称王,彼此征战,甚至雄心勃勃地想要染指德里的王座,当真是一片百家争霸的大乱斗景象。
  对于这样一个令人头皮发麻的,牵扯到三四亿人口的大泥潭,无论红色阵营还是白色阵营似乎都无心过多干涉,只是耐心地等待印度人自己决出一个最后的胜利者,或者像罗马帝国一样土崩瓦解成无数小邦国。
  在东亚,随着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南下横扫波利尼西亚群岛,直抵复活节岛,以及登陆日本列岛的最后一支盟军在去年圣诞节的覆灭,各种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也暂时告一段落。尤其是在五角大楼主动放弃了菲律宾,召回了麦克阿瑟之后,美日双方的军事力量已经再次完全脱离了正面接触,变成了隔着太平洋对峙的局面。
  根据最新的消息,以大和号战列舰为首的日本海军联合舰队主力,目前已经西进印度洋,先是追剿英国皇家海军东方舰队的残余舰艇,然后就是满印度洋地到处晃悠,肆意猎杀活跃于这片海域的所有商船——由于苏伊士运河被摧毁,欧洲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商船迄今无法进入红海,更不用说印度洋了。偶尔还炮击沿岸港口,似乎是想要将整个印度洋的海运航线彻底搞垮,并且确实让滞留在东非的艾森豪威尔所部美军,出现了后勤补给上的困难:非洲的铁路和公路交通基本就是个悲剧,军队的后勤补给线只能靠海运来维持。
  但是,已经决心放弃印度洋的五角大楼,却对此表示基本无所谓,还对目前驻守东非第一大港口蒙巴萨的艾森豪威尔将军下令,如果日军从印度洋对岸大举来袭,或者切断了东非美军的海上补给线,实在无法继续坚持的话,那么随时可以撤退到西非的利比里亚或刚果,然后让南非顶在最前线,跟远道而来的日本人拼消耗……在目前的艰难局势之下,只要能够在旧大陆上保住几个立足点,就已经是极大的成功了。
  ——————————————————————————————————————
  总而言之,虽然如今的地球依然处于世界大战之中,全球各地的硝烟和枪声也依旧连绵不断。但在美国和苏联这两个最关键的重量级选手之间,却是暂时从热战转入了冷战,进入了一个相对的缓和时期。
  对于杜鲁门这位战时总统来说,眼下真正最令他感到头疼的,其实是本土爆发的全国性自然灾害问题。
  ——随着位于北大西洋的冰岛火山大肆喷发,导致巨大的火山灰云团遮蔽了阳光,迅速降低了地面温度,目前大半个欧洲都已经陷入了夏季低温的灾难之中。而大西洋对面的北美各地,情况自然也不容乐观。
  对于美国人来说,今年的冬天和春天原本就格外寒冷,缅因州等地暴雪成灾,五大湖水域大面积冰封,甚至连底特律的港口都一度瘫痪了。好不容易等到春暖花开,眼看着就快要入夏了,谁知紧接着又是几场莫名其妙的超级大寒潮,重新把气温给压了下来。前后三次的反常寒流,让纽约曼哈顿的街头居然下起了六月飞雪。六月初的寒潮之中,华尔街的积雪厚达三英寸,让行人既看得啧啧称奇,同时又心惊胆战。
  ——凡是稍微有点见识的人都能知道,这种冷热颠倒的异常天气,将给农业生产带来何等恐怖的噩梦!
  到了七月底和八月初,美国东北部的新英格兰地区(纽约以北的沿海各州,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地方)又遭到了霜冻的灾害,除少数最耐寒的谷物和蔬菜品种,譬如小麦和洋葱之外,绝大多数农作物都被冻死。根据农业部门的预估,今年美国至少将有十五个州的玉米绝收,而干草的产量也将锐减,随之必然导致存栏牲口的大量倒毙,乳制品和肉类的产量自然会跟着暴跌,让全国人民渡过饥馑的一年……
  ——不同于大萧条时期那种人为制造的经济崩溃,导致咖啡和豆子用来烧锅炉,水果和蔬菜烂在地里,奶牛则被丢进密西西比河,而市民们却在城里挨饿吃垃圾……这次美国是真的出现食物紧张了。
  而在加拿大,反常的夏季所造成的后果更糟,寒潮的来袭也更为肆虐,连小麦也难逃厄运。在二战爆发之前的和平年代,加拿大每年都要向欧洲出口几百万吨的粮食和饲料。而到了如今这个可怕的“无夏之年”,加拿大人却发现自己既没有面包也没有牛奶,能够吃得到土豆就已经要感谢上帝了。
  ——在这一年里,整个加拿大先是经历了内战的腥风血雨,导致了大批耕地在战乱中的荒废,政府的战略物资储备仓库也因为内战而被付之一炬。然后又因为夏季寒潮的来袭,弄得加拿大全国所有农作物均几乎绝收,小麦和干草的价格一路飞涨。到了本应是收获季节的秋天,粮食短缺的形势更为严峻。特别是在加拿大魁北克地区打过巷战的城市里,面包的配给量已从每天二百克减少到一百五十克,甚至不够一个小孩子果腹。所有一切能吃的东西,都被饥肠辘辘的市民塞进了嘴里,如浆果、地衣和猫肉,还有人在报纸上撰写野外求生科普知识文章,专门指导居民辨认无毒的植物。绝望的加拿大当局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只能伸手向南方的邻居求援,而从美国向加拿大运粮的列车还得由军警护送,因为每一个车站都挤满了前来枪粮的饥民。
  相对于正在饥饿和寒冷之中挣扎的加拿大来说,美国的农业产量要稍微好一点儿。全面绝收的情况主要集中于东北部的新英格兰和五大湖沿岸地区,更南方的密西西比河流域虽然也是粮食歉收,农产品总产值较去年减少了50%,小麦、大麦、玉米、蔬果的总产量普遍下降……但好歹还是有些收成。在不需要大规模向海外出口余粮的情况下,凭着今年的这点儿收成,还是勉强可以喂饱美利坚合众国的每一个公民的。
  ——毕竟,如今这年头的美国农场主们,已经不必再喂养大西洋彼岸的英国亲戚了。但反过来说,他们却不得不向加拿大和本国北部灾区伸出援助之手……于是,美国人民的食物供应看上去依然是捉襟见肘。
  ——————————————————————————————————————
  为了应对越来越严峻的灾情,美国联邦政府前后三次大幅度下调了普通国民的食物配给标准,美国人民很快就悲哀地发现,鸡蛋、黄油、巧克力和肉都在逐渐从商店的货架上消失。每个人的肉类配给减少到了每天一百克,相当于很薄的几片,而且很少有鲜肉,基本只有斯帕姆午餐肉罐头。黄油配给变成了白猪油,之后又降级成了砂糖。美国公民的面包配给也减少到了每人每天四百克,联邦政府还规定生产配给面包的面包师,必须在白面包中添加至少10%的黑麦面,黑麦面包中又必须至少掺5%的土豆粉,称之为“战时面包”。并且普通人在配给商店一般只能买到黑面包,以充分利用谷物中的麸皮和谷糠。
  从热值上看,这个饮食标准还是符合科学的,因为一个健康的成年人在不做激烈运动的前提下,每天消耗一千八百大卡热量,如果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体力劳动,那么增加到两千四百大卡也就差不多了。因此从理论上说,美国平民的每日热量配给足以维持人的基本生存需要,不会处于饥饿状态。
  但是,吃得饱并不等于吃得好,如果想要吃到纯粹的精制白面包和鲜嫩多汁的牛排,或者弄些精面粉和鸡蛋粉自己下厨做糕点,市民们就只能花几倍到十几倍的价钱,冒着被抓的风险,到黑市里去采购……在某些地方,城市里的人经常徒步跋涉几十公里,到农村用手中的财物向农民偷偷换取食品。
  然后,各州的地方政府和议会,还出台了一系列旨在于压缩粮食消费的战时限制措施——加利福尼亚州规定:在宾馆和餐馆里进餐被限制在两道菜,其中只有一道可以是肉菜。纽约州规定:酒类不仅需要凭配给票购买,而且每星期仅销售两天。华盛顿州则规定面包房在战时禁止制作蛋糕和泡芙。德克萨斯州规定普通人只能购买脱脂牛奶,只有孕妇和儿童可以购买营养更丰富的全脂牛奶。新泽西州宣布,在战时用普通食品喂养宠物是犯法的,结果许多市民因为用面包喂鸟而被罚款。饥荒情况最恶劣的缅因州规定土豆应当只以带皮的形式上桌,在所有的饭馆和餐厅里,都一律不可使用土豆削皮器。产粮区的路易斯安那州则规定,为了保证国民健康,在用于烤配给面包的面粉里应当加入钙和维生素,虽然现实中很难真正做到。
  尽管出台了这么多限制食品消费的战时措施,但除了给普通人的生活增添各种麻烦之外,实际的效果却是相当之可疑。作为一个地方自主权很高的联邦制国家,美国中央政府即使在战时的权力,也远远比不上穷兵黩武的德意日法西斯政权,因此对农业的统制监管搞得很不成功。无论官方如何制止,食品的黑市买卖依然越来越猖獗,就如同当年禁酒令时代的私酒生意一样——黑市的暴利反而让农民更加乐意把农产品卖给肯出高价的黑市贩子,结果有限的食物更加无法进入合法流通领域,全国至少有三分之一的黄油,鸡蛋和猪肉产量入了黑市,而不是政府的配给食品店,导致普通人的生活更加艰难。当在兵工厂干了一天苦活的重体力工人啃着添加了大量土豆粉和鱼粉的腥臭黑面包之际,上流社会的绅士们依然在豪华餐馆里大吃大喝。
  为了教育人民努力应对食物短缺的危机,在幕僚们的一致要求下,杜鲁门总统硬着头皮恢复了罗斯福时代的“炉边谈话”,在收音机节目里宣传各种节俭措施,劝说城市居民在花园和阳台种植蔬菜而不是花卉,以及劝说农民拔掉需要较高温度才能正常生长的玉米,多种植高产而耐寒的土豆……总统夫人则建议家庭主妇多用代用品,例如用酸奶代替奶酪,用土豆泥代替面粉,用蔬菜粉代替水果,用香草加人造黄油代替奶油。
  此外,还有科学家和企业家为了解决肉类供应的短缺,开始着手研究如何利用培养酵母菌来生产蛋白质,其基本方法简而言之就是将木材和造纸废水转化为糖,据说这种酵母蛋白经压榨后的成品口感很像是猪肉和牛肉,所以号称是“人造肉”,可惜消费者普遍认为其口味甚至还远远不如斯帕姆午餐肉罐头……
  事实上,目前美国政府手里战略储备物资,其实还算是比较充裕的,作为全世界首屈一指的发达农业国家,即使在经历了这么多年的战争消耗之后,联邦政府依然储备着足够全国人民食用一年多的粮食、糖,二十五万吨的猪油、腌肥肉和黄油,以及大量的饲料用燕麦、玉米,此外还囤积了很多皮革、布匹和丝绸。至于未受气候异变影响的煤炭和石油产量,更是足够满足本国最大限度的需求还绰绰有余。
  但是,冰岛的火山从春天一直喷发到秋天都没有任何停息的迹象,巨大的火山灰云团不仅覆盖了整个冰岛,还在被风力推动,逐渐向着四面八方蔓延……所以谁也不知道这场对全球农业而言的浩劫还会持续多久,更不知道接下来还会有几个“无夏之年”——所以,对此早作准备,提前采取节省措施,还是很有必要的。
  然而,即使在这样恶劣的时局和巨大的压力之下,杜鲁门总统也丝毫没有考虑过停战求和的可能性……
第一百三十一章
树倒猢狲散的先兆
  在三战正式爆发的十个月之后,杜鲁门总统已经很清楚,美利坚合众国是肯定打不赢这场世界大战的了。
  但是,他同样也很清楚,作为一个弱势的瘸腿总统,他是没办法让美国退出这场必败的世界大战的。
  ——在各条前线屡屡大败、一溃千里的情况之下,美国想要主动求和,就得付出极为惨烈的代价。
  而由于意识形态的对立,向苏联求和的代价,比向纳粹法西斯求和的代价还要高得多:到了现在这会儿再向苏联屈膝的话,那么就得被强迫采用计划经济制度,或者至少是坐视大半个世界变成计划经济体制,美国或许还能保留下来,华尔街金融集团却是铁定要完蛋——债券、股票等等一系列金融游戏都没得玩了。
  ——美国这个国家固然付得起这样的代价,但在幕后掌握着美国的金融集团却付不起这个代价。
  所以,他们决定绑着整个美国一起战斗到死,而杜鲁门总统也只能乖乖地听从吩咐、如数照办。
  否则的话,椭圆办公室门外的特勤处警卫就指不定会在什么时候闯进来,朝着他的太阳穴上来一枪。
  ——凡是仔细钻研过美国政治历史的有心人,都会注意到一条或明或暗的线索,那就是以美国总统为代表的美国政府,与美国的资本寡头,尤其是华尔街的金融资本寡头,一直在进行着一场艰苦卓绝的隐形战争。
  1913年之前,这场隐形的秘密战争还是互有胜负,寡头们还没法彻底控制美国金融与财政部门,但政府也没办法彻底压制住金融寡头。到了1913年底,以美联储的成立为标志,寡头们总算是取得了最终胜利。
  同样也是从这一年开始,美国现任、候任和卸任总统及其家人,都纳入了特勤处的永久“保护”之中。
  而特勤处又是一个什么组织呢?请大家千万不要把它理解为中国人印象之中的大内侍卫和中央警卫局——1865年6月5日,为打击日益猖獗的伪造货币等经济犯罪,美国财政部成立了美国特勤处。1901年,麦金利总统遭到暗杀后,国会提出特勤处把保护总统作为任务之一,并于1906年通过立法确立。至此美国特勤处被赋予双重任务:保护美国货币和美国总统、副总统等政要。1913年国会批准财政部领导的特勤处对总统和候任、卸任总统的永久保护。至此,美国国家的中枢神经已经全部被掌握在了金融寡头的手中。
  ——从1913年开始,在任和任后的美国总统及其全家都受到“特勤处”的终生保护;“特勤处”又受美国财政部的独立领导;美国财长职务又几乎都是由来自美联储和各个金融公司(诸如后来的高盛)的高管担任,相当于华尔街大佬们的打工仔……也就是说,白宫的特勤处人员根本不是总统们的保安,而是华尔街公开安插在他们和他们家属身后的监军,时刻担负着监视甚至处决不听话总统的重任,给总统提供保护的工作只是附带的义工而已——肯尼迪总统在街头被刺杀的时候,正是由这个“特勤处”在为他提供“保护”。
  由此可见,从1913年开始,美国就已经不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共和国,而是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变成了一个“君主立宪制”的国家。只是他的“君”不是世俗意义上的皇帝或者国王,甚至不是人类,而是一个类似宗教概念里的抽象化虚拟符号,那就是“美元”,而美联储和华尔街,就是美元这个抽象化的“上帝”在人间的代理机构,类似于上帝和罗马梵蒂冈教廷之间的关系,世俗的总统只是其傀儡,美联储才是美国政坛皮影戏背后的真正主人,所谓的“民主”和“选举”则只是一个舒缓民怨、愚弄民众的高级骗局。
  当然,即使是在真正的君主制封建国家里,也有不少成功架空君王的权臣出现。至于完全不把教皇放在眼里,甚至擅自攻打教廷、废立教皇的天主教君王,在中世纪欧洲的历史上,更是多得数不胜数。因此,特勤处对总统和政府的监督也不是万能的,华尔街和美联储更不是铁板一块。比如罗斯福总统在任的时候,就能够通过联邦调查局的武力和情报支援,并且利用国内汹涌爆发的反华尔街民意,与华尔街大佬们相抗衡。
  但是,杜鲁门不是罗斯福,没有那么庞大的人脉和足够硬气的背景势力,以及那种敢作敢为的魄力,能够跟掌握着自家生死的华尔街大佬们扳手腕……所以,他只能选择让国民继续忍耐,将战争继续进行下去。
  反正,以目前的形势看来,虽然美国的作战局势非常不利,但怎么看也不像是明年就要被打垮的样子。而杜鲁门总统已经在私下里决定,在干完这一届总统之后就主动辞职离任,不再参加下一次的总统竞选——届时,无论这场战争究竟会打出一个什么结果,美国在战后又会变成怎么一副模样,都不关他的事情了。
  ——————————————————————————————————————
  然而,很快,杜鲁门总统就惊悚地发现,美国在这场第三次世界大战之中,或许未必能撑到明年的大选!
  首先,从非洲那边得到了一条最新的情报——南非联邦正在跟南部非洲各个殖民地当局筹划成立南非共同体,并且在跟苏联进行的秘密和谈中取得很大进展,似乎准备退出战争,跳下美国的白色阵营战车!
  事实上,自从二战爆发以来,大英帝国对南非的控制力就日渐下降。南非联邦企图脱离大英帝国,另立门户的事情,在国际上已经根本就不是什么秘密了。对此,美国的态度是乐观其成兼半推半就:一方面,作为参加世界大战之际想要获得的战争红利,美国非常希望在战后拆散不列颠的殖民帝国。另一方面,美国又不希望南非联邦过早地跳出来闹独立跟英国干仗,从而影响美英同盟的稳固性,破坏己方阵营的内部团结。
  于是,利用美国的纠结态度和大英帝国的日薄西山,南非当局这帮反骨仔在世界大战的几年间,一边假惺惺地继续喊着效忠国王的口号,一边却悄悄地逐步清洗了内部的亲英派,摆脱了伦敦白厅对南非原本就有心无力的微弱控制,甚至大肆从本土吸引躲避战火的资金和人才,为日后的独立建国大业做好了铺垫。
  最后,当英国本土陷落之后,自觉再无忌惮的南非当局,终于把一切都摊到了明面上,开始大张旗鼓地挖走大英帝国在非洲的遗产。对此,无论是丘吉尔这个胖子还是分居大洋两岸的两位女王,除了抗议之外,都只剩下了无可奈何。而美军也只能表示默认:总不能在欧洲和东亚彻底陷落,北非和中东前线一溃千里的情况下,还要让艾森豪威尔指挥他那帮丢光了重装备的残兵败将,再回过头来跑到南非打一场布尔战争吧?
  可问题是,南非那票布尔人后裔和盎格鲁撒克逊民族反骨仔,想要脱离大英帝国自立门户也就罢了,反正如今的英国已经是落毛凤凰不如鸡,不管怎么痛打落水狗往死里得罪,也都已经是无所谓了——西方政治界总的来说还是很讲究实际的。但是南非居然还想退出战争,这一点可就让美国人绝对无法容忍了!
  ——对于新成立的南非共同体来说,有着退出战争的想法是很正常的。毕竟对于刚刚立国的南非来说,稳固政权才是第一位的,跟着美国继续参加世界大战,非但得不到任何好处,反而还有挨苏联核弹的危险。
  但美国却不能随便允许南非背盟——如今美国老大剩下的马仔小弟已经不多了,南非已经算是其中比较能打也比较有实力的一个。如果让靠近前线的南非溜号了的话,那么非洲战场也就维持不下去了!
  更要命的是,这会儿南非实际上能够控制的地盘,可不仅仅是地图上的那么一小块原来的南非殖民地而已。利用大英帝国走向崩溃的良机,以及身在非洲的地缘优势,南非在战争期间逐步夺取了各个非洲殖民地的实际权力。从刚果河往南,包括安哥拉、纳米比亚、博茨瓦纳、津巴布韦、莫桑比克、赞比亚……整个南纬十度以南的非洲大陆部分,目前都成了南非当局的核心势力范围,以及未来的“南部非洲共同体”版图——如果不考虑人种和民族问题的话,这将是一个在疆域和资源上能够跟美国相提并论的未来超级大国!
  一旦南非背盟退出战争的话,那么绕行好望角的海上航线就会彻底断绝。孤悬东非的艾森豪威尔将军和他的二三十万部下,固然是立刻就站不住脚,驻扎在南非的美军也会被礼送出境,而驻扎在西非的利比里亚和尼日利亚等地的美军,同样会陷入绝境,再也没有了广袤的腹地能够跟社会主义阵营展开周旋。
  ——别忘了,如今这会儿的西非美军,可是在三天两头地挨核弹啊!而且本土的黑人也是叛乱四起,各种游击战争打得令人头皮发麻。如果背后再被南非捅一刀的话,那士气崩溃起来真是不要太迅速!
  在这种情况下,五角大楼剩下的选择,恐怕就只有彻底退出欧亚非三大洲,从此告别旧世界——而在退守新大陆之后,美国在第三次世界大战之中也就等于是彻底失败了,剩下的就只有硬撑着拖时间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39/6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