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穿越时代(校对)第55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52/630

  ——————————————————————————————————————
  当“福吉谷”号航母在爆炸和火光之中沉没的时候,皮糙肉厚、装甲坚固、防空火力凶猛、生存能力强的“佛蒙特号”战列舰,在苏联海军航空兵的第一波空袭之中没有成为主要目标,损失倒是相对比较轻微。
  但问题是,当斯卡格拉克海峡战场海面上的几乎所有美国海军官兵,都被熊熊燃烧“福吉谷”号航母吸引了绝大部分注意力的时候,在这一海域埋伏多时的“C—13”号、“C—11”号两艘苏联潜艇,却趁机对“佛蒙特号”战列舰发动了雷击!八条鱼雷的白色痕迹,突兀地在海面上出现,根本没给美国人反应的时间!
  霎时间,来不及躲避的“佛蒙特号”战列舰左舷就连中三雷,冰冷彻骨的海水如同瀑布般涌入舱室。虽然美军损管队员竭力抢救,但是抽水机抽水的速度远远比不上海水灌入的速度,倾斜角度还在不断加剧。
  看着巨大的战列舰不断向一侧倾斜,佛蒙特号的美军舰长在无奈之下,下令打开水密舱门,对右舷一部分机舱注水,以平衡整个船身。更多的海水转眼间汹涌地涌入船舱,正在这些船舱内的相当一部分美军船员来不及撤出,而他们的上级也根本来不及或者是无法通知他们,转眼间这些人就淹没在冰冷的海水中——他们回到其它船舱的舱门已经被紧紧关闭封死,没有任何退路,他们只能在海水中一点点被淹死和窒息而死。
  依靠着这种近于自残的方式,经过一番努力,“佛蒙特号”战列舰的倾斜被止住了,但是航速也因此掉了将近一半。惊魂未定的美军刚刚要展开反潜作战,苏联红海军的舰艇却已经穿出迷雾,从海平面上出现。
  ——虽然,此刻赶来的只是一支从瑞典哥德堡起航出发的,由四艘苏联驱逐舰组成的小型侦察编队。
  由于轻巡洋舰“凤凰城号”正忙于救捞己方落水人员——在冬季冰寒刺骨的斯卡格拉克海峡,落水海员最多只能生存半个小时就会被冻死,所以,接下来,一场六艘美国驱逐舰与四艘苏联驱逐舰之间的海战,在斯卡格拉克海峡隆隆打响。经过一番激烈的追逐和搏斗,虽然相当一部分水手收到辐射病的困扰,船上的观瞄设施也在关塔那摩的核爆之中受到了严重的损坏,但是,仗着兵力更多,经验更加丰富,舰艇也更加新锐,还有一艘战列舰提供远程火力支援,美国驱逐舰编队最终还是勉强赢得了一场惨淡了胜利,以己方两艘驱逐舰被击沉、两艘驱逐舰被重创的代价,击沉了三艘来袭的苏联驱逐舰,迫使剩下一艘苏联驱逐舰负伤而逃。
  但是,与此同时,作为醒目靶子的“佛蒙特号”战列舰,由于航速大减,躲避困难,却在混战之中再次很倒霉地被命中一枚鱼雷,全舰进水超过四千吨,并且彻底失去了动力,变成了浮在海面上的铁壳子。
  为此,刚刚逃出沉没的原旗舰“福吉谷”号航母,此时还坐在救生艇上的哈尔西上将,见状只得放弃了转乘“佛蒙特号”战列舰的打算,改为在“凤凰城号”轻巡洋舰上,升起了他的大西洋舰队司令旗。
  然后,雪上加霜的是,刚刚打跑了苏联驱逐舰,自己也伤痕累累、筋疲力尽的美国海军官兵,还没来得及缓一口气,苏联海军航空兵规模更大的第二波攻势,也接踵而至——足足二百多架俯冲式轰炸机和鱼雷机,从各个不同的方向,朝着已经严重减员、手忙脚乱的哈尔西舰队残余舰艇,恶狠狠地凌空扑来……
  至此,哈尔西舰队的末日终于降落……
  ——————————————————————————————————————
  又过了十多个小时之后,当苏联红海军波罗的海舰队的主力舰队,从越冬锚地摩尔曼斯克出发,一路紧赶慢赶地杀到斯卡格拉克海峡的时候,雾霭弥漫的海面上,已经看不到能够与之对战的美国海军战舰了。
  极目四望,在挪威海汹涌起伏的寒冷波涛之中,只剩下了大片的油污,以及许多衣服残片、桌椅零件、救生圈和焦黑尸体之类的漂浮物,显示这一片水域在前不久刚刚发生过一场激烈的海战。除此之外,还有若干零零散散的美国水兵,蜷缩在三十几艘救生艇上,一边瑟瑟发抖,一边朝着他们招手求救。
  ——“最后的美国海军上将”小威廉·弗雷德里克·哈尔西,于苏联海军航空兵的第二波空袭中战死,麾下全部舰艇于斯卡格拉克海峡外的挪威海东南部水域沉没,无一幸免。由于斯卡格拉克海峡战场位于高纬度地带,又时值寒冬季节,漂浮着流冰的海水接近零度,落水海员仅能生存很短的时间就会被冻死。而美军来得及放下的救生艇数量严重不足,故而哈尔西上将所率的舰队官兵之中,仅有九百五十五名水手被苏联海军救起,但之后又有二百余人在一年内陆续死于冻伤、烧伤、病菌感染和之前在关塔那摩就患上了的辐射病。
  至此,充满悲壮色彩的斯卡格拉克海峡之战宣告结束,美国大西洋舰队司令官哈尔西上将战死沙场,而美国海军在第三次世界大战之中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战术反击行动,也以出击舰队全军覆没而就此告终……
第一百五十七章
对美最终解决方案(下)
  “……嗯,报纸上这篇关于斯卡格拉克海峡之战的新闻评论,还真是写得挺文艺,充满了史诗般的悲壮色彩,简直就跟《尼伯龙根之歌》或者《冰与火之歌》似的……这样看来的话,随着‘蛮牛’哈尔西上将和他的最后追随者战死在斯卡格拉克海峡,美国海军的大西洋舰队,基本上也就相当于是完蛋了,对吗?”
  大和号的舰长室内,马彤一边吃着船上厨房做出来的和果子甜点心,一边对刚刚读完报纸的王秋说道。
  ——自从大和号的水手,从穿着兜裆布浑身汗臭味的“海国男儿”,换成一群颇有大和抚子气质的经典日本少女、少妇和未亡人之后,就变得愈加有“大和旅馆”的宜家范儿了……以前是战事频繁,被迫没完没了地一直在海上奔波,实在是没条件,如今在港口里停泊了一年,这些日本女人就很热情地开始打扮起了这艘巨舰的内部空间,企图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舱室走道总是被打扫得一尘不染,浴室墙壁被贴上了富士山风景的彩色马赛克拼图,住所的舱门还挂上了风铃之类的装饰品,以及不知哪儿来的书法卷轴和浮世绘图画,每个角落到处都是满满的传统日本风情。还有每天的菜肴和小点心,也被制作得愈发精致可口……如今住在这条船上,就仿佛置身于一座档次不错的温泉旅馆,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扑面而来。
  虽然这种形容被用在一艘军舰上,而且还是一艘铁血峥嵘的超级战列舰,感觉实在是有点儿怪……
  总之,王秋在这条船上住的很舒服,更别提还有美艳女舰长可以当抱枕,所以如今都已经很习惯了。
  “……怎么说呢?如果作为一支战斗力量来衡量的话,那支敢于跟苏联红海军交手的美国海军大西洋舰队,在哈尔西上将死后确实是已经不复存在了。但如果仅仅是指美国大西洋舰队的舰艇,那么倒是还有很多剩下的船,最起码要比被哈尔西带到斯卡格拉克海峡的舰艇数量多得多,论吨位至少是十倍以上。”
  王秋一边收起报纸,一边答道,“……最近这一个多月以来,这些舰艇在大西洋上还表现得挺活跃的,不过它们都已经不再是我们的敌人,不再执行五角大楼的命令,一切所作所为都跟这场战争完全无关了……”
  “……什么什么?一边还在大西洋上很活跃,一边却已经退出战争,不再跟我们这边为敌?”
  马彤听得一头雾水,一脸纳闷地问道,“……听上去不像是已经投降的样子……他们究竟在干什么?”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那边世界的历史上,国民党海军在解放战争末期扮演的角色——运载着一众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反动资本家和反共党分子,还有他们的行李细软,渡海逃亡台湾的难民船啦!”
  王秋耸耸肩回答说,“……记得有一句老话,好像是这么说的来着,在一艘轮船沉没之前,船上的老鼠是最先跑掉的。同样的道理,眼看着美利坚合众国把战争打到了这等穷途末路的地步,已经是想要屈辱求和都不可得了,美国那边从核爆中幸存下来的上流社会绅士太太,还有一大堆畏惧布尔什维克思想、深恐被打倒塞进劳动营的小资、文人、科学家之类,自然也在盘点家当、收拾细软,忙着从即将战败的美国逃走啦!
  而剩下那些不肯跟着哈尔西去死的美国大西洋舰队官兵,原本正愁着饭碗被砸了之后该怎么过日子,眼下正好靠充当难民船,从逃亡者身上赚取最后一笔国难财——这笔生意的利润可是高得很,绝对的暴利,听说得要用黄金来买船票呢!能够选择逃亡的人,一般都有点儿身家。只不过,我们那边的国民党海军仅仅需要渡过一条窄窄的台湾海峡,而客串难民船的美国海军,却不得不载着逃亡者横渡过浩瀚的大西洋罢了……”
  “……横渡大西洋?这么说的话,是要离开美洲了?他们逃亡的目的地又是哪儿呢?”
  “……他们现在还能逃到哪里去?自然是目前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中立国——南非啊……”
  ——————————————————————————————————————
  当一个国家走到了穷途末路的时候,固然往往会有一些忠臣义士选择以身殉国,名垂青史;但肯定会有更多贪生怕死的凡夫俗子,选择设法苟且偷生——“像这种需要让人去死的国家,还是灭亡掉好了”之类的想法,可不是某个世界二次元御宅族的特有思路,而是广泛地存在于古往今来一大堆失败国家人民的心中。
  毕竟,这个世界上是先有人类,再有国家,而不是相反——人可以没有国家,但国家却不能没有人。
  在这场席卷全球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打到了一九四九年春天的时候,未来的前景已经是非常明确了:苏联可以肆无忌惮地核爆美国本土,而美国却已经无法继续做到同等程度的报复,甚至连有效防御和拦截苏联人的核打击都办不到,只能一边抱头挺尸默默蹲下挨打,一边眼睁睁地看着一座座城市被核爆成辐射废土。面对这种必败无疑甚至是必死无疑的下场,如果这场战争是传统的帝国主义争霸战争,或者更古老的封建王朝兼并之战,美国这个“伪装成国家的财团”,恐怕早已选择割肉止损,投降输一半,乖乖跪下来唱征服了。
  无奈这一次的敌人,是意识形态上的死敌,苏联的红脑壳布尔什维克。而且还是被穿越者们事先剧透过,知道另一个位面苏联解体等历史的布尔什维克,因此斯大林给美国开出的投降条件无比严苛——除了无条件投降,还要审判战犯,接受社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大家庭的一员……这等于是要掘诸位财团大佬们的根啊!
  想想三十年前苏联建立的时候,沙皇俄国时代的旧权贵究竟落得了怎样惨绝人寰的下场,苏联契卡战士的威名又是怎样的可止小儿夜啼……美国的上流社会绅士太太们就不寒而栗——上述这些血腥残忍的传闻故事,他们这些年来听那些流亡海外的白俄说了不知道多少遍,而且是一次次地添油加醋,一遍遍地夸张加码,越说越恐怖,越说越吓人,最后简直是把布尔什维克形容成地狱里爬出来的杀人魔王一般。
  当初听到这些俄国发生的残忍之事的时候,美国的上流社会绅士太太们只是将其当做是奇闻异事,听一听寻个乐子而已。谁想到风水轮流转,眼下居然有可能要让自己接受同样的命运……只要一想到自己精心修筑的豪宅别墅,会变成那些下等人泥腿子可以随便出入的工人俱乐部;自己的娇贵女儿会变成布尔什维克红脑壳们的“公用妻子”,每天被几十个粗野工人轮流糟蹋,他们就觉得这样的日子还不如死了的好。可是,面对着时不时从天而降的苏联核弹,他们就算再怎么愤怒和叫嚣,也是一点儿保全自己的办法都没有。
  ——————————————————————————————————————
  但尽管如此,这些上等人依旧从来没有动过什么殉国的念头:从来只有国家为他们服务,哪有他们为国家牺牲的道理?既然求和不成,这个国家已经注定要完蛋,他们这些上等人自然只能先顾着自己的小家了。
  其中一部分意志消沉的颓废之人,选择听天由命,趁着苏联的核弹还没丢到头顶,尽量利用手里的资源尽情享乐,夜夜笙歌,能快活一天是一天;另一部分人则选择了悄悄逃走,尤其是在联邦首都华盛顿,距离第一颗核弹在洛杉矶落下还没过去一个月,当麦克阿瑟总统动用美国最后的核武器进行报复,哈尔西上将起锚出海踏上赴死征途的时候,国会山的老爷们却陆陆续续地跑掉了三分之二,联邦法院的大法官也跑了四个,连白宫和五角大楼的文武官员都跑了不少——参众两院的议员们,本质上多半都是代表大资本家或者某个团体利益的精明代言人,不是愿意为国牺牲血洒疆场的铁血勇士,怎么可能会愿意跟这个国家同生共死呢?
  事实上,不要说为了国家牺牲性命,他们还生怕苏联人在哪一天攻入华盛顿,把自已抓去审判,被判苦役或处死——对于他们这样的上等人来说,这都是生命之中不能承受的侮辱……所以,他们全都提前开溜了。
  结果到了三月的时候,由于逃走的大人物太多,国会山就已经永久性休会,因为剩下的议员太少了。联邦最高法院同样关了门,反正全国的通讯联络都断了,最高法院也没有什么新的法案需要处理了。诸多议员、部长、主席、委员长都在各自逃命,联邦政府的办公室每天都在人去楼空——不过即使是留下的人也没什么事情可做。白宫和五角大楼被迫启用了很多不知名的小人物,才能够勉强保证首都特区的运转不至于瘫痪。
  关于这些上流社会成员的逃亡地点,有一小部分人选择在美国本土的荒山野岭里秘密隐居,就像古代躲避战乱的隐士一样,准备等到战争结束之后,再改名换姓,换一个身份回到文明社会里继续生活。但绝大多数自认为受不了当野人之苦的绅士太太们,则像苏联建立之初的那些白俄流亡者一样,选择了逃亡海外。
  不过,跟那时候可以走遍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白俄难民不同,在红旗已经插遍大半个地球,而剩下的小半个地球又快要变成辐射废土的此刻,美国上流社会逃亡者的去处只剩下了一个,那就是南非……
  ——除了即将沦落黑暗的新大陆,整个白人资本主义世界,就已经萎缩到只剩下南非这一根独苗了。
  但既然已经没有什么可选择的余地,那么这些流亡者行动起来也非常迅速。从麦克阿瑟总统上任开始,就有成千上万的美国人想办法搞到了船只,然后带上自己的妻子儿女和细软财产,浩浩荡荡地踏上了逃亡南非的航程。到了哈尔西上将战死之后,连剩下的大西洋舰队也彻底瓦解,一艘艘军舰都变成了专门运输达官贵人及其财富的高级难民船,或者成了财团雇佣的海上私兵,为这场横跨大西洋的迁徙行动保驾护航。
  另一方面,对于这些犹如潮水般涌来的美国白人,南非白人当局是十分欢迎的,因为这有利于平衡南非版图内的黑白人种比例。之前,南非的白人比例实在是太低了,而且缺少很多高素质的技术人才,但这一下却被美国逃难者给迅速补全了,被黑人逆推的几率大大降低。然后,随着难民船队带来的各种工业设备、技术资料,甚至是船只和军舰本身,对于工业基础较为薄弱的南非来说,也是一笔极为巨大的珍贵财富。
  而更加微妙的是,对于美国上层白人的大规模流亡南非,苏联方面居然也表示出了耐人寻味的默许态度——首先,如今开了金象腿级外挂的苏联,并不稀罕美国的这些人才、技术和财富,只是将其视为一个必须要铲除的强劲对手。其次,任何一个帝国都不能完全没有外敌,否则必然产生内乱。当全世界都挂起红旗之后,如果能够保留一个实力稍强的资本主义反动国家,将会对保持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和谐很有好处。
  俗话说,没尝过资本主义的苦,就不知道社会主义的甜。如果没有一个对比的范例,如何才能教导人民资本主义的残忍黑暗和社会主义的光明幸福。万一人民在多年后遗忘了革命时代的种种黑暗状况,又被某些别有用心之辈忽悠瘸了,自己拆了自己的国家献给资本家,那才叫斯大林他们这一辈人欲哭无泪呢!
  更何况,南非不是美国这样的天选之国,其国内虽有巨大的金山,但更有着沙漠广袤、干燥缺水、黑人众多等天然劣势,决定了这个国度无论怎样扩张和发展,都不可能真正具备与苏联扳手腕的潜力……
  所以,苏联方面有意识地想要留下一个种族歧视尖锐、阶级压迫沉重的白色南非,并且适当放水加强其实力,作为未来很多年内资本主义国家的标本,以及敲打和教育各个小弟的教具……
  ——————————————————————————————————————
  “……总而言之,如今的美利坚合众国,已经等于是被拔掉了所有的爪牙,打断了四肢的骨头,变成了案板上绑好待宰的大肥猪,只剩下了最后哼哼两声的本事。至于战争什么时候会结束……”
  王秋如此侃侃而谈,“……就看莫斯科的斯大林同志,会拿出怎样的一个对美最终解决方案了……”
  事实上,就在王秋等异世界来客淡看漫天烽火的时候,这个“对美最终解决方案”已经被初步敲定了。
  ——风雪交加的莫斯科,被暖气吹得温暖如春的克里姆林宫内,某个举世闻名的大胡子,正叼着他心爱的烟斗,一边缓缓吐着烟圈,一边用堪比寒流的冰冷口吻,给美利坚合众国下达了死刑的终审判决:“……我坚持认为,美利坚合众国必须被彻底毁灭,成为历史的遗迹,就像曾经的古罗马帝国一样……”
第一百五十八章
走向废土(上)
  苏联,莫斯科,克里姆林宫,斯大林总书记的办公室。
  三月的莫斯科依然非常寒冷,冬日的残雪虽已开始稍稍融化,但是绿色的草木却尚未萌发,来自北冰洋的暴风雪遗留的余威,使得春日女神的甘美吐息,还远远没有抵达这片总是被冬将军统治的酷寒土地。
  当然,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俄国人,早已习惯了这样的酷寒气候。由于天生耐寒的缘故,很多俄国人在这个时候就已经脱下了厚实的毛皮大衣,换上了单薄的西装、劳动服和休闲服。爱美的苏联姑娘们更是早早地换下了臃肿的冬装,穿上了长筒袜、连衣裙或格子短裙,在街头上尽情地展示着她们的修长玉腿。
  然而,坐在斯大林总书记的办公室里,迎面吹着和煦舒适的加湿暖气,现任的苏联外交人民委员,维亚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莫洛托夫同志,这一刻的心中还是忍不住感觉微微发寒,乃至于有些战栗。
  作为苏联的外交负责人,从美国本土遭到核爆,败局已定开始,莫洛托夫就一直在思考应该怎样结束这场战争——从古至今,任何一场战争都必须有个结束的方式,要么签署一个停战条约,要么直接灭国吞地,要么在出兵侵入敌国之后站不稳脚跟,只得灰溜溜地收拾行李打道回府……总归是不能一直没完没了地打下去:现代战争的恐怖消耗,导致不管再怎么穷兵黩武的国家,也做不到以战养战,无法长期处于战争状态。
  美利坚合众国的土地虽然得天独厚、资源丰富,但毕竟距离苏联太遥远了,而且那片土地上面的人口也太多了,即使把美国本土强行吞并下来,日后也消化不了,更控制不住。所以还是适可而止,见好就收。
  按照莫洛托夫的想法,在赢得此次世界大战之后,苏联只要把当初沙皇俄国政府贱价卖给美国的阿拉斯加给收回来(说是卖出七百二十万美元,其实已经是白送了,因为南北战争期间,俄国派出一支舰队开赴美国协助平叛,军费就花了七百二十万,事后一直没给报销……不过,沙俄政府也不是愚蠢和慷慨到要白白把国土送人,实在是因为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惨败之后,国力大衰,财政崩溃,内部不稳,国际上又颇受敌视和孤立,整体局势比日俄战争的时候还要差,根本保不住远在北美的阿拉斯加殖民地,只能主动脱手以免遭灾,跟英国在二战后不得不放弃各个殖民地是一样的道理。),再从加拿大西部割下一大块地,总体来说就是夺取整个加拿大的西海岸,让苏联在北美的新领地拥有一个保持交通的不冻港(温哥华),也就差不多了。
  除此之外,夏威夷群岛这个位于北太平洋中央的交通枢纽,应当让其独立建国或者划给“红色日本”,但美国本部剩下的四十八个州,则不应继续染指和瓜分,以免一口气吃得太多了,撑坏自己的肠胃……
  不过,虽然美国核心本部四十八州的土地是不用继续割让了,但除了这一可怜的“善意”之外,其它的大笔赔款、驻军监督、设立租界、交出武器和战舰、解散联邦军队和国民警卫队……等等极端苛刻的惩罚条款,却是连一样都不能少。在过去的几个月里,莫洛托夫早已参考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凡尔赛条约》之中的对德条款,给战后的美国量身定做了一套“社会主义十大酷刑”,绝对能把这些心高气傲的杨基佬给榨干身上最后一滴油,顺便搞得美国从社会到经济都变成高度残废、生活不能自理,几十年内别想缓过气来。
  因此,在莫洛托夫看来,只要美国接受了上述“善意”,乖乖地无条件投降,解除军事武装,再推出一大批战犯用于上绞刑架向全世界展示(否则已经放了太多狠话的苏联,没办法对内对外交待),那么,关于保全美国本部领土的完整是可以承诺的,甚至对美国承诺不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这个也不是不能商量。
  ——如果想要从战败后的美国身上,源源不断地挤牛奶,自然就不能将奶牛本身给养死了。
  当然,如今的美国还很“傲娇”,尽管已经挨了那么多的核弹,但还是不愿意无条件投降。不过,莫洛托夫很有自信地认为,只要继续保持一定程度的军事压力,再适当对美国统治阶层进行内部策反,就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看到这个国家的跪地投降——反正,如今的局势已经很明确了,美国注定已经即将败亡,除了不知身在何方的外星人,再也没有任何潜在的外援可找。只要能够有一条活路,哪怕是一条极端屈辱和苦难的活路,哪怕是一条未必能够走通的活路,已经陷入绝境的美国统治阶层也会像救命稻草一样死死抓住的。
  这个世界上有宁死不屈的勇士,却很少有宁死不屈的政客和资本家,如果有,那么就说明他们还不合格。
  然而,与此同时,克里姆林宫的现任主人,苏联各民族的钢铁慈父,君士坦丁堡的光复者,整个欧洲大陆的伟大解放者,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至尊导师,当代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正统传人,红色共产光辉的集大成者,约瑟夫·斯大林同志,虽然认同莫洛托夫外交人民委员的部分观点,即苏联不应当趁胜过度扩张国土,不能无视自然地理条件的阻隔和民族融合的难度,想要谋求美国本土的州县,以免造成消化不良的问题。
  但是,在如何处置战后美国的问题上,斯大林总书记却有着自己的一套想法……他想要的并不是一个年年进贡却实力犹存、怀恨在心,随时想着报复的美国,而想要一个被彻底毁灭,只剩下历史记录的美国!
  ——————————————————————————————————————
  “……我坚持认为,美利坚合众国必须被彻底毁灭,成为历史的遗迹,就像曾经的古罗马帝国一样……”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52/6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