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穿越时代(校对)第55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54/630

  幸运的是,辻政信中将这次的手气不错,很快就将这台电子管收音机成功地调出了声音。而且,再接下来,他还从含糊不清的英语播音里,听到了一则出乎意料的重磅消息:
  “……华盛顿于昨日发生兵变,麦克阿瑟总统接受政变军的请愿,通电宣布无条件投降……”
  霎时间,猝不及防的辻政信中将,居然不由得一下子愣住了。
  “……无条件投降……这场战争……莫非真的要结束了?”
  这一刻,他突然有种想要热泪盈眶的冲动,又有种怅然若失的空虚,内心深处的千种思绪、万般念头交织在一起,最后只得百感交集,化作了一声悠悠的叹息,“……终于算是结束了啊!!!”
第一百六十章
最后的枪声(上)
  时间这个东西,就好比一条令人难以捉摸的小溪,在我们无法看清的小溪上游那头,永远站着一个充满恶趣味的刻薄老头,他肆意地操纵着堤坝的闸门;愁苦和忧郁的时间被无限延长,快乐和温馨的时间却稍纵即逝,值得庆幸的是,时间的这份薄情,对每个人来说似乎都是一样的。
  对于一九四九年的美国人民来说,沐浴在核爆蘑菇云之中的这一年时光,真是显得格外难捱而漫长。
  ——当然,其中相当一部分美国人,根本就没能活到这一年的结束,所以对他们来说倒也不算太漫长。
  从三月下旬开始,苏联超远程战略轰炸机部队一度中断的对美战略核打击,再次开始启动,并且愈演愈烈、变本加厉——随着越来越多的苏联图—100“飞熊”超音速喷气式超远程洲际战略轰炸机走下生产线,出厂服役,并且被克里姆林宫迅速投入到跨越大洋的战略轰炸之中。在这一年对美核打击的巅峰时期,每天都有两百到三百枚苏联原子弹在美洲各地的版图上起爆,其中的90%以上的原子弹,都是落在了美国境内……由于核爆频率过高,苏联原有的核武库很快消耗殆尽,以至于不得不继续加紧生产更多的原子弹……
  而在另一边,新大陆的人民,尤其是北美洲的人民,却是日复一日地在焦炎炼狱之中挣扎,带着无限的恐惧和绝望,眼睁睁地看着熟悉的故乡慢慢化为辐射废土,尤其是家园位于人口稠密的主要都市圈附近的美国人,几乎是平均每隔几天就能看到地平线上某个方向的蘑菇云冉冉升起……如果他们还没有死的话。
  遍数美国和加拿大,差不多只剩下了两座相对安全的城市(仅仅是不会被核爆),其中一座城市是西海岸被日本远征军登陆并盘踞的华盛顿州塔科马港,而另一座则是美利坚合众国的首都,东海岸的华盛顿……
  ——————————————————————————————————————
  一九四九年九月二十二日,美国,哥伦比亚特区,首都华盛顿。
  东方的遥远天际,突然传来了喷气机引擎的低沉轰鸣,尖锐凄厉的空袭警报声,随即在空荡荡的联邦首都街头响起。寥寥无几的路人立刻纷纷抱头鼠窜,寻找到最近的防空洞就挤挤挨挨地往里钻。
  接下来,伴随着地面高射炮徒劳的砰砰射击,一架邪恶红色帝国制造的飞行怪物,从远远超出高射炮射程极限的高空呼啸而来,带着苏维埃军事工业力量的成果来到了华盛顿的上空,无视了地面的炮火,傲然地打开了腹部的弹仓,一枚枚五十公斤、一百公斤、两百五十公斤和五百公斤航空炸弹投下来,由一个个小黑点渐渐变大,最后在波托马克河的两岸腾起了二十多处火光……一时之间,金属碎屑、焦黑尸骸、草木灰烬,连同仿佛来自于地狱的硝烟和焦臭气息,一起弥漫于华盛顿的残破街头,让人简直要闻之欲呕……
  ——为了在曾经名为美利坚合众国的辐射废土之中,保留下一个可供谈判的对象,苏联从一开始就公开承诺,不会对联邦首都华盛顿进行核爆,并且也确实遵守了上述承诺,迄今没有让任何一枚核弹爆炸在首都所在的哥伦比亚特区。但是,苏联战略空军针对华盛顿市区的常规轰炸,依然在时不时地进行……前后多达数百吨的航空燃烧弹和高爆弹,将华盛顿的大片市区炸成了废墟瓦砾,也把联邦政府炸得散了架。
  好不容易等到空袭过去,秋风瑟瑟的血红夕阳下,一位衣着考究的老人钻出白宫防空洞,在几名保镖的簇拥下,步履蹒跚地向着庭院走去……虽然从衣着打扮和排场上,看得出他应该是一个身份高贵的家伙,但此时在他的身上,已经完全看不出那种目空一切的上位者气质,更没有了任何的嚣张气焰。
  他就是美利坚合众国的现任总统,道格拉斯·麦克阿瑟——美国西点军校历史上最优秀的毕业生,曾经的五星上将和菲律宾元帅……但如今却只是一个刚当上总统,就被迫面对亡国命运的不幸之人。
  过去那一切意气风发、傲慢自信的明星光环,此时早已从麦克阿瑟总统的身上被消磨殆尽。
  现在的麦克阿瑟,只是一个被绝望宿命折磨得奄奄一息的男人,正疲惫不堪地被拖向命运的终点。
  此时此刻,虽然苏联飞机早已扬长而去,但刚结束轰炸的华盛顿近郊,依然是黑烟四起、烟尘滚滚,白宫周围也挨了一枚重磅炸弹,把门前的旗杆炸得只剩下一个弹坑。麦克阿瑟在保镖的陪伴下走到弹坑旁边,弯下腰来,伸手轻轻地触摸了一下犹有余温的焦土,眼中不由得闪现出了不甘和屈辱的泪光……
  虽然他从很多年之前开始,就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入主白宫,走上自己的人生巅峰。但麦克阿瑟却从来没有想到过,当梦想成真之后,自己的总统生涯,居然会是如此的绝望和耻辱,简直是生不如死。
  ——从当上总统的第一天开始,合众国就已经在连番的核爆之中支离破碎,自己和幕僚们殚精竭虑,苦思对策,但最后得出的结论除了绝望还是绝望,似乎他麦克阿瑟是注定要成为末代总统被挂上绞刑架了!
  然后,随着苏联核弹如同流星火雨般频繁落下,从四月开始,白宫跟本土各州和海外驻军之间的通讯,就开始逐步陷于断绝,国内交通更是早已彻底瘫痪。到了六月的时候,麦克阿瑟总统已经是政令不出哥伦比亚特区,各州地方上也渐渐地不再有公文和电报送来。
  再接下来,就连在首都华盛顿的这一亩三分地上,他这个总统的话也没有多少人愿意听了。
第一百六十一章
最后的枪声(中)
  时至今日,这座当年请法国设计师专门设计修建,宛如工艺品一般精致的联邦首都华盛顿,已经变成了一片焦黑、丑陋、恶臭而又狰狞的废墟。全城的自来水和电力供应早已断绝,尽管开辟了防火墙和防火沟,市区依然有大约五分之一的建筑物被摧毁了。竣工不过数年的五角大楼,在苏联战略空军的重点轰炸之中几乎成了乱石堆,连钢铁构件都被燃烧弹的高温烧化,变成一堆七扭八歪的垃圾。国会山的圆顶中了一枚五百公斤的重磅航空炸弹,当场就有几十个人身亡,人肉碎块、血液脑浆一起喷溅到了装饰着精美壁画的墙上,把去收尸的市民志愿服务队员给吓晕了过去。横跨波托马克河的几座桥梁也都被炸断了,如今往来两岸只能靠小艇摆渡。就连白宫也被炸塌了一角,幸好椭圆办公室尚还完好无损,只有陈设的装饰品被震碎了许多。
  现在的华盛顿,已经没有了电力,没有了自来水,也没有了报社和商店,更没有了旅馆和酒店……成千上万无家可归的市民和外地逃来的难民,得不到有效的安置,一部分人自发涌入了博物馆和林肯纪念堂、杰佛逊纪念堂等残存的公共建筑安营扎寨,剩下的只能在拉法耶特公园、波托马克公园和各处广场上,用旧报纸和废墟里扒出来的木料搭建成小屋暂住,依靠政府提供的一点儿救济食物,外加搜集野菜野果、捕捉老鼠野兔和从波托马克河里钓鱼为生。简直就像是当年的大萧条时代,美国退伍军人们进军首都讨薪之时搭建的“胡佛村”和“胡佛屋”……乍一看去,宛如昨日重演。其中一些破破烂烂的窝棚,甚至已经搭到了白宫的门外,距离椭圆办公室只有不到两百米的路,从麦克阿瑟总统的窗外,就能看到他们砍树做饭的炊烟。
  由于饮食不健康,很多人都得了痢疾和霍乱,每天都有人死于流行病,往往要等到尸体腐烂发臭了才会被注意到。而苏联战略空军每一次的越洋轰炸,则给这座绝望的城市制造出了更多的废墟、弹坑和尸体。
  那个威严、整洁而又庄重的联邦首都,好似一个深邃而遥远的梦,已经彻底破灭,一去不复返了。
  不过,现在的麦克阿瑟总统,已经完全没有心思再开着坦克去驱赶和碾压这些流浪汉的窝棚了……严格来说,此时的麦克阿瑟总统,已经没有心思去管任何事情,实际上,哪怕他有心想管,也管不到什么了。因为他的联邦政府已经陷入了空转状态,对这个国家基本失去了控制力,甚至连首都以外地区的消息都断绝得差不多了,对于国内各州最近几个月来的状况,麦克阿瑟总统可谓是两眼一抹黑,知道的比斯大林还少。
  举例来说,作为现任的美国总统,麦克阿瑟居然要通过苏联塔斯社的国际广播,才得知有一支日军已经在西海岸的华盛顿州塔科马港登陆,而这支日军的指挥官还是他的老熟人,曾经在日本将他俘获并装进铁笼子里游街的辻政信中将……没办法,华盛顿州的议会和政府早就消失了,从核爆之中幸存的当地驻军,在五月份报告了有日裔移民造反的消息之后,也跟白宫断绝了联系,再也没有新的电报拍发过来。
  于是,哪怕麦克阿瑟总统想要组织反击,也找不到可以下令的对象,甚至已经没有多少还能调遣得动的部队——他这个堂堂总统目前在美国能够掌握的兵力,居然比辻政信中将麾下的驻美日军还要少!
  再说了,即使手头有兵可用,他也没有办法让部队穿过整个正在废土化的美国,调动到西海岸去御敌。
  ——————————————————————————————————————
  所以,面对出现在华盛顿州的这一小股日军,麦克阿瑟唯一能做出的选择就是装聋作哑,佯装不知道……好在今时不同往日,总统阁下已经没有什么民意和舆论压力需要应付了,再也不必担心新闻媒体的刁难,还有国会的质询和弹劾——由于苏联人的空袭炸毁了印刷厂,再加上电力、纸张和油墨的供应尽数断绝,联邦首都华盛顿的所有报纸已经全部停刊。与此同时,由于议员几乎逃光,国会的参众两院也永久性休会了。
  ——虽然迄今还没有挨过核爆,但三天两头挨轰炸的华盛顿,同样也谈不上是什么安全区。所以,国会山上参众两院的议员们,从今年春天开始,就三三两两地不辞而别,各谋生路而去。少数带着家人逃进了最偏僻的深山野林隐居起来,打算学习当年的西部牛仔拓荒者,或者说现代的内陆版鲁滨逊,重新靠着自己和家人的双手烧荒耕种而生。多数自认为缺乏野外求生能力的家伙,则拖着妻儿老小,带着随身财物,乘坐各式各样五花八门的邮轮、货轮、游艇以及大西洋舰队的剩余舰艇,渡过浩瀚的大西洋逃亡南非。
  在这场乱纷纷的数百万人大逃亡期间,由于很多难民船破烂老旧、缺乏保养,水手素质欠佳(富有经验的优秀水手都在战争中打光了),船长贪图赚钱过量载客等等不利因素,各种惨绝人寰和匪夷所思的海难事故接连不断,甚至还雪上加霜地冒出了大批杀人劫货的现代海盗——这些突然冒出来的现代海盗之中,相当一部分的前身是南美洲各国的溃兵,甚至包括不少原来的美国海军官兵,以及利用混乱抢夺了军用重武器的犯罪分子,这些人的唯一想法就是在战争结束之前最后趁乱发一笔财,而携带着大量金银细软的逃亡者则是最好的猎物……不过,总的来说,至少有超过八成的难民船,最终还是顺利抵达了它们的目的地南非……
  除了国会参众两院的议员们之外,联邦政府各个部门和最高法院的主要官员,五角大楼的很多将军,以及曾经在实质上主宰着美国的诸多财阀家族们,还有更多不愿意待在首都等死,企图闯出一条活路的普通人,也都纷纷逃离首都,四散而去。整个联邦政府里面,只剩了一些自觉无处可去、生无可恋的颓废家伙,或者是缺乏冒险意识的胆小鬼,还继续留在首都特区——至少这里还有房子可以住,还有配给食物可以领。
  如今的哥伦比亚特区,已经变成了一个乱糟糟的巨型蚂蚁窝,什么都乱了套。亏得麦克阿瑟总统身边还有一支忠心耿耿的卫队,以及少数在这种绝境之下依然坚持职守的警察和宪兵,总算是还能勉强维持着城里的治安不至于彻底崩溃,以及在空袭到来的时候,操作根本打不着敌机的高射炮,放个响给自己壮胆。此外,作为联邦首都,早在核爆浩劫降临在合众国的土地上之前,联邦政府就预先这座城市里囤积了大量的食物、燃料和生活物资,哪怕被轰炸摧毁了一些,剩下的物资数量也还有很多,使得城里的大部分人暂时还没有冻饿之虞……所以,即使是在国家逐渐化为废土,首都已经沦为孤岛的情况下,这里也还多少有点儿秩序。
  尽管如此,这座垂死的城市里依旧到处都是晦气的事儿,到处都是神经质的衰人,让人看了就泄气。
  ——————————————————————————————————————
  事实上,就连麦克阿瑟总统本人,也把他的妻子,第一夫人简·费尔克劳斯·麦克阿瑟,还有他的儿子小阿瑟,秘密送上了一条前往南非的难民船……根据半个月前最后传回来的消息,目前他们母子已经顺利抵达了南非,靠着携带的金银珠宝在开普敦买了房子住下,也让麦克阿瑟总统心中的最后一块石头落了地——从今往后,他在这个世界上就再也没有什么需要记挂和忧虑的了,可以毫无拖累地面对即将到来的残酷命运。
  但是,尽管现状已是如此凄惨,前途更是愈加绝望,麦克阿瑟总统依然没有向苏联人无条件投降的打算。
  ——作为一名野心勃勃、爱出风头,梦想着成为凯撒和拿破仑的职业军人,他并不怎么怕死,但却宁死也不愿意成为第一个签署无条件投降协议的美国总统,屈辱地亲手给美利坚合众国签下死亡判定书……回忆起三年之前,他在日本中了辻政信的埋伏,不幸沦为俘虏,然后像猴子一样被日本人关进铁笼游街,被无数黄皮矮子围观、嘲笑和丢烂菜叶的时候,那种羞愤欲死的感觉,实在是屈辱得让人无法用语言描述。
  那时候他侥幸没死,还逃了出来,并且再一次在新的战场上证明了自己,洗雪了先前的败绩,最终赢得大选、入主白宫,登上人生巅峰。可是万万想不到自己在当了总统之后,却又要再次经历一场那样的噩梦!
  眼下已经带了一票人登陆美洲,正在西海岸华盛顿州耀武扬威的辻政信,或许早就带着一脸轻蔑的冷笑,准备好了更加结实的新笼子,就等着把他这个变得更加尊贵的敌人,再一次塞进去抬着游街吧?
  每当回想起那时候在铁笼里的种种煎熬,麦克阿瑟总统的心中就洋溢着一股宁死不屈的刚烈。
  ——那种简直是生不如死的滋味,一辈子尝过一次就已经足够!现在的他,宁愿以一个英勇战士的身份,轰轰烈烈地迎接无法抗拒的死亡,也不愿意再一次化身哈巴狗苟且偷生,承受那种令人发疯的耻辱!
  事实上,除了麦克阿瑟总统之外,那些如今依然留在华盛顿的联邦高官,同样都是跟他一样不愿忍辱偷生、已经决心殉国赴死的刚烈之辈……当然,也可以说是最最冥顽不灵、食古不化的家伙。
  然而,无论接下来将会如何,他都已经成了一名败军之将,而且再无一丝翻身的可能。
  美利坚合众国的历史和命运,很快就要在他麦克阿瑟总统,或者其他某个人的手上走到结束。
  所以,待在白宫里等待最终命运的每一天每一夜,麦克阿瑟总统的心情都非常非常的懊丧。沮丧、失望、愤怒、痛苦、无能为力……潮水般的强烈感情一阵阵涌上他的心头,让他几乎无法保持片刻的平静。
  每到这种时候,他总是尽量摆出冷峻淡漠的样子,支开旁人,用酒精和烟草来麻醉自己……
  比如,在这一波空袭刚刚结束的此刻,望着天际边腾起的一股股黑烟,麦克阿瑟总统就随手找来一张还算完整的椅子,掸去上面的灰尘,又吩咐保镖从白宫酒窖里拿来几瓶窖藏的上等威士忌。然后,他便拎起酒瓶子,就着一盒斯帕姆午餐肉罐头,打算一边看着正在变得越来越陌生、越来越朝着废墟方向发展演变的首都华盛顿街景,一边喝个酩酊大醉,一醉解千愁……反正,现在也没有什么像样的公务,还需要他这个总统来处理了。至于未来的美国会变成何等凄惨的模样,他更是不愿意再去多想,也懒得再去多想。
  ——由于国内信息逐渐断绝的缘故,待在白宫里的麦克阿瑟,甚至弄不清楚美国在目前究竟已经挨了多少枚核弹,只知道苏联人的原子弹似乎无穷无尽,或许真的能够把整个合众国给夷为平地……就算整个美国没有被彻底炸光,还有一些美国人能够活下来,合众国的未来也简直是令人无法想象:各州从核爆之中逃出生天的幸存者,是否还会愿意继续承认这个给他们带来了毁灭的联邦政府,恐怕将会是个未知数。
  而那些被驱赶到深山老林里的保护区,却反而因祸得福躲过了核爆的印第安人,届时会如何残忍地报复落了难的白人移民,更是只有上帝才晓得……在经历了西进运动之中的那么多血腥杀戮和恶劣欺骗之后,三百年前“五月花”号移民船跟印第安土著人“风中奇缘”的浪漫邂逅,怕是不会再重演了……
  虽然如此,麦克阿瑟总统认为他如今继续在华盛顿死撑着不投降,对国家和人民还是有意义的。
  尽管身在白宫的他,无法打下哪怕一架苏联轰炸机,无法抵御任何一枚苏联原子弹从空中落下,更不能给予大洋彼岸的敌人任何哪怕最微小的报复……但他和竖立在白宫门前的星条旗,依然还能够做到一件事:
  那就是为别人吸引苏联布尔什维克的火力和注意力——只要他们在华盛顿打着星条旗坚持得越久,就越能给那些逃亡海外的美国人争取到更多的缓冲时间,为美国的自由精神留下更多的希望火种……
  而这也是他这个总统能够为国家做出的最后一点事情了……
  至于美国本土会不会因为他这样的拖延时日,而挨上更多的苏联原子弹,使得更多的城市和乡村沦为辐射废土,让更多原本可以活下来的美国人在核爆之中死于非命……说实话,麦克阿瑟根本没考虑过这个问题——在他看来,反正如今美利坚合众国都要亡国了,老子贵为总统之尊,都打算为这个国家殉葬了,你们这些下等人泥腿子还有什么可唧唧歪歪的?能够跟着本总统一起为国献身,可是青史留名的无上光荣!
  遗憾的是,虽然麦克阿瑟总统已经是如此的为国家奉献牺牲,但显然还有许多美国人并不认同他的观点。
  ——此时此刻,跟华盛顿市区一河之隔的阿灵顿公墓里,一片铿锵有力的呼喊声正在响彻云霄:
  “……让那些政客权贵们的尊严和傲慢见鬼去吧!我们穷人的命也是命!”
第一百六十二章
最后的枪声(下)
  联邦首都华盛顿市郊,波托马克河西岸,阿灵顿国家烈士公墓。
  始建于南北战争时期,曾经布局整齐、环境清幽、庄严肃穆的爱国主义教育圣地,阿灵顿国家烈士公墓,现在却变得人声鼎沸、炊烟袅袅,各种嘈杂声连绵不断。在公墓的石碑和十字架之间,密密麻麻地布满了无数临时搭建的窝棚和帐篷,犹如雨后的蘑菇一般,自发地形成了一片规模巨大的难民营。
  这些一无所有的逃难者们,用废报纸和各种垃圾,在公墓里胡乱搭建了无数奇形怪状的简陋窝棚,形成了无数迷宫般交错缠绕的复杂巷子。由于没有排水系统,也没有人来处理垃圾和粪便,使得这里总是弥漫着一股刺鼻难闻的臭气。不过,虽然这些美国逃难者如今个个缺吃少穿,又脏又臭,像是最邋遢的乞丐,已经近乎于一无所有。但即便到了这个时候,这些落魄的美国人仍然普遍拥有着一件最宝贵的财富,那就是枪!
  ——早在美国诞生之前,这片土地就有着人人持枪的传统,在“粗鄙野蛮”的美国红脖子们眼中,只有手里拿着枪,才会有面包、土地、自由等等一系列好东西。而一旦手中无枪,他们就会沦为任人宰割的羔羊……
  而且,在阿灵顿国家公墓的旁边,就是被炸成了废墟的五角大楼,里面还有一座被遗弃的军火库。即使是那些原本没有枪的人,只要到这个美国最高军事机关的遗址里翻拣翻拣,就能够很容易地找到一些钢盔、制服、防弹衣、军靴之类的军需品,以及1911式手枪、汤姆斯冲锋枪、加兰德步枪之类的轻武器,甚至还有人发现了火箭筒和迫击炮!弄得聚集在阿灵顿国家烈士公墓的这些美国难民,简直比当年搞巴黎公社的法国起义者还要更加装备精良。其中很多人还换上了一身军装,乍一看还以为是正规军人。
  然而,对于正在承受核爆之灾的美国人来说,这些轻武器并没有什么卵用——此时正在摧毁着美利坚合众国的凶残敌人,并不在他们的身边,不在任何枪械的射程范围之内,而是远在大洋彼岸。哪怕是最大口径的重型高射炮,也打不着一万九千米高空之中的苏联喷气式超远程战略轰炸机,更不用说几杆步枪了。
  所以,尽管拿到了这样多的武器和弹药,这些无组织无纪律无目标的流浪难民,也只能手里的枪械弹药用于互相之间的火并厮杀,只为争夺几个罐头或一块面包。或者稍微积极一点儿,拿着枪在郊外荒地里猎杀野兔来充饥。然后就这样饥一顿饱一顿、有一天算一天地浑浑噩噩混日子,直到死亡的来临……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54/6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