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胆(校对)第23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32/612

  赵维如其所愿,歪着筒子让光线射入,再看...结果傻眼了。
  我去你大爷的!
  抓着望远镜就蹦了起来,落地就跟丢了魂似的呆呆地看着赵友钦。
  弄的院中所有人都看过来,“怎么了?”
  “没...没事儿!”
  赵维瞪着眼珠子,缓缓拿着望远镜再次低头看,这回还调了调焦距。
  腾的一下,又站直,立正。
  赵友钦直皱眉,“这是怎地了?不就是大了点吗?”
  赵维:“这哪是大了点?这特么是大了去了!”
  石桌上一粒小小的沙粒,在“望远镜”下有拳头那么大,你说是大了点儿?
  沙粒上的附着的灰尘都看的清清楚楚,你跟我说是大了点儿!?
  赵维怔怔地看着赵友钦,说出一句啪啪打脸的话,“你这不是望远镜,你这是显微镜啊!”
  赵友钦没明白,显微镜?殿下还挺会起名儿的,确实显微......
  之前他试过,起码能把眼前物体放大一百多倍,极限应该有二百倍了。就是到那么大的时候就有点花了,看久了会晕。
  总之,一百倍是没问题的。但是得固定住。这么手持的情况下,一百倍都达不到,晃来晃去更晕。
  但是,这玩意有啥用?又看不远,白瞎了两块上等水玉。
  可是,赵友钦不知道,不代表老约翰不知道,听赵维一说,“什么玩意?显微镜!?”上去就从赵维手里夺了过来。
  “我看看,我看看!”
  赵维则还是懵的,心说,这是咋的了?这就是高科技?就是划时代的产物?
  先有离心机,后有显微镜。
  没错,这个单筒望远镜按上架子固定住,就是显微镜。
  ......
  ————————
  其实,赵维哪怕有那么一点点的光学基础,他就会知道,不但赵友钦的望远镜没有做错,而且显微镜的原理其实也没那么复杂。
  后世日常所用的望远镜,确实是一块凸透镜和一块凹透镜的组合。原理就是物体的影像通过凸透镜的聚焦,之后再由凹透镜散射进人眼。
  这种望远镜的学名叫伽利略望远镜。
  而赵友钦这种两块凸透镜的组合,也可以起到望远镜的目的,原理只在于两块凸透镜的距离变长了,光线在经过第一块凸透镜聚集之后,在镜筒内对经过焦点,再散射向第二块凸透镜。
  因为上下光线的颠倒,所以入人眼之后,看到的影像是反着的。
  这种叫开普勒望远镜,大航海时代的单筒望远镜正是这种。
  那么问题来了,赵友钦的方向没有错,可为什么没有得到开普勒望远镜呢?
  呵呵,因为老赵同志把两块镜片装反了。
  但凡赵维或者赵友钦没被大小头的单筒给禁锢了思维,天然地认为就该从小头往大头看。
  但凡摸过它的人手欠点,调皮地从大头儿往小头儿看。
  但凡赵维多上几天初中,也不会让老赵同志为了磨出一片凹透镜,差点谢顶。
  但也正因为赵友钦把折射率不相同的两块凸透镜装反了,也就得到了双凸镜的另外一种组合——显微镜!
  有些事儿就是这么奇妙,有有心栽花的求不得之苦,也有无心插柳的成荫之福。
  赵维要望远镜打仗,结果弄出个显微镜。
  更别说,前一秒还在跟老约翰信誓旦旦地说什么,“显微镜?不可能!”
  可下一秒,赵友钦就抱着显微镜进门了。
  你说这是巧合?
  不是,赵维觉得,这是老天开眼了。
  千万别小看这么一个看似没有望远镜实用,在这个时代也没有大应用的东西。
  它被誉为科技发展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可不是没有道理的。
  它几乎可以应用到所有领域,也几乎是所有学科的基础工具。
  有了它,老约翰可以真正的开始研究血型,进而实现输血。
  有了它,王胜可以看到微生物。即使看不到细菌,也能从根本上了解为什么手术要消毒。
  有了它,黄道婆可以直接观察陆地棉的细微结构,改进纺织技术。
  有了它,甚至能看到水里有多少寄生虫,牙缝里有多精彩,脸上有多少螨虫,进而改变这个时代的饮水和卫生的习惯。
  有了它,刘德柔这些化学人才,甚至是铁匠,可以直接看到物质的微观结构。起码能知道鲨鱼骨到底有什么用,更能从钢铁的结构排列中看出好钢为什么好。
  赵维来到大宋这几年,悟出最简单的一个道理就是:
  古人从来不缺智慧和创意,他们缺的是了解世界的途经和更广阔的视野。
  而望远镜和显微镜,一个,可以让人抬起头来仰望星空,在认识宇宙的同时,也自醒渺小。
  另一个,则是可以让人低头入微,探索这个世界的本质,生命的起源。
  而现在,显微镜有了!
  只是有点遗憾,你就不能大头儿朝上地看一眼呗?
  ......
第168章
蛟龙出海,大宋归来
  显微镜的问世,对基础学科的建立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这让赵维大大地松了一口气,因为他这个穿越者本来懂的就不多,靠他那点小聪明,早晚有力竭的那一天。
  而且,这种处处都是漏洞、处处都是断层的乱入式发展,其实也并不能长远。
  小钢炮有了,但是,还没有火绳枪;土豆有了,却离后世的超高产土豆还有很远的距离。
  类似这样的成就,也许短期之内会很有效,可是如果你把时间线拉长,就会发现,其实改变不了什么。
  汉人自元明两朝就有火炮,可依旧被西方超越。
  土豆把明清人口推向巅峰,可华夏还是经历了无数个饥荒。
  同样的,在唐宋,华夏的造船技术就领先全世界,不也一样被大航海时代所淘汰吗?
  这些和赵维带来的东西,其实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在华夏,先进的技术不是没有,可总是昙花一现,很难长久且连贯地发展起来。
  这其中,虽然有一部分的客观原因,但主要还是我们没能建立起系统且稳固的科学基石。
  所以,赵维并没有像后世小说中其他穿越者那样,试图以一已之力颠倒乾坤。
  他没有人家的那个水平,这点自知之明还是要有的。
  所以,他更多的还是引导。
  引导阿老瓦丁把巴格达智慧宫里的基础学科搬过来;引导王胜去探索现代医学;引导王祯却培育优化粮种,也引导约翰神父进行血液研究。
  而致知院的创立宗旨,其实正是偏向于基础学科。
  你会发现,那些造回回炮、造火药,在当下更实用更有价值的院士,其实挣不了多少金子,也就比在元朝那边的时候多一些罢了。
  反而是阿老这种抄书的,王胜、赵友钦这种从零开始偏向于基础的门类,赵维几乎是花钱不眨眼。
  这变向地将院士们引向底层方向,从而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么做并不务实,短期内,可能很难看到卓越的成果。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32/61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