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胆(校对)第27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73/612

  结果,刚得出结论,赵维那来了一句,“一会儿看我眼色,把养济院义民闹事的锅甩给那三位,罚俸一年!”
  “嘎!?”
  小赵昺有点懵,脑子又不够用了。
  义民闹事和三位相公有关系吗?他们不是就看看热闹吗?
  “为什么呀?”
  赵维皱眉,“多想!多看!少问为什么。”
  赵昺失落:“哦...”
  刚安静下来,赵维又来一句,“罚完,你要私下找陈宜中,就说你逼不得已,年幼言轻,是太后和皇叔逼你这么做的。”
  “不对!”赵维犹豫一下“主要还是太后逼的,我是次要,对就这么说。”
  “嘎!?”赵昺快死机了,“这又是为什么呀?”
  “别问!到时,你诉诉苦,说说心中志向,还有对陈相公的依仗。”
  赵昺:“......”
  赵维:“最好哭一鼻子。我想想,要不要来的衣带诏之类...算了,有点过了!反正你哭就对了。不是撒娇受气的那种哭哈,是不得志,心中愤慨得那种哭!”
  赵昺:“......”
  这也太难了吧?那是哪种哭呀?
  赵维:“找完陈宜中,再去找陆秀夫、江钲。把跟陈宜中用的那一套,再用一遍。记住了吗?”
  “记住了。可是,为什么呀?”
  ......
第184章
大坑套小坑,你坑我更坑
  小赵昺真的很迷茫.
  “为什么呀?为什么要和陆相公、陈相公说那些话呀?”
  “为什么刚刚还好好的,一会儿还要罚人家呀?又凭什么罚人家啊?”
  “罚了人家,得罪了相公,确实不好。可我是皇帝呀?怕什么呀?皇帝不是可以任性一点吗?为什么还要背地里去安慰呀?”
  “再说了,相公们不是被皇叔阴下去了吗?为什么还要拉拢?”
  好奇怪的说。
  赵昺突然觉得,做皇帝好累,太难了。
  ......
  另一边,陆相公、陈老爷和官家是一个想法,做相公好累,太难了。
  俺们都这样儿了,还要让熊孩子戏耍。
  还有人性吗?还有天理吗?你不用我们问我们干啥?显出宁王很牛逼吗?
  ......
  另另一边,赵维浅浅一笑,“当个英雄真欢乐,当个位高权重的英雄更欢乐。”
  可以名正言顺的坑人,你说好不玩不好玩?甚至坑好人都不崩人设的,你说气人不气人?
  抬头看向养济院前门的混乱,暂时把老哥仨儿放到一边儿。这个坑得赵昺去添,跟他暂时没关系了。
  现在首要任务,还是解决眼前的阻碍。
  是的,在赵维看来,养济院这还真不是小事儿。
  几个义民愤慨几句,看似掀不起什么风浪,但是,大宋能有今天的局面,其实和国力、财力、军力都没关系。
  如果只比这些,没个三四十年,别想和元朝有正面一战的机会。因为不配。
  人家可是坐拥中原,俯视半个地球,人口几千万。
  别看忽必烈穷,但家底子大,瞪你一眼都悬要命。
  大宋能有今天,靠的就是一口气儿,一口玄之又玄的心气儿。
  与元人打了几十年,家底子早就干光了,祖宗地都输出去了,还能剩下什么?
  就剩下一口,华夏几千年养出来的那口气!
  这口气要是散了,给多少黄色白银,多少大舰大炮,也救不了大宋。
  所以
这不是小事儿
虽是在意料之中,但却不得不重视。
  等赵维与赵昺行至养济院门前
围闹的百姓无不一怔。
  宁王谁人不知
大宋官家对于这些追随之民更是印在骨头里了。
  登时齐声下拜,“见过圣人
见过宁王!”
  赵昺嘿嘿一乐,对此也是熟门熟路。
  身上大宋表率
被太后强掳着体恤民情
参加劳作的事儿,赵昺也没少干,而且是经常干。
  “平身平身!朕闻此处民声甚沸,特来亲听。大伙有何意见
尽管道来。”
  百姓们一听
议论纷纷,“圣人来做主了?圣人来做主了!”
  有人自告奋勇,上前一拜,“圣人在上,这养济院...不能建啊!!”
  “是啊!不能建啊!”有人追随道
“我等并非不晓事理,可是
真不能建啊!”
  “新崖山为什么叫新崖山,就是让咱们这异乡流民别忘了崖山之耻!”
  “如今
虽说有不少百姓已然在此婚育生子,落地安家
虽然这些人也依旧心向大宋
可总有人安于现状
忘了亡国之恨!”
  “现在,很多人不娶妻,不生子,其实并非妇人太少,也非不慕妻儿之乐,真想娶还是能娶到的。不说别的,就是官府给咱们分派的房舍,发下来的贴用钱,就足够让土人红眼。”
  “抢不到汉女、还纳不来一房土女吗?再不济,安南那边我看也有妇人下船,皆是选择。”
  “但是,之所以不娶妻不纳妾,更不育儿女。一来是不想给朝廷多添负担,有了孩子就要耽误上工了。”
  “二来则是,谁也不敢保证,待子孙降世,儿女两全之时,会不会动摇了那份亡国之恨!归乡之情啊!”
  说话的这位二十来岁,相貌堂堂,一身儒衫,一看就是读过书的,说起话来有条有理。
  把问题看的也很通透:我们是卧薪尝胆来的,不是老婆孩子热坑头来的。
  真到了那一天,就算这些老人也不敢保证人人都心怀大志,不算计自己那一亩三分地。
  那文士见赵昺不说话,急声又道:“难道圣人忘了高、孝二宗的前车之鉴了吗?”
  见有的百姓不通文史,一脸茫然,文士挺直身子,朗声道:“当年靖康国难,高宗举兵南巡,”
  “多少北地士族、百姓义勇或投军执戟或举家追随?那时,五岭之南尚属烟瘴流毒之蛮荒所在,百万北人南下,艰难堪比今日扶桑。”
  “也正是这百万之民,奠定我大宋中兴之基,生生将烟毒荒地变成了如今的两广富庶。那些人比我们多得多,比我们更有斗志,巴望高宗皇帝有一天兵指河洛,重归故里。”
  “而那时,我们有那个能力,不是没有。名将如云,兵屯百万,粮产丰庶,银钱兆万!”
  “可是最后呢?鄂王北伐逼返,韩忠武公郁郁而终,张忠献公至死未等到北归之期!为什么!?是那些北地而来的百姓心变了啊!他们不想回去了,不想放弃南方的安逸舒适了啊!”
  “难道...我等今日还要重蹈高、孝二帝的覆辙吗?”
  “......”
  赵维深深地看了那少年文士一眼,心说,这人不错,是个人才,有前途啊!哥这么幸运、这么欢乐的吗?
  他说的这些,一般人还真听不懂,很有水平。
  他避开了南宋为什么没有北返中原的一个原因是因为二圣尤在,而突出了另一个阻碍高、孝二帝北伐之心的重要原因。
  来自民间的阻力。
  事实上,也确是如此。
  北方过来的士族、百姓在南方重新安家,并得到了稳定而富足的生活后,不愿意再折腾回北方。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73/61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