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胆(校对)第5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7/612

  “那宁王又知道,他们的圣城麦加吗?”
  “知道啊!”
  “洛河洲便是土人的麦加,土人的圣城。只有如此,他们与宋人之间的关系才会更稳固,宋人在他们心中的地位也永远高出一等。”
  “哦。”赵维有点明白了。
  “可是不对啊?”赵维道,“咱们立起来,他们就来拜?老师可没说科潘国王为什么会来呀?”
  “哈哈!”张师父大笑,“那是因为陆君实给他送了份厚礼,他是拿人钱财与人消灾!”
  笑看赵维,“只要科潘国王来了,那其他的国王酋长,早晚也会来。都来了,才叫圣城啊!”
  “哦!”赵维恍然,“懂了!”
  最近无甚大事,一直憋在屋里读书,朝中的事儿自是很少过问,张师父不说,他还真不知道。
  蹦出一句,“啧啧,这文人的心啊...都脏!”
  “嗯??”张师父眉毛一立,刚板过来几天,怎么又开始乖张了?
  赵维吓的一缩脖子,恭恭敬敬地给张师父上了个礼,“弟子告退。”
  好吧,赵维做梦也没想到会有被谁拿住的一天,这个张师父却是个例外。
  与海娃顶雨出门,并没急着去码头,而是拐到了铁匠坊。
  今天有两件大事,让赵维可以名正言顺的翘课。
  第一,铁匠坊这边终于造出一件大杀器——火炮。
  而码头上,船工改良的第一艘海船也是今日下水。
  可谓双喜临门。
  ......
第43章
狼烟骤起
  赵维披着蓑衣与海娃穿过街巷。
  他发现,即使大雨如注,可新崖山的宋民们也并未闲下来。他们都穿着与赵维一样的粗布衣袍,在雨中忙碌着。
  这让赵维不由露出苦笑,新崖山已经有了中原市镇的风貌,但却无半点百姓生活该有烟火之气。
  说到底,这终究是一座兵城,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只猛兽。
  来到铁匠坊,赵维迈步而入,就见匠头徐良正领着人用精尺一点一点地量着当中一件事物。
  赵维上前一看,正是他心心念念的火炮。
  而徐良也看到了赵维,赶紧起身朝赵维猛一抱拳,“殿下在上、俺徐良不辱重托,终于做出来了!”
  “是啊!”
  赵维很是激动,用力拍了拍徐良的肩膀,眼睛就一刻都不曾离开地中间的铜炮。
  “终于做出来了!”
  那就是最原始的前装炮,尺寸也是赵维见过最小的。长度只有三尺,炮膛更是只有两尺多深。至于口径,则更是寒酸,两寸不到。
  但是,这已经是大宋匠人目前所能做出来的最大口径的火炮了。
  而且,别看是简单到不能再简单,只是一根粗壮点的青铜管子。可做出这个管子所经历的艰辛,也只有这些匠人自己知道。
  起初,赵维依旧只是提了些想法。依照大宋“突火枪”为原型,将木质枪管换成铜的,再做的大一点,然后去掉握把,安上炮座,不就齐活了吗?
  然而,实际操作起来可就不是那么回事儿了,可谓是一波三折。
  事实上,第一门火炮的原型数月之前就完成了,比现在要大得多。
  对于御用工匠来说,铸造这么个玩意根本就不叫事儿。用砂范建模,以铜水浇注几天就弄完了。
  赵维迫不及待的试炮,结果....炸了。
  大口径的火炮,就意味着添药量的增大,结果直接把炮膛炸开了。还搭上了点火的一个铁匠,身陨其中。
  没办法,徐良继续铸炮,继续试。
  从减少装药量,到缩减口径,加厚膛壁,再到从炮膛的平整光滑上下工夫。
  两个月下来,虽然时有成功之处,但炸膛的情况就没断过。就算能正常打上几发,也用不久。
  说白了,用熟铜浇筑的炮体强度不够,而当下的条件有限,膛壁再厚的话,砂模就浇不出来了。
  再加上沙模铸造肯定有接缝瑕疵,经受不往火药的反复爆冲,自然就炸膛了。
  搭上了好几个铁匠的命不说,弄的赵维也是心灰意冷,几近放弃。
  但徐良不干。
  他见过这玩意打出去的铅丸是什么样,那个威力,不是一窝蜂和别的火器能比的。
  如果火药师傅能做出那种内添火药的炮丸,威力更是不敢想。
  他是个认死理儿的憨直汉子,知道有了炮,装在海船上,那大宋就再也不怕元军的战舰了。
  于是跟赵维立了军令状,就算把他们这帮铁匠全搭进去,也得把炮给宁王造出去。
  于是,徐良在砂模上下工夫,以求将膛壁铸的更厚。然而收效甚微。
  只能说,皇天不负有心人,一次偶然的机会,徐良在码头看见奇布查人的独木舟,就是那种整根大木从中间掏空做出来的小舟。
  小是小,但十分结实,极难损坏。
  呆看了半天的徐良猛一拍大腿,有如醍醐灌顶。
  癫狂大叫:“沙模不行,得掏炮膛!”
  说完,拔腿就往铁匠坊跑,一种最接近真相的铸炮之法终于在徐良脑中浮现。
  其实,徐良之前是被传统工艺给给困住了。本能地认为,做这么大的铜器肯定是砂范铸造,从来没往别处想。
  受到独木舟的启发,这才顿悟,他可以把炮先铸成实心的。
  这样一来,就不用担心炮膛变形,可以随意锻造。
  等达到强度要求之后,再用钻子一点点的把炮膛掏出来。
  这样的好处就是,炮身一体没有一点瑕疵,而且经过锻造,强度远胜以往。
  但问题来了,怎么能让掏出来的炮膛光滑笔直,既不会卡弹,又保证炮弹出膛的方向呢?
  于是,徐良又陷入另一个难题。
  这几个月可以说没日没夜,试过无数种方法,更不知道钻坏了多少炮管。
  幸好有之前独木舟的经验,这回徐良不在炮上找问题,而是把工夫下在了掏炮膛的钻子上。
  终于研究出一种水车驱动的特制钻台,可以把炮身垂直固定在台子上,利用重力校准钻头精度的开膛之法。
  当赵维看到徐良造的那钻台之后,差点惊掉下巴。
  因为,那已经可以算得上是后世机床的原始雏形了。
  总之,在这样的艰难之下,徐良不负重托,大宋火炮终于问世。
  之前已经制成一门实验炮,打个半月,百发炮弹磨砺依旧坚固如初。而现在摆在众人面前的,则是可以上舰的正式版本。
  虽然有点寒酸,只有一米长,口径也小的可怜,挺多算得上是“小钢炮儿”。但却是大宋匠人的极限,更是几十条人命换回来的成果。
  “真是太不容易了!”赵维感叹着  徐良也是激动不以,“有了这种炮,咱们打回中原的日子,起码我徐良等得到!”
  “嗯!”赵维点头。
  赵宋最幸运的,或者说华夏五千年往复,最幸运的就是拥有那么一群最可爱的百姓。无论何时,皆以家国为大。
  让徐良带人去休息,等放晴之时,他亲自来试炮。
  出了铁匠坊,赵维便直奔码头。
  有了炮还不够,还要有承载火炮的船支才行。而新崖山船坞的第一艘实验船,也是今日下水。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7/61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