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胆(校对)第5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9/612

  “告诉官家什么?”
  “不要想着回去,回不去了!而且,要早作打算,元军快则一年,最慢五年,便可杀来!”
  “什么!?”赵维眉头一皱,“这么快?”
  ......
  ————————
  在赵维的判断中,不可能这么快!
  因为除了浩瀚海洋,还有一道屏障可以让大宋多几年的喘息之机。
  那就是——日本!
  元朝想追到美洲来,日本是他无法跨越的一道鸿沟。
  以当下的航海能力,必需要以日本来做跳板,补给中转,才有可能越过大洋。
  可是,无论现在,还是将来,蒙元从未征服过日本。
  在原本的历史之中,元朝一共打过两次日本。
  第一次是1274年,也就是六七年前,元朝以朝鲜半岛为后方,发兵两万五。其中一半高丽人,一半蒙古人,还有少量的女真人和汉人,兵指日本三岛。
  结果,这场不足三万人的远征,显然低估了日本人的战力,损兵折将,大败而归。
  事后,忽必烈也不知道怎么想的,觉得倭人见识了蒙古大军的强悍,派了个使者过去。
  意思是,你地方太小,我也看不上,就是和你打着玩的。只要称臣,便可免于兵祸。
  镰仓幕府将军北条时宗也是硬气,特么俺们跟大宋学的好好的,都让你蒙古蛮子给搅和了,你特么还敢来?
  直接把使臣咔嚓了。
  忽必烈哪受得了这个气?把这笔帐给北条时宗记下来了,等收拾了大宋再回头来收拾你!
  于是,在原本的历史中,1281年,也就是赵宋崖山灭亡的两年后。忽必烈举二十万大军,再次攻打日本三岛。
  结果,又打败了。
  而且雪上加霜,还遇到了台风,二十万人被俘虏了两万,一大半都扔进了海里。
  其实,这里面有日本武士本就善战的缘故,但更多的还是忽必烈轻敌。
  在没有准备充足的情况下,甚至没有考虑后援补给的情况下,想给日本来个一波流。
  赵维觉得,现在刚到1281年,元军还没开始打日本呢,就算因为大宋逃亡的缘故,二攻日本不成之后还有三攻、四攻,那也是要经过准备的,大宋起码还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喘息。
  可是,他没想到的是,正因为大宋跑了,历史的时间线已经全乱了。
  元朝二攻日本的时间不是1281年,而是1279年的夏天,也就是大宋从北海道离港之后的一个月。
  事情是这样的,大宋五月初五自澎湖起航,十几万人的大远航不可能不露一点风声。
  这边刚走,元军就已经知道大宋北航的消息。
  五月十五,忽必烈便急令在崖山海域休整的张弘范举大军追击。
  张弘范因为粮草被苏刘义劫了,无法整军,等到六月初才北进。追到日本的时候已经是七月,大宋早走了。
  可是,北条时宗可不管那么多。
  这哥们绝对是条汉子,张弘范的水军不靠岸,北条就令舟船出海迎战。
  而张弘范追了一个月,本就补给不足,无心恋战,就让北条给拦在了日本外海。最后退守朝鲜,等带元帝命令。
  这下彻底把忽必烈惹火了,誓要踏平日本,剿灭宋朝余孽。
  于是,张弘范的七万水军与南北两方大军合兵,计兵卒三十万,调中书行省、江淮行省银粮无数,以做军需。
  又征高丽、北方沿海民船万艘,做后勤之用。
  大举攻日。
  “除了举数十万之军攻到东瀛三岛之外......”
  谢明沉重讲述,“元帝已经为远洋追击皇驾开始准备。海洲、泉洲诸船监共招募船工数万,三年之内要打造千料重舰百艘,以做越洋之用。”
  ......
第45章
招魂(一)
  古代没有出现“吨”计量单位前,船只的运载能力是以“料”为单位来计算大小的。
  而“料”的意思,最初并不是船只承载单位,而是造船所用木料的数量。
  一料标准用船木料,是指长度为一丈,直径约一尺的原木。
  由于这样的一根木料在水中的浮力,基本可以承载三个成年人的重量,也就在三百多斤左右。
  因此,随着习俗惯性的延续演化,古代船匠便渐渐的把船木料在水中浮力的承载量,用来计算船只大小。
  回头再看谢明所说的千料战舰,按最低标准的一料300斤来算,一千料大船便是30万斤,就是后世的1500吨。
  这么说吧,大宋的一般战船载重量只有400吨左右,赵维改的那条复兴号更是只有200吨。
  只有唯一的那艘皇家龙舟算得上是庞然大物,但也只有1300吨的载重,比人家还小了一圈儿。
  粗略估算,1500吨的大舰可轻松承载千人渡海。而且甲板足够宽阔,甚至能放下回回炮(投石车)。
  陆秀夫等人听得是面若死灰,没想到,元人竟如些决绝,这是誓要置大宋于死地了?
  他们哪知道,这都是赵维惹的祸。
  崖山时,张弘范被他最看不起、最没有战斗力的大宋龙舟给撞沉了。
  而大宋龙舟却安然远遁,就只是船头缺了一角,修一修还能用。
  这让张弘范和忽必烈深深地意识到,大有大的好处啊!
  于是,君臣二人不约而同的对“大”开始痴迷。
  ......
  “这当如何是好?”有朝臣已经开始惊慌。
  这又是追击不放,又是猛袭倭国,又是建造巨船的。一连串的打击,仿佛把他们拉回到一年多之前,那些惶惶不可终日的日子里。
  此时,陈宜中跳了出来,老脸煞白:“要不...咱们继续跑吧?”
  听得赵维恨不得把这老倌儿踹海里去。
  还没打过来呢就想着跑?能不能有点出息?
  可惜赵维不知道,朝臣之中,有此一念的绝不在少数。
  至少在陈宜中说出这么丢脸的话之后,鲜少有人驳斥。
  连陆秀夫和张世杰都沉默不语,显然在思考有没有跑的必要.。
  在他们看来,当下之安宁来之不易,且大宋刚有复兴之象,此时蒙元若来,无疑是灾难。
  陆秀夫沉吟良久,最终还是没有草率表态。
  “此事还需百官朝议而定,诸位稍安勿燥。”
  陈宜中一听,连连上言,“君实还是要早有决断,毕竟是一年还是三年,谁也说不准。到时再避,却是为时已晚。”
  见陆秀夫没说话,接着又道:“依宜中之见,不管去留与否,皆可先派人南下觅得良处,以备万全!”
  大伙儿听闻连连点头,陈与权说的有道理,先铺路总是好的。
  连“崖山英雄”赵晔都谏言道:“此地本就两面靠海,无险可依。小王以为,再寻良地不失上策。”
  赵维:“......”
  他妈的!怎么没有元朝消息的时候,一个个励精图治,豪气冲云的。
  那干劲儿,那心气儿,都没谁了。恨不得有一口粮食都要存下来,有一块儿线布都得送到赵维这换金银。
  可特么一听元朝要杀过来,就萎了?简直就是换了一群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9/61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