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胆(校对)第59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94/612

  好吧,江钲又挺失落,人家压根儿没看上他。
  “那你叫我来做甚?”
  “帮我借军中渠道传个信。”
  “传给谁?”
  “成王。”
  “噗!!”江钲喷了,就说相爷没憋什么好屁!
  也是,如今能镇住宁王的,也只有成王。
  “请成王回朝?”
  张简之点头,“北边不是还有太尉吗?也该换人了吧?”
  江钲,“成王戍北多年,确实该换一换了。”
  ....
  ————————
  接下来一个多月,忽必烈依旧留在新崖山,并没有着急北归。
  一来,要等张简之。
  二来,也要给赵宋一些时间制定详细的计划,以便银行、金钞、军售等事务落实处。
  双方也以军售为由就这么拖着,争取更多的时间。
  忽必烈采纳了张简之的建议,暂时不提纳赵维为驸马之事,一切等两方准备好之后再谋后动。
  祥兴十年,九月初,戍北四年的成王赵与珞终于回到新崖山。
  赵维自然要去码头迎接。
  可惜,赵与珞根本就不想搭理他,话都不和儿子说,直奔成王府。
  入府第一件事,便是把孙女赵晴儿抱在怀里,好生疼爱。
  末了,却对儿媳王瑜叹道:“儿媳于我家门有功啊!”
  王瑜还有些愧疚,毕竟不是男孩,未传习香火。
  可是赵与珞却一点都不介意,“虽是女儿,却也不输儿郎!”
  好吧,看的赵维直撇嘴,心说,亲爹也是够虚伪!
  其实,赵与珞是纯纯的重男轻女,老封建一个。之所以这么说,则是其他的原因。
  夜深人静,父子二人终得清净。
  “以后要善待王瑜。”
  对此,赵维也只是苦笑,“爹,您一句话,什么特么大元皇帝,咱不要了!干嘛弄的这般伤感嘛?”
  “呃....”赵与珞愕住,支吾良久,“该要...还是要的。”
  说完,父子相视,骤然发笑,却是开怀的紧。
  赵与珞看着赵维,不由想起他十年前的样子。
  那时,赵与珞做梦也想不到,赵维会有今日这般样貌,这般成就。更想不到,大宋会有如此前景。
  可谓人生如戏,不过尔尔。
  而赵维则笑其它。
  按赵维的料想,最不能接受宋元趋和的,也许就是亲爹这些老将。
  国仇家恨啊!
  宋元打了一甲子,赵维的三个兄长皆战死阵前。
  突然不打了,和平了,让他们怎能甘心?
  然而,他还是低估了赵与珞的胸怀。
  和阵前活生生的大宋儿郎比起来,心中的那些恨,那些伤痕累累,又算得了什么呢?
  二十万川军、十万东渡的禁军,能让他们活着回家,活着享受太平盛世,也许这才是为将者的责任,更是为将者的仁慈。
  “太尉让为父传话给你,和谈结果一旦传出来,军中定会有一些躁动,很多将士都不会理解。”
  “但无需朝廷操心,我等会尽到统帅之责,力保稳定。你...放心大胆的去做吧!”
  祥兴十年,九月十七,宋元两朝于新崖山互递国书,结为友邦。
  一个全新的时代,以此为起点,扑面而来。
  其中,除了一张为期五年,涵盖舰船、火炮,以及用于传递讯息的小批量飞艇买卖契约之外,最为重要的便是元朝许诺。
  在千岛城开办第一家扶桑银行,并开放汇兑业务。
  将中统钞与金钞挂勾,按二十五比一的比例无限额兑换。
  是的,考虑到元朝内部的斥力,宋廷没有按原计划直接用金钞代替中统钞。
  太过激烈的手段很可能事得其反,而自由汇兑则是一种怀柔手段,且暗藏杀机。
  按照正常来说,中统钞是银本位,三贯中纸钞抵一两白银。
  而金钞则是金本位,一贯钞便是一两金。
  再把白银和黄金的价值折算,汇率应该是三十比一才对。
  再加上中统钞币值疲软,多少都有些贬值,实际汇率可能还要更低这一些。
  但是,扶桑银行统一定价25:1,这就给了元朝富户和百姓一个有利可图的诱饵。
  原本,三十贯中统钞,甚至三十多贯纸钞只值一两黄金。可是到扶桑银行转一手,便成了一两二钱黄金。
  这个利润已经不可谓不巨大了,简直就是大宋在送钱一样,只赚不赔。
  然而,这其中却包藏着一个巨大的陷井,真正只赚不赔的,其实是大宋。
  大宋金钞盛行扶桑百城,看上去流通范围很大。可是和中原数千万的人口相比,还是小了些。
  更何况,大宋盛产黄金,殷人千年存量加上十几个大矿的开采,使得金钞的总量其实相当大,是元朝的货币总量没法去比的。
  说白了,就是货币超发带来的通货膨胀,这个问题其实已经很严重了。
  打个比方,新崖山一户普通百姓,一月的最低开销大概在5贯金钞,那就是五两黄金啊!
  五两黄金,折白银50两,中统钞150贯,够上等水准的大都城民美美的过上大半年了。
  然而现在,千岛城的扶桑银行一旦开始汇兑,那么可以预见,整个大元的中统钞都将追逐巨利而在短时间内兑换成金钞。
  原本在不同货币体系下,资产持平的一户大都人家和一户新崖山人家,现在在同一个货币体系下却是一个在地一个在天。
  同样,大宋也相当于把通货膨胀的风险转嫁到了大元。
  起初,宋廷提出放缓货币置换的脚步,忽必烈还不屑一顾,认为宋廷办事好不拖沓,一点都不爽快。
  朕都已经把话说出去了,你们还谨慎个屁,怕朕反悔不成?
  他带来的那些色目财臣也不明所以,认为长痛不如短痛,反正要置换金钞的,一天干完收工,多好?
  结果,把陈宜中气乐了,直接建议忽必烈,“把这几个红毛怪辞了算了,我给你选几个银行学徒当财相。”
  只给忽必烈举了一个例子,“假如我扶桑宋廷所有金钞是一块钱,所有货物也值一块钱,那我每印一块钱发出去,那新崖山的货价就要长一倍。看上去金钞变成了两块钱,身家翻了一倍,可实际上没变!”
  “现在元廷也用金钞,也有一个块钱,货物也值一块,和新崖山加在一起,两朝所有的货物值两块。”
  “假如我现在再印一块钱给新崖山,那么两国一共有三块钱,货物的价值也是三块钱。可平均下来,新崖山的货物只涨到了一块半,剩下的半块就是我净赚的。”
  “而你们呢?你手里还是一块钱,可货物却涨到了一块半!”
  “你们什么都没干,可是钱却无端的就少了,而且少的不是一星半点!”
  “而我手里这半块钱,不是在我手里,而是在百姓手里,可控性很低的!”
  “如果是慢慢兑换,那还好说,百姓反应没那么快,也没那么大。”
  “如果是一下就置换完,你的大元根本就反应不过来,新崖山手里这半块钱就会疯了一样杀回去,看见什么买什么。”
  “而且,这不是半块钱只能买半块钱东西的问题,你的货物虽然值一块半,但是你的物价还没反映过来,还是原本的低水平。用不了半块钱就能把你大元全买下来,国家就崩盘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94/61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