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胆(校对)第8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0/612

  只闻马南宝道:“维殿下先别高兴太早,老夫答应你有何用?”
  “什么意思?”
  马南宝苦笑,“殿下且听我说,南宝于新会、香山两地确有些名望。之前,湖广王相阿里海牙还派人找过南宝。传话说,若南宝公开归顺,可既往不咎,并举为广东商业之首。”
  “但是,就算南宝降了又能如何?广州一地尚有些用处,至于大都,南宝又能帮上什么忙”
  赵维一听,却不意外,急道:“维只需要一个可以正当入大都的渠道,可以让我除了赵宋宁王之外,能在大都自由活动的借口。”
  “另外,还要伯父借生意之由,把我的人送到大都,这就足够了。其它的,小侄自己想办法。”
  马南宝闻言,陷入沉思,“这倒道不难,只不过......”
  马南宝似乎想到了一些别的,沉吟良久,“可能南宝还能帮殿下找到一个人,不仅仅能让维殿下去大都,且可混迹于大都权贵之中。”
  “什么!?”
  赵维猛的蹿了起来,混迹大都权贵之中?这可是他想都不敢想的。
  急声问道:“谁!?”
  ......
第63章
讲经
  有人能让赵维入大都,还能混迹权贵?
  这是赵维求之不得的,无疑会大大提升营救的成功率。
  “是谁?”赵维眼神热切,急声发问。
  马南宝道:“南宝也不确定是谁。不过,前年夏天,也就是皇驾刚刚出走的那段时间,曾有一个操着信州口音的年轻人,寻到咱家打听官家下落。”
  “信州年轻人......”赵维皱着眉头,一时摸不着头脑。
  “对,信州!”马南宝严肃点头,“他说他从武夷山来,姓谢,替家里长辈寻找皇驾。”
  “姓谢,替长辈寻找......”赵维更懵。
  他认识的姓“谢”的就三人,一个谢明,在船队里呢。另一个叫谢中原,在东瀛伺候倭人。还有一个大元当俘虏,也就是太皇太后谢道清。
  别的姓谢的,他一时之间真想不起来。
  倒是杨亮节一听姓谢,还是信州人士,登时一惊,脱口而出,“谢君直!?”
  赵维一愣,一个人名猛然浮现脑海,惊叫出声:“哦嚓!真的假的?”
  只见杨亮节和马南宝交换了一下眼神,“这么说来,应该没错了,那青年十有八九是叠山先生的后人。”
  叠山先生,谢叠山......赵维恍然。
  如果是他,那真是天助我也!
  ......
  叠山先生,名枋得,字君直,号叠山,与文天祥是同科进士。
  别看文履善独步千古,流芳百世。可实际上,谢君直无论脾气秉性,还是诗书文章,和文大仙儿一比,却是一点都不落下风。
  年轻的时候,文天祥以刚猛著称,怼天怼地怼空气,朝中奸佞让他骂了个遍。
  可是,谢君直还没当官儿就开始怼。
  在考场上,就把当朝宰相董槐骂了个通透。而且不是心里骂,也不是口头上骂,而是写在考卷上骂。
  考官王应麟一看,这哪行,还没当官呢就这么刚?
  于是,把谢君直的名次一贬直下。可即便如此,他也拿了个二甲头名。要是收敛点,保佑四年的状元郎到底是文天祥,还是谢枋得,还真说不准。
  之后的为官之路,谢与文也极为相似,都是看不惯就骂,骂完就被贬。
  只不过,文天祥被贬,是到了地方接着骂。
  而谢枋得则不然,骂完被贬,那老子干脆不伺候,直接回家当教书先生去了。
  再然后,元军南侵,谢与文又选择了同样的路,倾家荡产举义军卫国。可谓忠烈表率。
  失败之后,文天祥被俘,谢枋得也从此销声匿迹,所有人都以为他战死殉国了。
  可在原本历史之时,谢枋得不但没有死,而且干出了更加刚强的事儿。
  元朝最终找到了谢枋得,劝降不得,又鉴于他在文人之中的地位,将之强行抵送大都。
  结果,叠山先生根本不给忽必烈招降的机会,绝食而亡。
  那么,就这样一个连肠子都不会拐弯儿的钢铁直男,为什么如此重要呢?
  原因很简单,当代文坛无问南北,文天祥、王应麟、谢枋得三人可为魁首,威望才学皆无出其右。
  首推自然是文天祥。不是说他比另两人强多少,而是实在太出名了,无可争议的当世第一。
  次之是王应麟。这老先生才是真实的大才,门生故旧满天下。连文、谢二人见了老爷子都得尊一声恩师,更是为天下文人之师。
  而谢枋得别看排在最后,他的弟子也不少。
  而且,不论是旧宋不愿屈从于元朝的读书人,还是已经降元的旧宋官员,皆有叠山先生弟子在列。
  忽必烈为了取得旧宋士大夫阶层的支持,让天下百姓承认他这个皇帝,也不得不重视他。
  而如今,文天祥和王应麟已经在大都了,且皆不降元。如果叠山先生肯入大都,那对忽必烈的意义可不是俘获了一个文人那么简单。
  可想而知,如果叠山先生愿意帮助赵维,会是多大的助力。
  赵维眉眼渐亮,“看来,要去武夷山走一趟了。”
  ......
  ————————
  南剑洲位于福建路中部,与沿海大城福州、泉州等地相比,属内陆小城。
  元朝南侵之后,改福建行省设南剑路,其实也只是改一个名字罢了。
  但是,南剑位于武夷山脉脚下,得灵山庇佑,山川秀美,田园雅致。加之,理宗朝于此修建武夷精舍以传播朱子理学,是以天下理学门生皆以此地为源,谓之:紫阳书院。
  所以,南剑小城反倒力压福、泉二州,成了福建文教之所。
  此时日上三竿,书院学子不入精舍听讲,反倒成群结队聚拢于城南一角的古槐之下捧书闲谈,似乎在等着什么人。
  南剑城民见此景象也是见怪不怪,皆知学子们等的是何人。
  那是在两年前来到南剑的一个讣算先生,就住在城外山中,每逢初一、十五便于古槐之下起一卦摊儿,卜问吉凶。
  卦资不贵,且人极好,无论何人求卦,老先生都不拒绝。遇到真有难处的,不但指点迷津,还时常失了解卦钱。
  这些学子当然不是来问鬼神的,而是来找先生说经的。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书院里的学子发现老先生学识极深,对经义的理解比之教谕也不输半分,且时有惊人之解发人深醒。
  所以,从那之后,来此求教的儒生越来越多,以至于老先生来一次也算不了几卦,挣不得几个银钱了。
  可那先生依旧不恼,有问必答,仿佛并不在意少挣了银钱,却是更让人敬之三分。
  儒生们又等了一会儿,忽见远处有一旧袍佝偻的身影打着卦幡,蹒跚走来。
  众人无不一喜,齐齐迎之上去,帮老人提幡的提幡,搀扶的搀扶。
  老人自是高兴,有如见到自己的孩子一般含笑以对。
  若非已经改朝换代,且福建各处叛军四起,倒给人一种太平闲乐的假象。
  安顿老人在树阴处坐下,儒生们恭敬地围坐一旁。
  “出云先生可来了,若再晚些,我等弟子却是要寻到家里去喽。”
  老人自号“出云”,不知姓什么,儒生们也只得这么叫着。
  老人闻之一笑,“上了年岁,走的慢了。”
  “那...开始吧!且说说,这半月可有什么新鲜时事?”
  这是老人的规矩,问讲经义不收儒生们的银钱,却是要用时事消息来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0/61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