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事如易第54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43/635

  金柯正在剁羊骨。挽高了袖子一刀一刀劈得带劲,方正的脸上挂着一丝不苟的表情,抬头看了眼杵在灶房门边抱臂相望,便对他呵呵一笑,带着微不可觉的讨好。解释说:“路上遇着些麻烦,回来迟了,我看桌上放的烙饼你没动,是嫌干不好嚼吧。没事,今儿晚上咱们开荤,我给你炖个羊肉汤,保管鲜香。对了,我从镇上买了干净的衣物,你去试试看合不合身。”
  薛睿没有回应,默着脸,转身回了房。
  金柯拿手腕蹭了蹭鼻尖上溅的血水,自言自语道:“这都第五天了,不搭理我也不问我,怎么叫我心里瘆地慌呢?”
  傍晚,羊汤熬好,端上饭桌,金柯瞅着薛睿从外头走进来,先盛了一大碗给他,见他换上了那一套青灰色的布衣,披散着半是湿润的头发,眉目淡然地坐在他对面,左手执筷,慢慢在汤碗里搅了半圈,那姿态不经意间就与金柯心目中最为崇敬之人影合了一半。
  让他一时间忘记了眼前喷香的羊肉,只顾盯着他看,直到薛睿抬头,给了他凌厉的一眼。
  金柯面有尴尬,没话找话:“这穷乡僻壤的你住不惯吧。”
  “住不惯,他让你几时放我走?”
  没想到薛睿破天荒地开了尊口,金柯没来得及受宠若惊,就听出了不妥,薛睿突然发难,让他反应半了一拍。
  薛睿却不等他回答,放下筷子,幽黑的眸子直刺他双目,仿若洞悉了一切:“你不用再和我打马虎眼,我已知是谁指使你把我诱骗到此地,你回去转告他——不管他为了什么目的,尽快放我回京,如不然,我与他老死不相见。”
  金柯一怔,惊疑不定地看着他,辨不清他是不是在诈自己。要知道半个月前他将薛睿从凤华府带走至今日,就没有泄露过半句底细,他又是从何处看出的端倪?
  薛睿见他不信,嘴角冷勾,只说了一句话:“公主墓,归来居。”
  对他身世一清二楚的只有那么几个,此人在薛家遭难之前让他远离京城,分明是早有所料,本来他曾怀疑是有人要针对薛家,然而金柯对他谦让周道的态度却让他有了别的猜测。
  今年八月,他与余舒景尘三人前往公主墓祭拜,在安县郊野的一处隐居之地,遭逢了那位隐姓埋名的雁野先生。
  事后证明,雁野先生正是二十年前假死脱身的云华易子,就在回京之后,薛睿无意中从余舒口中得悉真相——
  原来云华易子失散多年的另一个儿子,就是自己。
  云华当初与余舒私下约定,让她帮忙寻找长子下落,留给她一个线索,让她去查宝太年间在任的一位苏州令,其实那就是薛睿的养父,薛皂。
  由此见得,云华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嘱托余舒,并非真要她为他寻人。而是一早就认定了薛睿,无法直接相认,就借余舒的口,告诉薛睿。让他自己选择,是不是要认父。
  如果他没有料错,昔日赵小竹口中那个武功高强的义兄就是金柯,而指派金柯将他带到这个小山村藏起来的,无疑是云华。
  薛睿乍然说破,金柯竟无言以对。
  两人食不知味地吃了一顿饭,当夜,薛睿和衣躺在简陋的木床上,半睡半醒之际,听到门上锁链细碎的摩擦声。不必睁眼,也知道是金柯悄悄离去。
  。……
  金柯快马行夜路,黎明前来到一座人口不过百户的小镇,停在北街一户人家的后门。
  听到敲门声,赵小竹打着哈欠出来应门。撑着一双惺忪的睡眼,口中抱怨:“一大早的,天还没亮呢,大兄,你不睡觉别人还要睡呢。”
  金柯却没工夫听他废话,大巴掌按着他脑袋将他拨开了,一面往里进。一面低声问道:“义父昨晚几时睡下的?”
  “不到三更就歇着啦。”
  金柯闻言,便不作犹豫地上前轻叩房门:“义父,有急事。”
  不等他说第二遍,屋里就亮起了灯火,然后是“叮啷”一声短促的铃响。金柯扭头冲跟在后头的赵小竹使了个眼色,让他外面等着。一个人推门进去。
  云华披着一条罩衫坐在床边,弯腰去够小木几上的茶壶,一缕掺白的发丝从肩头垂下,朦胧的烛光影出他这一刹的衰老。
  金柯眼涩,大步上前。从他手中接过茶壶,半蹲在他床前奉茶。
  生于北地,父是进犯阳城的蒙古军官,母亲是一名可怜的歌姬,他身上流着一半蛮人的血统,自小在屈辱中挣扎,背负着奴隶的烙印,亲眼目睹生母死于一群兵痞的践踏,却要苟延残喘地乞怜求生。
  他厌恶世人,更憎恶自身,恨不能死,却侥幸而活。
  若不是遇到了义父,予以他一次选择脱离苦海的机会,他恐怕会一直卑劣地活着,生不如死。
  肩头落下一只手掌,金柯从短暂的回忆中拉扯回现实,抬头看见义父询问的目光,他按捺心绪,直起身道:“弟弟察觉了,他猜到我的来路,让我带话给您。”
  云华微微动容,张了张嘴,轻拍他的肩膀示意他说下去。
  “弟弟说,他要回京,让你放他离开。”薛睿的原话可没有这么温和,金柯肯定不会有一句学一句,拿来戳他义父的心窝。
  云华目光闪动,竖起三根手指,又打了一个手势。
  “您要我三天过后,送他回京?”金柯看懂了,却不明白云华为何这样决定。
  “您已算出薛家大祸临头,他此时冒险回京,九死一生,为何不让孩儿和他说个清楚?我看弟弟也是个明白事理的人,如果让他知道义父这样做都是为了他好,一定不会错怪您的。”
  云华摇摇头,手语道——‘薛家于他有养育之恩,他不会轻易割舍,终须做个了断。’
  金柯紧抿双唇,看起来并不赞同云华的决定,他与薛睿虽然是异姓兄弟,相处不过短短半个月,但他跟随云华十数载,时时感受到他对这个儿子的拳拳父爱与愧疚,自觉取代薛睿享受了云华多年的关爱,早就暗下誓言,有朝一日寻回了弟弟,要加倍地回报,眼下让他送薛睿去自投罗网,他如何甘愿。
  “您不准备和弟弟相见吗?”
  云华轻叹,杀妻之仇、夺子之恨,一日不报,他一日无颜面对骨肉至亲。
  金柯端详着他的脸色,突然间跪了下来,恳请道:“求义父让我留在弟弟身边,护他周全。”
  云华知他一腔热忱,犹豫了片刻,左手落在他肩膀上,算是默许了。
  接下来,又交待了他几件事,便让他出去和赵小竹道别。
  ***
  就在京城因为薛家异变暗潮涌动之时,朝廷又有了一次大举动。
  兆庆一十四年十月下旬,兆庆帝决定派兵征讨东瀛岛国,拟旨六道调兵遣将,第一道圣旨就是任命驻守东北的东菁王姜怀赢为东征大元帅。
  原本不赞同东菁王领兵的一干朝臣,因为薛凌南被停职禁足,人人自危,在后来的议论中,保持了沉默。
  传旨当天。卫国夫人就听到了消息,对政治极具敏觉的她嗅到了阴谋的味道,当即就让人去找在外游荡的女儿。
  “母亲,这么急着找我回来干嘛?”姜嬅不情愿地被人“带”回来。
  卫国夫人问她:“你整日不回家。在外头忙什么呢?”
  “您没听说薛家出大事了吗,薛大郎都失踪好些天了,我到处找他。”姜嬅忧心忡忡地说。
  卫国夫人当然早就有所耳闻,毕竟她的儿子与薛睿是金兰兄弟,她不可能全无关心,但是身在帝都,她的一举一动都受限于人,不能亲自过问,却也没有阻止姜嬅四处找人。
  然而,今日过后。就要另当别论了。
  “从这一刻起,没有我的同意,你不许私自出门。”卫国夫人词严厉色地告诫。
  “母亲!”姜嬅瞪圆了眼睛,不依。“薛大郎对我兄妹二人有救命之恩,您从小教导女儿要知恩图报。眼下他家遭难,我们袖手旁观,岂不是做了那忘恩负义的白眼狼吗!”
  她口不择言地顶嘴,卫国夫人气地一笑,一巴掌拍在她脑门上,低声怒斥:“你只道他身陷囹圄,可晓得我们一家子也要大难临头。”
  姜嬅懵了。顿时哑火,讷讷问道:“母亲何出此言?难不成皇帝又要刁难我们姜家了?”
  卫国夫人沉着脸,这孩子倒是不傻,一下就说到了点子上。事关重大,她没有藏着掖着,只怕此时不说个清楚。这傻闺女再背着她闯祸。
  她于是就将兆庆帝今早任命姜怀赢做东征大元帅,攻打倭国一事告诉了姜嬅。
  姜嬅打小就跟着她哥哥出入兵营,熟读兵略,更是打过仗、见过血,手底下沾过的人命都有百十条。乃是宁冬城响当当的一号女将,听闻战事,第一反应就是深深皱起眉头。
  这场仗,不好打。
  眼下正是十月,一日冷过一日,要攻打倭国就得渡海,王兄接到圣旨,最多整兵一个月,就要出征,那时天寒地冻,若遇上恶劣的天气,等不到与敌军交会,就得冻死一批人手,介时士气受挫,赢面难说。
  王兄手底下是有一支训练有素的海军,此次若是全部派上,或许有把握打一场胜仗,但那样一来,损失就太大了;若是保存兵力,万一吃了败仗,可想而知皇帝不会放过这个机会整治姜家。
  “狗皇帝!”姜嬅愤然骂道:“若不是我姜家数十年如一日镇守那极北苦寒之地,这大安的半壁江山早就被鞑子掠去,他哪里能够舒舒服服地坐享太平,如今天下大定,他以己度人唯恐王兄生出异心,就要卸磨杀驴,简直是昏庸无道!”
  卫国夫人眼神流暗动,却未喝斥她的忤逆之言,只是叹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我们姜家,是在北地待了太久了,多少人忌惮嫉恨你父兄,早年间你父王在世时,这里尚有一丝人情,今日的安陵城早就没有姜家的一席之地,我们的根已扎在了宁冬城。”
  所以要想将他们连根拔起,皇帝怎能不费一番苦功。
  “不行,我得写信告诉王兄,不能让他此时出兵,得找个借口拖延到明年开春,漂漂亮亮地打一场胜仗,不能让那昏君如愿。”姜嬅咬牙切齿。
  卫国夫人看她如此冲动,暗暗摇头,心说到底这个女儿被他们惯坏了,聪明是聪明,可惜生性鲁莽,往往坏事,将来还是要找个心细如发的女婿好好看着她才行。
  这一时刻,卫国夫人想起她原先看中的人选,既是无奈又是惋惜。
  “哪能像你说的那般儿戏,延误军机是重罪,你王兄接到圣旨只能出兵,你以为皇帝为何要接我母女进京,不就是为了制约你王兄吗,什么选妃指婚都是幌子,果真宁冬城抗旨不尊,首当其冲便是我们母女。”
  说到此处,她满面寒霜:“我不怕你王兄吃败仗,我怕只怕,皇帝另有手段,让你王兄有去无回。”
  闻言,姜嬅心凉了半截,捉住母亲的手。急声道:“那我们不如悄悄逃走。”
  “迟了。”卫国夫人眼中尽是讥嘲:“不出我所料,王府外面已经满是眼线,重重监视,一只苍蝇飞出去他们都有数。”
  姜嬅“嗖”地站起身。气急败坏地在屋子里走来走去,一脚踹翻了一只半人高的花瓶,转过头,两眼冒火地低喊道:“怕什么,不行我就带母亲杀出京城,我就不信,青天白日之下,狗皇帝会敢迫害忠良!”
  卫国夫人盯着满地碎瓷,露水浸着残花,有些出神。似乎依稀预见了不远的将来,东菁王姜氏一支的破败。
  姜家无罪,东菁王绝无不臣之心,可是皇帝不信,并不放过他们。怪只怪,君是君,臣是臣。
  ***
  傍晚的时候,余舒也听说了兆庆帝要派东菁王领兵出征的圣旨,对此她倒是没有太大的反应。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43/63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