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历四年(校对)第10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5/470


第四十章
同力(二)
  自八月二十九陈文所部收复东阳县城的攻城战开始前,那些主要来自于义乌的团练兵便踏上了返乡之路。
  义乌县城与东阳县城并非很远,只要沿着东阳县城北的东阳江溯流而上,向西几十里便可以抵达。
  只不过,在抵达县城以北的那个渡口后,由于船只不多,这一众团练兵的首领经过了一番商议,便决定按照村镇之别各派出一个人回去报信,而其他人则步行返乡。
  之所以如此,并非只是清军惨败,而他们在其中出工不出力。更多的还是因为这一次击溃清军的乃是一支自台州而来的明军,而且其中还有不少金华本地子弟存在,而最重要的还是这支以戚帅成法练兵的明军乃是被传为蓬莱戚家女婿的陈文所重建的戚家军!
  如此惊人的消息必须尽快向各家的族长以及各村镇的乡老报告,以便让这些更有权威和阅历的长辈能够赶在最好的时机出现前商议出对策,使得本族亲属能够尽可能的规避其中风险同时获取更大的利益。
  怀揣着类似的想法,聚居于县城以西夏演的楼传宗和几个同样来自府城以西的团练兵代表在绕过了县城后才纷纷登岸,步行返回家乡。
  到了九月初一的下午,陈文早已从九如堂回到军营之后,楼传宗才赶到了夏演楼家的祠堂。在拜祭过祖先后,便赶去向当代楼家的族长汇报此番前往东阳县的具体情况。
  “传宗,你怎么把兵刃也带回来了,府城那边不是说了吗,民间不得私存兵器、铠甲,违者处斩的?”
  “回五叔祖的话,并非是侄孙孟浪,此刻府城大抵也没功夫再去管这等小事了。”
  “哦?”
  楼家的族长听了这话倒是一奇,这件事情是此前三令五申过的,就连楼家这样早年出过不少武将的武人家族也被迫交出了一些兵刃应付差事,难道此番清军围剿几个山贼还能出什么变故不成?
  “五叔祖,您知道侄孙在东阳见到谁了吗?十六哥!”
  楼传宗的回答着实把楼家的这位老族长听了个一惊,楼继业虽说是庶子,可却是自楼楠传下来的那一房中硕果仅存的子弟,而且在整个楼家也一向是最被寄予厚望的一个后生。可是自从清军南下,楼继业跟着原来驻扎金华府的那个上官出征后,就在没有消息传回来,整个族里都以为他死了,否则怎么可能这么多年连个口信都没有带回来一个呢。
  “传宗,你没看错吧,继业怎么可能跑去当山贼啊?!”
  这个问题把楼传宗听了个一愣,直到片刻之后他才反应过来,刚刚激动之下,还没有把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说个明白,这要是他父亲在场,非得狠狠抽他一顿不可。
  “不是山贼,五叔祖,不是山贼,是朝廷的王师,是戚爷爷的兵杀回来了!”
  “你说什么?!”
  听了这话,楼家的老族长腾的一下站了起来,那身手一看年轻定然是个练家子。可是眼下毕竟年岁大了,站起来的动作过快,大脑供血便有些不足,以至于眼前一黑,差点儿昏了过去。
  待楼家的老族长重新缓过神时,已经重新坐在了太师椅上,而他身边除了楼传宗外,更是挤满了他这一房的儿孙。
  在将闲杂人等全部赶出去后,楼家的老族长立刻向楼传宗问道:“戚爷爷的兵?快说!把你此行所见所闻一字不落的说给吾。”
  见老叔祖如此的迫不及待,楼传宗自然也能理解这份心情,戚继光在世的那些年,不只是楼家,所有戚家军的成员走在哪里都是光辉万丈,即便是本地的知府、知县那样的文官也少有刻意找他们麻烦的。
  可是戚继光死后,戚家军的威势就一落千丈,楼楠被冤杀不说,到了万历朝在朝鲜打倭寇时,莫说是后续抵达的陈蚕等人,就是始终追随戚继光的浙军名将吴惟忠也只能在李如松、麻贵那些辽东、山陕边军武将麾下作战。
  而到了戚继光的侄子戚金将军殉国后,被冠以戚家军之名的蓬莱戚家——金华府将校的军官团更是彻底老成凋零了,再也无法在大明的武将版图中占有应得的一席之地。
  清军南下后,在金华府城制造了血腥的大屠杀,超过五万人遇难,在整个金华府的各地也是大肆屠戮百姓。否则尹灿、周钦贵等人在浙江起兵反清,缘何有如此多的金华百姓响应呢?
  可是今天,那支以着重建戚家军为口号,以着戚继光兵书战阵为依托,以着戚家军护卫生民、扫平鞑虏的宗旨为军魂的南塘营却突然出现在了金华,几乎是轻而易举的就击溃了数倍于其的清军,而战斗过程甚至只能用碾压来形容。
  若是再加上那支军队主帅的身份,那不是戚爷爷的兵重新杀回金华又是什么?
  接下来,楼传宗便把这几日的所见所闻一一说与楼家的老族长听,就连他在营中听到的传闻也说了出来,尤其是南塘营在击溃清军时所使用的鸳鸯阵和陈文得知他们都是义乌人,而且其中还有些祖上曾经在戚继光麾下作战时的喜悦之情,进行了一番大书特书。
  “只是五叔祖,这位陈大帅用的鸳鸯阵却是每一个步兵队由一个鸳鸯阵杀手队和一个火器队组成,火器队也没有火兵,和戚爷爷当年抗倭时还是有所不同啊。”
  “没什么不正常的,这是在南方抗倭时的鸳鸯阵杀手队武器配置搭配了略作修改的北方守边时的火器队,由此组成的步兵营。吾思之,这大概是这位陈大帅对于鸳鸯阵的特殊见解吧,否则戚爷爷当年也不会到了北方之后将在南方无往而不利的鸳鸯阵进行多次修改啊。”
  一席话说完,楼家的老族长越想就越是觉得他摸到了陈文的一些对于鸳鸯阵的全新思路,心中的喜悦之情也是再难掩盖。
  当年他的祖辈追随戚继光抗倭时,鸳鸯阵便是克敌制胜的法宝,后来戚家军失势后,鸳鸯阵也再没人拿出来用了,反而都去学李成梁那一套吃空饷养家丁的招数。
  直到今天,终于还是有人把鸳鸯阵和戚继光的兵书战阵拿出来杀鞑子,那个戚家女婿的说法就算不是,应该也不会相差太远,这个明军主帅起码是一位和蓬莱戚家有关联的人物,否则一个寻常人怎么可能对戚家军的传统如此熟悉。
  嗯,一定是这样的!
  自觉着这个消息事关重大,楼家的老族长连忙派人把各房的主事之人全部请来。待全数到齐后,楼传宗再度将他看到的一切说给了这些楼家的长辈,比刚刚说给楼家的老族长时还要流畅。
  听过了这个消息,楼家的各个长辈也都振奋不已,而这其中楼继业的父亲更是听得老泪纵横,因为他的儿子不仅还活在人世,更是如他父亲所说的那般会为楼家光宗耀祖。
  见楼继业的父亲还在缅怀亡父,早已经耐不住的楼家的另一位长辈便向楼传宗问道:“传宗,继业侄儿在这位陈大帅军中担任何职?”
  “参将,都督府职侄儿没多问,但是此番陈大帅只是带了一小部分军队赶来,便将作为主力鸳鸯阵交给十六哥指挥,想来是受了重用的。”
  那位楼家的长辈点了点头,紧接着又一个长辈向楼传宗发问:“除了继业,可还有其他当年在戚爷爷麾下为将的子弟在陈大帅军中?”
  楼传宗想了想,继而回答道:“这支王师之中颇有些义乌子弟,小侄只认识一个后宅叶家的,是一个千总。不过听陈大帅说起,吴家也有一个子弟在陈大帅麾下为将,眼下作为加衔总兵留守台州的老营,很快就会前来汇合。”
  楼传宗所说的吴家便是吴坎头的那个吴家,浙军名将吴惟忠背后的家祖,而那个吴家的子弟便是早已被鲁监国任命为左军都督府都督佥事、大兰山副将的吴登科。
  听到这里,眼见着各房主事之人还要多问,楼家的老族长咳嗽了一声,便示意他们不必再问下去了,随即与众人吩咐任务,一时间竟颇有些祖上那些大帅的风范。
  “老四,你闺女不是嫁到后宅镇上了吗,让你家传熙过去一趟,带个口信,问问叶家有什么想法。”
  “五叔,小侄明白了。”
  “老九,让你儿子现在就去吴家,就说吾有要事相商,请吴家的族长明日中午务必到老地方一晤。”
  楼家与吴家相隔甚近,两家也比其他各家更为亲近,楼家的老族长早年和吴家的现任族长交好,即便是上了年纪每隔个一段时间也要聚在一起喝点小酒,关系自然非同寻常。
  “是的,五伯。”
  “老十一,你做事最是稳妥,去府城瞅瞅,或许咱们楼家可以送陈大帅一份厚礼!”
  “五伯请放心,小侄定会把府城的情况打探清楚。”
第四十一章
同力(三)
  几乎就是在楼家商讨着如何送陈文一份大礼的时候,金华府的府衙之中,代掌庶务的金华府推官李之芳也召集了府城的官员们商讨此间的对策。
  李之芳,山东武定州人士,顺治四年进士,在陈文的那个时代,曾经在三藩之乱期间出任浙江总督,有效的抵抗住了耿精忠对浙江的攻伐,乃是此间尚被关在天台山老营的提标左营副将李荣在那时的老上司。
  很久以前,武定州有个“李阁老”的历史传说,其原型便是此人。只是在那个传说中,李之芳却是吴三桂和陈圆圆的爱情结晶,被一个卖豆腐的李老汉收养才姓了李,后来不仅中了状元,还独自率领二十万大军对抗吴三桂,交战之时更是靠着陈圆圆留给他的一面吴三桂的帅旗引出了吴三桂的爱子情深,由此平了三藩之乱。
  只不过,此间的李之芳却并不是在那个传说中在战后被康熙封为“平南王”的那个“李阁老”,而是前半生顺风顺水,等待着二十几年后在衢州抗衡耿精忠,而此刻却要面对一场在他的人生中本不该出现的一场大变局的金华府推官李之芳!
  自八月二十八清军被明军击溃,进而兵临城下之后,本打算逃回府城备战的知府在马三省离开后还是被知县劝了下来。仔细想来,却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了,毕竟清军刚刚战败,知府便逃回府城,县城的人心必定丧乱,满清也绝不会饶恕这等行径,更会因此祸及家人。
  所说眼下暂时不方便离开县城,知府还是向府城飞鸽传书,要求代掌庶务的推官李之芳根据他提供的情况向杭州求援。而李之芳在接到求援信后,也按照知府所写的内容转述一番后立即飞鸽向杭州发去。
  只不过,李之芳前脚刚写完一封,后脚就传来了东阳县城被明军一股而破的消息。眼见于此,李之芳连忙派人拦下了鸽舍中已经准备放飞的信鸽,重新写了一份更加夸张的求援信。
  陈文出兵时只带了不到七百人,而知县得到横店镇求援口信中也是几百人的规模。可是等他击溃了东阳县的守军后,东阳知县就把这个数字变成了三千多。再到李之芳此前收到的那份清军战败退守县城的求援信时,则变成了七千有余,多出了超过九倍的水分。
  东阳县城被明军攻陷,那么按照这个时代军队的风格,扫地为兵几乎是必然的,那么一万人的规模应该总会有吧。
  于是乎,李之芳毫不犹豫的在求援信上大笔一挥,“旬月间,十万人从贼”,而十万人从贼这样的规模,正符合“许都,尹灿之乱复现于今”的标准。
  就这样,这封求援信自金华府城飞鸽传书至杭州,再从杭州换了一个航班后,转飞宁波定海,又坐了一次船才在九月初三的夜里送到了陈锦的手中。
  可是李之芳很清楚,这个既不到“旬月”,也应该到不了“十万人从贼”规模的求援信,无非是为了让援军加快速度赶来,可是留守金华府的清军主力被明军击溃的现实却根本无法改变。东阳即下,义乌必不能幸免,而自义乌溯流而上,那便是金华府的府城!
  坐在府衙的二堂,李之芳脸色阴沉的看着眼前正在争吵不休的同僚,自清军被临阵换装的明军击溃的消息传来,这些人就始终在争吵。
  自顺治四年中进士,李之芳在官场上也已经拼杀数年了,虽说还称不上老油条,但是他却也知道,这些人表面上是为满清在金华府的统治而争吵,可是既称不上面红耳赤,又没有什么过激的言辞,就仿佛是为了争吵而争吵一般。
  一群废物!
  平日搜刮民财之时乃是能人所不能,有了事情就沉默的像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般,到了眼下大难临头的时候,便只会推卸责任。
  先是东阳县守将,再就是留守清军的主帅马三省,等到了现在,远在台州的马进宝和台州文武也成了他们推卸责任的对象,谁让他们没把陈文看住了,让这个疯子跑到金华府来扰了他们的清梦。
  李之芳深吸了一口气,借着呼出的动作让表情变得自然一些。虽然这群家伙就是一群废物,但若是离了他们,想要成事却也是千难万难。
  “诸公稍安勿躁,可否听本官一言?”
  听到李之芳说话,这群人立刻变得如老僧入定一般各归各位,只是将目光投向了李之芳这个此次商讨的召集人。
  “诸公,眼下马参将和知府大人尚无音讯,而马总兵更是尚在参与围攻舟山,可是大兰贼陈文已经攻陷了东阳县城,府城危在旦夕。知府大人临行前嘱以本官代理庶务,眼下这份担子便由本官一身挑起,还望诸公能够尽力配合,以报大清天子知遇之恩。”
  见有人出来顶雷,这些府城的官员先是一愣,随即便纷纷起身赞颂李之芳的忠诚和能力,一阵恭维说得肉麻至极,并且力保一定会遵从李推官的号令,唯恐李之芳会翻脸不认账。
  只不过,在李之芳看来,此番的目的却已经达到了,他要的便是这些官员的支持!
  见众人已经肯定了他的领导地位,李之芳便立刻分配任务,下令戒严,组织城内的民夫制造守城器具,研究赏赐;接着便传唤留守府城的那个军官开放武库,将火炮全部上墙;随后又派人去找从属于金衢严分守道的那个守备,他的手里有两百成建制的绿营兵,可以派上大用场。
  城内的事情分配完毕,李之芳便把目光锁定到了府城之外的地区。
  “其他各县的守军不要去管,让他们继续维护地方,把义乌的守军赶快调回府城,贼寇下一个目标肯定是那里,他们在贼寇的兵锋之下根本撑不过哪怕一个时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5/4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