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历四年(校对)第10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9/470

  接下来,只见那军官向旁边的文书点了点头,而那文书则抽出了一张纸,开口向冯七问道:“姓名?”
  姓名!
  既然询问姓名,那想来是通过了,想到这里,冯七连忙回答道:“小人叫作张益达,增益的益,达官贵人的达。”
  “达官贵人?这位兄弟好气魄。”那军官说着便是哈哈一笑。“某当年也是为了吃上饱饭才从军的,这一年多下来靠着训练刻苦和作战勇猛,现在已经当上了军官,就连媳妇也都有了。张兄弟,跟着大帅好好干,杀出个太平人间,总能搏个富贵出来的!”
  再度行礼后,已经恢复本来姓名的张益达便随着一个士兵前往旁边站队,等待集结齐人数后前往兵营报道。
  手中紧紧攥着那份已经盖了印章的录取文书,张益达回想着刚刚那个军官的话语,心中依然激动得不能自已。
  “从今天起,我不再是那个家奴了,我是陈大帅的兵。好好干,一定会富贵的,一定!”
第四十六章
同步(一)
  普通新兵的甄选也就到第四进院子为止,能够过了第四关的会被安排进新兵营,进行为期五日的强化训练。这期间以及后续的新兵训练中,如果无法完成训练项目,或者是有违纪行为,一律清除,绝不姑息。
  攥着已经改了印章的录取文书,等到录取人数够了,张益达和同行的投军汉子们便在一个小军官的带领下前往城西的军营。在那里,他们将要从新兵训练开始,为能够把另一只脚全部踏进这支在浙江已经颇有些名气的明军而努力训练。
  只是这第一批录取者虽说是已经被带往军营,同时也有一些无法得到录取的转身离去,但是戚宅里外的空地上,人群的规模却是越来越大,丝毫没有削减的迹象。
  拣选普通士兵的任务已经下放给麾下的军官,陈文在坐在第五进的院子里,除了坐镇于此外,也会甄别一些拥有特殊才能的投军者。但是此番的规定的特殊才能,却不像是以往身怀武艺那么简单了。
  此地乃是义乌,尚武之风远超浙江其他府县,只说刚刚完成甄别的那一群投军者就少有不会些武艺的,浙江民间俗话说的“兰溪的埠头,萧山的哺头,义乌的拳头”,前两者是否如此陈文尚未有所感受,只是最后的那句由此看来显然绝非是浪得虚名。
  虽说按照正常情况下,这个比例应该会在接下来甄选中逐渐下降,但是拥有武艺的投军者也远远超过陈文历次征兵的比例,以至于此刻用以检验武艺和力量的第三进院子已经成了整个戚宅里中最为热闹的所在。
  抛开那些身怀武艺者,需要进行拣选的就少之又少了。即便如此陈文依旧忙碌得很,征兵之后的组编、训练,以及为其配属的武器装具和其他用以辅助行军、作战、扎营等事项的物资,都需要他与同来的老营官员进行针对性征集和安排。
  第一天的征兵工作直到进行到入夜后才强强结束,可是即便靠着陈文琢磨出的这一套几近于工业化流水线的甄别流程,尚未进入戚宅里进行甄选的投军者在数量上依旧不少。
  前些日子的努力在此刻得到了一定的回报,义乌县百姓的参军热情比起东阳县还要高上许多。眼见于此,陈文也只得将征兵工作进行延长,宣布此后的两日将继续进行征兵工作,才算安抚住了这些有志于投军的百姓。
  三天的征兵很快就结束了,陈文每天都在监视着征集新兵的数量,却始终未曾有所干涉。直到第三天彻底结束时,南塘营在义乌一县已经招募超过四千人,虽说依旧无法和戚继光当年的号召力相比,但是这个数字若是加上陈文尚在天台山的老营部众,以及在东阳县招募的那两千新兵的话,一支七千余战兵的大军就掌握在手中了。
  这些新兵连同在东阳县招募的那两千余人会在接下来的训练中筛掉一部分,可是留下来的兵力虽说足以面对马进宝的全力一击,但是这个数字的兵力还是把安排好了东阳县一应事务后赶来的孙钰吓了一跳。
  大兰山明军此前巅峰时战兵也没有超过四千,眼下的这支两倍于前的大军对于只有两个县地盘的明军来说实在是一个过大的负担,甚至大到了在获取了两地仓储和大批士绅捐助的情况下也根本无法支撑到明年。
  只不过,陈文对此却并不担心,在他的计划中,只要坚持到老营的留守部队抵达,以及这些新兵完成训练,便可以借着清军在浙江西南的几个府的兵力空虚的时机进行一波大规模的攻略行动。
  等到陈文拿下了一两个府后,再加上王江的行政能力,将这七千余人的军队养起来应该也是绰绰有余的事情罢了。
  而现在,需要做的就是尽快完成训练,以及等待老营前来汇合,就这么简单!
  ……
  永历五年九月十四,新兵入营开始进行初步训练的第一天,大兰山明军天台山临时老营也在消息抵达的数日后完成了整体的动员和先期预备工作,整装自天台山出发,准备经新昌、嵊县进入东阳县。
  数日前,由于台州大乱,绍兴绿营也加强了对于嵊县和新昌的布防。经过了一段时间在清军占领区的昼伏夜出式的潜行,陈文派出的信使终于还是安全抵达了天台山上的临时老营。
  在得到了陈文已经彻底击溃了金华府留守清军的消息,老营立刻变成了欢乐的海洋,就连早已分别立营的后营副将叶世荣也亲自前来祝贺了一番。
  只是等到庆祝结束后,按照此前陈文与王江制定好的计划,成功的消息抵达后,老营便会在加总兵衔负责留守防务的副将吴登科和这期间借着骑兵训练来探明道路的副将李瑞鑫的指挥下,自天台山出发,前往东阳县与陈文汇合。
  这个计划乃是事先预定好的,可是到了执行的时候却还是受到了不小的阻力。
  计划之中,老营出发前往金华的人员除去老营官吏、将校士卒以及他们的家属,还包括了随明军南下的四明山百姓。这些人是陈文和王江计划着用来平衡金华府本地势力的砝码,可是对于再次南下,这些砝码却表现出了不小的抵触情绪。
  去年陈文掩护百姓撤离四明山,乃是在清军在此前的大战中获得全胜后的必然结果,当时的四明山百姓除了出于对大兰山明军的信任外,更多的还是畏惧于清军的屠杀,才会大批的在陈文的带领下踏上了前往天台山的征程。
  一路上负责护卫的南塘营所表现出的良好军纪,以及后来的先后击溃追兵和拦截之敌的连番胜利,也使得陈文的声望得到了飞一般的提升,从而确立了在王翊被俘后,大兰山明军的双元制领导体制。
  可无论是王江,还是此刻远在金华府的陈文,在很多随行百姓看来,都抵不过返回四明山故土的诱惑,毕竟那里是他们出生、长大直至去年被迫离开的家乡。
  早在陈文离开前,就已经有百姓偷偷的离开大兰山明军的控制区,返回四明山的家乡。等到后来,发现那份来源于连战连捷的威压开始随着陈文出兵金华的步伐而一点点削弱后,重返四明山的呼声更是甚嚣尘上,就连一些老营的官吏也在试图说服王江回到大兰山重建这支曾经令浙东列城为之昼闭的明军武装。
  只是无论是负责留守防务的加衔总兵吴登科,还是一向以武勇著称的李瑞鑫,他们都没有陈文的那份威望和压迫感。而这也导致了他们在号召百姓与老营共进退,亦或是设法说服王江实施强制性措施时,都无法达成预期的效果。
  从陈文离开后,几乎每一天都有百姓离开天台山,踏上返乡的道路。而等到信使抵达后,随着动员命令的下达,更大规模返乡潮也开始了串联。
  可是,对于习惯于服从军令的吴登科和李瑞鑫而言,既然陈文已经表示过这些四明山人士日后在金华府的作用,他们就一定会去设法完成陈文的命令。
  消息抵达的第二天,王江也得到了俞国望在临海县城外惨败后领残兵逃回天台山的消息。出于多一个人就多一分力量的考量,王江便带人前往俞国望的老营劝说其同行前往金华,以便增强明军在那里的实力。
  自觉着王江是在借劝说俞国望机会以便他们行事,吴登科和李瑞鑫在商议了一番后,立刻下达了强制性措施,除去保护老营转移人员的士卒外,更是派出了部分军队来监督百姓启程,与明军一同前往金华。
  出于对南塘营战斗力的畏惧,本来准备返乡的四明山百姓只得收拾家当准备启程,只是在这期间,却也有着更多百姓选择了偷偷离去。
  只不过,这种连再见都不说的无礼行径登时引发了吴登科和李瑞鑫的反弹,使得他们将本来就有限的兵力尽数派出监督百姓上路,甚至断然采取了一些强制性措施,比如“帮助”百姓搬家……
  数日后,老营的准备工作彻底完成,王江也顺利的完成了对俞国望的劝说。只是当他得知了吴登科和李瑞鑫的自作主张后,还是愤而下令让他们先行启程,而他还需要借着等待俞国望的时间去劝说后营和刚刚失去了统帅的金汤所部与俞国望一同前往与陈文汇合。
  王江很清楚这些百姓不愿将未来交给未知的心态,也很清楚他们对于客死异乡的恐惧,而这也导致了一向性子软弱的他无法听从吴登科和李瑞鑫的建议下达强制性命令。只是陈文麾下的这两个部将的自作主张,还是让他感到了一丝愤怒和不安,尤其是在王翊死讯传来不久的当下,以及联想到陈文此前抗旨的行为,这份不安的程度就更加深重了起来。
  感受到了王江在言辞中的怒意,吴登科和李瑞鑫在劝说无果后也不敢明着违逆监军文官的命令,只得让吴登科的一个老乡,曾经历任甲哨第一杀手队伍长、队长,以及戊哨哨长的牛平安,暂时加守备衔领一支小分队保护王江,而他们则按照计划赶去和陈文汇合。
  此前,俞国望在临海被马信和马进宝的两路清军联手击溃,不只是军队损失惨重,就连他的老兄弟金汤和高宜卿皆死于阵中。苟活下来的他带着残部浑浑噩噩的返回天台山后,在王江的劝说下,匆忙完成了对残部中乌合之众的遣散,带着幸存下来的精锐和营中的工匠和家属们追赶大兰山明军的大队人马。
  王江能够理解俞国望急于去找陈文面谈台州战事先胜后败问题的心态,而劝说俞国望的顺利也使得他对于说服叶世荣和金汤余部抱有了更大的信心。
第四十七章
同步(二)
  天台山临时老营的西南方向,东阳县方前镇南的罗城岩,此地现下乃是曾经纵横金华、绍兴、台州、处州等地,影响甚广的尹灿抗清义军余部的所在地。
  监国鲁二年,江上师溃后,清军攻入金华府。此后清军除去在府城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外,在金华各地亦是杀戮不断。
  一时间,嵊县尹灿、玉山周钦贵、东阳赵仇、方前陈和尚、诸暨白先锋、新昌俞茂功,以及江叔曜、任仲华、徐守平、田初、僧默如、高万钟、丁良知等部和邻近的永康、缙云、仙居、嵊县、新昌、天台、诸暨、东阳等县的百姓蜂拥而起,纷纷以“白头军”为号,奉嵊县诸生尹灿为主帅,举兵反清。
  第二年正月,清军抽调金华、绍兴、台州、处州四府清军围剿白头军的大本营玉山,并令各乡团练自守,编造《千家册》,追查户口不在家者,以匪论处,进行烧杀。起义军因寡不敌众,损失惨重,作为主帅的尹灿被迫一度退至方前、温州等地,与当地反清义军联合。
  这一年三月,周钦贵等人迎回尹灿。至尹灿返回后,重新整饬军纪、严禁抄掠。此后更是数溃当地驻防及围剿清军,一度攻陷缙云县城,连营八十余里。
  监国鲁五年三月,也就是去年,清军再度调集金、台、绍、处四府兵力,配合地方团练,对尹灿所部义军发动大规模围剿。义军寡不敌众,尹灿被迫引军撤向天台,在柘溪为清军擒获,被杀害于东阳县城东街。而尹灿的部将周钦贵、倪良许、陈汝安、王伯英等人则帅残部五百退守罗城岩。
  罗城岩易守难攻,历史上周钦贵等人凭借地利在此坚持抗清长达三十余年,直到康熙十四年由于一个义军首领降清才导致了这支抗清义军被清军彻底剿灭。
  这期间,虽说清军在左近配合团练兵协防,以形成对罗城岩的包围之势,但是周钦贵亦可以趁清军兵力不济时出击,若战局不利则继续退守等待机会。
  本来此番马进宝抽调金、衢、严、处四府部分驻防清军配合围攻舟山的作战,周钦贵在得到消息后自然也是要杀出来闹上一闹的。只是还没等他出兵,东阳县大乱的消息传来,那支在浙东已经颇有些名气的南塘营在那个初出茅庐便声名鹊起的主帅的指挥下潜入东阳县,两度野战击溃围剿清军,更是一股而下东阳县城。
  这样的消息迫使周钦贵等人只得暂时按兵不动,等待局势的变化,可是很快围困罗城岩的清军便撤回了府城,而明军则在团练兵的配合下恢复了清军此前的防线,使得周钦贵若是想要出兵就势必要去碰这个钉子。
  只不过,这支明军的反应速度不仅仅在用兵上,周钦贵等人尚未研究完如何面对这支同样抗击满清暴政的明军,这支明军就派出了信使,以现任金华知府,也就是曾经在周钦贵军中监军的那个孙举人的名义,邀请周钦贵到东阳县城一晤,并且会代为安排明军主帅陈文与其商议两军之间的合作事宜。
  关于孙钰,周钦贵等人尽皆曾与其共事,对于他的人品是能够信任的。可是一方面此番受邀会晤的地点乃是远离罗城岩的东阳县城,而另一方面对于那个悍勇、狡诈的明军主帅陈文,他们并不敢掉以轻心,以至于会晤的事情一拖再拖,直到此刻。
  罗城岩的中军大厅中,由于明军收复义乌的消息传来,周钦贵等人也只得再次聚在一起进行商议。
  “孙举人日前再度发出邀请,并力保其中周全,吾思量着孙举人怎么说也曾经与大伙一起在尹帅麾下共过患难,人品也是能够信任的,所以吾打算明日便回复其人,与那陈大帅一晤。诸位兄弟,以为如何?”
  听到周钦贵打算只身前往东阳县城,洽谈合作事宜,倪良许想也未想,便脱口而出。“周兄所言甚是,孙举人怎么说也是咱金华人,虽说性子过于强硬了些,但却是个忠直之人,绝非奸邪之徒,既然有他作保,想来那个陈大帅亦是看重我等兄弟,才会如此多番相请。”
  倪良许的话立刻引起了周遭数人的赞同之声,他们对与明军联手抗清持着支持的态度,在他们看来这就像当年起兵反清时,不也是散居各地的各部义军联合到一起,与鞑子作战。现下与明军联手,甚至只是看看对方开出什么条件,怎么说也是有益的。
  只不过,对于此事,罗城岩的这支义军中持反对态度的丝毫不比倪良许等人要少,甚至他们的论调也一度在影响着更多人对于明军的感官。
  “此事万万不可!”
  见王伯英再度出言反对,站在倪良许的陈汝安便直截了当地问道:“王兄弟是怀疑孙举人的人品信用吗?”
  “某并非此意,孙举人乃是熟识,人品贵重,绝非是奸邪小人。只是那个陈大帅,吾听闻其历次用兵尽皆是以诈术为先,其后才以力破之。这样的人就算不是奸邪之徒,也绝不是什么良善之辈。周兄若是前往东阳县城,若是无法谈妥,难保其不会瞒着孙举人做些什么腌臜事。”
  “兵者,诡道也!这是孙武子说的,鞑子眼下势大,用兵打仗自然要设法取巧,否则始终硬拼下去怎么耗得过那些不要祖宗的汉奸。”
  “那也不至于每次都这样吧?!”
  “好啦,大伙都是为了周兄和咱们兄弟,以及跟着咱们一同和鞑子拼杀到现在的众兄弟们的身家性命着想,没必要争个脸红脖子粗。周兄,某有一个思量,不如修书一封,请孙举人代为安排个近一些的地方会晤,比如方前镇或是大盘镇,这样也能让众兄弟安心。”
  见陈汝安与王伯英再度争吵了起来,倪良许也只得下场劝说,最后拿出了折衷的方案,以便达成妥协。
  只不过,王伯英对于陈文已经有了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自然不肯轻易赞同周钦贵与其会晤。而与其持相同意见的何德成则起身掏出了一张写着字迹的檄文,将其交给了周钦贵等人传看。
  “这是明军主帅写给金华父老的告示,其中所言不无道理。只是这檄文出现在这罗城岩却并非是那陈大帅派人交给周大哥,亦或是我等的,而是由包围在外的明军射箭带进来的。这样的行径分明就是对咱们心怀提防,叫我等如何信得过此人?”
  “何兄弟,大伙都是用兵之人,双方尚未谈妥,自当是要提防一些,若是换做你就会将门户大开,丝毫不怕吾等突然杀入腹地?”
  “那么,陈兄弟可知道这罗城岩上已经有人偷偷下山去投奔明军了吗?”
  “……”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9/4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