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历四年(校对)第14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0/470

  “点燃引信,准备攻城!”
第二十八章
争议
  永历六年三月初七,围攻漳州的福建明军在完成了地道的挖掘后,郑成功便下令点燃引信,意在通过放崩法炸毁城墙。
  可是如历史上那般,由于计算距离出现误差,放置火药的位置没有进抵城下,在点燃火药后仅仅在城外炸出了一个大坑便再无其他。爆破不成,郑成功只得改攻城为围困,试图以此消耗掉守军的抵抗意志。
  只不过,随着陈文的出现,浙江战场出现了反复,原本于三天后抵达漳州的浙闽总督陈锦率领的督标营暂时还只能留在衢州防备陈文,随陈锦而来的其他福建清军在没有精锐部队配合的情况下也不敢贸贸然过来“送人头”。而在一个月后进抵漳州反而被郑成功围起来的马进宝更是已经被陈文打残,怕是即便他把刮地皮的胆子拿出来打仗也不敢来漳州找死。
  此时此刻,浙江、福建的清军不敢轻举妄动,江西清军以及由福建左路总兵王之纲率领的那部分福建清军还在紧锣密鼓的围剿“江西四大寇”仅存的平江伯张自盛所部,试图一劳永逸的解除江西明军的威胁。
  至于广东,尚、耿二藩还在忙着弹压各地抗清义军,而距离漳州最近的潮州总兵郝久尚虽与郑成功有仇,却是个自守之徒,断不会放着老巢可能被其他清军“接管”的风险前来找郑成功的不自在。
  一时间,福建战场上,郑成功再无敌手,只待夺取漳州府城!
  相比郑成功的惬意,身在浙西金华府的陈文却远没有他那么从容,清军的威胁尚在,而此前为了养兵、练兵以及修建堡寨、军营、仓库等军事设施,还有偿还田土抚恤,陈文下令征用荒地、没收马进宝及其部下产业,并以“善后大借款”的名义进行集资。这些举措极大的稳定了军心,并使得他麾下这支浙江明军可以迅速集结起更大的力量。
  但是随着征用荒地和“善后大借款”开始执行,除了刚开始那部分无可争议的田土勉强还算安稳的完成了交接,官府和卫所接下来的征用荒地行动很快便遭到了地方士绅百姓的暴力抵制,甚至就连“善后大借款”中田土一项的执行在有心人的煽动下也没有想象中的那般顺利。
  金华府永康县城西南的临溪村,这里毗邻永康溪,水利灌溉方便,田土也比较肥沃,此前土地多有被清军强夺,至明军光复金华府,一些士绅百姓便在没有田契的情况下偷偷回来进行耕种。
  可是随着没收马进宝及其部下产业的命令下达,以及“善后大借款”的开始,尤其是“王师光复金华府善后大会”之后,民间便开始出现了明军意在如马进宝般强夺民产的谣言,而且以着极快的速度自各县县城向乡间传播开来。
  艳阳下,临溪村外一大片已经开始播种的田地旁,一大群持着五花八门“兵器”的男女老少正在与另一支人数远少于他们的官府卫所的官吏、军官以及地方守备军队进行对峙,而两批人当中的空地上,却是各自为首之人。
  “各位父老,善后大借款乃是官府的政令,尔等未曾购买借款便擅自耕种,甚至私自占用卫所已征用的荒地,岂不知这是违反法度之事?”
  说话之人身穿着正五品官服,胸口绣着熊罴,长得一副扔在人群中便找不到的大众脸,唯独与众不同的却是少了半条左臂,似乎是被人从小臂三分之二处砍断的一般。
  此人叫做田养禾,原是南塘营最早的那批队长的一员,四明山殿后战中与清军血战,身背数创。后虽经军医救治,性命是保住了,可是胳膊却被清军砍断,再上不得阵。在天台山期间学了些文字数算,至明军光复金华府便被陈文任命为永康守御千户所掌印千户,也有了个官身作为将来的保障。
  “这地是祖辈传下来的,本来就是我们的,凭什么给你们银钱,有种你便把老子抓了去!”
  听到田有为口出官腔,人群前列一个持着锄头的汉子登时大怒,叫嚷着便要动手。只是他未待如何,便被作为百姓代表的一个老者斥责,而待那老者重新将身后的百姓劝阻下来,便转而向田有为说道。
  “田千户,官府的法度我等小民不敢违逆,可这些土地确实都是各家所有,此前被鞑子抢夺了去,王师光复本乡,我等小民纳粮出丁自是不甘人后,可若没了田土便是想要纳粮也没有办法,还望千户大人向府尊和总兵大人禀明我等小民之苦。”
  见那老者说罢便是一礼,田养禾只得回礼,只是未待他开口,旁边的一个县衙主簿却阴阳怪气地说道:“哼,半月前监国殿下已派新任浙江巡抚曹抚军下旨,原征虏将军大兰山总兵官陈大帅已经被册封为临海伯,各位张口便是总兵,莫非不承认监国殿下的圣旨喽?”
  听到这话,那老者连忙向金华府城方向拜倒行礼,口称死罪。而站在他身旁的一个士绅却冷笑道:“不知者无罪,主簿恐吓百姓意欲何为?”
  此言一出,那些百姓纷纷面露怒色。眼见于此,田养禾瞪了那依旧是一副阴阳怪气的主簿一眼,便连忙上前将那老者扶起。
  “不知者无罪,此言在理。不过日后却要记得,临海伯现在已是朝廷名爵,称呼上还需改口为好。”紧接着,只听他话锋一转。“早在天台山之时,监国殿下便授予临海伯便宜行事之权,善后大借款并非没有利息,而且明年便会开始分期偿还,又非征税,尔等抗拒朝为何抗拒朝廷法度?”
  田养禾如是说,那个士绅早已料到,只见他上前说道:“临海伯有便宜行事之权不假,但这善后大借款并非祖制所有,若是日后官府反悔,苦的还不是吾等小民,各位且说是也不是。”
  “丁先生说的是。”
  “就是这个道道,田土本就是我们的,凭什么给这些丘八银子!”
  “……”
  见那此前曾参加过善后大会生员丁慎言张口狡辩,那些百姓似是觉得己方占理便再度叫嚷起来。田养禾本非什么舌辩之士,刚刚的话已是这几日处理这等事件时积累下来的,此刻登时被这一句“非祖制所有”堵得哑口无言。
  作为永康县驻军守备的副手,千总安有福已经忍了很久,知道田养禾已经无言语对,已是怒不可遏的安有福登时走上前去,当着众人的面一件件的从甲胄开始往下扒。直到露出了胸膛,才听到安有福指着身上的累累伤疤大声喝问。
  “你们问官府有什么资格收取借款是吧,本官便告诉你们。从四明山为南下避难的百姓殿后开始,我等在临海伯的率领下与鞑子连番血战,直到去年才光复金华府。老子,和老子那些同袍们身上的伤疤都是和鞑子血战时受的伤,包括田千户的胳膊也是如此,更是多有同袍战死沙场。若非吾等赶跑了马进宝那杂种,这些田土现在还是那些狗鞑子的,尔等连购买借款的机会也无,眼下却私占田土,还知道礼义廉耻这四个字吗?”
  安有福的话甚是在理,登时就把在场的百姓问了个一愣,甚至颇有些人已经开始面露愧色。不过对于丁慎言来说,却并非无可辩驳。
  “纳粮出丁是百姓的本分事,官军收复失地,亦是本分,否则要你等何用?打仗还能不死人嘛,死几个丘八便要强夺百姓家产,将百姓活活饿死。试问,你等与马进宝何异?”
  明朝中后期,士人空谈国事、阻碍地方行政,口无遮拦惯了。尤其是江南的士绅,稍不如意,动辄便串联士绅怂恿百姓驱逐官员。若是在满清治下,当着那些血迹尚未擦干的屠刀还有所收敛,但是在明廷这边却是肆无忌惮依旧。
  原因无他,皇明祖制尔。况且眼下的金华明军也并非铁板一块,军方的代表陈文与鲁监国下派的巡抚曹从龙并立,他们这些士绅乃是文官的同类,自然不怕没地方说他们的“道理”去。
  听到此人张口便是歧视他们的身份而且摆明了不讲道理,在场的卫所军官以及驻军将士们由于陈文蓄养荣誉感已久,早已不像从前的军户那般自卑。眼下此人如此漠视他们的生命,这些军官士卒哪受得此等奇耻大辱,立刻便要提着兵器上前好好教训教训这厮,就连安有福也不例外。
  而此刻,见驻军持械上前,那些百姓也不甘示弱,纷纷鼓噪着涌上来。县衙来的主簿带着随行的衙役、卫所千户田养禾以及作为百姓代表的那个老者唯恐出现流血伤亡,连忙上前阻拦,反倒是挑起事端的丁慎言退到了百姓的人群之中。
  费了好大力气,这些维持秩序的人们才将两帮人重新劝开,只是在劝开前双方的兵刃已有过些你来我往,驻军的兵器虽说用的都是训练时的木制兵器,但是打在身上也颇为疼痛,再加上鸳鸯阵的配合也占了莫大的便宜,反倒是人数更多的百姓们吃了些亏,被打出了些皮肉伤。
  虽说眼下人群被勉强劝开,可是其中的火药味却在短时间内无法消散,怒气只待逐渐积存起来以至于更大程度的爆发。就这样,一直对峙到了下午,眼见着回到县城也要入夜了,县里的来人才匆匆回返。而那些百姓在丁慎言的劝说下则留下了一些汉子守夜,看样子是唯恐军队趁夜来捣乱似的。
  只不过,这些人虽是散去了,身在金华府城的陈文那边却迎来了新一轮的唾沫星子。
  “皇明两百余载并无此例,贵爵这是在擅改祖制。为朝廷权威,亦是为贵爵身后事着想,此事必不可为,当立刻取消!”
第二十九章
缓兵
  临溪村的争地现象在整个金华府并非鲜见,这在其中还算是温和的。如金华府城,以及义乌县一带,已经不仅仅是对峙那么简单,甚至还出现过较大规模的持械斗殴,乃至流血事件。
  而金华当地百姓也完美的发扬了当年打群架惊动戚继光,乃至震惊大明王朝的先例,与下乡征用土地的官吏军官进行着不懈的斗争。
  暂时还值得庆幸的是,由于陈文麾下这支浙江明军主要也是由金华府籍贯的人士组成,双方很多人还能攀亲带故,斗殴的程度也远不如当年的那次激烈,再加上占据优势的明军一方在军令下保持了必要的克制,以及眼下还是刚刚开始。诸多原因之下,暂时没出什么人命官司,至于以后,便不好说了。
  而另一方面,由于没有做过亲民官,曹从龙花费了半个月的时间才勉强理清了金华府的民政。而随着这一进程,以及争地事件的频发,金华府的一系列新政立刻映入了他的眼帘。
  “皇明两百余载并无此例,贵爵这是在擅改祖制。为朝廷权威,亦是为贵爵身后事着想,此事必不可为,当立刻取消!”
  曹从龙所说的擅改祖制并非是借款,而是改良版的卫所制度。借款在曹从龙看来不过是陈文勾结孙钰在进行敛财,本就没有还款的可能,甚至可以说不还的话没准还是好事。但是改良版的卫所制度却势必会导致皇明户籍分类制度的崩溃,无论在公,还是在私他都无法容忍。
  “当年张江陵何等权柄,身死不过数日便被抄家,并削尽其宫秩,迫夺生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就连家人也未能幸免于难。况且,那张江陵还是文官,贵爵乃是武将,手握兵权更为人所忌惮,若不及时改弦更张,只怕连复官复荫的那一日都未有可能。”
  “况且,贵爵建立卫所,便是要征用荒地,眼下争地之事沸沸扬扬,内里不安如何出兵光复旧地?”
  自古变法,势必将触及到既得利益集团,是故变法改制即便成功,主持者也鲜有能够全身而退的,而明朝的张居正改革便是个例子。
  曹从龙这番为他着想的话语让陈文颇为感怀,其人所言他也并非不知,只是眼下大明的祖制已经不足以支撑王朝中兴。
  至少在陈文看来,想要翻盘,首先便是改革,从在大兰山上他训练那支最初的南塘营开始,便在极力避免封建军队那些陋习将那支新军的苗子带坏。而事实也证明了,在通过近现代军事制度训练出来的半封建军队也不是普通封建军队能够抗衡的,两者在军心、士气、纪律、信仰等方面上相差良多。
  而现在,通过改良卫所制度,他便可以进一步强化军队,并且使军队开始向更新的形态转变,继续把军事近代化的进程走下去。可若是如曹从龙之言改弦更张,那么不光进程将被遏制,他此前所做的一切也将逐渐在质疑的浪潮中化为乌有。
  况且,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事情却也不止是征用荒地那么简单,征虏大借款便未火过,而善后大借款中其他产业到还好,毕竟那些都是可以直接赚到银子的,早一步收回还能强占更多的市场份额,金华府的一些商贾在看到商机的情况下表现得很是急切,同时也直接或是间接的带动、逼迫了一些士绅。
  至于出现问题的还是田土这方面,这个问题现在和征用荒地已经彻底交织在一起,很难将其理清,背后是些什么人在作祟陈文也能猜到个大概。而且,前几日还出现了另一个让他始料未及的问题——逃奴。
  事情的起因乃是东阳县驻军大营的一个新近成为战兵的汉子,他家的田土也在善后大借款的范围之内,他的父母手中没有银钱,便向当地的一户缙绅借了银子,那缙绅欺他父母不识字,便串通了相关人等欺瞒了高利贷的借据。而当他拿到战兵资格返家后才发现此事,便上门去闹,结果反而被那缙绅蓄养的豪猾之徒教训了一顿。
  这还不是重点,重点在于此人回营后将事情一说,同队的袍泽尽皆愤慨不已,便趁着休息的时候找那缙绅理论,要讨个说法。谁知道在那缙绅家会客的一人惊异的发现来的士卒当中有一个是去年失踪的家奴,这件事情便闹将了起来。甚至此后的多日,不断有各地的驻军报告有缙绅富户拿着卖身契指名道姓的要求军队将他们各自的逃奴进行归还。
  蓄奴,在明朝的中国社会乃是极为正常的,其实早在宋时蓄奴的现象就已经开始被遏制,甚至为人所厌弃,但是宋亡之后,暴元自身的游牧民族统治结构将这一恶俗重新灌注于华夏,而明便受到了这方面的不良影响。
  明朝末年,北方的流民、流寇风起云涌导致了大明王朝在北方统治的崩溃,而南方虽说是要安泰许多,但也并非全无民乱现象发生。
  陈文以前在论坛上看到过,诸如苏州乌龙会、常州削鼻班、吴登科曾经参加过的许都之乱、以及大抵是和元末“天完国”一个思路写就的“天萌国”起义等诸多明末江南变乱中多有佃农、家奴、菜佣之类的贫苦人士,他们由于阶级压迫过甚愤而起兵造反,只为改变暗无天日的社会地位。甚至包括眼下太湖一带最大规模的抗清武装——赤脚张三率领的太湖白头军也是在抗清的同时打击官僚地主阶级而闻名于世的。
  回到当下,第一个闹出此事的大户陈文倒是还有些印象,便是他进攻东阳县时曾经以“座山雕”的身份诱使其家向清军求援的横店镇冯家,而那个逃奴据说原来叫做冯七,恢复本姓后则改叫做张益达,曾经参加过孝顺镇之战,眼下是东阳县驻军的一个火器队战兵。
  其实据陈文所知,类似的情况可能远比爆发出来的还要多,至少在他的印象中,当年在大兰山上便追随他的将士中便很有一些逃奴出身的人物,只不过这些人只要还没有阵亡的便已经成了军官,有着朝廷的官职在身,量那些缙绅富户也不敢拿旧事出来闹。
  “贵爵爱兵如子,这些本官都是知道的,可那些逃奴尽皆有卖身契在身,为他人私产,贵爵包庇逃奴只会让金华百姓寒心。”
  “寒心?抚军此言差矣,寒心的只是士绅富户,普通百姓人家谁家中还会蓄奴来着。况且,以人为畜本就是恶习,宋时就已废止,我皇明由此事皆是蒙元旧制残余而来。至少本帅开蒙之时,可没见过圣人教导我们蓄奴,反倒是对鲁国为赎买在他国为奴的国人买单之事赞颂不已。”
  读圣贤书多年,陈文口中的那个春秋故事他又怎会不知。只是被陈文一阵抢白,曹从龙心头颇为不悦,这个武将伶牙俐齿,巧舌如簧,头脑远比普通武将要复杂得多,见识更是广博,便是鲁监国朝内部的一些文官和他相比也大有不及,绝非那么容易说服的。
  “临海伯,自古君与士大夫共天下,非与百姓共天下也。只要得到缙绅富户的支持,那些百姓便会支持王师,可若是失了缙绅富户的人心,便是千难万难了。”
  在曹从龙看来,陈文已是勋贵的身份,勉强可以和士大夫划等号。而且他也相信,陈文能够明白其中的道理,毕竟缙绅富户拥有生产资料上的绝对优势,话语权也掌控在他们手中,能够获得他们的支持才有机会中兴大明。
  只不过,这一套理论在陈文眼里却如同狗屁一般,不仅仅在于他现代人的身份,见识过后世那个将贫民百姓组织起来爆发了惊人力量的共和国。更重要的是,曹从龙所谓争取支持的方式分明是在损害他的利益。
  将那些逃奴出身的士卒交给士绅就一定会导致军心大失,毕竟谁也不愿意跟着一个怂包大帅去干这份提着脑袋的勾当。而军心一失,眼下的大好局面便不复存在,而他最好的下场也只能是作为文官的附庸存在,那么一切便势必会彻底打回原形。
  一旦想到这里,曹从龙此前所说的一切便不再是刚刚的味道,回想着从封拜开始的一系列交往,陈文眼中的曹从龙的形象便是那试图将他这只脱离了文官集团掌控的“猛虎”重新关进囚笼的钳子,而曹从龙那些看似为他着想的话语也如同钳子上挂着的烂肉一般,只让他感到恶心。
  曹从龙此来并非没有这等意图,毕竟在他们眼里陈文此前还是王翊、王江两任文官监军的从署武将,而非天台山时期的合伙人身份。将陈文掌控在他们手中,便可以对抗以定西侯张名振为首的勋臣势力。这样不仅可以使鲁监国集团摆脱眼下的困境,也能够让文官集团重新获得主导地位,可谓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奈何,陈文曾经生活在的那个信息大爆炸的年代,人心的复杂早已是普及开来的学问。若是像内阁大学士沈宸荃那等久经宦海之人还很有可能瞒过陈文,但像曹从龙这等既没有做过亲民官,也没有在官场上摔打多年,若不是眼下这个时局他在这个年纪和资历便获得如此高位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人物,则远没有他们想的那么容易了。
  毕竟这官位易得,能力却没并非随着官职的增长而增长,一些只言片语的不妥便将他此前的一切努力彻底付之东流。
  只不过,眼下陈文并不打算把关系闹得太僵,明军文武不和最终受益的还是满清,心里有着防备即可,面上总要设法敷衍着,防止将矛盾激化得太过。
  “抚军有何良策?”
  没有看到陈文眼中闪过的那一丝戒备,曹从龙听到陈文如是说,便继续本着牺牲陈文的利益为鲁监国争取士心的本意开口说道:“不若如此,由本官出头说服那些苦主,有军功者给些银钱补偿,没有军功的发回,贵爵以为如何?”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0/4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