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历四年(校对)第19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94/470

  这里面虽然不乏瞿昌文借此炫耀、赞颂其祖父瞿式耜的成分在,但是桂林大捷的消息确实极大了振奋了广西的抗清人心。
  如李定国所料,接下来的日子里,如于弘光初立时得授户部尚书却没有到任的崇祯朝工部侍郎周堪赓、永历朝得授兵部尚书却没有就职的崇祯朝江西巡抚郭都贤、后来削发为僧自号忍头陀其后代却惨遭文字狱迫害的陶汝鼐之流的湖广乡绅也纷纷应召而来。至于前来投效的士人、义士则更是不胜枚举。
  随着李定国将孔有德和尼堪的画像传阅四方,以及尼堪被击杀的消息于满清官场中如惊雷般响起,李定国“两厥名王”的消息以着飞一般的速度扩散,越来越多的早已心灰意冷的士人重新投身于抗击满清灭绝华夏文明的暴行的行列之中。
  沿着长江顺流而下,很快就在东南的士林中传播开来,一时间就连刚刚诛杀浙闽总督陈锦,此前还被一致看好的陈文的风头也被压了下去。
  “传闻西极马,新已下湘东。
  五岭遮天雾,三曲落木风。
  间关行幸日,瘴疠百蛮中。
  不有三王礼,谁收一战功。
  廿载河桥贼,于今伏斧碪。
  国威方一震,兵势已遥临。
  张楚三军令,尊周四海心。
  书生筹往略,不觉泪痕深。”
  此《传闻》一首,乃是顾炎武写在得知了桂林大捷的消息,心情激荡之下一笔而就的诗篇。当李定国衡阳大捷阵斩尼堪的消息传来,顾炎武与吴振远、吴宗潜、叶恒奏、归庄、潘柽章等惊隐诗社的会员齐聚吴江,纷纷赋诗赞颂这一惊世奇功!
  ……
  南征主帅,一个满清的亲王被明军斩杀,南征清军中级别最高的多罗贝勒屯齐在逃回长沙后连忙向北京求援。
  飞鸽、快马,一路狂奔将消息带回了顺治的御案前。可是这一次,这个年轻的鞑子皇帝却连掀翻桌子的气力似乎都被那一纸求援书抽空,只是呆呆的坐在龙椅上,一言不发。
  良久之后,在大殿中极力躲闪的太监们的目光中,顺治的眼角竟划过了两行泪水,同时口中喃喃道:“我朝用兵,从无此失啊。”
  尼堪比顺治大二十八岁,甚至比多尔衮都要大两岁,当年多尔衮在世时尼堪乃是理政三王之一,多尔衮死后尼堪就被顺治以坐视阿济格私自藏匿武器不报的罪名进行打压。顺治的这一哭自然不会是伤心他的这个堂哥的死,而是尼堪的死,使得他开始畏惧,畏惧于受此激励的汉人蜂拥而起,畏惧于大明出现了中兴的可能,更是畏惧于汉人恢复河山后他这个奴酋的下场!
  好容易抛开了回到后宫去找寻他的母亲——后世的孝庄太后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哭诉一番的想法,顺治连忙招来了他的几个心腹,以及一些能力出众的奴才。
  一众人很快赶到大殿,来的不只是此前的索尼、鳌拜,更有领侍卫内大臣正黄旗的遏必隆和正白旗的苏克萨哈,而其他奴才之中,也有如范文程、宁完我之流的老臣,独缺了上次陈文大败陈锦,将浙西南清军一扫而空时招来问对的洪承畴。
  尼堪死了,这些人位高权重自然已经得知了其中的细节。其人轻敌冒进,死不足惜,但是满洲八旗不可战胜的神话被一个明军武将打破,这里面意味着的事情以及连锁反应实在太多,多到了这些顺治的忠狗们一个个静若寒蝉的,仿佛是化身为缩头乌龟,连个动作都未敢做出,似乎与那些刚刚被轰出去如蒙大赦的太监们先前一般无二。
  “为今之计,唯有尽快向湖广增兵一途。”
  众人尽皆不语,唯有一向锐气十足的鳌拜站了出来,大声说道。可是即便是说出了这话,鳌拜却也知道,此刻根本无兵可调!
  北京距离湖广甚远,尼堪走了四个月才赶到湖广,结果一到那里什么还没干就被人杀了,分明就是去送人头的嘛。
  可是他这么一死倒是一了百了了,明军刚刚取得大捷,坐拥大军,焉能不去乘胜追击,那么北京的援兵只怕就算是到了最多也只能是去给屯齐、巴思汉等人收尸的。
  至于就近抽调,李定国既然能够击败满蒙八旗的大军,那么江南的绿营兵去了也是送死。况且还未必有人真的敢去,就像那个试图以行贿的手段免于就任的广西巡抚王一品那样,绿营汉将只怕早就吓得连被窝都不敢出了。
  事到如今,即便是增援也只能派出八旗军,奈何最近的几支八旗军,江宁驻防八旗向来不可轻动,杭州驻防八旗眼下也不敢离开浙江半步,而阿尔津的那支几千人的满蒙八旗虽然是最近,也是左近最强的一支八旗军,可是如今江西绿营的机动兵力已经尽皆被陈文吸引到了浙西。而根据江西巡抚蔡士英的奏报,赣西的抗清义军又已经与李定国的一支偏师合流,当地清军无力剿灭,这时他们又如何敢将阿尔津调往湖广战场增援屯齐呢?
  一时间,拥兵百万,占据中国十之七八的满清权贵们突然发现,随着东南局势的恶化,对于西南战场他们竟然只剩下了“尽人事、听天命”这一条路可走了。
  自从明朝末年以来,文官武将一提到清军无不谈虎色变,依附清廷的汉族官僚每遇军情紧急往往请求朝廷派遣“正满洲”参战,满清八旗更是自视为天之骄子,所向无敌。
  前后不到半年的时间,李定国挥军转战千里,接连诛杀满清两个王爵,特别是击毙了贵为亲王且亲自指挥满清八旗劲旅南下,意在一举铲除西南明军的敬谨亲王尼堪。不仅扼杀了满清迅速覆灭抗清运动的野心,更是一举打破了满洲八旗不可战胜的神话。
  虽然这两场大捷对满清的有生力量造成的杀伤远没有想象中以及后世谣传的那么夸张,但是忠于明室的官绅百姓们却无不为之精神振奋,纷纷重新燃起复兴的希望。
  此时此刻,清军早已不复此前那般的骄横,而各地的抗清势力亦是纷纷深受鼓舞,虽然李定国没有能够进一步扩大战果,但是在西南战场上,明军已经彻底由守转攻,中兴大明在这一刻似乎也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了!
第四十六章
新谋
  李定国两厥名王是历史上南明距离翻盘最为接近的一次,如果冯双礼、马进忠二将能够与李定国完成合围的话,清军的那支重兵集团在主帅身死的情况绝无幸免之理。而这支由满清核心的满洲八旗和蒙古八旗组成的大军一旦有失,对于真夷丁口只有四五万的满清而言则是根本无法承受的。
  到了那时,满清不只是无力再战,更是再也无法压制住依附他们的绿营兵将,天下谁属,就尚未可知了。
  奈何冯双礼此前早已得到过孙可望的密令,未曾出现在战场上,而马进忠眼见于此亦是未敢前往。孤军深入的李定国无能为力,更是在退回衡阳后没过多久就放弃了衡州府,错失了这一大好时机。
  如黄宗羲于时过进迁后言道的那般:“逮夫李定国桂林、衡州之捷,两蹶名王,天下震动,此万历以来全盛之天下所不能有,功垂成而物败之,可望之肉其足食乎!屈原所以呵笔而问天也!”
  但是,这一年西南战场上明军的连战连捷确实是将这里的攻守之势扭转了过来,甚至即便是李定国撤离衡阳,事实上明军依旧处于优势之中,而清军则还是只能被动防御。
  然而,孙可望和李定国之间的矛盾即将点燃,陈文很清楚这意味着什么。不过,击杀了陈锦之后,对于未来他也早已没有因为对历史有所了解而产生的那种悲观态度。
  经过了两年的积累,雄踞浙西南的他已经拥有了改变局势的能力,哪怕只是东南战场,幅度也远没有李定国来得那么大,但是另一个翻盘的计划却已经在他的脑海中萌生。那就是邀请李定国东进江西,随后联合李定国和郑成功同时自长江、浙江和海路尽起大军扫荡东南,收复南京!
  这个计划的基础是李定国能够迅速收复江西,这原本并非易事,满清在江西的南昌、九江和南赣皆驻有重兵,再加上阿尔津的那支满八旗军,实力不容小觑。
  事实上,李定国在衡阳大捷前后就已经派出了张胜和高必贵这两个部将应江西西部的云霄山抗清义军之邀联手攻略赣西,而历史上这些人则是在十月和十一月被江西提督刘光弼和南赣总兵胡有升剿灭的。可是现在,江西提督刘光弼和另一支江西机动部队九江总兵杨捷所部尽皆被陈文牵制在了衢州,而胡有升则还要留在南赣防备闽南的郑成功,别说是剿灭抗清义军了,能够守住那几个战略要地就已经要念“阿弥陀佛”了。
  眼下江西局势糜烂,阿尔津已成独木难支之势,陈文相信以李定国的能力收复江西乃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这个计划可以说是“楸枰三局”的缩小版,但是牵扯到的地域更小也更容易执行。出于对李定国能力的信任,早在衡阳大捷前陈文就已经派出信使前往湖广,力邀李定国入赣,想来应该是能够赶在李定国决心南下广东之前将书信送到他的手上。唯一让陈文感到不放心的便是他现在连个媳妇都没有,更不似郑成功那般家族人丁兴旺,李定国根本没有为他儿子向陈文的“女儿”求亲的机会,以达成彼此之间看起来更为稳固的联盟。
  此间已是腊月上旬,李定国击杀尼堪的消息还没有传到浙江明军的占领区,不过陈文倒是琢磨过了,一旦有消息传来他就立刻大肆宣扬,以便让这个好消息能够在浙江得到更好的发酵,从而得到更多的复明人士的支持。
  经过了这半个月的筛选,自金华、衢州和处州占领区招募以及从清军占领区前来投效的那些有志于投军的汉子们已经分批进入扩建完成的新兵营,等到正式训练的开始。即将分配到各府县、卫所的官员、军官们也在进行着紧锣密鼓的培训,根据上报的进度来看,这些准官员们今年的春节应该没办法回乡了,国事如斯,就连陈文都是动不动就得加班加点,更何况是他们了。
  连续并吞了数个县的地盘,这段时间的每一分钟,他的这支浙江明军都会急剧壮大。陈文相信,无论是他,还是满清,所有人都知道,只等这批新兵操练完毕,新的战兵营完成了组建,浙西南就会烽烟再起。
  只不过,陈锦被围之后,在江南江西总督马国柱的指挥下,清军到是暂且稳住了衢州方面战线,但是处州方面的反应迟钝却还是使明军得到了急剧扩张的机会。
  眼下清军确实无力再战,但是陈文却总觉得东南清军表现得有些过于被动,光看江山县那一番,似乎就差高挂免战牌了,根本不像是兵力依旧处于绝对优势的东南清军应该表现出的状态。
  可若是将视线延伸到全国的局势的话,那么清军优先西南战场,稳固东南战场的决策就成了唯一的答案。看起来,似乎也真的是这么回事。
  不论如何,不管李定国是否会应邀而来,也不管清军打的什么心思,就像郑成功那样,陈文坚信着只有自身的力量足够强大才能应对一切变局,就像他此前所坚持的那般。
  清军的俘虏在皮鞭的驱使下已经变成了穿着绿营服饰的苦力,更早的那批里面则已经有个别表现良好的被提升为新苦力队的监工,而他们得到的第一个命令就是用自身的遭遇来给新来的苦力讲述明白一个道理——好好干活,到了日子明军就会放你一条活路;至于不守明军的规矩,死路一条!
  在明军的驱使和监工们的严格监督下,这些苦力开始了在金华、衢州和处州的一系列军用设施的建造工作。其中安华镇的棱堡不仅要进行修缮,陈文更是决心将其改造为更为复杂的形态,以应对清军的攻击。
  军需、武备的生产还在进行,原材料除了这三个府本地出产的,陈文也招来了龙游商帮的一些商贾前来,准备和他们洽谈一番。
  师傅分成制度得到了建立,但是效果还不明显,因为学徒的残次率还没有下去,想要大幅度提升产能还是要等一段时间。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徐毅的那个招募锁匠来制造燧发枪枪机的提议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有效。但是招募来得锁匠和军工司的火铳工匠有着同样的问题,那就是手艺必须在一定的程度上,而且还有个问题,那就是锁匠只能制造枪机,枪管却是打造不出来的。所幸此前已经有了标准化的底子,军工司的火铳制造速度确实得到了提高,只是没有预料中的那么大而已。
  除此之外,水力机械的悬赏已经有人前来领取了,而且也确确实实的拿到了这份奖励。
  可是,陈文对此却并不满意,因为领去悬赏的人是一个英国传教士,确切的说只是个没有太多科学知识基础的助手。至于这个歪果仁让陈文颇为不满的,则是这厮拿了几本孙元化等人翻译的欧洲机械、武器的书籍就把悬赏弄到了手。
  一个英国佬,用中国人在明末就已经翻译完毕的书籍来换取悬赏。更无耻的是,这厮居然用的还是他从澳门带来的拉丁文版本,如此明目张胆的欺负九年义务教育不教拉丁文,实在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第四十七章
新血
  这个传教士叫做查尔斯·金斯利,和两百年后的那个英国儿童文学作家重名重姓,而且他也是个英国人,确切的说还是一个英国海盗,至少在他所在的海船在风暴中沉没,奄奄一息的他被一艘驶向澳门的海船救起之前确实是如此。
  “英格兰?英国不是有自己的国教会,早就从罗马教廷分裂出去了吗?”
  听到这话,查尔斯着实的吓了一跳,至少在他认识的中国人里面确实很少有人能够把欧洲的天主教、新教分得那么清楚,就连他在杭州结交的那位学富五车、文采风流的李渔先生也办不到,这个明军大帅,一位尊贵的伯爵是怎么知道得那么清楚的。
  “愿天主宽恕那些罪人。”
  宗教的问题上陈文没兴趣和他多扯些什么,至少在他看来,古中国的治道分离思想从理论上已经很好了,没必要从罗马教廷吸取什么经验。至于英国国教会,这个英国佬前半辈子积累下来的理解好像还没有在澳门的这两年填鸭天主教教义来的多,根本没必要在这方面浪费口舌。
  “查尔斯,你在英格兰还有什么家人吗?”
  “有的,我的,嗯,贱内,还有我们的小天使爱丽丝。”说着,这个“传教士”似乎是回忆起了那份久别的甜蜜。
  爱丽丝·金斯利,听起来应该是个很可爱的小姑娘,大概就像洋娃娃那样。
  陈文微微一笑,继而说道:“查尔斯,好好做事,光复两京之后,除了你每个月应得的薪酬和奖金外,我还会再送你一份大礼让你能够衣锦还乡。当然,让你的妻女来陪伴你也是可以的,中国富饶美丽,远不是你的家乡,那个小小的岛国能够比拟的。”
  “感谢您的慷慨,伯爵先生,我会努力工作的。”
  这个英国佬是李渔在杭州认识的,也是他从杭州带到金华的,就是陈文之前觉得比较有意思的那个家伙。
  李渔为人比较四海,交往的人可以说是上至宰相公卿,下至贩夫走卒,交流带给他的丰富知识和阅历使得他的作品得到了升华,但是现在,当陈文以临海伯的身份再度与李渔相见的时候,沉默了片刻后,李渔则向陈文表示了他不欲为一文字之士的想法,于是陈文就把他送到了培训文官的部门,只希望能够换来一个能力出众的官员,至少可以稍微弥补下《肉蒲团》、笠翁十种曲等著作再也无法于人间出现的遗憾。
  李渔的那几个朋友有的进了浙江讲武学堂去进行参谋军官的培训,而李渔和另外两个则是到培训文官的培训班报道,只有这个英国佬被陈文扔进了军工司,因为除了他认识拉丁文,能够帮忙用手工来打造水力机械外,这厮在英国时还有制造望远镜的经验。
  虽然也不是特别丰富吧,但总比军工司的那些连一点儿经验都没有工匠们要强上一些……
  水力机械的问题,陈文打算继续通过收购明朝士大夫翻译的欧洲工业和军事方面的书籍来解决。
  至于让这个英国佬回澳门拉技术援助,陈文暂时还没有这个打算,因为他总觉得这个英国佬根本就不是什么虔诚的教徒,前往杭州和来到金华的原因也绝对没有他所说的“奉命考察局势外加传教”那么简单。所以,眼下还是先把这份制造望远镜的手艺留下来再说,毕竟一鸟在手好过十鸟在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94/4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