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历四年(校对)第19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96/470

  所幸,宣诏使者还要在浙江呆上一段时间,估计也有着把浙江明军的大致情况搞清楚的任务存在。那些陈文想要知道得事情,这些时日想来也能彻底搞清楚了。
  ……
  陈文接受安远侯爵位的同时,此前自衢州出发前往江宁为陈锦谋求说项的李之芳一行也已经抵达了江宁府。
  经过了那个有好友在马国柱幕中做事的老先生几天的运作,马国柱也答应了会为陈锦说项的事情,而今天也正是负责监管贿款的李之芳随众人一同前往江南江西总督衙门将携带的财货交给马国柱的管家的日子。
  一切都已经商量妥当,马国柱也已经当着那位老先生的面写了奏折。昨天在客栈里得到了这个消息,李之芳的心也算是落了下来。
  只不过,交割结束后,随着马国柱的管家挥了挥手,一队清军突然冲了出来,登时就将李之芳围在了当场。
  “奉命捉拿前浙江金华府推官、浙闽总督衙门赞画李之芳,无关人等退避。”
第五十章
设局
  “奉命捉拿前浙江金华府推官、浙闽总督衙门赞画李之芳,无关人等退避。”
  这句话一经从那个为首的绿营军官口中说出,李之芳全身登时就是一震,随即就明白了其中的关窍所在。
  在场多有陈锦的幕僚,却偏偏只抓他一人,李之芳与其他幕僚唯一的区别就是他并非陈文攻占金华前就在陈锦的幕中。这一年的时间,他在陈锦幕中可以说是极受重用,年轻气盛也不太知道收敛,无意间把这些小人给得罪了。
  陈锦,他们是一定会尽可能为其脱罪的,这不仅是东主与幕僚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则是他们也需要把这份忠诚表现出来给他们的新主子看。
  既然如此,把责任推卸到其他人身上便是最容易为陈锦脱罪的办法,毕竟陈锦是死守衢州为清廷殉国的,再有人来背一部分黑锅,陈锦的家人自然可以无恙。
  想清楚了这些,李之芳突然萌生了另一个念头——或许从一开始,陈锦对他包容和力捧就是在为了若是是有不待,总有一个背黑锅的家伙来分担些责任,而他就是那个倒霉蛋!
  一旦想到这里,李之芳登时如坠冰窖,就连那队绿营将他架走也全无反应。
  很快,李之芳便随着这些清军来到了一座衙门的大堂,上面几个满清官员一看便可知道身份——江南江西总督马国柱、本应在苏州的江南巡抚周国佐、其他的则是布政使、巡按、知府之流的官员。
  “下面的犯官,可是前浙江金华府推官、浙闽总督衙门赞画李之芳?”
  “下官便是李之芳。”
  “本官问你,顺治八年八月,逆贼陈文攻陷东阳县城,可是你下令放弃义乌县城、撤回围困罗城岩的绿营的?”
  “是下官下的命令,可是那时……”
  见李之芳欲求解释,那个声音立刻将其打断。“李推官,本官只问你是与不是,为什么本官自然知道,无须你来解释。”
  去年八月底,陈文攻陷了东阳县城,将金华知府、东阳知县以及马进宝留在金华的守将马三省尽数擒获。当时府城的情况危急,守军不足以守卫城防,陈文一旦来攻陷落乃是必然之事。而义乌县城没有城墙,罗城岩那里容易被明军和罗城岩白头军里外夹击,与其留在那里等死,不如撤回府城协防。
  这件事情本来是得到过陈锦称赞的,可是照现在看来,这些人既然不让他解释,显然是打算以此作为罪状!
  “本官问你,顺治八年十一月,逆贼陈文击退浙闽总督标营、金华镇标营以及衢州、严州、处州绿营各一部。当时决定放弃金华府城一事,你可有参与?”
  当时四府绿营损失惨重,督标营损失虽小,但是也无力再战,放弃金华之议有待商榷,可此时与他无关,乃是张国勋的意思,因为他急着要回防衢州,马进宝对此不置可否,而他和朱之锡考虑到放火烧城会把本地士绅推到明军那边则是表示反对,只是无济于事。紧接着传来的抚标营尽没的消息,也证明了这一决定并非错谬。
  可是现在,这些人有此一问,却分明是挑唆他与张国勋对质,其中龌龊甚多,李之芳这几年虽然没有把棱角磨去,但是所闻所见却也不少,其人又极其聪慧,自然能够想明白这其中的门道。
  “下官记得,当时是马总兵提议放弃府城,下官是文官,说不他不过。”
  马进宝已经死了,而且还是逆贼的身份,把黑锅交给他来背乃是再方便、稳妥不过的了。
  见李之芳竟然立刻就反应了过来,堂上的马国柱微微一顿,随即便继续问道:“本官问你,你进入故浙闽总督陈锦的幕中后,可是你提议将金华沦陷贼手的消息传向福建逆贼朱成功占领区的?”
  这个计谋虽然弄险,但是效果却显而易见,若是没有行此计策,只怕衢州早就被明军攻陷了。可是此刻他们有此一问,却显然不会那么简单。
  “确是下官提议的。”
  听到李之芳没有解释,马国柱不由得点了点头,竟突然对这个年轻的文官感到了一丝惋惜。只不过,久历宦海的他自然不会为这等小事去改变既定的计划。
  “还算老实,那么本官最后再问你,浙闽总督陈锦勒令督标营编练鸳鸯阵一事,可是你提议的?”
  “这……”
  编练鸳鸯阵一事,确实是李之芳受了王升的唆使才联络朱之锡和季振宜说服陈锦的,当时陈锦表现得有些犹豫,但最终摄于陈文的威胁还是同意了下来。事实证明,这一决定正确无比,如果能多编练几支鸳鸯阵的话,以众凌寡之下惨败于明军之手的可能性也要小上很多,甚至一举击破也说不定呢。
  李之芳不明白为什么会有此一问,只得如实回答。而接下来,几个文官也再没有问他些什么,直接让人将他押了下去。
  审问过李之芳,马国柱便回到了总督府,不过他并没有到大堂上去理事,也没有回去休息,而是直奔着府里面的一处僻静小院而去。
  小院之中住着的并非是别人,正是前不久缺席了御前会议的大学士洪承畴。自接受了东南四省经略的职务后,洪承畴便求了密旨一路潜行而来,就连到任后的一系列布置也都是借助于马国柱的名义发布的。
  之所以会如此藏头露尾,其目的便是设法瞒过陈文和郑成功,使他们尽可能晚的知道他的来到!
  洪承畴的能力人尽皆知,郑成功是他的同乡自然是会更加防备;而陈文,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总督马光辉将天津卫和青州的官员驱赶得都要集体自缢了,却始终找不到这位明军大帅的记录,无论是天津右卫及其前身的青州左卫,还是都督府的记录里都没有陈文的祖宗陈三四和陈有弟的记录,就更找不到这个世袭百户家庭的余丁到底有什么亲戚还在清军占领区了。
  这个问题让洪承畴嗅到了危险的信号,在他看来陈文这个名字很可能是假的,亦或者根本就不是什么世袭武将家庭出身。之所以会如此行事,很可能其家族中有成员就在满清的朝廷之中,而前年据那个叫做王升的降将从冯京第口中得到的情报,陈文是带着浙江清军围剿四明山的机要情报登上的大兰山,这里面意味着的事情着实让他感到不寒而栗。
  为了应对陈文、郑成功以及他出发前还在广西的李定国一旦联手所产生的威胁,洪承畴可以说是殚精竭虑。
  陈文攻势正盛,浙西南的清军却无法进行反攻,于是他便用马国柱的名义勒令浙闽总督标营、福建左路总兵标营死守江山县到仙霞关一线,又调来了江西提督刘光弼和徽州绿营协防常山和开化二县,并由九江总兵杨捷策应,以防止陈文攻陷三县后威胁到邻近的省份,造成更大的连锁反应。
  这样一来,江西自然是空了,他除了借顺治的圣旨勒令阿尔津死守南昌以外,还从河南和江南抽调了部分绿营进行协防。至于赣西,暂时也只能任其自生自灭了。
  陈锦留下的烂摊子实在太大,但是洪承畴以着他卓越的经验和战略眼光还是看出了东南战局的关键在于陈文,必须先行限制住其扩张速度和范围才能腾出手去做其他事情。况且“今天下财赋,半出东南。而东南要地,莫如苏浙”,浙江太过重要,也必须从此间开始着手,至少起手的前两步必须用在这里。
  如今金华杀不进去,衢州方面则是守有余而攻不足。处州,本来他是不想放弃的,但是处州十县有城墙的实在太少,再加上处州绿营损失惨重还不利于协防,他也只得勒令其部死守青田县,防止明军杀入温州,获得出海口。
  他与马国柱之间虽然关系一般,但是为了满清皇帝的大业,在此番行事上却已经有了默契。
  出于保密的目的,马国柱一般是不会过来的,至少在他的三板斧用完,正式发布其东南四省经略职务之前确实是这样。眼下第一步的三县协防刚刚走完不久,马国柱却有此一来,想来应该是第二步已经有消息传来了。
第五十一章
青田
  负责处州战事的副将陈国宝在得到援军的补充后,立刻启程沿着瓯江而下,奈何处州绿营在撤离时已经把船只全部带走,带不走的也进行了焚毁,眼下他们只得一路步行,目标便是情报显示的由处州绿营驻守的青田县城。
  “处州十县九无城,唯有青田半条城。”
  事实上不只是青田,处州的府城也是有城墙的,而这也是清军为何会选择只在这两个地方进行抵抗的最大原因。而根据陈国宝的情报显示,温州绿营似乎也集结了大军前来协防,这么一来他要面对的对手就是这两支残兵败将了。
  对此,陈国宝可谓是毫无压力,出发前陈文就对他负责指挥的那半个东阳营进行了伤亡的补全,而此番增援的部队,也足足有两个步兵局外加两百骑兵以及配套的炮兵和工兵。如此一来,超过了一个战兵营的兵力,对上即便是在数量上都无法超越明军的那些残兵败将,应该是可以手到擒来的。
  满怀着信心,陈国宝率领着这支东进的部队出发,于十二月初三便抵近到青田县城的城下。
  青田城墙的分布不似绝大多数城池那般的四边或是多边形,而是犹如一个三角形,这便是被人称其为半条城的原因。其底部为后世的临江路,西城角在大埠头上行约百米左右,而东城角就在行春门一带,制高点是太鹤山试剑石,城墙全长3312米,建造之初的目的是为了御敌,后来也兼顾了防洪的作用。
  陈国宝抵达城下,便派人喊话劝降,虽然清军表现得并非是那么坚决,但最后还是拒绝了明军的劝降。
  眼见于此,陈国宝便帅军退后扎营,打造攻城器械。直到第二天一早,明军便兵临城下,再度劝降无果后便开始了攻城战。
  陈国宝的办法很简单,那就是蚁附攻城,有着职业工兵指挥民夫打造出来的攻城器械远比清军想象中的要多,所以当明军刚刚把阵势摆出来,青田守军就连忙点燃了烽火。
  探马早已撒了出去,陈国宝没有丝毫犹豫,立刻发起进攻,但是为防清军袭扰,却还是留下了两个步兵局保持警戒。
  明军的攻城器械滚滚向前,掩护着抬着云梯的步兵向城墙抵近,城头的火炮远超想象,想来应该是那些从各县城头搬走的,最后都送到了这里。只不过,处州一向是个穷府,山间矿匪虽然不少,但是各县的驻军也用不上口径稍大的火炮。时至今日,城头的火炮数量确实不少,可也大多都是些小型的虎蹲炮,更有不少明朝中前期铸造,比清军太爷爷辈分还高的碗口炮、盏口炮之类的过时货,也不知道是从哪里扒出来得。
  这一番,在放弃了整个处州之后清军显然是决心死守这里,由于处州副将此前已经被明军擒获,此间更是竖起了温州副将胡来觐的将旗。然而,清军火器虽多,但大多也都是打石子、铁砂的小炮,明军在攻城器械的掩护下很快就推进到了城下。可也就在这时,明军的探马却也传来了消息。
  青田县城呈三角形,一面临瓯江,另外两面与之形成夹角,明军攻城的方向就是临近上游的那面城墙,而留下另外的那面城墙其原因无非是“围城必缺”这句兵家至理。
  根据探马的报告,明军位置以东的方向,一支打着台州绿营旗号的清军正在急行军赶来,想来是此前潜伏在那里的山之中伺机而动,见青田守军点燃了烽火才大举向明军而来。这支清军在行进之间其军容整肃远胜处州、温州的绿营,虽然比起明军还差上不少,但是唯恐被清军夹击,陈国宝只得暂时减缓了攻势的力度,转而集中力量破坏城头的守具,而他则亲领着负责警戒的那两个局东进迎战。
  很快,两支大军就碰撞在了一起。陈国宝虽然并非陈文或是陈文麾下的那几员大将,却也并非初出茅庐的角色,自永历五年就开始追随陈文,长达一年半的时间他已经对鸳鸯阵的使用了如指掌。而他的对手,虽说是陈文一向重视的台州总兵马信,但是台州绿营本就不过两千兵马,除去留守台州的以外能够随行的本就不多,而且由于上一次偷袭玉山镇得手尝到了甜头,并没有进行相应的改革,军队依旧还是老一套的战法。
  接下来,不出预料,在明军列阵整齐的长枪阵杀手队和鸳鸯阵杀手队,以及炮兵、火器队的配合下,马信的大军也只是比预想的稍微多撑了一会儿就全军溃退。甚至可以说,若非马信反应够快,毅然决然的壮士断腕的话,他的这支千余人的军队根本不会像现在这样仅仅抛下三百来人的前军就撤出了战场。
  摧枯拉朽般的胜利并没有让陈国宝感到丝毫喜悦,因为攻城战由于主将率领大军迎战援兵而宣告失败。明军在破坏了一些雉堞后便丢下了大量的攻城器械撤退,因为长期的作战且距离春节愈加的近了使得他们归心的亦是日盛,而侧后威胁的存在更是导致他们远没有野战时的那份战意。
  击退了援军,但是攻城器械全无,陈国宝只得重新花费了一天的时间来打造攻城器械,直到初六才再度兵临城下,而城头上则更是多出了马信的旗号。
  从今年的四月开始第一次进攻衢州开始,到现在已经八个月了,虽然中间有过几天的轮休,但是此前的大战的功赏很多没有进军处州的部队都已经下发,这支偏师早已归心似箭。况且浙江明军的军功田大多在金衢盆地上,处州多山不说,刚刚收复也还没来得及整理,士卒们对于收复青田乃至温州的欲望远不如回到金华去过年来得要大。
  对此陈国宝很是清楚,他也知道,这一战无论如何都会是今年的最后一次大举进攻了,毕竟这军心欲归之下,强行出击作战只会适得其反,弄不好就连刚刚收复的处州府都保不住。
  成与不成尽皆在此一举,陈国宝没有丝毫犹豫,立刻下令攻城。可是随着城内烽火的再度点燃,视线被城池阻隔的起点处,一艘艘清军战舰在纤夫的拉拽下出现在了明军的眼前。随之而来的,更是一声声火炮的怒吼。
  这个距离,清军是根本不可能炮击到明军阵型的,但是眼看着清军又一支援兵的抵达,麾下士卒的眼神也将他们无心再战的念头表现在了陈国宝的眼前。无奈之下,明军只得向处州府城方向撤军,放弃了进攻青田的计划。
  青田城头,马信和胡来觐心有余悸的看着远去的明军。小小的青田县城里云集了来自处州、温州和台州三个府的绿营兵,哪怕全部都只是一个营,甚至不到一个营的编制,但是怎么说也有两千余人。可是对于城外的明军,他们却全无胜算。事实上,若非台州水师的这十几艘战舰按照计划出现在了战场上面,只怕他们也只有败逃温州这一条路。
  马信很清楚,昨天胡来觐在心中肯定腹诽过他与明军野战的行径,可是不亲自对抗一番,他又如何能够看出来这支明军为何会能够将浙西南的清军吊打个遍呢。
  双方的战法截然不同,明军虽然火器编制比例很高,但是在肉搏战上却也根本不是清军这支原始的,依旧强调个人武勇的战阵能够抗衡的。而且那些火器也并非是摆设,明军的肉搏步兵突击时,火器也会随之前进,利用各种机会打击对手。
  时至今日还能如此积极主动的进攻,马信不由得对胡来觐能够在那场惨败中逃回温州产生了些许的敬意和警惕。
  良久之后,待水师确认了明军焚毁营寨撤军的消息后,马信便对胡来觐说道:“不管怎样,明军撤军了终究是好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96/4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