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历四年(校对)第20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06/470

  明廷的文官意在分化大西军众将,以维护明廷的权威和利益,这本无可厚非,但是一系列的挑唆之下,二人本就已经存在着的裂痕就更为深重了。
  接下来到了去年,李定国取得了桂林大捷,尽管在献俘等事宜上都尊重他这位身居贵阳的“国主”,对在安龙的永历朝廷只送去了一份报捷奏疏,孙可望对此大为不满,竟在衡阳大捷中秘密指使冯双礼违背与李定国的约定,导致了李定国无法趁机围歼那支满蒙八旗的重兵集团。
  前不久,借保宁之败孙可望剥夺了刘文秀的兵权,将其投闲置散。此番有此一举,想来也并非没有可能。
  “不幸少陷军中,备尝险艰,思立尺寸功,匡扶王室,垂名不朽。今甫得斩名王、奏大捷,而猜忌四起。且我与抚南弟同起云南,一旦絓误,辄遭废弃。忌我,当必尤甚。我妻子俱在云南,我岂得已而奔哉。”
  回到了永州之后,李定国对此还是无法释怀,满怀悲愤的向部将说道。
  二十几年的兄弟之情啊,可是接二连三的消息传来却使他不得不相信孙可望的那份杀其人夺其军的密谋。况且这等事情孙可望并非做不出来,当初张献忠死后,大西军中张献忠的正妻与宰相汪兆龄位在四人之上,便是孙可望挑头将二人杀死,四人才得以帅军离开四川。如今看来,不过是故技重施罢了。
  不能继续在湖广呆下去了,否则大西军必然将会在自相残杀中走向灭亡,而因此获益的则只有满清。
  回来的路上,李定国便已决心帅军离开湖广。不过眼下对他而言却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向南重返广西战场,而另一条则是前不久一个刚刚受封为侯爵的浙江明军大帅派人送来的邀请——东进江西,合力收复南京!
第七十二章
成亲
  经过了正月的加班加点以及前段时间的培训,那些完成了考核的新近文官和卫所军官已经分别前往占领区的各县,以便协助那些先前出发的官员们来将占领区稳固起来。
  只不过,并非所有合格的人员都被分配到各县,有的则是直接安排在了侯府以及孙钰的那个还没有挂上牌子的“浙西巡抚衙门”。除此之外,吕留良也被陈文扣了下来,而扣下来的第一天陈文便亲自带他前往华夏复兴会的内部会议进行旁听,同时也授予了他预备会员的身份。
  之所以如此,无非是为了人尽其才,其他人得到了更加广阔的平台,而吕留良则在集会结束后直接得到了研究满清科举考题以及那些公之于众的考卷的任务。
  这本就是历史上在两年后他和陆文霦开始做的事情,其借评选时文以宣扬“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伦”,对士人学子影响极大。而陈文专门让他在华夏复兴会中接受全新的民族主义思想,再以其人评选满清科举考试,为的便是更好的在理论和宣传上来打击满清。
  根据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教诲,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陈文自然也没有忘记物质文明方面。
  正月里,根据查尔斯那个英国佬的翻译,第一台水利机械水力镗床由几个手艺精湛的老铁匠一锤锤的打造了出来。虽然这还并非是由机械生产的机械,还无处不在的透着手工业的痕迹,但是对于陈文而言却是一个极好的开始,尤其是从那一天开始他便可以利用浙西南丰富的水力资源来打磨刚刚铸造出来的火炮的内膛,而非继续使用耗时耗力的人工打磨。
  第一台水力镗床出产后,陈文特意在东阳江畔修建了大片的水利工坊,哪怕起初只有一台水力机械,但是地盘总要先占下来。至于他的这种危机感是否来自于后世惊人的房价,那就不得而知了。
  水力机械的制造已经被陈文抬上了极其优先的地位,仅次于武备的生产,至于在下次的开战前这些水力机械制造的便利能不能弥补人工的损失,他早已不去考虑了。
  永历七年二月之初,几乎全年无休的陈文专门给自己放了个假,为的不是别的,乃是追随他已经近三年的麾下大将吴登科要回乡成亲,而他则需要去参加婚礼,用后世的话说,就是作为单位领导去代表单位发言兼吃喜酒。
  吴登科的老家位于义乌的吴坎头,那里是义乌吴家的老宅所在。吴登科出身贫寒,父母双亡,但是发迹之后却还是回到了老家在其家旧宅的位置修建起了一座大宅子,婚礼和喜宴就在那里举行。
  一直以来,吴登科都是陈文麾下地位最高的几个武将之一,水涨船高之下,西南的宣诏使者再来的话他很有可能得到一个爵位,即便是不到那个地步也得有个挂印将军才符合永历朝廷的惯例。
  地位越来越高,甚至可以说照这个发展趋势走下去日后必然还会更高。但是出乎了绝大多数人的意料,吴登科迎娶的那个女子并非是出身什么大户人家,仅仅是一个小户人家的女子。不过这个女子却还有一重身份,那就是她的祖父就是当初在大兰山给吴登科开蒙的那位老先生,得知了这个细节后甚至就连陈文都怀疑吴登科这两年那么玩命的读书识字是不是也跟这个姑娘有关。
  事实上,众所周知,陈文在正月里曾给麾下的部将、文官和士卒们放过半个月的长假,但是按照传统,这正月里面是不能结婚的,甚至就连腊月都不能定亲。
  造成这个传统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正月太岁压头,有抬头红一说,不利儿孙;有正月娶媳妇妨公婆,腊月订婚克婆家的说法;有正月是冥婚的世界,不喜庆也不吉利的问题;民间也有“正月初三老鼠娶亲”以及大年除夕“钟馗嫁妹”的说法。总而言之,正月里是不能结婚的,就像正月里剃头死舅舅一个道理。传统,是不好违背的。
  吴登科追随陈文多年,甚至可以说是最早的一个,这个面子陈文是必然会给的,不仅仅在于吴登科如今的身份,更重要的还是二人之间的交情。
  同样的道理,与陈文同去的还有不少明军的高级军官,倒是并肩作战两年多的李瑞鑫和尹钺暂时无法前往,因为他们都需要尽快将本镇的防务熟悉起来。不过用他们得到订婚消息时私下对陈文的话说,吴登科这婚结得不值——尹钺认为以吴登科如今的身份地位完全可以有更好的人选,而李瑞鑫则表示吴登科原本还是那个老先生的弟子,可是一旦成亲了反倒降了一辈,成了孙女婿,实在是划不来。
  这两个家伙的笑话说得实在不像话,不过陈文也就是听了一个乐而已。只是按照原本的计划,孙钰也会来的,可是事到临头反而抽不出时间,因为去年的秋税征集似乎不太顺利。
  去年陈文是发过了两笔不小的财,但是以棱堡为主的军事设施的建设、武器的制造、军队的扩编以及工业化的投入却就像流水一般不断透支着浙江明军的库房。秋税事关重大,孙钰不能出席吴登科也没有丝毫的怨言,尤其是陈文代孙钰转送的贺礼乃是易氏亲手绣出来的,更是让吴登科感动不已。
  起兵多年,严军法厚赏赐乃是戚家军的传统,陈文自然也继承了下来。历次大战,麾下的士卒们都能分到大量的银钱和田土,吴登科这样的高级军官自然也会水涨船高,一个个现如今都是腰缠万贯的富贵人家,成亲的排场自然也小不了。
  ……
  义乌吴坎头轰动四里八乡的处州镇总兵官吴登科的婚礼进行的同时,东阳县城里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士兵也选择在了这一天成亲。只是不知道是否是如后世人选择与名人同一天结婚那般,为的不仅仅是沾点喜气儿,还能多一份虚荣。
  从军一年有余,张益达终于完成了他曾经许下的愿望——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土地,把祖父母和父母的坟迁到自家的土地上以及娶个媳妇。能够得到这一切,皆是他当初自横店镇逃出去后选择了投军才得到的,否则他恐怕直到今天还只是个奴才而已。
  接下来应该是留个后了,对此张益达有着极大的信心和渴望,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田土和姓氏传承下去。
  婚礼还在进行,凑热闹的人群中两个老者看着这一切有一句没一句的聊着。
  “你知道吗,这小子以前是横店镇冯家的家生奴才,后来投了军才重新改回了姓氏。”
  “那他可不能忘了侯爷的恩德,否则就真没良心了。”说着,说话老者突然想起了什么,转而低声向正在与之聊天的那个老者说道:“我听说,横店镇的冯家自从被抄家后,那座老宅子就一直在闹鬼,听说是冯老爷冤魂不散呢。”
  “得了吧,我儿子在衙门里当差,都说冯老爷根本就没抓住,谁知道他跑哪去了,还闹鬼呢。”
  婚礼还在进行之中,很快两个老者就把刚刚说过的话抛诸脑后,毕竟在这大好的日子说这个确实是不太像话。
第七十三章
世袭
  参加过了吴登科的婚礼,陈文便返回了安远侯府继续的他工作,不过眼看着身边的成亲,陈文突然也萌发了找一个姑娘谈场恋爱的冲动。这等冲动似乎他记得从前每一次参加婚礼随了份子之后似乎都会有过,只是这一次是否亦是如此就未尝可知了。
  二月初,新近编练的新兵已经开始分批次的编入到各个战兵营以及各地的驻军之中,不过距离这些新兵在精神和与其他同袍的配合上的完全融入起码还得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利用这段时间,陈文决定一次性的解决掉军中的世袭军职问题。
  这个问题来自于明王朝本身的制度,世袭军官加上世代相传的军户身份,这组成了明王朝最重要的军事力量。虽然到了明成祖朱棣时就已经开始组建三大营来作为国防的核心力量,甚至到了后来,随着三大营在土木堡的覆没以及其衍生品的迅速腐化,明王朝更是拿出了募兵制来取代这一切。但是即便如此,卫所制度的税赋、兵员或是军官的产出以及遍布全国的卫所在保全地方的职责依旧是明王朝统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然而,眼下已是残明末世,满清入关多年,也已经开始了消化卫所制度的制度改革,虽然改卫所为府县、化军为民的一系列工作才刚刚开始不久,但是明王朝自身的制度已经腐朽崩坏,为了反对满清而全盘利用原本的制度只能束缚住自己的手脚,甚至把自己玩死在里面。
  体制改革是必要的,而且陈文也早已开始了进行,但是与他此前进行过且依旧还在进行着的军镇、卫所的改革不同的是,世袭军职原本就是封建化的产物,而封建化则是他始终在军中尽力革除的。可是身在封建社会的大环境下,他可以剥夺自己的封建利益,也可以通过丰厚的赏赐和洗脑作为交换来将一些封建化的陋习驱除掉,然而世袭军职对军中将士来说事关他们的子孙后代的福祉,陈文根本没有可以用来交换的代价。
  既然如此,妥协,只有这一条路可走了。但是妥协归妥协,陈文却并不打算让他的这支大军出现封建化的复辟,这是原则问题,不容有丝毫的妥协。
  经过了一个月的考量,陈文决定拿出一套类似于武散阶的体系来作为世袭的标准,而非继续使用明王朝原本的那套世袭卫所军职的体系。
  武散阶始于盛唐,在明王朝并非没有,从级别最高的正一品升授特进光禄大夫到最低级的从六品初授忠显校尉,上下一共三十级。可这一套体系原本就是荣衔,现如今明王朝也在继续使用,陈文可不打算在这上面再给什么人留下漏洞,无论是监军文官,还是别的勋贵武将,就算是皇帝老儿也没戏。
  陈文从来就没想过当什么忠臣,驱除鞑虏是最为重要的事情,在这个问题上很多事情都可以妥协,但是皇帝所代表的生杀予夺的权利和人格上的不平等是根本不能妥协的。
  自立门户与否还是后话,毕竟要先把满清这个狗熊打死了才能有机会分肉,否则他来这么一遭又是为何。但是即便必须要有一个朱家的皇帝在,他也会剥夺掉皇帝的权利,规规矩矩的做一个吉祥物,就像英国女王那样主业是遛狗,副业才是当女王才不会威胁到他以及他的子孙后代的未来,后世的中国人自然也不用担忧再跳出来个什么昏君来霍乱天下的问题了。
  擅改祖制的事情陈文已经做了不少,军镇、卫所还在持续改良之中,但无论怎么改也不可能改回成原来那一套了。
  事实上,陈文新近筹划出来的类似武散阶的制度,其实就是军衔制度,只是名字不会去用什么中将、少校、上尉之类的东西,而是借唐宋时的武散官名称来作为军衔,并且会授予一些诸如肩章、领章之类的标记来加以注明,也好进一步明确军中的上下级关系。
  只不过,距离真正驱除鞑虏的那一天还很遥远,至少陈文拿不出什么类似于“五年平辽”之类的计划。既然如此,一口气将所有的军衔全制作出来只会束缚住自家的手脚,所以他只是自低向高做出了十来个暂且拿来使用而已。
  按照陈文的计划,最低一级的称为陪戎副尉,与唐宋时相仿佛,用于授予战兵营的火器队队长、骑兵什长等低级军官;其上一级的乃是陪戎校尉,战兵营的步兵队队长之类的低级军官就可以拥有。以此类推,到了战兵营的指挥一级,则是要到致果校尉才能够担任,而营中的军需、军法、监军等各官则再降一级。
  这些都是军中所使用的军衔,而世袭上世袭的便不再是官职或是差遣,而是军衔。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为明王朝的官职、差遣、荣衔都已经烂大街了,比如陈文如今的盟友张自盛,他的军中男女老幼加一起不过万余人,可光是总兵官就有五十来个,平均一个人才管两百人而已。若是换做天启或是崇祯初年,一个管两百人的军官也不过是个千总罢了,顶多是个守备。那时候,一个总兵官,哪怕只是团练总兵光是亲兵、家丁都比这个数字要大。
  官职低授泛滥的现象太过惊人,陈文也只能管好自家这一片地盘罢了。不过世袭军衔一出,除了军衔制度得以在军中展开,军队的上下级观念开始作为堤坝抵御封建化的洪流外,以后再有胜仗他也不用再拿出那么多的田土来赏赐了,毕竟各地的荒地虽说不少,但也总有个限度不是。
  当然,世袭军衔的前提是年龄等条件符合标准,且经过相应级别的考核,达不到的享受不到这份权利。至于贿考什么的,暂且还没有担忧的必要,因为能够获得世袭军职的军官还不算太多,而他们的子嗣距离世袭军职更是遥远。
  世袭军衔的制度一经公布,军中登时便是一片欢腾赞颂之声,如今浙江明军势头正盛,他们每一个人似乎都看到了未来有一天自己的子孙后代能够承袭军中的职务,不至再像他们一样从小兵开始从头来过。
  至于为什么会将其复杂化,陈文的解释很简单,那便是世袭卫所军职已经烂大街了,而且还在继续的泛滥下去,眼下别说是什么世袭千户、百户了,即便是世袭卫都指挥使又能如何,难道卫所真的有那么多官职能够给你们世袭吗?
第七十四章
扩编
  改良后的世袭军职制度已经开始深入人心的同时,陈文计划中的那七个战兵营以及各县的守备部队也已经正式编练完成。
  各县驻军方面,金华府和处州的缙云县,这些原本的占领区基本上还是保持着原有的编制,只有兰溪县那里陈文决定增加了一个哨的编制,为的是防备去年始终没有出战,相比已经恢复了元气的严州绿营。
  新近夺取的占领区那一块,处州除了府城驻兵三百,配以附近的那座小型棱堡的两百余守军,其他的各县尽皆都是一百人的守军来维持本县的稳定;而衢州方向,由于将是陈文计划中的下一步进军方向,看守粮道、督促民夫以及作为紧急时刻的援兵的要求较多,所以编制上也更大一些,其中龙游县驻军五百,衢州府城则驻兵八百。
  这样一来,金华各县驻军一千六百余人,衢州各县驻军一千三百余人,处州那边则是一千余人,再加上安华镇、虎鹿镇以及处州府城左近那座,总计三座棱堡的驻军,浙江明军在这个三个府的地盘总共留守有五千出头的大军。只是这五千人分散在了三个府的广大区域,再加上几乎都是步兵,而且很多还都是从新兵训练营中训练成果相对一般的那一半,战斗力不强。若光是用于守城的话,应该还是足够的。
  驻军只是由于各县以及要点的防御的,想要收复失地还是要看战兵营。
  扩军之前,陈文麾下有南塘、义乌和东阳这三个战兵营以及一个镇直属营。按照扩军计划,南塘、义乌两个战兵营各抽调一个局的步兵,只是用新兵补全编制,并没有再行改编;东阳营一分为二,跟随陈文进军衢州的保留东阳营的番号,补全编制,而始终为安华镇棱堡进行策应的另一半兵种更为齐全的东阳营则补进去两个局的步兵,命名为浦江;另外还有一个名为丽水的纯粹由新兵组成的战兵营,只是军官还都是来自于各部而已。
  除此之外,镇直属营补进两个来自南塘和义乌的局以及一个由新兵组成的局并抽调出部分骑兵组成一个新的步兵营,而在神塘源之战中分别隶属于左右两翼的那四个局的步兵则补全编制作为最后一个营。
  这两个营前者名为近卫,只是针对镇直属营这个原本的名字进行了一次改写而已;而后者,则被命名为神塘营,用以纪念这个营在成立前浴血奋战过的那场大战,以及他们在对抗清军成建制的鸳鸯阵时表现出的武勇和坚韧。
  这样一来,陈文的这支浙江明军在这一次的扩编中从三个营一口气扩编为包括南塘、义乌、东阳、浦江、丽水、近卫和神塘这七个营。每个营按照原本的编制,各拥有四个步兵局、一支百骑的骑兵大队和营属的炮兵、工兵以及其他附属人员,近两千人的编制。
  只不过,比之去年年底的时候,大量新兵的加入战斗力方面还是无可避免的有所下降。
  南塘、义乌和近卫三营都只是补充进去了一个局的步兵进行打散混编,战斗力下降幅度较低,而神塘营和浦江营则一个仅仅补充了骑、炮、工等兵种,而另一个则只是补充进去了两个步兵局,下降幅度稍大一些。相较之下,虽是同样出自东阳营,但是保留了番号的则增加进去了更多如炮兵、骑兵、工兵之类的新兵,下降幅度要比浦江营更大一些。
  当然,这还不是最弱的,新成立的丽水营全部都是新兵,只有军官比较有经验,但士卒都没有经历过战事,换言之就是没有见过血,陈文暂时也不敢用她来打什么硬仗,还是先跟着几个老兵较多的营头积累积累战斗经验为妙。
  这种非平均的扩编手法,虽然制造出了一个满营新兵的战斗力低下的部队,但是原本在去年作为主力的南塘、义乌和镇直属营的战斗力保全了下来。况且,这个新兵营的士卒们也都训练了一个多月了,暂时也没有作战任务,总比他刚刚杀入金华府时仓促组建,仅仅训练了一个多月就被迫迎战包括督标、抚标在内的进剿清军的义乌、东阳二营要强吧。
  扩编后为士卒融入战阵的训练还在继续,不过孙钰那边征收去年秋税的情况却实在不怎么样。
  按照明朝的制度规定,夏税不能过八月,以小麦为主;秋税不能过明年二月,以米为主。
  前年下半年陈文收复金华时,夏税已经完结,秋税则正在进行之中。由于清军在金华府造成的破坏极大,陈文和孙钰商议后减免了大部分地区的秋税,而军队则只能依靠着缴获、捐赠以及陈文的借款撑到了第二年夏税开始征收。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06/4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