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历四年(校对)第20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09/470

  城防方面,南北两面的城墙有些破损,雉堞被打烂了不少,军队已经在城内的军营和城外原本的大营扎营休息;库房的仓储不少,据说是因为清军截留了去年江山县的秋税,再加上清廷调拨来的如火炮、弩机、箭矢之类的守具,倒是让陈文发了一笔小财;军功的统计还在继续,士卒和伤员的情绪都比较稳定,甚至还有些战后的亢奋,不过却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眼下既然张国勋也被抓了回来,陈文倒是正好有些问题要问问他,总要把心头的疑问搞个清楚。
  “关于此战,本帅有一些疑问,不知张副将可否为我解答一二?”
  一听陈文有话要问,张国勋连忙表示他一定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决不敢有半点隐瞒。
  陈文很清楚,张国旭此举无非是看到了活命的希望,既然如此,他便开口说道:“本帅在你与马国柱之间的文书中看到,去年本帅进攻此地,逆贼杨捷和王之纲曾率部前来协防,此事到底是洪承畴的谋划,还是马国柱的手笔?”
  这个问题是陈文早前就已经认定是洪承畴所为的,不过眼下既然有了张国勋这样很可能知道内情的人物,他自然还是要问上一问。
  听到陈文有此一问,张国勋连忙说道:“回侯爷的话,此事最初乃是马国柱下达的命令,小人摄于那个满门抄斩的命令才会在此抗拒王师,还望侯爷恕罪。”求了饶,张国勋也没敢多说,他在官场厮混多年,很清楚如今他对陈文而言的用处在哪,在别的问题上浪费时间只能是嫌自己命长。“后来洪承畴那老贼曾经要末将去过一次南昌,到了那里之后才知道这道命令乃是其人借马国柱的名义下达的。”
  果然是如此,陈文早已想到了这一点,可是真正听到确实是如此的时候却还是感到了不寒而栗。
  “那么张副将,台州绿营和温州绿营协防处州府青田县,以及靖南王耿继茂移镇的事情也是洪承畴的手笔?”
  “侯爷明见万里,正是那狗贼干的。”
  提到洪承畴,张国勋张嘴老贼,闭嘴狗贼,态度上还是合格的。搞明白了那些事情,陈文便又问了问张国勋关于同安之战的详情,不过这个武将对此却也不太清楚,只知道耿继茂宣称取得了同安大捷,大败福建明军,趁势攻占了同安县城。至于再后来,好像也没听说那边再度开战。
  耿继茂移镇的事情陈文前不久就已经得到了消息,但是实际情况却并不清楚,眼下虽然张国勋知道的也不多,但是从这些话语中陈文还是能分析出一些东西来——同安之战,清军可能占了些便宜,否则明军不会放弃那座作为漳州门户的城池,不过占到的便宜也没有多大,而且很可能是两败俱伤,若非如此也不会仅仅拿下了同安便不再有寸进。
  得到了这个答案,陈文可谓是亦喜亦忧,喜的是郑成功没有像历史上的凤巢山之战那般损兵折将,失去了牵制福建清军的能力;而他忧心的,却是郑成功虽然保住了漳州,但是一时间也很难再有作为。
  想到这里,陈文随手拿起了一份文字,让亲兵交给了张国勋,随即开口问道:“王升下狱我已经知道了,张副将可否给本帅讲讲这份申斥是怎么回事吗?”
  那份文字张国勋看过多次,熟悉的笔记、熟悉的文字,他自然知道这说的是什么,随即他便与陈文谈起了陈锦下令模仿明军编制,以及战后金砺上书清廷要求浙江绿营各部改练鸳鸯阵遭到严厉惩处的事情。这些事情用他的话说他也是受害者,自然清楚非常,而且据他所说,不光是督标营的王升,王升的熟识,提标营的守备徐磊也早就开始模仿明军的编制,只是不如王升有名罢了。
  徐磊,这个名字已经消失在陈文的眼前已经好几年了,只是没想到,原来李瑞鑫的这个便宜妹夫居然还有这么一手。不过仔细一回想当初的那个提标左营副将李荣,这一切似乎又没什么不正常的了。
  只不过,一旦想到金砺上书改练鸳鸯阵反倒被满清夺爵、夺职、下狱,陈文反倒是笑了出来。
  历史上,满清的皇室对于西学并非是拒之千里的,他们对西学有着普遍性的喜好,顺治、康熙、乾隆都有着很多与西方传教士交流西学的记载,道光更是因为在天理教起义中用火枪而非祖传的骑射两枪射杀了两个天理教徒才赢得了嘉庆赏识,从而获得了皇位。
  但是,满清皇室对于西学的喜好只限于他们个人,却绝不敢把这些他们也很清楚能够利于国家的好东西公之于众,让国家和百姓因此而受益。
  有清一朝,满清都在竭力压制汉人的力量,挑唆民族仇恨,以着剃发易服、文字狱、歪曲历史、修撰《四库全书》等手段大肆愚民、破坏华夏文明成果,至于杀戮之类的行径更是比比皆是。
  正因为如此,他们根本不敢把这些西学的东西拿出来,唯恐汉人知晓了这些后他们赖以吹嘘的骑射就被比下去了,从而威胁到他们这些殖民统治者和奴隶主的地位。
  鸳鸯阵,这项曾经在辽东战场上给满清如今一些还在世的权贵留下了极为深刻影响的战法已经如后世洋枪洋炮那般对满清产生了威胁,而满清的反应却也如历史上那般首先想到的不是用来消灭明军,反倒是急不可耐的压制绿营的新思维,果然还是脱不开他们以蛮夷小族临华夏大国的局限性。
  只不过,陈文却发现他似乎还是小视了洪承畴……
第八十章
顿悟
  经过了对张国勋的问询,陈文对于此前发生在他视线之外的一些满清官场的内幕有了一定程度上的了解。至于此前曾经让他颇有些疑惑的,那个督标营战斗力有所下降的回报,也从中得到了答案。
  督标营最初练的是旧式军阵战法,去年年中的那一次休战开始改练鸳鸯阵,后来也是一直如此,可等到清廷的申斥一下来,督标营众将处于畏惧满清责罚的心理只得重新恢复原本的旧式军阵战法,结果明军大兵压境,对于明军的畏惧又迫使他们将已经封存入库一个多月的那些鸳鸯阵使用的兵器重新下发到士卒们的手上——来回来去折腾了那么多次,临战前更换战法更是连临阵磨枪都没有去做,下级军官和士卒的反应混乱,战斗力焉能没有下降。
  有道是楚王好细腰,城中多饿死。满清阻碍军事变革,第一个牺牲品就是第一个吃螃蟹的浙闽总督标营,这本无可厚非。只是杨捷,以及吴登科的报告中,曾经一度抵近到南路明军左近,而后同样选择了转身就跑的王之纲,他们两个难道也只是为了保存实力而坐视友军覆灭吗?
  这个问题张国勋也没有能够解答出来,陈文的脑海里倒是有一个模模糊糊的念头,却始终无法确定下来,暂且也就不去继续考虑了。
  至于张国勋,陈文原本是打算把他拉回衢州斩首示众的,不过既然他如此配合,那就关一段时间,让他的家人拿陈文需要的银钱或是情报来赎他就完了,也是为日后做一些考虑。而除了张国勋以外,整个督标营也只是跑了一个左营参将李勋,这些军官还要再审讯一番,作恶过多的严惩,其他的也照张国勋的例子来办。
  在江山县待了两天,陈文得到了王之纲逃回仙霞关固守的消息后,便留下了吴登科和半个丽水营暂且留守,等待新近编练的守备部队抵达。而他原本还打算绕过常山县攻打广信府的玉山县的,可是派去尾随杨捷的探马却回来报告,说是杨捷已经帅军和驻守常山县的那支刚刚恢复了建制,但却还是新兵大半的江西提督标营一同撤到了玉山县固守,而协防开化县的徽州绿营似乎也有准备撤离的迹象。眼见于此,他也只得率领主力部队返回衢州,再作打算。
  返回到衢州后,陈文便收到了一份来自于金华的报告。进行了将近一个月的反腐调查终于接近尾声,以打击底层官吏震慑各县缙绅富户为目的的这场调查,孙钰负责的行政系统与韩启正负责的提刑官衙门紧密配合,大批底层官吏勾结缙绅富户、压榨普通百姓的罪证为提刑衙门所掌握。
  根据陈文此前的指示,对于缙绅富户暂且只是进行申斥,如果家中有为明军效力的则同时发文斥责,但是对于底层文官和吏员的惩处却是从严从重。
  文官暂且还好,底层的文官大多是曹从龙之乱后重新进行任命的,他们由于对地方情况不太熟悉,免不了被小吏所蒙蔽,自身的贪污腐败现象反倒是要稍微少上一些,毕竟平息叛乱后明军对附逆文官的大开杀戒对他们的震慑还远没有消散,自然不敢做得太过。
  相比之下,各县的吏员作为地头蛇在文官控制能力下降,卫所不断扩张的情况下反倒是更加变本加厉了起来。
  卫所的扩张,土地大量归于卫所的官员管辖,其中绝大多数的田土更是那几种连税赋都不用缴纳的免税田,这无疑会导致地方吏员在田赋方面的灰色收入下降;而最近由于平乱和占领区急速扩大,两次大规模的更换基层文官,更是导致了文官对地方的控制能力的下降,正好给了各县吏员从中渔利的机会。
  借火耗、淋尖踢斛等名目加征,勾结地方缙绅富户将税赋摊派给普通百姓,利用销毁陈粮、冒领、修改账册等方式贪墨仓储。对上行贿、蒙蔽,对下胁迫、欺瞒,上下其手,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也怪不得顾炎武曾经痛斥曰:“养百万虎狼于民间”,试问百姓焉能不苦。
  吏治于国计民生可谓是至关重要,如《日知录·吏胥》中所述:“百官者虚名,而柄国者吏胥而已”,他们才是王朝最为贴近底层百姓的触角,甚至可以说吏治的好坏关乎王朝的兴衰存亡,这一点儿也不夸张。
  此番借永历六年秋税一案,陈文决心狠狠杀上一批地方上为恶的胥吏。只不过,杀人只是治标而不治本的办法,震慑一段时间或许还可以做到,但这本就是有利可图的所在,只怕很快就会故态重萌。
  可是想要改良官职,在洪承畴出任东南经略,一步步试图将他和郑成功逼进死角的情况下,陈文又远没有这个时间和精力,眼下自然也只能这样让孙钰去慢慢梳理了。
  不过相比郑成功,去年陈文的攻势停滞下来更大的原因还是来自于自身,兵力太少且连续征战数月,士卒渴望借战事来获取军功赏赐的心已经淡了下去,再兼春节将至,麾下的将士们的心思早已飞回了家中,期盼着能够在那阖家团圆的日子里收获田土的赏赐,而非战死在永历七年之前。
  正因为如此,扩军结束后,陈文的第一击便能够轻而易举的江山县收复,顺带着全歼了督标营。陈文相信,督标营的覆没对于洪承畴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损失,毕竟眼下浙江、福建和江西这三个省的绿营兵里面也只有这一支还能与明军有着一战之力。没了这支精锐部队,洪承畴手中的筹码就要少上很多。
  只不过,对于王之纲和杨捷在那一战中的反应,陈文还是有些疑惑。说二人有心保存实力,这并不稀奇,甚至陈文还怀疑这本身就是洪承畴给他们订下应对方法。
  衢州三县联防,关键所在便是常山和江山这两个县,而开化则由于地处山区且大军由此进攻徽州颇为困难,反倒是并不重要。
  按照从张国勋那里得来的计划原本,江山县有仙霞关的王之纲所部策应,而常山县则由徽州绿营策应,而他们背后则由杨捷的九江绿营来作为援兵。
  眼下江山县为明军所夺,王之纲退守仙霞关乃是兵家正理,毕竟若是仙霞关有失,明军的兵锋就可以席卷闽北,与闽南的郑成功实现联手,福建大局就会彻底糜烂。而常山县那边,事实上在地理上明军夺取了江山县,只要绕过彼此之间的那片山区就可以将其与玉山县的联系隔断,使刘光弼成为瓮中之鳖。
  可问题在于,刘光弼和杨捷为什么仅仅就退到了玉山县,为什么不是广信府的府城,那里显然要更为坚固,也更加容易堵住明军西进的道路一些啊。即便是因为广信府还在大兴土木,刘、杨二人才会转而驻守玉山,可他们背后的洪承畴最近的反应也太过于被动,与他在史书中的记载区别颇大,这厮到底在等什么呢。
  位于讲舍街原浙闽总督衙门的行辕中,陈文翻来覆去的结合着手中的情报审视着眼前的沙盘,思虑了良久。
  从金华到衢州,东阳江和衢江会流于兰溪县。安华镇和虎鹿镇均有棱堡,兰溪也增加了守军,严州绿营不足为惧。顺着衢江溯流而上,一条是为常山港,一条是为江山港,将其分隔开来的则正是杨捷曾经利用过的那片山区。而这片山区,从沙盘上看去,也正像是一个岔路口,向西则是常山县,而西南则是江山县,分明非常。
  突然,陈文的脑海中闪过了一丝光亮,随后整个思路便豁然开朗了起来——原来洪承畴所等的,就是一个岔路口!
第八十一章
岔路口(上)
  永历七年三月十六夜,湖广宝庆府通往周家铺的大道上,自宝庆出发的一支数万人的明军正冒着大雨默不作声的赶路。这支明军乃是孙可望秦王府的驾前军,乃是秦王孙可望麾下最为精锐,也最信得过的一支大军。
  二月,孙可望力邀身在永州的李定国前往靖州参加军议。可是到了二月下旬,李定国却并没有前往,反而是派人送来了一封书信,大谈忠君之义,希望借此促使孙可望能够与他合力扶明。奈何孙可望原本就有心自立,只当是李定国在讥讽于他,便打了信使一顿将其轰走,结果很快就得来了消息,李定国放弃了永州。
  对于这个义兄弟,孙可望早有杀心。当初张献忠战死,他们被迫杀了张献忠留下的正妻和宰相南下之时,李定国就打算借扶明把身上的贼名洗掉,而孙可望则从未打算要去给明廷当什么忠臣。而接下来的日子里,双方在扶明还是自立的问题上分歧越来越大,只是满清威胁甚大,再兼二十几年的兄弟之情,所以才能合力与清军作战至今,并且在去年取得了连番大捷,扩地三千里。
  孙可望在张献忠还在世时便是大西军四大王子之首,不过当时这四人的地位区别不大。而借着平息沙定洲之乱全有云南,孙可望通过收编战死了的艾能奇的军队和演武场升旗事件在实力和名义上彻底压倒了李定国和刘文秀,成为了大西军的最高统帅,但李、刘二人依旧手握重兵,而孙可望更害怕的则是他们与永历天子达成共识,从而威胁到他秦王国主的地位。
  借助于保宁之败,孙可望夺了刘文秀的爵位和兵权,将其投闲置散。这原本使他的实力大为提升,但是李定国于七月斩杀了孔有德,取得了桂林大捷,这使得孙可望突然发现在威望上他已经开始被李定国超越。
  “北兵本就好杀,只不过我没有独当一面。”
  得知尼堪南下,孙可望强令李定国返回湖广战场时他就曾说过这话,而事实上,在李定国准备在衡阳围歼尼堪的同时,孙可望也亲自取得了辰州大捷的胜利,将满清辰常总兵徐勇那个绿营悍将击杀,使大西军的根据地云贵更为安全。
  对于孙可望而言,这本来是他足以借此提升威信的一场大捷,而同时他也密令冯双礼违背李定国合围那支满蒙八旗大军的计划。
  原本,孙可望借歼灭绿营兵提高自身威望,顺带着给李定国拆台的计划足以让他在军中威望超越李定国。可是没想到,由于冯双礼和马进忠未至,李定国虽然没能合围那支满蒙八旗大军,但是尼堪却还是中了埋伏,被李定国当场击杀。
  衡阳大捷清军损兵并不是很大,但是主帅被杀带来的震撼却极为惊人。一时间,李定国两蹶名王,天下震动。孙可望在辰州的风头再一次被压了下去,甚至在后世很多人都知道李定国的衡阳大捷,却根本不知道衡阳大捷的同时孙可望主持的那场辰州大捷。
  在亲信的撺掇下,原本就已经对李定国恨得牙痒痒的孙可望决定借军议的机会谋算李定国,而李定国亲领的那支四五万人的大军则交给他的亲信冯双礼来率领,从而将整个大西军集团彻底统合到一起。
  由此看来,孙可望虽然长得丑,但是他想得很美。可是光想得美没用,密谋不知怎么泄露了,李定国不光没来,就连再见也没说一句就放弃了永州。而随着李定国放弃永州,原本借因为孤军深入而不得不放弃了衡阳而白捡了一大片土地后,多罗贝勒屯齐再一次接盘了永州。
  二月二十八,定远大将军多罗贝勒屯齐以提督柯永盛守衡州,出兵占据了已经被李定国放弃了的永州。三月初六,屯齐帅大军北上,至三月十五汉军正蓝旗固山额真佟图赖分驻于岔路口和花街子,于驻守周家铺的明军相隔三十里。
  第二天,清军大举出动,意在击败周家铺的明军,但是明军扎营于山顶,又兼暴雨突至,清军不得不放弃了大军进攻的打算。
  “鞑子兵不会有多难杀的,我只是没有机会而已。”
  脑海中浮现着这个念头,顶着大雨,孙可望驱使着驾前军继续前进,很快便进入到了周家铺的明军大营,利用这雨夜的遮掩与冯双礼和白文选实现了合流。
  明军在这一夜之间从四万余人一下子变成了近十万大军,可清军却毫不知情。到了第二天,雨已停,屯齐再领大军而来,很快便抵近到周家铺明军大营的山下。
  周家铺大营极为巨大,原本孙可望就有过在兼并李定国军之后将其带到这里整编的打算,谁知李定国放弃了永州,而清军在获取永州后并没有敢去追李定国,反而北上威胁宝庆府。宝庆位于辰州和靖州以东,乃是这两个府的屏蔽,清军意在由此攻入贵州孙可望焉能置之不理。而此时,周家铺大营则正好派上用场。
  身在大营,孙可望听着探马的报告,清军已经抵近,显然是并没有发现明军增兵的事实。计划已定,既然清军还没有发现,孙可望连忙命令大军出营。
  身在山下仰视山顶,清军看不太清楚明军的状况。待孙可望命令一下,大队的明军骑兵开始自刚刚打开的各个营门一并杀出。
  孙可望的大旗已经竖起,大队的明军骑兵冲出了大营,而战象和步兵则紧随其后。喊杀声震天,屯齐以及他麾下的清军目瞪口呆的看着孙可望的驾前军突然从冯双礼、白文选二将的大营中杀出,数月前被李定国设计以至主帅阵亡的情景便浮现于清军的脑海。双方只是稍一碰撞,前面的游骑还没有彻底崩溃,反倒是后面大队的清军便拨弄马头转向逃亡,而在后面的那些步兵则更是恨不得再多长几条腿出来。
  “哈哈,鞑子兵有什么了不起的,你李定国能杀,我孙可望也能杀!”
  亲眼看着清军丢下了些战马和尸体滚滚南逃,龙旗下的孙可望发出了志得意满的狂笑声。
  自李定国击杀孔有德以来,孙可望自觉着威望被压了下去,对于他谋朝篡位的企图有着极大的不利。好容易打出了一场辰州大捷,将那个清军悍将徐勇击杀,顺势收复了辰州府,可没想到的是,转天被他算计的李定国竟然不只没被清军击溃,反倒是把清军的主帅敬谨亲王尼堪给宰了。
  两蹶名王,天下震动,孙可望认定了这个二十多年的兄弟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威胁,甚至到了生死攸关的地步。
  前不久密谋杀其人、夺其军虽然失败了,可是此刻他却同样击溃那支满蒙八旗组成的重兵集团,即便战果只有这几十个,但是在孙可望看来,只要大力的宣传出去自然也能得到差不多的效果。况且再战的机会也并非没有,眼下既然知道了八旗劲旅并没有他想象中的那么可怕,那么以后也总会有机会。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09/4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