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历四年(校对)第21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17/470

  然而,待陈文的大军抵近到清军大营不远处时,看到的却是清军骑兵不顾伤亡的四散奔逃,而清军的大营里更是伴随着哭爹喊娘成了一片升起了大火。
  “杭州驻防八旗跑了?!”
  这是陈文不敢相信,也不愿意相信的事实,但是这却就真实的发生在了他的眼前。可也就在陈文还在为刘之源的怯懦而震惊的时候,率领这大队骑兵的陈富贵却策马赶了回来,到陈文面前时更是直接将一个穿着镶黄旗甲胄,头顶着“避雷针”的清军武将扔在了地上。
  “说,把你刚刚跟某说过的,说给俺们侯爷听!”
  陈富贵是烧炭工出身,当年在大兰山时就能将把城隍庙里摆在院子里的青铜香炉举起,从军后更是营养摄入大增,已经宛如一台人型压路机了,甚至就连他的战马都是特别挑选的。
  这一惯,直接将那汉军镶黄旗的武将摔了个两眼直冒金星,但是当听到这个人形怪物的怒斥后,他的神志也立刻清醒了过来,脑袋摇了摇,一对贼眉鼠眼四下寻找了一下,注意到骑在白马上的陈文明显具有上位者的那份气势,便连忙爬到了陈文的马前。
  “侯爷饶命啊,小人不是汉八旗的鞑子,小人是张总兵的部下,是奉了上面的命令才穿上了这身的,小人不是鞑子啊……”
  “汉军镶黄旗”军官接下来的絮絮叨叨,尤其是接下来的那句“杭州驻防八旗就没有跟着出兵,只是由他们打出了旗号”的话语后,不只是陈文,几乎所有在场的明军军官都愣在了当场。
  直到片刻之后,一个军官的惊呼才将陈文从震惊和这里面所意味着的可能中唤醒了出来。而当他顺着那军官所指,看到的却是郑家坞镇方向隐隐约约的烽火,直冲天际。
第九十九章
突破
  那个“汉军镶黄旗”军官口中的张总兵便是定海总兵张杰,张杰和田雄、马得功等人皆是出自黄得功的麾下,如果再加上抚标营的左营游击管中军事的常进功原本也是张杰的部下,这北线的三支清军的主将皆是黄得功死后投降满清的叛将。
  北线的清军点燃了大营,而后滚滚北逃,就连陈国宝率领着浦江营渡江拦截都没有赶上,最后只是截下了一部分掉队的清军。
  清军未发一矢便望风而逃,战兵的损失或许不大,但是辎重全无,建制也乱成了一团,一路上的亡命奔逃势必也会导致很多的士卒离散。一时间,这支清军却也暂时不会造成什么威胁了。
  原本不应该是这样的,虽然陈文曾击溃过提标营一部,也曾利用地形和兵力优势全歼了原本的那支抚标营,但这却不可能使得清军在遭遇他的主力部队时会是这个反应,至少他们在面对浦江营的袭扰时并没有如此过。想来定然是洪承畴有令,严禁绿营与明军主力野战,所以清军上下全无战心,一旦发现明军主力便下意识的遵守命令,顺着心中的恐惧而行。
  北线的威胁算是暂时解除了,安华镇棱堡的事情——医治病患、堡垒内外的清理和消毒、补充兵员和仓储等一系列事情,陈文也交给了郑家坞镇大营的守备协助处理。而他,则要尽快回师。
  郑家坞镇的烽火不可能是郑家坞镇那里遇袭,清军没有必要绕到那里去袭击一个前哨的补给中心,大军也不可能从东西的群山中潜越到那里。唯一的可能就是,清军突破了一条明军的防线,从而威胁到了一个明军的根本之地,无需再另作他想。
  ……
  数日前,陈文还在自义乌北上郑家坞镇的路上时,桐庐方向的清军一早就拆除了拦江的铁索。
  当天中午,一条又一条战舰借助于风力扬帆通过桐庐,顺着富春江溯流而上。这支清军水师对于富春江的一带的水文情况可谓是了如指掌,天色渐暗之时他们便已经抵达到了严州府的府城。
  严州府的府城位于富春江和兰江交汇的梅城镇,明军在这里只有一支规模极小的前哨部队,用以维持府城的治安和作为哨探来使用。清军水师在抵近到这里,立刻就被明军所发现,这支起到烽火台作用的小部队并没有辜负他们的使命,在点燃了烽火后才撤出了府城,设法向南面的兰溪县城回师。
  清军的水师在抵达严州府城后并没有做丝毫的停留,只留下了一支绿营兵接收府城便转而向南,沿着兰溪继续向明军的腹地前进。
  此刻天色已黑,风向也不再像此前那般有利,但是中国的船帆可以利用调节角度来更大化的利用风力,再加上船桨的作用,使得清军的战舰在速度上并没有损失多少。天色未亮,清军的水师便已经抵达他们的目的地——兰溪县城。
  在衢江——东阳江——兰江这片明军控制的水域,主要是由浙江内河水师负责的。其中东阳江与其他进入清军占领区的水系没有太深的交集,所以那里主要还是以运送兵员和运输辎重的货船为主,只是少量的添置了部分火炮等自卫的器械罢了。而衢江之上,明军的舰船集中在府城和龙游方向,这里大概有内河水师近半数的战舰。除此之外,其他的战舰全部集中于兰溪县城的几个军用码头,用以防备自钱塘江进入这片水域的清军。
  烽火已经沿着兰江抵近到兰溪县城,但是不知道清军具体只是为了收复严州府城,还是大举来袭,这些已经很难从烽火中解读出太多的答案了。
  所幸,浙江内河水师的钱副将并没有掉以轻心,不仅将水师战舰进行了调整,以便更好、更快的自码头起航与清军交锋,而且还利用沿江的观察哨和县城的灯火更好的观察兰江上的情况。可是当清军的水师出现在明军面前之时,却还是让这位浙江水师的高级军官震惊得哑口无言。
  清军水师战舰一艘接着一艘的出现在视线之中,为首的战舰更是打着钱塘水师的旗号。钱塘水师定编两千战兵,只是大型战舰就有十数艘,此间一见,显然是尽数而来。甚至在更远的方向,还能隐隐的看到一连串的火光正在向兰溪县城的方向而来。
  相较之下,虽然水营在这两年里也得到了扩编,但是陈文制造战舰的耗费实在良多,而且战舰的木料需要风干数载才能使用,明军新建的战舰所用的木料多是原本准备留给曾经的那支衢州水营的,所以大型战舰数量的提升实在不多。
  此时此刻,两千水兵配上十余艘大型战舰的钱塘水营所要面对的却只是半支浙江内河水师,兵力和舰船数量也只有清军的四分之一强,也不由得这位钱副将的嘴角咧过了一阵苦笑。
  “将军,鞑子舰船太多了,咱们根本不是对手啊。”
  钱副将很清楚坐舰的船长的言下之意,这个数量级的清军战舰他毫无胜算的,与其留在这里等死,不如暂避锋芒以待将来。可是对他而言,这笔账却已经不能这么算了。
  “没时间了,通知守军,点燃烽火台。另外传令给各舰,驶出码头,我们就在这儿跟鞑子决一死战,总要给大帅和其他同袍们争取些时间。”
  片刻之后,明军的战舰自码头缓缓驶出,而清军的舰队则已经经过了外圩洲的那片水域,重新汇聚到了一起。
  几百米宽的江面之上,明清两军的舰队已经遥遥相对,映着月光和城头照射下来的灯火,钱副将甚至能够模模糊糊的看到清军的战舰已经摆出了进攻的阵型。
  夜风吹动着翎羽,钱副将望向金华府城的方向深深的叹了口气,他的父母妻儿就住在那里,只是自此之后……
  “扬帆,起锚,各舰自由进攻!”
  风向不顺,但是对于明清两军彼此皆是如此。所幸明军还有着顺流的优势,在钱副将的命令下达后,明军的战舰便以着极快的速度向清军驶去。
  水战之中,速度乃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对于风向、风速以及水流的流向和流速的掌握和利用便是最为考验水战指挥官能力的因素。此时此刻,黑夜早已降临,明军的水师数量虽少,但是清军处于逆流的状态,在速度上远比不上明军的战舰。
  明军急速而来,清军的舰船无不开炮还击,但是夜色的遮掩、舰船在水面上摇晃对于火炮的影响、双方速度的不对称以及种种原因,使得他们如暴雨般打来的炮弹却往往只能在水面上激起一阵阵水花。
  然而,待到近处,清军舰船巨大的优势就显露了出来,明军舰船上的火炮确实可以闭着眼轰击清军的船体,但是清军居高临下的射击以及投掷如火毬之类的火器却是明军根本没办法抵挡得了的。
  片刻之后,明军的战舰不是被清军夺占,就是燃着熊熊烈火顺着水流漫无目的的自行前进。只剩下了钱副将的那艘大型的坐舰还在苦苦支撑,却也是火光冲天。
  下一秒,只见钱副将推开了刚刚中了流失倒在了船舵上的船长,看了看清军主帅坐舰的方向,狠狠的便将船舵掰向了另一个角度。
  “快拦住他!”
  钱塘水师水左营游击的怒吼声尚未消散,只见着早已燃起了熊熊大火的明军主将坐舰在风力和水流的加速度下径直的与清军主帅的坐舰撞在了一起。一时间,烈焰在巨大的震动中将两艘坐舰融为了一体,火光照亮了整片的江面,也映衬着正在遭受着清军攻击的兰溪县城。
第一百章
围城
  钱塘水师成功的突破了兰溪的防线,在由于钱塘水师水左营游击身负重伤垂毙,清军不得以在重新整饬一番后才分出大部转而向西,这些清军的目的便是驱逐明军在衢州的水营,夺取衢江的控制权,以及掩护衢州一线的清军渡江。而另一部分,则继续留在兰溪,以防陈文渡过东阳江回援金华。
  衢江西岸的清军在陈文离开后数天才从潜伏在衢州府城的探子那里察觉到了不对劲,可是水营的战舰在侧,却也不敢对强渡衢江有什么太多的想法,只是将骑兵彻底撒了出去,以争夺衢江北岸的控制权。
  钱塘水师一路向西,迅速的将龙游县城的那几艘战舰或毁或逐,但是他们的目标不是这里,所以也没有做任何停留便继续前进。只是抵达到衢州后,由于城头的炮火和明军水营的配合下,不得不放弃了聚歼的打算,转而掩护、运送清军越过衢江。
  陈文的提前离开时出乎清军众将预料之外的,但是这一举动也使得衢州守军在清军的威胁下放弃了衢州城外的一切,退而固守府城。清军利用严家淤的江心洲在后世衢江大桥以南的一段区域搭建大片的浮桥,并利用城外在明军火炮射程之外的码头来屯集战舰以保护浮桥。
  浮桥搭建完毕,三万衢州方向的清军裹挟着略多于此的辅兵大部越过了衢江,将衢州府城团团围住,并开始修建长围和用以防备明军回师的壁垒。
  这本就是洪承畴计划中的一部分,只是对于衢州方向的南线清军而言,似乎有点太过容易,也稍微早了一些。
  按照洪承畴的计划,清军此番按照地形兵分四路围剿。
  起初,北线的浙江提督标营、浙江巡抚标营以及伪装成杭州驻防八旗的定海总兵标营逼近安华镇棱堡,以牵制明军在北线的浦江营;东线的台州绿营和温州绿营则进逼处州府城,牵制那里的守军;而南线来自于江西和福建的两路清军则设法完成合流,与明军主力隔衢江对峙,是为整个计划的第一步。
  而到了第二步,僵持的同时,杭州驻防八旗及其援军辅以严州绿营在钱塘水师快速突破明军在兰溪的拦堵后,直取金华府,这是整个计划的关键所在。
  金华府城是明军的根本之地,重要性不是任何一座城池能够比拟的——明军的各级衙门、仓储、工坊、军官培训基地和新兵训练营以及军中众将的家眷都在这里。只要攻陷了金华府城,甚至无需久占,只要将那些官吏杀死,将一应设施焚毁,浙江明军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清军只要严守各处要点,这支浙江最后的明军就会在军需无从补充的绝境下自行瓦解。
  为此,洪承畴除了抽调了钱塘水营,还从台州水营里抽调了部分运兵船参与运输清军,只把战舰留在台温沿海以防备福建明军。
  另外,为防钱塘水营失败,他还给了田雄一招不知道管不管用的招数来作为备用计划。只是从战略战术上而言,洪承畴还是更倾向于由钱塘水营突破兰溪的计划,虽然必须等候风向对其有利,但是这样也更有突然性,即便是有什么意外情况发生对其造成的影响幅度也是最小。
  至于能否快速攻陷金华这个核心的关键问题,洪承畴还是充满了信心的,除了这一次作为图穷后的短剑的汉八旗军外,他的手下还有一个人,这个人知道一个算不上秘密,但也不是一般人会意识到其利用价值的细节。
  不管怎样,钱塘水营已经成功突破了兰溪,衢州一线的清军也展开了围城。衢州乃是明军在金衢盆地西部的防御重心,这里一旦有失,直到金华府明军可谓是无险可守,清军的兵力优势便可以更好的发挥出来了。
  况且,这座府城里除了那两个战兵营外,还有孔家南宗和陈文最重要的行政助手孙钰的存在,可谓是价值难以估算。
  钱塘水师突破兰溪的同时,早已分配下船的那支作为一锤定音作用的西线清军已经分出了一部分趁夜攻打兰溪县城。
  兰溪县城始建于北宋,宋洪遵的《东阳志》记载:“城周二里三百四十五步”。旧有“安政”、“清波”、“明德”、“拱宸”四门,城楼颇称壮丽。沿江一带垒石为陡岸,上筑女墙,兼有防洪功能。
  清军自北而来,突然发动袭击,守军虽然此前已经接到了烽火的警示,但是兵力只有两百余人,在这入夜时分竭尽全力的拉了大批的民夫登城协防,可也给潜入城中的细作抓住了时机。
  那些细作自称是来自于严州府淳安县的商队,前来出售的更是作为战略物资存在的硫磺,据说是从严州的一处新矿中挖出来的,并且表示如果明军能够光复淳安的话,他们可以继续向明军出售更多的硫磺。
  硫磺是用来制造火药的必备原料,这支商队由此也得到了特殊的对待,获准进入驿馆之中。可也就是他们入城的第二天,西线清军就发起了突袭,当清军兵临城下发起进攻之时,这些细作便窜出了驿馆在四下放火。
  城内火势一起,登城协守的民夫登时就乱成了一团,清军几乎是一鼓作气就攻陷了城池。而兰溪的守军,除了城南和城东的还有逃出生天的,其他的不是战死在城北,就是没于最后的阵地——告天台。
  清军攻陷兰溪县城后,并没有急着按照惯例屠城,因为烽火狼烟已起,急于完成攻陷金华的任务的清军便在第二天一早就启程出发,直奔着金华府城而去。
  这支清军的主力皆来自于汉军八旗,其中一半是杭州驻防八旗,足足出动了四千大军,而另一半则是由北京调来的汉八旗军,同样有四千之众,为首的叫做石廷柱,乃是汉八旗的前身——乌真超哈初建时便作为昂邦章京佟养性的副手存在的老资格。
  这个佟养性就是有清一朝所谓的“狼一窝、佟半朝”的那个佟家的家主,他的后代中多有与满清皇室联姻的,就连顺治的儿子康熙的老娘都是这家子出去的。
  和这个佟家一样,石廷柱的后人也否定了他们祖上汉人的身份,一口咬定他们祖上都是鞑子,是到了辽东乱起前不久才改成的汉姓,而后跟了老奴自然又改了回去,姓瓜尔佳氏。至于是不是真的,就未尝可知了。
  汉军八旗此番携带了大量的火炮,这本就是他们的老本行,而他们抵近到金华府城之下,火炮则集中在了城西的通远门外,因为那里正是金华之屠时清军破城的口子所在。
第一百零一章
破壁
  发现郑家坞镇的狼烟之时,那已经是下午了。在此之前,陈文打算用一到两个时辰结束北线的战斗,晚上返回郑家坞镇休整,再行回师衢州迎战那里的清军主力。可没想到的是,这一系列的变故却彻底打乱了他的计划。
  事实上,从衢州方向的清军透出的种种诡异开始,陈文和他的参谋们就已经意识到了洪承畴进逼僵持以待破局的可能。
  明军想要破局,就要利用内线作战的优势来将这多线的清军各个击破。相对的,清军想要从僵持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就一定要设法在一个点上进行突破。衢州方向的南线清军由于衢江和明军水营的存在已经无法寸进了,东线存在感几乎为零,那么就只有北线的那支重兵集团了,尤其是接到清军使用疫病来攻击守军的情报后,陈文和她的参谋司就更加认定了这个可能。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17/4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