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历四年(校对)第23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31/470

  所幸的是,陈文早已想到了这些,否则也不会直接将问题挑明,而此刻正好换个思路来将这个问题解答一二。
  “周小娘子听说过顺德吗?”
  自小到大,出过最远的远门便是前往衢州向陈文报信,看过的书中也没有见到过这个词汇,甚至连这是个地名周家小妹都不甚清楚。
  “顺德是广东承宣布政使司广州府的一个县,那个县自宋朝起便以丝绸闻名,至国朝近百余年,丝织业繁盛,当地的一些女子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习俗,比如自梳……”
  按照中国的传统,女子出阁时,发型要改为妇人的样式,以完成从闺秀到人妇在装束上的改变。自梳女起于明朝中后期的顺德、番禺等地,乃是源于当地丝绸行业繁盛,女性在经济上拥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对于出嫁之后经济地位与家庭地位的不匹配而产生了抵触的心理。于是,将姑娘的辫子梳成发髻自此终身不嫁的自梳女便出现了。
  历史上,自梳女自明朝中后期以来,至晚清时达到顶峰,如顺德均安等地甚至到了当地的女性不结婚的多,结婚的少的地步。最后,直到民国和共和国时代女性地位得到提升,这种现象才逐渐消退。
  “其实不只是在广东,距离周小娘子与在下不远的苏杭,由于丝绸产业的蓬勃发展其实当地的女性,尤其是那些绣娘在家中的地位也胜于从前。”
  明朝中后期,如苏州、杭州、成都这样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中,雇佣人员数百甚至过千的工坊并不鲜见,其中丝绸生产的产业链上从养蚕到刺绣,几乎都是由女性作为工匠。丝绸生产的工钱使得她们拥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而在那样的城市之中,思想的交流更为频繁,解放程度也更大,甚至是包括李贽的言论在内的思想开始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部分人的认同,从而开始影响到社会的氛围,使得能够养家的女子在家中的地位也有所提升。
  或许也正是因为思想解放的程度更大,女子能够得到更多的宽容,所以才没有出现自梳女的现象。
  默默的听着陈文讲述着这两个她从未去过的地方所发生的故事,周家小妹先是迷茫,随即便恍然大悟了过来。
  “侯爷的意思,是女子想要在家中地位上有所提升,不再为人所轻视,首先要获取那个经济基础,是吗?”
  “无错,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第十一章
兰若寺
  周家小妹默念着陈文的回答,仿佛在其中找寻到了始终困扰她的难题的答案,原来这等事情并不能全然指望李贽的思想能够被社会普遍认同,更多的还是需要经济能力的提升。就像是圣人曾经说过的那般——仓禀足则知礼仪,原来放在这里也同样适用。
  一旦想明白了这些,周家小妹重新回忆起她曾经诵读李贽的著作时所产生过的那些思绪,原来绝大多数都只是空想而已,完全不现实。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么如果经济基础达不到的话,堆砌再华丽的上层建筑也不过是空中楼阁,不切实际。
  心中一丝明悟乍现,伴随着的则是一声叹息。
  “浙江王师能在如此险境中得以不断壮大,果然并非幸至。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妾身受教了。”
  片刻之后,女子嫣然一笑,明眸璀璨,巧笑嫣然,仿佛就连整个大殿都明亮了几分,甚至在这一瞬间,陈文自觉着心跳都好像停了一拍似的。
  大殿中,陈文痴痴的看着眼前的这个女子,仿佛坠入到了那清澈的双眸如水之中。良久之后,眼前女子羞恼的神情下,陈文颇有些尴尬的收回了目光。轻轻咳嗽了一声,随即便换了一个他正想要问到的问题。
  “在下回答了周小娘子的问题,那么周小娘子可否回答在下一个问题呢?”
  陈文已经从刚刚的尴尬中恢复了过来,只是女子那吹弹则破的肌肤下,刚刚的嫣红却还没有完全褪去,甚至在听到此言后更胜先前。
  “侯爷但请直言,妾身自当如是相告。”
  眼前的女子再一次羞怯的低下了头,只剩下了光洁的额头和那墨般的青丝还暴露在陈文的视线之中,就连声音似乎也越来越低,只是不知道是不是错觉。
  这姑娘脑子里想到的到底是什么,陈文大体上已经猜到了,不过他现在所要问的却并不是这个。
  “在下斗胆,敢问周小娘子为何会有此念头,仅仅是因为读过李贽先生的论述吗?”
  一份错愕浮现在了女子的清丽的面容之上,待这份愕然退却,那双眸子便陷入到了回忆之中。
  “妾身少时与两位堂兄以及兄长一起开蒙,虽要晚上些时日,却总能不落其后。记得开蒙过后,妾身要去开始学女则、女训时,家严曾与家慈私下说过,若妾身是男儿身,吾周氏一族当有一状元及第。直至今日,声犹在耳,不曾消散分毫……”
  谁说女子不如男,原本只当是戏曲中的段子,亦或是如花木兰式的传说,谁想到原来这世上确实有过有着这般念头的女子。细想来,却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否则这世上又怎么可能会出现那样的故事,又怎么可能会出现如平阳昭公主那般的巾帼豪杰。
  明朝中后期,随着经济的发展,思想也不再如此前那般禁锢于程朱理学的囚笼之中,思想上的解放是全方面的,同时也是在不断反复的。只可惜,原本有个一两百年的时间,或许一场中国式的文艺复兴就会拉开序幕。可是一旦想起明末那些儒家士大夫的嘴脸,陈文对这一在后世颇得了部分人心的理论反倒是产生了一丝怀疑,甚至心头的那份迷茫更是映入到了女子的眼眸之中。
  “侯爷,若有,若有什么,可否说与妾身一二?”
  听到此言,陈文叹了口气,继而问道:“周小娘子既有此念,心中难道就没有争竞之心吗?”
  说是争竞之心,其实还不如说陈文所问的是轻视之念。人与人之间,即便是再迟钝的,这十几二十年下来也总能感受明白对方是如何看待自身的。可是据陈文所知,周家的男女老少对这个女子都是爱护有加。
  周敬亭如此,倒也正常。亲妹妹,况且周敬亭那个人本就是个极为护犊子的家伙。当初清军在明军的兵锋下撤出金华,大肆放火焚烧城内宅院、房屋,以免为明军所利用,周敬亭当初就因为这个才加入到明军之中的。
  陈文记得很清楚,因为此事,周敬亭对朱之锡颇为怨恨,甚至一度认定是朱之锡背信弃义想要借清军之手杀他。后来随着明军的连战连捷,陈文先后抓到了马进宝和张国勋,这两个当事人都把责任推卸到了对方的身上,却都提及到当时李之芳和朱之锡是持反对态度的。这桩公案已变得如罗生门一般,不过周敬亭对于朱之锡的恨意却并没有丝毫削减,哪怕这还是已经基本上可以排除了朱之锡作为主谋的嫌疑的情况下。
  至于原因,很简单,他们家的老宅子毁了,家里的一些上了岁数,看着他长大的仆人死于火中,就连他也差点儿没能幸免。满清的官员既然能够视士人如草芥,那么他调过来反抗满清的统治也就顺理成章了。
  由此一看,视家族重如泰山般的周敬亭像昨天那样因为一句话而差点儿向陈文动手其实也没什么不正常的,那毕竟是他的亲妹妹。
  即便不提周敬亭,根据陈文的情报也无不显示如此,甚至周家小妹的那位大伯的两个儿子前不久还一度因为有个文官训练班的同窗在食铺里喝了点酒说了句关于他们这个表妹的浑话,结果就遭到了这两个家伙的公然殴打,连那个引出话的人都没有放过。
  如果说,周家小妹因为读书的才能而轻视了她的这两个堂兄以及兄长的话,周敬亭还好,陈文却是根本不会相信她的那两个一向胆小怕事的堂兄会反应如此激烈,十有八九还是应该回到家中窝里横去。
  “说没有,那是欺人之谈。妾身少时也曾想过,可是想来想去,又能如何。妾身既是女儿身,指望能够状元及第也是枉然。有这时间,孝敬父母,和睦兄弟姊妹,做好一个女子应该做好的事情,远比自怨自艾或是怨天尤人要强得多。”
  一口气将积压在心头多年的话语说出来,周家小妹瞬间觉得整个人都轻松了许多,而她迎来的更是陈文的拊掌而赞。
  “周小娘子能有此悟,已远胜多少须眉。便是在下,也多有不及。”
  “侯爷谬赞,只是妾身在闺中的一点儿胡思乱想罢了。”
  “周小娘子不必过谦。”
  确实不必过谦,一直以来,为了能够团结更多人,为了能够让中国不至在这场浩劫中受损过多元气,甚至有时仅仅是为了身后名,他委曲求全,顾虑良多,反倒是将一些更重要的事情放在了次要的位置上。
  现如今,满清虽然在永历六年和今年连番受挫,但是总体的实力却依旧处于压倒性的优势。此番洪承畴组织四省会剿,其实也并非是尽东南四省之全力,更多的还是处于全局的考量才决定了以汉军八旗和钱塘水师盘活全局,尽快消灭掉浙江明军。否则的话,只是单纯的耗下去,满清的胜算反倒是要更高一些。
  今时今日,四省会剿结束,东南战局攻守异势,满清在东南和西南两线战场皆处于被动的局面,远比历史上要强上太多。此间正该是英雄奋起之时,若还是像曾经那般顾及着这方面的影响,顾及着那方面的看法,束手束脚下去,何时才能消灭满清这个大敌。
  “周小娘子说的没错,什么时候,就该竭尽全力的做什么事情,想得太多了反倒是把自身困在了原地。”
  心中的郁结一开,陈文的目光也不由得炽热了几分,惊得那女子不由得后退了半步。
  “侯爷约妾身来此,只是为了回答妾身那一次的问题吗?”
  西峰寺位于西峰山之背,在金华府,此处是香火极为鼎盛的所在,甚至由于寺后的乱葬岗的缘故,这里或多或少的透着些阴森,就连和尚都没几个了。往日若是进香,周家多是会去天宁万寿寺,断不会来此处的。
  这个问题,其实周家小妹很早就想要相询,只是没来得及罢了。此刻陈文的目光中透着的那股热浪让她颇为害怕,正好把问题抬出来,也好转移下话题。
  听到面前的女子有此一问,陈文叹了口气,刚刚他似乎确实有点过分了。至少在现在这个时代,一个尚未出阁的姑娘愿意来赴约,确实可以理解为对一些事情有了心理准备,但是这年头讲的发乎于情,止乎于礼,片刻之前那股想要拥之入怀的冲动确实是非常的失礼。
  “在下以前听过一个故事,据说就发生在这里,很早以前就打算过来看看,只是苦无时间,今日好容易给自己放了个假,正好请周小娘子过来听听这个故事。”
  陈文会讲故事,这个事情周家小妹确是知道的,甚至周敬亭还给她讲过一些陈文在大兰山讲古的故事。只是据说发生在这里,她这个金华本地的女子却是闻所未闻。
  “在下自天津卫南下时,路过山东地面,正听过一个老夫子讲古,讲的就是这座西峰寺的故事。不过在那老夫子的口中,这西峰寺以前好像是叫做兰若寺,只是不知是否真的如此。”
  陈文口中的兰若寺,出自明末清初的著名小说家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乃是其中聂小倩故事的发生地。不过在原文中,这兰若寺是在金华城北,还有一座高塔可以俯视全城,更像是浙江讲武学堂北面的那座永福寺。不过在金华本地人口中,因为西峰寺后有故事中的乱葬岗,再兼此地有闹鬼的传闻,所以这西峰寺同样有着极大的可能。
  “宋朝的时候,有一个浙江的读书人,叫做宁采臣……”
  聂小倩的原文陈文记得以前好像看过,但却早已忘了个一干二净,所幸他倒是看过一些影视剧,其中张国荣、王祖贤那个版本的堪称经典,至今记忆犹新,便说来解闷。
  “见宁采臣为人正直,那女子便自陈身世,原来那女子姓聂,名小倩,十八岁时便已故去,埋在了寺后的乱葬岗……”
  刚刚陈文说要讲古,周家小妹便找来了大殿中的两个蒲团,一个放在了陈文的身后,示意他坐下,另一个则放在了陈文的对面,自顾自的跪坐在了那里。只是故事讲到这里,陈文却看到那张俏脸已是煞白,身体似乎还有些抖动,方才意识到,他印象中的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其实也是一个鬼故事,尤其还是在这个地方讲给一个姑娘家听,实在有些太过分了。
  起身凑到近前,陈文那双柔荑收在了手中,柔声说道:“实在抱歉,我只记得这故事很感人,却忘了其中也有些不太适合的地方。我不讲了,你别怕。”
  “妾身没事,侯爷还是把故事讲完吧,妾身小时候也听过鬼怪的故事,知道若是听不完的话总会觉得害怕。况且,有侯爷这等名将在,妾身也无须怕什么的。”
  陈文的柔声细语,亦或是那一双的温暖给了周家小妹一些勇气,听了陈文的致歉后她的身子也不再抖动的那么厉害,小脸儿也恢复了些血色,只是那双手却依旧没有敢从那温暖之中褪出来。
  “好吧。”席地而坐,陈文便继续将故事讲了下去。“话说那聂小倩原本也没想过要害人,皆是因为寺中的一株唤之为姥姥的千年树妖所摄……”
  随着陈文的娓娓道来,故事一步步展开,宁采臣、聂小倩、燕赤霞、姥姥等人物之间的爱恨情仇,没过一会儿,这个故事就到达了尾声,远比他历次讲古都要快上几分。
  “人的世界太复杂,难分是非,跟鬼灵在一起反而黑白分明,清清楚楚。这燕赤霞确实并非那等凡夫俗子,而那宁采臣亦是个难得的至诚君子,侯爷这故事讲得真的很好。”
  “周小娘子谬赞,其实在下也是拾人牙慧罢了。只是多年过去了,在下也记得不太清楚是否是这么回事了,还望周小娘子不要介怀。”
  这个故事原本就不是以吓人为目的出现的,故事听到后面,宁采臣送聂小倩骸骨归乡,燕赤霞义斩妖魔,也应了惩恶扬善的道德理念。周家小妹原本还有些害怕,不过当听闻那大胡子燕赤霞乃是修道之人,畏惧便不再如刚刚那般了,显然已经猜到了故事的走向。
  “只可惜了,有情人终不得眷属,若是聂小倩转世报恩,妾身以为可能会更好一些。”
  “其实若是燕赤霞有活死人、肉白骨的本领,也许……”
  故事讲到了尽头,二人还回味在故事的浮想之时,反倒是周家小妹先反应了过来,将那一双的柔弱无骨从陈文的那双握惯了长枪白刃的手中抽了出来。
  “侯爷是故意的!”
  “呃。”
  面前的这个女子满脸的羞恼之色,倒是让陈文有些不做所措。只或许是跪坐良久,血脉不甚通畅,想要站起来却有些力不从心。眼见于此,陈文连忙起身将这姑娘扶起,只是那双手却死死扣着,不肯松手。
  “侯爷,您是朝廷名爵,当为天下人表率,岂可如此?”
  “有个问题,在下怕周小娘子不肯回答,所以只得如此,还望见谅。”
  此言一出,面前的女子登时便是一愣。只是未待她有所反应,只听陈文便已开口问道:“在下有意向令尊求亲,所以在下想知道周小娘子的意思。若是觉得在下人还可以,值得托付终身,在下便寻人做媒;若是觉得在下不太好相处,或是周小娘子已有意中人,在下也不敢强求。”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31/4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