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历四年(校对)第24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44/470

  策马一路回返,很快就回到了府城。如今的台州府城并非是后世的台州市所在地,而是位于临海县城,也算是府县同城。大营位于城内,原本这营里面也没有现在这般热闹,皆因扩编的命令一下,马信也只得拉来了一帮新兵在大营里操练,才有了如今的景象。
  经过了与陈文的详谈,对于陈文的大致意图他已经有所了解,唯有个中细节却还是要由他个人来进行掌控。回到了大营,马信本打算如往日里那般了解下离开这些天的营务。谁知道刚看了没多会儿,兵备道傅梦吁却赶了过来。
  “马帅,这迁界令可不能再耽搁了。”
  马信乃是宿将,去年那一次“巡县”更是立了不小的功劳,对于军务上的事情,本地的文官还没有太多贸然插手的欲望。傅梦吁没有问及马信此番巡县可有什么收获,清退了闲杂人等后直截了当的便把此行的目的说了出来。
  迁界,此事乃是洪承畴的东南经略衙门下达的命令,各府绿营都在执行。台州多山少地,算不得富庶,小股的抗清武装也因为这地形的原因始终清剿不干净。迁界令一下,借着迁移百姓将台州境内的小股抗清武装进行一下清理,也是应有之意,一面是洪承畴的圣眷正浓,一面则是功劳和富贵,傅梦吁自然也对此趋之若鹜。
  “兵宪,这事情,只怕还需要从长计议。”
  听了这个回答,傅梦吁先是一愣,似乎是以为自己听错了。待他反应过来,连忙便向马信说道:“这可是洪经略的军令,据本官所知,各府都已经开始执行了,台州却迟迟没有动静。马帅你出去巡县,本官到可以替你担待些日子,可如今却还要从长计议,这又是何意?”
  “此一时彼一时啊。”
  马信出了大帐,确定了亲兵和傅梦吁的从人距离此间都有一定距离,随即便回来将早已不耐烦的兵备道引到了舆图前。
  “兵宪您看,咱台州这地方,与逆贼陈文所控制的金华、处州皆有接壤,而且那些地方都是山区,复杂非常啊。”
  “马帅,这不一直是这样的吗?”
  傅梦吁的言下之意马信岂会不知,只见他刻意压低了声音,向傅梦吁说道:“确实是如此,所以说此一时彼一时。不瞒兵宪,末将此番巡视各县城防,却意外得到了另外一个消息,说是陈文准备大举进攻台州!”
  陈文的名字,在如今的东南战场可谓是如雷贯耳,尤其是满清的官吏将校,几乎没有人不知道这个名字所代表的涵义的。傅梦吁听到这个消息,登时便瞪大了眼睛,惊愕、不可置信,随即便是惶恐,接连出现在他的面孔之上,也无一例外的映入了马信的眼帘。
  “这事情,必须尽快禀告洪经略、刘总督和萧巡抚,务必让他们派遣大军前来援助!”
  已经怕到这个程度了吗?
  马信心中暗探了一声,汉军八旗和石廷柱的脑袋造成的影响确实不小,若是被陈文大败的是满蒙八旗的话,也许望风而逃或是望风而降的事情会否发生也说不定了——就像李定国诛杀孔有德那时的广西一样了吧。
  “兵宪,这事情,末将也只是初步得到消息,是不是真的,一时间还无法确认。以末将的情报,上一次的四省会剿,其库存消耗良多,金衢严处今年的夏税征收似乎也不太顺遂,甚至军队的扩编都没有以往那般容易,这时候大举用兵可能性实在不大。若是误报军情,到时候其他各府出了什么事情,可都要把责任甩到咱们身上啊。”
  “马帅言之有理,还当慎重,慎重。”
  误报军情乃是大罪,傅梦吁听了马信的解释,也觉得好像不太对劲儿。这路边谣传,夸大其词的程度实在难以想象,万一真是假的,他报上去的黑锅就得由他来背,谁让他发现不了其中的问题呢。
  至于马信所言及的仓储问题,这事情他记得东南经略衙门也传出过消息,毕竟围剿未成,还有一场大败,明军攻不下广信府那是因为棱堡,可别的地方却没有这东西啊,当时明军没有发动进攻的唯一解释就是粮草不济。而且地盘大了,总要有兵驻守才是,既然扩编也有问题,那么按道理来说现在确实不宜出兵,以免分薄了军队。
  明清两朝在田赋的收缴时间上截然不同,在金华和台州就表现得极为明显。浙江明军的占领区,夏税不能过八月,而秋税则不能过第二年的二月;而台州这边,按照满清的规定,夏税,也就是上忙一般是在二到五月,秋税则是八到十一月。
  此时已是九月,明军那边夏税刚刚完成,可据马信所说却是不太顺遂,而台州这边,夏税早在几个月前就完成了,甚至库存都耗用了不少,但秋税已经开征,怎么看都是台州这边的库存压力更小一些。
  马信的解释合乎情理,傅梦吁的慌乱却一时难以平息。浙江明军如今声势日盛,不只是压倒了福建明军的风头,更是让东南四省的满清文武畏惧三分。此番他为迁界令一事而来,可却得到了这个一个消息,他虽然不是台州府的守臣,但负责的其他各府都已经厉行迁界了,只有台州还在磨磨蹭蹭,反倒是让他连暂避的理由都没有了。
  心中暗骂马信,但他还是再三嘱咐一定要把情报确认清楚,另外还需切记保密之后,傅梦吁才回到了衙门。
  不过他也没有打算为台州文武担什么责任,而是派人将这个情报往南昌、福州和杭州送去。只是内容上含糊其辞,仅仅说是风闻,尚未确定,用的也并非是加急文书,以防被上官看作是大惊小怪,不够镇定。但是相对的,他也没有将其泄露出去,做着以防万一的打算。
  心急如焚的等了三天,熬到了黄昏,马信却派人相请,说是金华那边有些异动,请议剿堵之策。
  一个武将,请文官前去参加会议,多少有些失礼的地方,但是傅梦吁却心急于那份情报的真伪,不疑有他,便带上从人赶往马信的大营。只不过,入了大帐之后,他看到的却不只是马信,台州的知府刘应科、通判李一盛,临海的知县徐钰、县丞刘希圣皆在,显然是只在等他一个。
  本地文武,尽皆在此,傅梦吁心中登时便是一片冰凉,可是让他没想到的是,待清退了闲杂人等后,马信说出的第一句话,却更是让他如坠深渊。
  “根据本帅所知,浙江安远侯已经与福建漳国公已经约定合攻台州。不出意外的话,此刻作为先锋的南塘营已经从永康县那边出发了!”
第三十一章
新酒
  不比巡视辖区各府的傅梦吁,台州知府刘应科乃是本地守臣。台州与金华之间乃是一片群山,不利于大军来袭,自陈文崛起于浙西南而始,也只有曹从龙打过大军来攻的主意,其结果则是曹从龙叛乱被镇压,先行的仓储被马信焚毁,得不偿失。
  地形如此,也恰恰是因为曹从龙之乱失败的原因,刘应科始终对自台州进攻金华,或是明军从金华杀进台州都觉得成功率不高,所以相比兵事,他关注更多的却还是在文事上达成些成绩,以便利于升迁,比如迁建广文祠。
  广文二字指的是唐代书画家、文学家、诗人郑虔,其人是盛唐天宝年间人物,因其“诗、书、画并妙”被唐玄宗称之为“郑虔三绝”。郑虔早年曾为广文馆博士,后来因陷安禄山,被贬为台州司户参军,到其死后台州便有了初名为户曹祠的广文祠。
  刘应科本来都打算好了将这座纪念唐代著名文人的祠堂迁到城内的大固山,以防其再受灵江水患侵蚀,甚至都联络好了本地的士绅富户共襄盛举。奈何四省会剿失败,台州的仓储也耗费良多,本打算靠着下忙积攒起来一些,好把事情办了,谁知道洪承畴又下令扩军,钱粮先由当地官府解决,一下子又出了个无底洞。
  这些天,刘应科正为这事情困扰,谁知道马信一回来没过几天就把他们都请了过来,张口就是浙匪陈文与海寇郑成功合谋台州,甚至浙江明军的那个久负盛名的南塘营已经出发了,甫一听到此事便将他吓得一屁股坐倒在椅子上。
  无独有偶,不只是刘应科,此时此刻,一听闻南塘营作为先锋出发,一众文官尽皆被吓得面无人色。
  陈文,这个并不是很起眼的名字的主人,手上却沾满了满清高官大帅的鲜血,前年围攻舟山时的南线总统马进宝、上一任浙闽总督陈锦、汉军旗初建时的首领镶红旗固山额真石廷柱,皆在此例。至于那些什么副将、参将、游击、守备之类的军官,连被提及的资格都已经没有了。
  而现在,来的还不仅仅是陈文,福建的那个大海寇郑成功也来了,一个从陆路,一个走水路,台州文武登时就成了瓮中之鳖,连跑都没地方跑了!
  以着满清的规矩,失陷城池,不只是武将要问罪,文官也脱不开责任。陈文这两年作乱于浙西南,被攻陷的各县文官几乎无一例外的都受到了满清朝廷的惩罚,便是当初得陈锦庇护的李之芳、季振宜如今也是一个下狱论罪、一个夺了功名勒令闭门读书思过,这据说还是银子使到位的缘故。即便是不提陈文,当年衢州江山县失陷,首任金衢分巡道钱志驺就被降级调用,亦是明证。
  当然,这些年下来,也有因为地方被明军攻陷而得到嘉奖的。例如,当初王翊第一次攻陷上虞县城,摄印的推官刘璋志就受到了满清朝廷的褒奖,至于原因,那是因为他被明军杀死在了城里……
  只可惜,降级调用、下狱论罪、剥夺功名回乡思过、还是临危一死以全忠臣之名,对于此刻在座的文官们,却是连选择的权利都已经没有了。
  “马信,口口声声尊称浙匪陈文为安远侯、海寇郑成功为漳国公,你是想要背叛朝廷?!”
  在座的文官都不是傻子,马信的称呼问题很大,其中意味着什么可想而知。此刻窗户纸被在场级别最低的临海县丞刘希圣捅破,众人的脸上已经不仅仅是没了人色那么简单,其死灰破败之相与棺中死尸之间也只差了那如溪流般淌着的汗水,以及那无意识的颤抖了。
  “刘县丞果然是聪明人,本帅也不说什么识时务者为俊杰之类的话了,各位且在此安坐,待南塘营抵达,归顺大明、为鞑子守节、还是回乡隐居,自便。”
  “无耻鄙夫!朝廷授你总镇之职,恩深似海,你这厮竟不顾君臣之义,不思报答皇上的知遇之恩,附逆贼寇,真无君无父之乱臣贼子也!”
  刘希圣的喝骂,登时便吓了众人一跳,岂料马信听到此言,却是冷笑不已:“君臣之义也能与夷夏之防相提并论?我看你这厮倒是白读了这些年的圣贤书。”
  因马信见面时便提及是机要之事,各自的从人早早就都退了出去,大帐之中此刻不过只有马信、傅梦吁、刘应科、李一盛、徐钰和刘希圣这六个人。看上去,马信势单力薄,但此间乃是台州绿营的大营,马信既然有意反正,他们在外面的从人定然已被控制住了。再加上马信乃是宿将,向来有着武勇的名声,一众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官已被此前的消息所震慑,哪还有什么别的心思。
  马信此话一出,在座众人登时便是一震,浑身上下不由得颤抖了一下,仿佛是被什么电到了一般。唯有刘希圣,见话语竟激不起同仇敌忾之意,盛怒之下便大喝了一声“吾与你这厮拼了”便冲了上去。
  “咚”的一声,冲到马信近前的刘希圣便倒飞了回去,重重的摔在了地上。而此时,马信却长身而起,拔出了腰间的佩剑,三步并作两步的冲了上去,一剑将刘希圣的脑袋砍了下来,只留下了一句“成全你”的余音依旧环绕在帐中众人的耳畔。
  帐内动静一起,马信的亲兵便冲了进来,将刘希圣的尸身拖了出去。马信将佩剑一收,回头看过,却是一片的目瞪口呆,其中临海县知县徐钰更是双手捂着口鼻,瞪大了眼睛,死死盯着大帐中的那一摊血迹,颤抖得几乎不能自已。
  “尔等若是配合,自不会落得刘希圣这般下场。相识多年,本帅知道,各位都是聪明人,想来也不会再让我马信为难了,是吧。”
  半个时辰后,马信的四个亲兵各自携带着一封书信离开了大营。其中有三个直接离开府城,分别向着西面、东面和南面而去,最后一个倒是没有离城,而是去了城里的另一处军营,那里面驻扎的,乃是兵备道傅梦吁直辖的一个守备的兵力。
  兵备道标的编制是一个守备两百战兵,中军守备叫做郑之文,与嘉靖、万历年间的一个剧作家倒是重名重姓。此人久在此间,在军中也有善射的名声。而现在,他的这一标兵也是府城之内唯一的一支不在马信麾下的清军。
  原本的历史上,马信率部反正,本已诱来了郑之文,结果却被他一箭射来,逃回了本部营盘,带着部下逃出了府城,导致了马信未能裹挟更多的清军反正。此番由于陈文所谋甚大,未免横生枝节,马信便没有与这些文官一道将其招来,而是等拿下了傅梦吁这个顶头上司后名正言顺的将他传唤过来。
  傅梦吁的命令一到,郑之文不疑有他便赶往马信的大营前来“襄赞军务”,只是待进了军营,却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儿。
  这份疑惑始终萦绕在郑之文的心头,直到进了大帐,看着帐内的四个文官那一脸的死灰,再看了看地上尚未凝固的血迹,一切就不言而喻了。
  “郑守备,浙江安远侯、福建漳国公已经派出大军合攻台州,不日将至。本帅与在座的各位台州父母为保全本地百姓,已经商议着打算举台州一府归顺大明,你可有什么想法,说出来参详一二。”
  看了一眼傅梦吁,郑之文咽了一口唾沫,继而恭顺的回答道:“卑职谨遵马帅、兵宪号令。”
  “很好。”
  说罢,马信便给一个面生的军官使了下颜色,让此人跟着他的一个亲信部将带着军队和郑之文前去接收兵备道标营。
  郑之文并非是马信的亲信,甚至二人在此之前连个统属关系都不存在,此刻马信派人监视着他一同返回驻地,自然也是应有之意。
  道标营共有两百余人,吃完了空饷,也就剩下一百多人,此番马信的亲信军官带着两百多战兵,手上还有郑之文这个守备,虽然还称不上狮子搏兔,但是马信现在却还没有足够的把握将城中的清军全部裹挟起来,所以为防万一,还是选择了先解决郑之文的这支道标营,把最有可能会威胁到计划的变数解除掉再说。
  一路上,马信的亲信起初可谓是绷紧了神经,倒是郑之文还在和他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天,虽然谁也没提刚刚发生的事情,但是同为守备,郑之文的谄媚之意却还是让这个亲信军官放下了一些警惕。
  两个军营分别在府城的两侧,穿城而过,很快他们就接近了那片道标营的营区,甚至已经可以依稀的看到守辕门的卫士正依在那里如磕头虫一般打着瞌睡。
  “此番事了,老哥必得马帅大用,便是北边的那位也定有爱才之心,到时候老哥可别忘了小弟啊。”
  “郑守备说笑了,我等只是马帅部将,阁下独领一部,重用二字,也理当先应在阁下的身上才是。”
  二人照常交流着这些无谓的恭维,可也就在这时,郑之文的面色一变,望向那亲信军官身后,随即高喊了一句。
  “马总兵,您怎么来了?!”
  不只是那亲信军官,几乎所有人都扭过脖子往那里看去,可是除了黑洞洞的巷子口却什么也没看见。然而待到他们重新转过身来,看到的却是郑之文双腿一夹马腹,一鞭子下去,胯下的战马便如离了弦的利箭一般冲了出去。
  “郑之文跑了!”
  话音未落,只见那郑之文款扭狼腰、轻舒猿臂,一张骑弓在手,瞄准了马信的那个亲信军官便是一箭射去。
  “背叛朝廷,死路一条!”
  ……
  此刻已是深夜,距离南塘营自杀入仙居县也不过只剩下了两三个时辰而已。
  抛开前去招郑之文的,马信的另外三个亲兵,一个向西,赶往仙居县城,通知当地守军反正事宜,以防引起什么不必要的麻烦;而向东和向南的二人一道而行,直到出了城,通过事先安排好的船只顺流而下,直到黄岩县城附近其中的一个才下了船转而向南,而另一个则继续乘船顺着灵溪一路向东,向着海门卫的卫城一路而去。
  海门卫,始建于洪武年间,为信国公汤和筹建的沿海备倭卫所。卫城周长三里,门五座,嘉靖抗倭之时曾与松门卫同为戚家军水师的基地,如今则是满清台州水师的驻地。
  台州水师,如果从名字上解释,应该是负责台州沿海警戒、巡航的清军水师。可是事实上,这支台州水师的任务却远远多于这个解释。
  舟山之战前,浙江明军的主力位于舟山群岛,台州水师除了要负责台州、温州两府沿海以外,还要与定海总兵标营以及宁波绿营一起协防宁波府;舟山之战后,明军残部南下福建,而陈文在浙西则还没有正式崛起,其部便仅仅承担台州和温州这两个府的沿海防御工作;等到陈文在浙西越战越强,洪承畴决定以钱塘水师和汉军八旗强行突破,便调了部分台州水师的船只协助,直到石廷柱、刘之源战败才逃回杭州。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44/4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