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历四年(校对)第25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57/470

  不过至今为止,已获得公爵的,其实已经不剩下太多了。身死者有之、降清者亦有之,还有类似于刘国轩那样尚未受封的。于这东南四省,如今也只有陈文的秀国公和郑成功的漳国公,仅此而已。西南相对要多一些,主要是为了拉拢西南军阀、大西军和夔东众将。当然,那里更多,最大的原因还是在于永历朝廷始终在西南,近水楼台先得月。
  此前的侯爵,于南明早已是烂大街了,对于陈文而言也不过是从鲁藩转向桂藩的一个象征而已。甚至可能在永历天子或是如今把持国政的秦王孙可望看来,陈文这个侯爵也未必能在浙江坚持多长时间,权当例行公事。可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陈文不仅坚持了下来,而且还一次又一次的大败清军,如此才有了今天的国公爵位。
  毫无疑问,这是陈文多年来带领着浙江明军集团浴血奋战,竭尽心力的努力才获得的功勋,虽说比起开国、靖难中的那些国公在个别方面可能会稍逊一筹,但是与如今那些战绩上几乎建树缺缺,却凭着手中的兵力博取到爵位的军阀们相比,还是实至名归的。
  获得了国公的爵位陈文也与郑成功之间在爵位上达到了平级,表面了如今东南明军中以他和郑成功为最主要领导人,浙江明军与福建明军为最为强盛的两个军事集团的态势,同时也是西南永历朝廷以及把持国政的秦王孙可望对于这份实力的默认。
  宣诏的使者,乃是一个礼部的官员,此番前来,除了加封陈文为秀国公以外,陈文麾下的几个部将也都得到了加封。如李瑞鑫受封广宁伯、吴登科受封义乌伯、楼继业受封浦江伯、尹钺受封东阳伯,加上平江伯张自盛的话,如今的浙江明军集团一共有一个公爵加上五个伯爵的勋贵集团。
  更低一级的武将没有机会参加这次获取爵位的分赃大派对,但是永历朝廷那边也想得周道,带来了几份挂印将军的空白敕书,将填写的权利交给了陈文。
  除此之外,文官方面,孙钰从前浙江巡抚王江任命的从四品金华知府一跃提升为从二品的浙江巡抚,加兵部侍郎,统管浙江一省民政,授尚方宝剑,授予其临时任命地方文官的权利;前任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孔贞运之孙孔衍桢延续世袭,封赏颇厚,对他们家曾经接受满清任命的事实也是全然无视,显然还是更加看重于孔家南宗的影响力和带给明廷的正统光环;相较之下,也只有以同知身份主持提刑司的韩启正被任命为浙江按察使,倒显得有些过时了。
  文官武将的自然是实封,追封方面,永历朝廷追封陈文的祖父、父亲为国公,追赠其祖母、母亲为诰命夫人;追封新昌伯俞国望为新昌侯,不过其子世袭的还将是伯爵,而非侯爵;另外,故直浙经略兵部侍郎王翊也获得了谥号,忠烈二字,比起历史上的烈愍,似乎也更接近于他此生的行事。
  王翊得到谥号,这是应有之意,陈文出自王翊的麾下,加封原来的上官也算是一种拉拢,同时更是对殉国者的褒奖和赞誉。如今,王翊的女儿尚在,诰命自然也少不了。倒是除了王翊的女儿、孙钰的妻子易氏等文武官员亲属以外,朝廷还专门给一位未出阁的姑娘授予了诰命。只不过,听到这个消息,在场的浙江文武官员纷纷流露出了不自然的表情,就连浙江明军体系内绝对的新人前温州副将胡来觐都没有例外。
  “待字闺中便凭忠义之举而获诰命,真可谓奇女子也。敢问国公,这位周小娘子眼下身在何处,下官也好去尽了此番的使命。”
  宣诏使者并非没有代天子向女子授予过诰命,只是那些不是文武大员的妻子,就是殉国者的遗孀孤女。这么个其父只是个普通士绅,没坐过官也没有殉国的小人物的女儿,甚至还没有嫁人,凭借着报信的功劳获得了诰命,汉唐时还会有类似的可能,皇明,反正他是没有听说过。
  只不过,他觉得诡异,陈文的表情也不太自然。“这事情,嗯,等回了金华府再说吧。”
  ……
  郑泰和宣诏使者同来,温州这边浙江明军的文武官员却只有陈文、新任的温州府官员、暂且继续负责防务的胡来觐以及赶来回报情况的吴登科。
  陈文的秀国公和吴登科的义乌伯当即便册封完毕,其他的诏书却要回到金华府才能授予,不过这到也并不妨碍陈文设宴款待,一个国公设宴,还有郑泰和吴登科这一侯一伯作陪,宣诏使者自然是没有推辞的可能。
  回到驻军大营的大帐换了身衣服,再度出来,胡来觐虽未受封,但是看着吴登科时那满眼的艳羡却还是早已浓得都化不开了。看那样子,陈文都不好说他是官迷,还是有上进心。
  吴登科与胡来觐此前见过几次,皆是因胡来觐反正后商讨防务,不过有些话,吴登科却也没有避着他,干脆直接就说与了陈文。
  “大帅,这秀字,末将不记得如今王师光复的金衢严处台温这六个府里有带着个字的地方啊。”
  陈文知道,他与吴登科说话不避着胡来觐,本就是对其人的一种拉拢,让他觉得自己不是浙江明军的外人。这种被看做是自己人的暗示,对于新近投效的外来人士来说很是重要,吴登科能够做到如此显然是读书养气多年,城府和见识早已今非昔比,对此陈文颇为欣慰。
  只是吴登科说的十分认真,郑重其事之下,似乎比他受封伯爵时还要严肃一二,弄得胡来觐却还是都有些不知道手脚该往何处放了。
  “这个事情,我刚刚也仔细想过了。咱们现在光复的几个府里面确实都不含这个字,这个字也从未用在过国号上,春秋战国时皆无,倒是有个地方以前用到过这个字。”
  陈文所说的,乃是嘉兴府,其在残唐五代时名为秀州,本为苏州的一部分,后来被钱缪的继承人钱元瓘分出去,当时在辖区上还包括了松江府的地面。
  南明册封爵位时的名号,祖籍有之、出生地有之、如今光复之地有之、立过功勋之地有之,甚至便是好听的用词或是古来已有的称呼,这些尽皆存在。秀之一字,与陈文祖籍、家乡、占领区或是立功皆挂不上勾,武人此前也绝无用这个字的,唯一的解释那就是指的嘉兴府,这让经历过曹从龙之乱的陈文和吴登科二人不由得心生警惕。
  “看来,那位秦王殿下是一点儿也不希望咱们能够大举北上喽。”
  陈文只是简单的向胡来觐解释了一下秀州的事情,甚至就连这个外来的武将都表现出了诧异的神色。
  其实从宣诏使者抵达的时间,陈文就感到有些不对劲儿。四省会剿结束后,他派人向贵州那边的永历朝廷报捷,乃是借助于郑成功的海船前往广东西部,登岸后赶往贵州。按道理来说,这时候使者最多也就是刚刚抵达,可是宣诏使者却已经到浙江了,这说明孙可望没等报捷使者抵达就已经派人出发了。
  在陈文的印象里,从孙可望所做过的那些事情上来看,其人小肚鸡肠、嫉贤妒能,可谓是毫无容人之量。此番如此主动的给他加官授爵,完全是违背常理的行为,这里面恐怕不会太简单。
  “大帅,末将以为,秦王那边可以不用理会,他够不到咱们浙江王师的。倒是这个使者以及他的随员,还当多加提防一些。”
  胡来觐咬着牙将这番话说了出来,其实也是陈文和吴登科所要看到的效果,如果连这都不肯说的话,那这个人肯定没有将自身的利益代入到整个浙江明军的利益之中,自然也就不可能得到信任。当然,作为新近加入的成员,说了未必真是如此,但是连这个“投名状”都不敢说的,却是百分之百不能信任的。
  “胡兄弟,如你所说,天高皇帝远,孙可望本人都奈何不了我陈文,一个礼部出来的堂官,小小的宣诏使者而已,还能翻出天了。”
  “末将愚钝。”口称愚钝,胡来觐却从胡副将到胡兄弟之间的转换听出了其中的涵义,心中的喜悦油然而生,登时便拜倒在陈文面前。
  扶起胡来觐,陈文拿起诏书重新看过,掩饰在那些华丽辞藻背后的龌龊很快就浮现在了他的脑海之中,甚至负责书写诏书的人背后动的什么心思也能揣测一二出来。
  “好一个秀国公,好一个提督南直隶、江西、浙江、福建等处水陆兵马援剿总兵官。军队的势力远远达不到浙江,就在加封上耍这种手段,摆明了是想借此影响我的判断,顺带着挑唆东南明军不和,借郑成功来牵制老子。孙可望,你有种,等老子收复南京之后再去贵州找你算这笔账。”
  心头甚是不快,但是面上却还是那一副风轻云淡,设宴款待了使者,酒食上皆是温州本地的特产,西南地面,便是有官职在身也同样是难得一见,席间更有教坊司的歌姬、舞娘、乐师助兴,可谓是宾主尽欢。
  随后,宣诏使者随陈文、郑泰等人前往衢州府和金华府,将宣诏的事情彻底了了。同时陈、郑二人也在路上进一步将交易细则进行完善,以确保贸易的顺利进行。
  “这东南沿海,便是稚子也知道兄长乃是财神爷下了凡间,价钱可不要杀得太狠,小弟可是很穷的。”
  “辅仁啊,你就占这口舌便宜吧,到时在价钱上我还不得听你指挥。”
  说着,郑泰哈哈一笑,却似乎想起了什么,随即却从怀中掏出了一封书信,递到了陈文的手中。信封上,整整齐齐的写着:辅仁仁兄亲启,愚弟朱成功敬上。
第四十八章
言商
  此间是永历七年十月,郑成功出生于明天启四年,如今也不过只有二十九岁而已。未及而立,在陈文的那个时代,这个年岁还在啃老的都大有人在,可是他在闽粤沿海与满清进行殊死搏杀却已经是第八个年头了,甚至可以说他的整个人生都是在于满清之间的战斗中度过的。
  其实到了南明中后期,几支比较活跃的抗清势力的首领事实上年岁都不是很大。郑成功如今二十九岁,李定国此刻三十三岁,张煌言同样是三十三岁,孙可望比起李定国年齿要稍长一些,也并非很多。陈文毕业后在几家公司干过几年,来到这个时代也已经三年了,比起郑成功稍大一些,虽然大出去的很少,但也勉强可以应得上这仁兄二字了。
  郑成功的信中,皆是对陈文用兵手段的夸赞之辞,对于浙江明军与福建明军之间的贸易合作前景持乐观态度。除此以外,便再不提及其他,无论是海贸,还是联兵作战。
  海贸上,郑成功授予郑泰全权,这是应有之意。可如今的东南战场,清军已经转入守势,陈文自身力量不足,二者若能联手,别的地方不说,就凭靖南藩耿家和那些福建绿营,那八闽之地能支撑半年都是多的。奈何如今陈文独立承担江西和杭州两线压力,没有福建明军配合是绝不可能贸贸然杀入的,而郑成功的来信却只字不提联合作战,甚至连试探都没有,背后所隐含的意味不问自明。
  看过了信,陈文也不动声色,继续与郑泰畅谈商贸的事情。郑泰此来,开启双方的贸易是第一要务,上一次已经谈好的自然也要借着此番进行正式交易。
  “兄长,那批汉军八旗的俘虏,关在牢里时间长了,身子骨可能不如几个月前。不过小弟可以担保,这些人运过去,吃饱喝足再勤加锻炼,用不了多久就能恢复旧观。”
  为防闹事,俘虏不给饭吃都是正常的,即便定下了交易,陈文也不可能让他们吃饱,毕竟那是两千来号的汉军八旗的骁勇之士,发生暴乱对浙江明军可是极为不利的。郑泰对陈文的说法表示了认同,并且表示会用海船将他们运走,送来多少便给多少银子,便是死在了海上也将由福建明军方面来承担损失。
  一个公爵和一个侯爵,简简单单的用交易牲口的口吻把那些汉军八旗俘虏的命运便彻底敲定了,顺带着还有火炮和附赠的炮组。
  普通汉军八旗俘虏,出售给郑成功的一共有两千四百二十三人,每人以五十两银子计算,一共是十二万一千一百五十两银子,这个数字不由得让陈文开始怀疑这时代从非洲到美洲再到欧洲的三角贸易,其利润到底会是一个什么样的规模。然而等算完了火炮的事情,陈文才发现原来制造高科技产品顺带搭售技术人员好像利润率比单纯的出售人员要高得多,也就不再考虑这些无聊事了。
  火炮附赠炮组,规格都是陈文能够制造的口径,他不愿意为旧炮重新训练炮组,也信不过这些汉军八旗,卖给郑成功的价格也很便宜。可是即便如此,却还是达成了高达十一万五千余两的交易额。如果再把那些鸟铳和冷兵器都算上,这一次光是买卖人口和武器这两项在后世百分百吃枪子的大罪就为陈文提供了近四十万两白银!
  三十余万近四十万两银子意味着什么,鲁监国朝廷初立时,浙东抛去属于隆武朝的衢州以外,七个府的地盘,一年的丁银田赋也没有达到这个数字的两倍,不过六十余万两银子而已。
  陈文的占领区如今没有宁绍,却多了个衢州,由于封锁令的存在,商税大减,一年的夏秋两税加一起还没到六十万两,全靠着善后、征虏借款,打马进宝、陈锦的土豪,没收满清官员财产,打击不良士绅以及外来的支援才勉力撑了下来。可是即便如此,在没有台温时两万大军也是极限了。
  陈文的情况属于典型的依靠内陆农业供养军队,军队的规模与田土的多寡成正比。与郑成功那般,一系列福建、广东沿海几乎没有农业、手工业出产的小岛,靠着台湾海峡不到半数的过路费、海贸和扫荡满清占领区来供养大军,可谓是截然不同。
  如今有了出海口,虽说和那位国姓爷愣是在永历十三年时憋出了战辅兵十七万北伐南京比不得,但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盐课和市舶的收入将会让他获取大量的白银,陈文也打算将贸易线路扩张到日本、朝鲜和琉球,以赚取更多的财货。
  假以时日,依靠着军功授田制带来雄厚的农业基础,深入内陆所带来的充足的人力资源补充,再配上海贸和商税,根基却远比郑成功要扎实,力抗几方面重压并非难事不说,更不会出现像南京一战惨败便几乎彻底丧失了大规模收复失地的能力的窘困。
  此番,除了这些违法犯罪的勾当,郑泰还会在浙江收购大量的布匹、丝绸、蚕丝、药材以及特产,抛开陈文已经明确表示过自用尚且不足的粮食外,其他的都将是大宗交易,有的会是官府收购自军户的,也有的将会使商人自行兜售的。唯一让陈文感到有趣的,却是郑泰的收购货品名录中还有大量的金华火腿,购买数量之大,反正陈文是不相信这些都是郑泰拿回去自己吃,或是送人的那么简单。
  由于这个时代没有后世的物流体系,也没有如有线电、无线电、网络之类的传输手段,郑泰的船队驻扎于三盘和海门,陈文下令由官府宣传后,商人有意出售货品和购置货物的便到两处交易,官府也顺势在这里设立提举市舶司衙门,以收取税赋。
  商贸收入是长期的,数量也是巨大的,比起之前更多依靠丁银田赋和非正常手段获取军需而言,将会使浙江明军供养军队的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只是,这本也需要一个过程,长时间的积累,并非一蹴而就,此番能够迅速获利,原因还是在于陈文和郑泰之间早已协议,才会如此。
  人口、武器、布匹、特产等浙江自行生产的货物,对于陈文来说都属于贸易输出,换来的将会是白银,而陈文同样需要福建的海船、军舰和他们通过与欧洲海商进行贸易所获取的书籍和大口径火炮以及机械。
  军舰和海船,郑泰这一次没有带来,因为随他而来的船队都将用来将这些大宗货物运回福建,只有将货物运送完毕后才能送到。倒是书籍和翻译,郑成功倒是已经找好了,并且随船运送了过来。
  “愚兄和大木的堂弟,郑奇,辅仁应该还有印象吧。”
  亲眼见到翻译,陈文先是一愣,他原以为郑成功会找个欧洲人来充当翻译,谁想到竟然会是他的堂弟,实在出乎了他的意料。不过仔细一想,海商本就是这个时代中国接触欧洲的群体。南安石井郑家从隐石公郑绵那时就在跑海,十几代人的积累,到了郑芝龙在世时彻底爆发了出来,而人才却往往会走在更前面。
  比如郑芝龙就精通日语、荷兰语,还会说葡萄牙语,在日本学过剑术、在澳门入过天主教、还给荷兰人当过翻译和通事,先后跟过李旦和颜思齐,以十八芝自立门户,从一个小海盗一步步成长为拥有改写中国历史走向的大军阀,人生经历称得上极具有传奇色彩。若非降清这一污点,没准后世的影视剧还会以其为主角也说不定。
  如今,一个精通多门语言的人才,对于郑家估计也不会是什么太稀罕的事情。只是比起上次,这个年轻人的眉宇间多了份愁苦,却不知道为何。
  ……
  衢州府的府城,这座曾经因连通四省而发展起来的商贾汇聚之地,先是在陈锦的丧心病狂之下大受损失,明军光复此间后曾大力恢复经济,可是谁想刚刚恢复起来,便迎来了四省会剿以及伺候的封锁。
  如今的衢州,商贸往来已经大幅度下降,毕竟明军的地盘只有六个府,而这里又是临近交汇之地的所在。被人为造成了一个贸易的死角,而非通衢之地,商业自然会受到极大的阻碍。
  最近的几个月,衢州的商人们无不在四下奔走,毕竟总不好坐吃山空的,只是大局如斯,他们这些商人也无可奈何,仅仅是靠着经九仙山义军控制的永丰县,那一第三方区域自江西偷运些货品,数量极少,不过是苦熬着,毫无办法。
  “王少东家年纪轻轻,却极重诚信,真乃我辈楷模,老王家后继有人啊。”
  “是啊,是啊,据在下所知,这六府周边,鞑子已经把人都杀光了,还要日日巡防。为信誉二字,王少东家不惧鞑子刀锋,赶来咱衢州报信,真可谓一身是胆啊。”
  “何止是如此,自徽州设法绕道严州,避实就虚,王少东家这分明是智勇双全。”
  “……”
  衢州府城最大的酒楼,宴会上多是龙游商帮的大商贾,但他们却不是此番的主角,甚至最近的连番宴请中也是如此。此间,一众老老少少的大商贾却对着一个年岁不算很大的青年大肆恭维,但此人却并非是明军或是满清那边的高层或是代表,甚至在几个月前都极少有人知道,实乃近期在衢州商圈中的一大异数。
  正在收获着这一连串恭维的青年正是徽州商人王孚,那一日埋了小村中的老少,与那个少年越过了两座山,进入到浙江明军控制的严州府地界,便再没有受到清军的威胁。将那少年送到金华府,看着他投了军,王孚才赶往衢州。
  没有从徽州方向而来,反倒是绕了一大圈,着实将他的那位世叔吓了一跳。可是待与他家有多年贸易往来的中年商人听过了王孚这一路的经历,立刻便将他带到了衢州府城,拖了关系引给衢州府的知府,汇报清军封锁实情,同时更是将他引荐给了本地的大商贾,才有了这些日子的往还。
  信誉,这是古代中国商贾之间最为重视的事情,一个商人坏了信誉,便不会再有其他商贾愿意与之来往,意味着他将在这条路上彻底走绝;可若是信誉广布,为众人所熟知和信赖,那么情况就将彻底逆转过来,若再有些手段和眼光,一个大商贾就会出现。
  王孚运货未成,乃是这东南四省满清的战守策略改变所致,但是只为了将货运不过来这一事情,一批价值不过几百两银子的货品而已,便甘冒奇险前来,在这些商人眼中乃是信誉二字最明白的体现。
  得知了这一切后,王孚的那位世叔便大肆宣传此事,很快王孚就成了衢州府城中的名人,尤其是他得到了衢州镇总兵李瑞鑫的召见,汇报的情况也得到了军队和官府的认可后,本地的商人们更是蜂拥而至,以与其相识为荣。
  事实上,王孚能有如今的名声,与他的这位世叔的运作有着极大的关系。表面上,王孚冒险送信有了视信誉重于性命的好名声,但他的这位世叔原本也不过是个财力中等偏下的坐贾,如今凭着此事以及与王家的关系,很多本地的大商贾也都开始愿意与其合作。毕竟这信誉二字乃是双方的,一方讲诚信,受之者与其早有多年的商贸往来,必然也会是个诚信之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57/4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