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历四年(校对)第26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67/470

  “确实不错。”陈忱点了点头,继而说道:“你们先研究,我去找周主事汇报一下。若是可以,咱们就开始策划剧本。”
  ……
  黄宗羲劫了王江,很快就说服了其人。确切的说,还是黄宗羲的那份气势彻底压倒了王江,使得这个本就不怎么坚定的能吏被迫参与到了黄宗羲的计划之中。
  “想要办成这桩大事,首先便要找来更多的士人参与其间。不过为了保密,最好还是先只去知会那些抗击鞑子意志比较坚定的,聚合他们的力量先把寨子立起来再扩大影响力。”
  黄宗羲原本是打算在士人中广为宣传他的主张,但是仔细想来,尤其是想起了当年的那场六君子翻墙之役,对那些潜在的可能会将此番密谋告知满清官府的败类,还是不得不起了一定的忧心。实际操作上,也只得偏于保守一些。
  “我被软禁在南京多年,你说的那等人物我根本无从接触。”
  “不,我知道有几个人,你肯定能说服他们。”
  “何人?”
  “褚九如、沈调伦还有邹小南。”
  黄宗羲提到的这三个人,皆是他当年一同在大兰山上助王翊成军的同僚,自是分外的熟稔。此刻听到黄宗羲提及,更是不由得眼前一亮。
  “你知道他们现在在哪?”
  “正是。”
  褚九如在褚素先被处死后便脱离了大兰山明军,沈调伦和邹小南则是在四明湖之战中失踪,王江原以为此生再也见不到他们了,谁知道黄宗羲竟然很清楚他们在哪,自然是激动非常。可转念一想,黄宗羲既然知道他们在哪,这些人却始终没有前往金华投奔陈文,别的不说,起码黄宗羲肯定是没有去劝说过。
  “太冲,你提防辅仁也有多年了,是吧?”
  王江有此一问,黄宗羲却也并没有反驳,而是义正言辞地说道:“正是,自完勋的那封书信到我手中,自知道这陈文倾向于阉党我就在提防其人。今时今日,看来我也并没有看错。”
  听到这话,王江不由得叹了口气,原本这只是王翊与陈文之间的一次很平常的交谈,王翊在了解到了赴日乞师的无益之后转而劝说黄宗羲和冯京第这两个支持者,结果这两个家伙都将陈文视作是余煌的同类,阉党的余孽。
  当初若非冯京第因此事被王升那狗贼利用,浙江的抗清大势也不至于迁延至今,而现在黄宗羲出于对陈文丈量田亩的抵制而再度把这套阉党的言论抬了出来,使得他突然对黄宗羲的计划产生了一丝怀疑。
  只不过,王江却也知道,黄宗羲这个人绝不是那么好说服的,有些地方甚至比王翊还要执拗。眼见于此,他也不再提及此事,干脆将话题转了回去。
  “我们现在就是去找他们?”
  王江不提了,黄宗羲也没有继续在这个问题上牵扯下去的兴致。“正是,据我所知,沈调伦逃回家乡后,沈求如就让他避居乡下读书。地方,恰好我也知道,咱们明天就能赶到。”
  “好吧,多年未见,我倒也甚是想念这些老朋友了。”
  第二天下午,黄宗羲与王江如期赶到了沈家在乡下的宅子,沈调伦就避居于此。
  “王主事!”
  “尔序!”
  自那年出征,在大兰山上分别后便再没有见过,能有今日重逢,二人立刻就把臂畅谈了起来,恨不得将这几年的经历说个遍。其间,黄宗羲也把他的计划说与了沈调伦,想不到的是,沈调伦的反应却远比王江要热烈。以至于恍惚间,黄宗羲甚至觉得此事即便他不提,没准哪天沈调伦都会亲手做出来一样。
  ……
  “剧本写得不错嘛。”
  前些天,陈忱将改编四明山殿后战的剧本创作计划说与了周敬亭,立刻就得到了这位上司的高度肯定,并且督促其尽快将剧本做出来,交由陈文审核。
  就这样,陈忱带着几个文工团的编剧熬了几天下来,到了今天总算是把剧本折腾了出来,交给周敬亭初审合格后,便递到了陈文的手中。
  这份熬了几天才熬出来的剧本乃是他的心血之作,得到夸奖,陈忱自然是欣喜非常,只是面上还到这谦逊。岂料,夸奖的话语刚刚说出口,陈文却话锋一转。
  “改编四明山殿后战确实是个不错的注意,但是视角放在我的身上,你们就不觉得少点儿什么吗?”
  “少?还请国公示下。”
  不光是陈忱,就连周敬亭也觉得诧异,甚至联想到了为尊者讳这上面,不过据他的了解,陈文并不是一个会介意这些事情的人物。
  “时代气息呢?”
  “那么,将国公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先讲一遍?”
  “光靠说,缺乏震撼力和代入感。”
  “震撼力?代入感?”陈忱想了想,随即灵光一现。“那么不如我们虚构一个人物,这个人在鞑子占领区被鞑子的苛捐杂税以及那些附逆的劣绅压迫,逃到大兰山下,正巧赶上国公招兵,就加入了南塘营。以他的经历来写这些故事,您觉得如何?”
  “很好。”
  专业人士就是专业人士,陈文知道,这种事情其实在当年的那支只有几百人的南塘营里很是常见。直接以一个老兵为视角倒是可以,可谁也确定不了这个人日后会不会犯下什么过错,导致这个树立起的英雄形象受损。远不如树立起一个虚构的形象,这个形象可以是任何人,最好将其经历稍加丰富一些,便更提高观众的代入感。
  “就这样,把人物的形象丰满起来,最好去找几个当年参过战的老兵了解下其中的细节。”
  “卑职遵命。”得到了肯定,也确定了方向,陈忱登时便干劲十足,但有些事情却还是要提前问清楚:“敢问国公,这戏,叫什么为好?”
  叫什么,这不应该是编剧或是导演的工作吗?
  陈文想了想,大抵是这部戏的原型是他亲自指挥的,所以陈忱不想担太多的责任。当然,也有可能是陈忱想要一个赐名,这在这个时代乃是一种荣誉的象征。
  “那就叫,四明山三百,不,四明山五百勇士!”
  ……
  此时此刻,无论是剧本的命名人陈文,还是主创陈忱,他们都不知道,这部《四明山五百勇士》在后世不仅被搬上了荧幕,甚至几乎每一次的翻拍其制作成本都是当时业内的大手笔,其中就包括了全球首部3D电影,在当时更是众星云集的大制作。
  除此之外,其中有几部,还是陈文的后人作为投资方翻拍的。但是根据投资方的意愿,有一部的剧本中的男一号也从那个南塘营的小兵变成了陈文,为此还遭到了一些史学家和影评人所诟病,不光是违背了陈文的意愿,更是与当时的另一系列电影中的一部雷同,是在浪费观众的观影热情。
  回到此刻,正在《四明山五百勇士》的剧本立项的同时,另一件在后世同样被搬上过银幕的历史却在悄然发生,其地点竟然与这部戏不尽相同。
  永历八年三月初六,前大兰山明军的老营废墟之上,当年在大兰山明军负责主持后勤庶务的前浙江巡抚王江、中营的两个监军文官沈调伦和邹小南与浙东抗清人士黄宗羲、黄宗炎、万斯程、万斯大以及前鲁监国系统明军都督江汉等人重聚于此。而同在此间的,则是近千自绍兴、宁波随他们而来的百姓。
  “数年前,就在这里,前经略直浙军务兵部左侍郎兼左副督御史忠烈公王翊一手打造出了大兰山王师。自那之后,两破上虞、数败虏师,就算是如今横行于金衢严处台温的那支浙江王师也同样出自于当年的大兰山王师的旗下、如今名震天下的秀国公陈文也曾为忠烈公的部将。”
  这段历史,在场的很多人都知道,但是当黄宗羲将浙江明军和陈文说出口,刚刚修复的点兵台下却还是响起了一片的惊诧。
  “今时今日,我等重聚如此,并非是为了凭吊忠臣义士,而是为了重建大兰山王师,将忠烈公的遗志继续发扬下去。众所周知,这条路并不容易,但是我黄宗羲坚信,忠烈公的在天之灵一定会护佑我等!”
第六十章
歧途
  大兰山明军,自创立以来,随几经惨败,但却还是创下了两次攻陷上虞县城、数次击溃进剿清军的佳绩。四明湖一战,随同当时的四明山联军一般几乎全军覆没,但是其成军最短的第六个战兵营南塘营却一步步发展起来,形成了如今铁甲数万,占地六府的浙江明军。
  与此同时,当年的那支大兰山明军也是浙东抗清士人们所组建起的义军中最为成功的一个——全胜时拥兵三千余,八百里四明山地区皆听其号令,更使得“浙东列城为之昼闭”,便是如张煌言、李长祥、冯京第等部义军也尽皆依附于此。声势浩大,且既能够自给自足,又可以做到军纪严整,况且还是士人组建的军队,自然也会维护士人的利益,必然会是士人眼中的完美军队。
  只不过,在为重建这样一支军队而招揽同志之人的过程中,却并不是如黄宗羲想象的那般一帆风顺。
  “太冲,你不觉得你这是多此一举吗?”
  说出这话的正是鄞县的陆宇鼎,黄宗羲此来一是与其相熟,二是陆宇鼎为人仗义疏财,在宁波士人中颇有威望,若有此人襄助,这一次重建大兰山明军的事业便可以招来更多人支持。可是待他将此行的目的,以及之所以会如此的原因与其说明,得到的却是这么一个回答。
  “周明,完勋在世时,大兰山王师军纪森严,从无扰民之事,能够让鞑子官府令不出县城,小吏不敢下乡催科,方圆几百里的士绅大户多愿意资助。可是如今的陈文,军纪依旧森严,但是这个阉党余孽却是在用刀子逼迫士绅,于完勋当年的志向已经踏上了歧路!”
  “歧路?太冲,你的意思是士绅除了优免以外还可以继续偷税漏税,败坏国事?我看是那些不知所谓的败类才算是走上了歧路,辅仁不过是丈量田亩,让他们按照祖制缴纳税赋,没什么不对的。”
  陆家是鄞县的大户人家,乡下有很多地,城里也有很多产业,其家之富在宁波乃是有名的。而据黄宗羲所知,陆家在明末也是如其他士绅一般偷税漏税才积攒起了如此的家当。正因为如此,此间听了陆宇鼎的反问,黄宗羲当时就愣在当场,完全不能理解这是发生了什么,甚至一度以为是自己的耳朵听差了。
  黄宗羲呆立于此,陆宇鼎却如同自言自语一般将话继续说了下去:“这些年下来,我总是在想,朝廷一次次的加派,辽饷、剿饷、练饷,甚至还撤了驿站,把李自成那等混世魔王逼了出来,说到底无非就是没钱。”
  “可是这些年,各地士绅偷税漏税了多少,东南沿海的商税一次次的减免,甚至到了盛产茶叶的浙江一省茶税不过只有几两银子的地步。我们积攒下来的这些家当,大多都是在窃取皇明的根基上的一砖一瓦。朝廷没钱就只能加税,加税无论多少,无关士绅,皆会是百姓受到贪官污吏的盘剥。官逼民反,越加税,贼就越多,贼越多,就更要加税,再加上辽东的鞑子,亡国就成了必然。”
  “等到现在,大明真的几乎要亡了,绝大多数的士绅又为大明做了什么,又有几个殉了国事,几人在为朝廷奔走?太平时恣意妄为,天倾之时却如缩头乌龟一般,是士绅负了大明,而不是大明负了士绅!”
  “换言之,你说辅仁背离了完勋的遗志,可你就那么确地完勋的心中没有如我一般,如辅仁一般的想法?偏居大兰山是一回事,若是完勋能收复宁绍,鞑子必然大举围剿,届时仅仅指望那些墙头草的资助,又能练几个兵?迟早还是要整理税赋的,根本脱不开这个环节。”
  “四年前,辅仁佐完勋,设计以破虏师,若非跻仲执昔年党争之念岂会被王升那狗贼利用,导致大败。现如今,辅仁励精图治,浙东光复在即,你却又拿出了这套谬论。黄太冲,你欲败坏国事,休要与我牵扯。今日之后,无论成败,你这个朋友,我陆宇鼎高攀不起。”
  说罢,陆宇鼎便用裁纸的小刀将衣衫的一角扯去,随手扔在了地上。
  “送客!”
  “我会证明你的想法是错的,周明。”心中默念当时的回答,黄宗羲便继续投入到了重建的工作之中。
  重建大兰山明军,首先要将老营重新修复,另外如训练士卒、开荒屯田、收取税赋之类的事情也要按部就班的展开,等到积攒起一定程度的力量后,才可以进一步去考虑收复失地的事情。
  依靠着这段时间透过各种关系获取到的钱粮,黄宗羲和王江商议后,觉得名不正则言不顺,首先还是要把大兰山的老营修复起来,用以囤积粮饷和训练军队,如有意外状况发生也可以以此作为转换的余地。
  当年清军围剿,田雄曾以此作为行辕,直到临走时放了一把火,将大营焚毁。所幸仅仅是焚毁,地基尚在。就这样,凭借着钱粮和手中的丁壮,修建房屋的工作便在第一时间展开。
  “太冲,你的计划我思前想后考虑过了,先要修复大营,然后屯田、收税,随后才训练士卒,进而收复失地。这要到什么时候才会有所成就,只怕到时候宁绍都让陈文攻占了,难道咱们的新兵还能打得过他的那些百战雄兵?”
  “我没想过要与陈文兵戎相见,我也没有自信到能够击败那些连汉军八旗都不是对手的强兵。但我们必须得有一支军队,唯有如此才能利用大小相制的祖制来对他施加影响,以维护百姓不被武人欺凌。不过你说的很有道理,这样确实有些太慢了,那你的想法?”
  “我觉得,太冲,不如直接趁着初期的势头,还有眼下鞑子对咱们一无所知之时,先把临近的上虞或是余姚拿下来!”
  ……
  大兰山上的老营营寨开始了修复,浙江明军占领区这边的丈量田亩工作也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成效。
  如今掌握在陈文手中的,便是浙江的六个府和江西广信府的玉山县。玉山县如今是两军交锋的战场,暂且搁置。其他的六个府经过了这一个半月的时间,台温严处这四个府的那一片片临近县城的小盆地已经丈量完毕了,开始进入到山区丈量山间的田土;而金衢这两个府位于金衢盆地之上,土地实在不少,哪怕其中有不少已经是军田,早已有了确切的数字,但是整体的丈量工作则还在继续。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67/4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