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历四年(校对)第2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7/470

  “横屿之战后,戚家军夜袭牛田,击溃上万倭寇,斩首六百八十八级,无一人伤亡。随后强攻林墩,在被汉奸出卖的情况下,斩首九百六十级,俘虏二十六人,溺死烧死三千余人,己方阵亡九十人。”
  “三战之后,戚家军名震天下,福建倭寇偃旗息鼓。十月,戚家军返回浙江。十二月,朝廷任命戚少保为分守台、温、福、兴、福宁中路等处副总兵。”
  “戚家军回返浙江后,倭寇气焰复炽,兴化府沦陷,福建震动。嘉靖四十二年二月,戚少保再赴义乌招兵一万人,其中包括吴惟忠的弟弟吴惟贤。四月,戚少保领军抵达福建。五月,福建巡抚谭纶以戚家军为中军,俞大猷为右军,刘显为左军进攻倭寇据点许家村,斩首两千余级,仅阵亡十六人。”
  “此后数年,戚少保与谭纶、俞大猷、刘显、汤克宽等将领配合作战,历经大小五十余战,彻底消灭了侵犯福建、广东的倭寇和勾结倭寇的吴平等部海盗,到隆庆元年东南沿海倭乱平息。”
  讲完了戚继光平定倭寇,陈文长舒了一口气。这个故事是从他第一天打算讲古开始就在准备的,期间又是四处借书,又是苦思冥想,总算是把稿子准备了出来。
  而平海卫之后的很多数据,他自己已经记不清楚了。所幸如许多的数据冲击下,他玩了个春秋笔法,一笔带过,场下的众人也没有要求他详细的讲下去。
  休息了片刻,陈文又开始讲述戚继光北上守御蓟镇的故事。
  “隆庆元年,先前在戚少保考武举会试时来捣乱的俺答数犯边地,而土蛮亦同时入寇,进犯蓟镇,北疆形势开始严峻。十二月,戚少保奉命北上练兵,到京师不久,便上《请兵破虏四事疏》。”
  “隆庆二年二月,戚少保出任神机营副将。不知道大家还记得否。开篇时我曾说过,这个职务戚少保的父亲曾经坐过,也算是子承父业了。”
  “隆庆二年五月,朝廷任命戚少保总理蓟、昌、保练兵事务,节制三镇与总督同。隆庆三年正月,朝廷破例以戚少保总理兼任蓟镇总兵,镇守蓟州、永平、山海关等处。”
  “期间,戚少保屡次上书,修缮长城,并增设三千余个空心敌台,极大的加强了长城的防御能力。”
  “隆庆三年二月,在谭纶和戚少保的要求下,已经升任为蓟州东路副总兵的胡守仁将军奉命带三千义乌兵到蓟州。第二天阅兵,突降大雨,众军尽散,唯三千戚家军立于校场。时暴雨如瀑,戚家军将士站在雨中纹丝未动,北方边军惊骇。”
  “同年,戚家军北上蓟镇兵力增至约一万,到了隆庆六年已至二万。戚继光以这批部队为骨干,编练蓟镇官兵,有效的提高了北方边军的战斗能力。”
  “隆庆二年,朵颜部酋长董狐狸率领三万鞑子入寇,戚少保以车营抵挡,并亲率八千铳骑突袭董狐狸牙帐,全歼朵颜部三万人,俘董狐狸侄子长昂,董狐狸仅以身免,逼得董狐狸扣关请罪。”
  “这里的朵颜部就是成祖皇帝靖难时从宁王那借的朵颜、福余、泰宁三卫骑兵中的那个朵颜卫。”
  陈文一直觉得,明成祖朱棣将北京行都司让给朵颜三卫的行为是他一生中有限的败笔之一,因为北京行都司的失去,蓟镇由内地变成了边墙,北京城也因此暴露了出来。
  他怎么也想不明白,朱棣常年与蒙古人作战,又怎么可能信任朵颜三卫的蒙古人会忠心耿耿的替他和他的子孙守卫边墙的。
  “隆庆五年,蒙古土默特酋长俺答的孙子把汉那吉投降。俺答既想要回孙子,又摄于戚少保威名不敢入寇,于是和议开启,朝廷封俺答为顺义王,开设互市,此后长城内外四十余年无用兵之患,沿边旷土皆得耕种!”
  “万历三年正月,董狐狸的弟弟长秃领铁骑五万入寇,戚少保再次率八千铳骑出塞包抄,全歼五万蒙古鞑子,活捉长秃。而后,朵颜部请罪投降,并且在戚少保在蓟镇的日子里再没有入寇过。”
  “北虏见戚少保坐镇蓟镇不敢招惹,于是转而入寇辽东。万历七年十月,戚少保奉旨援辽。时北虏进攻山海关,戚少保诱敌出战,大败之,追杀百里。万历八年十月,戚少保再度援辽,与辽帅李成梁配合作战,再破北虏。”
  “至万历十年,戚少保守卫蓟镇十六年。加固长城,筑建炖台,整顿屯田,训练军队,制订车、步、骑配合作战的战术,形成墙、台、堑密切联络的防御体系,多次击退北虏,被时人誉为:足称振古之名将,无愧万里之长城。”
  看着场下兴奋的人群,陈文决定把先前制定好的结尾修改一下。
  “万历十年二月,内阁首辅大臣张居正病逝,戚少保受到了朝廷内部清算张居正的影响,被调到广东任总兵官。戚少保调往广东后,先前请降的朵颜部再次入寇蓟镇,朝廷震怒。”
  “万历十三年十一月,兵部给事中张希皋再度弹劾戚少保,戚少保因此遭到罢免,终于万历十六年十二月十二病故于登州。”
  “几十年过去了,有人说戚少保曾经重贿于张居正,也有人说张居正奔父丧时戚少保曾经以军士为其护卫,甚至戚少保的好友王世贞也说他赠送过美姬于张居正。”
  “这些事情到底是不是真的我一点兴趣也无,我只知道戚少保一生驱除倭寇,抗击北虏,解救华夏生民于危难,我只知道他是一位真正的英雄,甚至在他百年之后,他所建立的军队和提拔的将领依旧在捍卫着我大明的尊严。”
  “万历二十年,日本关白丰臣秀吉派出十五万大军侵略朝鲜,并计划在吞并朝鲜后入侵我大明。万历天子在接到朝鲜国王求援后,下旨出动辽东和戚家军等部王师援朝。”
  “万历二十一年正月,王师围攻已经被倭寇占领的朝鲜重镇平壤。吴惟忠将军奉命领戚家军进攻易守难攻的牡丹峰,交战之中,吴将军胸口中弹尤死战不退,为进攻他路的王师做出了强有力的牵制。此役,王师斩首一万五千余级,而负责牵制的吴将军所部就斩首超过两千。”
  “万历二十五年二月,丰臣秀吉不甘失败,又从本土调集十四万大军,再度入侵朝鲜。”
  “万历二十五年十二月,主帅杨镐集中两万三千王师,七千朝鲜兵围攻蔚山。至二十三日,攻入蔚山城,倭寇死伤大半,余部退守岛山。而后,倭寇已五万大军来援,王师转攻为守。”
  “万历二十六年正月初二,倭寇再次派出万余援军,与城内倭寇呈两面夹击之势,主帅杨镐临阵脱逃,王师大败,吴惟忠将军及领河南兵的游击将军茅国器断后,其余王师方能幸免。”
  “万历二十六年十一月,王师攻入岛山,时奉命援朝的陈蚕将军等率领新到的浙军所部到达,倭寇无心恋战,为王师所破,焚溺死者万余。”
  “万历二十七年四月,残余倭寇逃匿海岛,王师奉旨回朝。显皇帝接受百官朝贺,祭告太庙。次月,下平倭诏昭告天下,曰: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至此,万历朝鲜战争终以王师大获全胜为结束。”
  “万历四十六年,建州老奴努尔哈赤叛乱,全辽震动。至天启元年,戚少保之侄戚金将军统领新编练之戚家军援辽,于沈阳浑河之畔与建奴血战,杀伤甚重,终因援军不至而全军覆没,更无一人降虏。”
  见场下众人皆面露激愤之色,陈文高举手臂,大声喊道:“戚少保,壮哉!戚家军,壮哉!”
  “戚少保,壮哉!戚家军,壮哉!”
  “戚少保,壮哉!戚家军,壮哉!”
  “戚少保,壮哉!戚家军,壮哉!”
  “……”
  场下的众人皆学着陈文的模样,挥舞着手臂不停的呼喊着,声振群山!
  而此时,身处人群之中的孙钰却猛然间想起了,那一日陈文和他讲述破军星君故事时最后说出的那段话。
  “本朝立国百年,武曲星君降世,扫荡倭寇鞑虏,并留有战阵兵书传世。只是后世秉政领兵之人,多是贪婪无耻之辈,吃空饷喝兵血以养家丁。是故,星君所留下之战阵兵法再不得用,星君所建立之无敌雄师亦不复见于世。”
  那一刻,恍然大悟的孙钰竟有些痴了。
第三十章
救赎
  夜深了,山呼海啸般振臂高呼的人们直到精疲力竭才依依不舍的散去。
  陈文和孙钰结伴走在返回孙家的路上,二人很有默契的一言不发,直到进了家门,孙钰将他正在装模作样读书的弟弟轰到了北屋,才准备和陈文说些什么。
  陈文一如既往的开始了铺垫工作,这样的顺序对于他而言绝对称得上是驾轻就熟这四个字。从当年刚毕业做促销员开始,他就是如此工作的,因为他相信与其去告诉别人自己的商品如何如何,不如设法让别人自己相信效果会来得更好。
  经过了这些日子的洗脑,陈文相信孙钰应该不会对前往福建太过反感。只不过他还没有铺垫完,孙钰的一句话就彻底打乱了他的思路。
  “陈兄,你昨天和李瑞鑫说的话我都听到了,一字不差。”
  陈文看了看孙钰的神色,不似作伪,这让他不由得舒了口气。根据昨天的经验,李瑞鑫既然都能够被说服,那么和他在一起相处了那么久、并且下了无数工夫的孙钰应该更容易被说服才对。
  或许他已经准备好和自己一起前往福建了也说不定,想到这里陈文不免有些沾沾自喜,他已经做好了聆听孙钰同学表忠心的准备了。
  “今天一早,我已经把这些话汇报给王经略和王副宪了,二位上官对陈兄的才具颇为欣赏。”
  此言一出,陈文如堕冰窖。
  中国古代托了孔老爷子的福在识字率上一向比其他地区要高出很多,甚至工业革命后的英国也一度被中国在识字率上碾压,但是中国古代那巅峰时期不超过百分之三十的识字率和现代动辄百分之九十几的识字率相比,还是和渣渣一般。
  在现代,一个人不认识字的话会被旁人耻笑为文盲,可是在古代,一个人不认识字才是正常事。在这个时代,如果一个人认识字,则会在旁人艳羡的目光中被尊称为秀才。
  正因为如此,从制定上大兰山用情报换取盘缠的计划开始,陈文便知道,如果他不想被几两或是几十两银子打发,或者不想被严刑拷打情报来源的话,那么他所要扮演的角色就必须是个读书人。
  可是事情一向都是两面的。
  在眼下满清占据中国十之八九的时局下,大多数的汉族读书人不是选择了避世隐居,就是选择了去参加满清的科举。像陈文这样依然愿意投效大明的读书人就显得如此的难能可贵。
  陈文觉得,如果换位思考,他是王翊的话,也会试图延揽这样的一个人才,哪怕他这个读书人根本就考不了科举。
  正所谓,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
  陈文相信,王翊和王江都能够称得上君子二字,就连他先前怎么也不肯去见的冯京第,他也不觉得那会是一个卑鄙小人,因为书上记载着他们的事迹就给了他这样的感觉。
  是故,在他触王翊之初,就没有隐瞒他要去福建的心思。说到底,他觉得王翊除了是残明的官员以外,还是个笃信圣人教诲的读书人,从感情上他应该更能够理解陈文所试图表现出来的心态,从而实现其赶在清军围剿前远离险地的计划。
  可是,这一切必须是在陈文没有表现出什么太强的能力的情况下。
  陈文很清楚,如果他本身没有显示出什么能力,以王翊的性格而言应该会看在他的那份情报的面子上,给他一笔盘缠容许他前往福建。可现在经过了孙钰这么一来,王翊和王江肯定会重视他的才能,因为他很清楚他那一夜到底说了些什么。
  在陈文的眼中,他的这种行为就跟一个颇有才华却无甚影响力的年轻人,在抗战时期身处军统局那个座无虚席的会议室里,振臂高呼老子要投那个什么来着的会是一样的下场,Facebook的下场!
  孙钰,你这是害我啊!
  “陈兄,我知道,我这样没有经过你的同意,便将你说给别人话进行上报的行为很是下作。我也知道,以你的才具即便在忠孝伯军中也不难出头,你的那个计划很虽然匪夷所思,但是有你在也一定有机会成功。”
  说到这里,孙钰以着无比诚挚的语气对陈文说道:“即便如此,我还是希望你能留下来。福建已经有忠孝伯那样的英雄了,浙江一向是出好兵的地方,你的才具留在这里难道不比去福建会有更大的作为吗?”
  孙钰的话对陈文没有起到任何作用,他强行压抑着心中恐惧和愤怒,低声问道:“孙兄,你和王经略他们说了多少,请如实回答我。”
  在得知了孙钰对王翊王江二人只提及那个庙算和兵种相克理论的答案后,陈文的怒气便开始逐渐消散。
  虽然对陈文而言,那个聘妻的段子只是用来拉紧距离而编造的谎言,但是孙钰却显然认为此事乃是陈文的隐私,故而没有如实告诉他的两位上官。
  虽然孙钰没有对此作出解释,但是陈文却能够通过彼此的了解而相信他。
  从来到孙家开始,陈文便知道王翊和王江的用意。孙钰每日皆要上值,若说监视,就凭着他的妻子和幼弟,也未免太过儿戏了。所以,他觉得王翊他们一定是希望孙钰能够影响自己。
  而经过了这段时间的相处,孙钰本人的操守和对于大兰山左近的了解逐步加深,也确实改变陈文对王翊亲领的这支浙江明军的印象。
  可是,仅仅改变印象就能够成为足以支持他留下来的理由吗?
  陈文深吸了口气,不容置疑的对孙钰说道:“孙兄,既然如此,我便告诉你我为什么要来大兰山……”
  接着,陈文将清军的入侵计划如实的说给了孙钰,并且毫不隐瞒的告诉了他自己对于吴登科等人的招揽结果以及他对于孙钰的招揽企图。看着孙钰震惊不已的表情,他知道,这等事王翊和王江是不会告诉任何人的,即便是来接触自己的孙钰,亦是如此。
  “从家乡出发时我就已经决定了去福建投军,如果不是途径南京时得到消息,我也不会到大兰山来的。孙兄,和我一起走吧,一个多月后,这里便是人间地狱,留在这里,必死无疑。”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7/4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