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历四年(校对)第28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87/470

  “大帅,鞑子的步兵战阵,似乎是在模仿咱们的长枪阵啊。”
  模仿?
  刚刚得到消息说清军在大批量打造鸟铳和长矛时,陈文就已经觉得有些不太对劲儿。原因无他,只有长兵,没有短兵,这不符合清军的惯用战法,如果仅仅是为了不在明军的长枪阵和鸳鸯阵面前露怯的话,那么反倒是丢了自身的长处。
  最初,陈文也是这么觉得的,但是如今一想,却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我记得,李瑞鑫说鞑子的战阵移动速度极其缓慢,可有此句?”
  听到陈文问话,随军参谋司参谋张恭彦扫了一眼报急文书,立刻便回答道:“确有此句。”
  “我记得,李瑞鑫提到过,两军接触后,鞑子的鸟铳手会弃铳抽刀,蹲下身子凑过来搏斗,可有此话?”
  “确有此句。”
  “我记得,李瑞鑫说,探马打探清楚,说鞑子的鸟铳手和长矛手的比例大概是一半一半?”
  “确实如此。”
  行动缓慢、老鼠战、一比一的火铳长矛比……
  陈文越想就是越是觉得熟悉,似乎在脑海中真的有过这么一个片段,片段中便是这样编制的一支军队在一片陌生的土地上作战。
  思来想去,直到良久之后,他才意识到,这个东西以前他也玩过,不过不是给自家的军队编练,而是用来帮助一支友军提升战斗力!
  “不是模仿咱们,是西班牙方阵!”
  在天台山的时候,陈文曾经帮助俞国望编练过西班牙方阵,不过他教给俞国望的乃是刚刚去掉了瑞士长戟的版本,因为周遭的清军,其骑兵比之俞国望所部皆是有着压倒性优势,没有盾牌的话,骑射对于本就天台山明军本就脆弱的肉搏步兵会造成很大的麻烦。
  可是现在,清军的编制只有长矛手和鸟铳手,再算上一比一的比例,那么只可能是西班牙方阵发展到终极阶段时的样子。至少在他的印象中,只有西班牙方阵和戚继光在北方的步兵营有一比一的火器、肉搏兵种比例,其他的实在没有印象。
  “西班牙方阵?”
  这个阵法的名字,很多参谋都没有听说过,但也并非所有人都是如此,张恭彦就是个例外——他不光是听说过,甚至当年在桂林还亲眼见识过那些澳门来的葡萄牙雇佣兵是如何碾压清军的!
  “这,这可如何是好啊!”
  当年的清军,其势头是如何的猛烈,似乎天下根本没有谁能挡得住清军的兵锋。可是那一战,先是守城,而后出城野战,清军被那一支葡萄牙雇佣兵吊打的场景几乎夜夜浮现在他的脑海中。由此,原本对西学敬而远之的张恭彦才会选择转而为其张目,竭力游说永历朝廷官员。
  这份印象实在太过深刻,虽然这几年在浙江,浙江明军的一系列战术革新使得他看到了希望,但是那一份对泰西方阵威力的敬畏感至今都没有彻底消散,以至于此间听了清军改练了西班牙方阵,心头不由得惶急了起来。
  “伯初……”
  正在地图上根据报告标记位置,以便于更加明了的看清楚当时的攻守态势,那个参谋见了金华保卫战中表现远胜同侪的张恭彦竟然会因为这么一句话就神色有异,不由得便是一愣。
  “你们不知道那阵法的威力!”
  张恭彦亲眼见识过,这事情陈文很清楚,浙江明军中参谋的任务就是根据科学的方法进行推演,为主帅查遗补缺、出谋划策。既然如此……
  “张参谋,给他们讲讲你当年在桂林城头上看到的。”
  “大帅,现在都这时候了!”
  “讲!”
  “卑职遵命。”
  主帅的意志不可违背,陈文既然让他说,想来也绝非无的放矢。眼见于此,张恭彦深吸了口气,继而向周遭的众人说道:“那是永历元年,我在瞿文忠公幕中做事。当时鞑子大军南下,直奔桂林而来。文忠公誓死守卫桂林,我等亦是抱着必死的决心,也正是在鞑子眼看着就要抵达,提督勇士营的庞……”
  南明时的大太监庞天寿乃是明廷与澳门之间的联络人,这支葡萄牙雇佣兵就是他到澳门弄来的,甚至有说法说是庞天寿还曾拜了神甫瞿莎微为师。
  从庞天寿引兵前来协守,先是守城,以火器击退了清军的进攻,而后出城野战,一战将清军击溃,随着张恭彦的记忆娓娓道来,很快在场的众人就有了更为深切的了解。
  那一战的影响,不止是多了他这么一个宣扬西学的儒生,更是导致了永历朝廷的宫廷除了皇帝之外全部入了天主教,包括永历天子的太子朱慈恒,就有康斯坦丁的教名。也就是说,如果朱由榔死了,即位的天子将会是一位天主教皇帝……
  听到这里,陈文不由得摇了摇头,历史上还不只是如此。受洗过后,永历天子还派人通过澳门的关系给罗马教廷投书求援,希望罗马教廷组织起一支大军来协助他抗击满清。只不过,这场十七世纪的“十字军东征”却并没有成行,罗马教廷磨磨蹭蹭了十年才派出信使,表示爱莫能助,而等信使赶回中国时,永历已经被吴三桂勒死了。
  张恭彦是一时没有想起来,还是羞于启齿,这些陈文并不清楚,但是看到一众参谋或多或少的流露出了些许凝重之色,他却知道,他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现在开始,对玉琅溪一战作复盘。”
  听到陈文的命令,众人连忙收敛了心神,根据李瑞鑫的报告在地图和沙盘上复盘那一战敌我双方的具体布置和结果。
  “这里是鞑子经标前镇前后左右四营布阵的玉琅溪北岸,而这里则是我军义乌营和玉山营布阵的冰溪镇南……”
  地形、阵型都不复杂,可谓是显而易见。
  交战之初,李瑞鑫利用清军无法在这半年的时间换装更具威力的火器的劣势,依靠着鲁密铳对鸟铳的射程优势,以及定装药包、颗粒化火药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在交战之初很是占了些便宜,对清军造成了一定量的杀伤。
  但是一旦进入到肉搏战阶段,长枪阵中,长牌手面对数量和频率过多的进攻,就显得力不能及,面对老鼠战就长牌又显得过于笨重,吃了不小的亏;而鸳鸯阵这边,狼筅手和长牌手则只能死死的抵御着清军的突刺,很是被动,若非鸳鸯阵的长短兵配合还能起到碾压老鼠战中那些无甲且无盾牌的客串短刀手,估计下场比长枪阵还要惨。
  总而言之,接战前,明军占了很大的便宜,清军的远程武器几乎没有对明军造成任何杀伤,但是进入到肉搏战阶段,向来是以此闻名的浙江明军反倒是吃了亏。最后双方的杀伤基本相当,清军转入守势,而明军也无力再战,各自收兵了事,没有能够分出胜负。
  通过在地图和沙盘上的复盘,使得陈文和他麾下的参谋们更加直观的看到了那一战的态势。而接下来的推演,众参谋们更是各抒己见,唯有陈文坐在边上一言不发。
  良久之后,众人还是没有想出一个切实有效的破敌之法,尤其是在如今摆明了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如何靠着这一万多的战兵在战场上击溃两三倍于己的大军,而且还是在肉搏战中表现出了不逊于明军能力的清军,确实是个不小的难题。
  不救,是不可能的,这个道理洪承畴和陈文之间彼此心照不宣。是故,到了第二天,大军照原计划启程赶往常山县,打算在路上再仔细想清楚该当如何处置。
  策马出了衢州府城,大队的明军已经在路上,他们列着整齐的队列,脚步划一的向着远处的浮桥走去。看着那些肩上扛着各式武器以着饱满的热情滚滚向西的将士们,这场面,陈文见过不知道多少次,可是这一次却让他在恍惚间想到了什么。
  “用兵之道,无非是扬长避短,避实就虚。我明白了,原来是这么回事。”
第八十二章
用兵之道(上)
  自常山江溯流而上,陈文带着南塘、神塘二营很快就抵达常山县,派出探马向玉山县方向进行探查的同时,等候了数日,后续的大军也尽数抵达。
  所幸的是,根据探马回报,清军或是认定了胜券在握,或许是不想在攻城战中损耗太多战力,对于玉山县只是围而不打,由着辅兵挖掘壕沟、修筑简易的工事,反倒是对明军所在的东北方向关注极大。
  “洪承畴在等着我过去送死呢。”
  既然洪承畴也没有急着攻城,陈文反倒是安下了心,大军在常山县停留了两日才启程出发,向玉山县缓缓而行。
  常山县到玉山县之间要渡过一条金沙溪,这条溪流出了北部的山区后是自北向南,上游要向东转一个弯,但大体的走向不变。直到流经距玉山县城一两里的区域才转而西南,不过等她过了玉山县,就改叫做信江,一路汇入到江西腹地的鄱阳湖。
  陈文想要抵达玉山县,当着清军的面在距离县城不远处渡过金沙溪显然是不现实,只能在金沙溪上游渡江。
  只不过,金沙溪上游于玉山县一侧,正是清军的覆盖区域,而自围城伊始至今,清军却也没有闲着。
  玉山县北部,清军大肆驱赶百姓,将金沙溪靠近玉山县一侧直至山区的沿途村镇尽数焚毁,意在防止其为即将到来的明军所利用。为了给明军造成更大的麻烦,清军甚至组织百姓拆毁了金沙溪上的一切桥梁,但却并没有严防死守,反倒是留守在玉山县城下的大营以待明军赶到。
  大营中,来袭的清军正在进行着最后的休整。探马将所见所闻回报,洪承畴也大致估算到了陈文的兵力,一万出头的战兵,比起清军来说实在相去甚远。不过,他也没有丝毫的轻视,不光是这几日对玉山县围而不打以防损失战力,更是在定下的出战序列中给了明军极大的重视。
  “此战,经标前镇、江西提标和九江镇标继续围困玉山县。另外四镇,随老夫迎战逆贼陈文。”
  经标前镇于数日前曾与明军大战,损兵不少,难堪力战,自然要留下来继续围困玉山县城,以监视并防止两支明军合流。而其他部队,虽说同样编练西班牙方阵,但是毕竟亲疏有别,经标五镇乃是洪承畴的直属部下,而刘光弼和杨捷的人马则还要受江南江西总督和江西巡抚节制,大功即将到手,自然还是要照顾这些他自北方调来的老部下。
  况且,刘光弼和杨捷都曾惨败于陈文之手,明刀明枪的对上了难免先怯上三分。而张勇等人,则皆是他当年剿灭流寇时的老部下,信重方面也难免有所差异。
  这里面的猫腻,众将无不心知肚明。奈何洪承畴其人狠辣非常,刘光弼和杨捷自然也不敢如何,而且洪承畴此前也曾知会过,待击破了浙江明军主力,后续还要攻略浙东八府,自然也是有要倚重他们的地方,功劳、劫掠的财货子女的好处当然也是少不了的。
  上一番的交锋,清军已经提高了不少的信心,虽说没能战而胜之,但是至少没有像此前的几年那般,以多打少都打不赢。现在同等的兵力,能打平手,对于他们如此规模的大军来说接下来的胜算就会更大,自然是信心倍增。
  大战在即,身在前线的洪承畴在进行了军议后就回到大帐去休息,为决战积蓄更多的精力。毕竟,他也是六十岁的高龄了,再有几个月过了生日就六十有一了,而上一次像现在这般身临前线,还是十几年前的事情。
  只不过,躺在了床上,洪承畴一时间却无法进入梦乡。上一次亲临前线指挥作战,还是当年的松锦之战,他率领着明朝九边精锐与当时的后金赌国运。而十几年后的今天,改奉了满清的他又是率领着一支如今最为强悍的绿营前来与浙江明军会战,为的也同样是二者之间的国运。
  这份似曾相识的感觉让他有些彷徨,但是年岁大了,经验丰富的他自然也知道该是收敛心神,好好休息的时候,于是他便放空了脑子,很快就进入到了梦想之中。
  然而,洪承畴睡下没多久,就听到帐外有争执的动静。爬起身来,将亲兵唤进来,才知道原来是有军情送到。
  “贻误军情,把这厮,拉出去砍了。”
  此言一出,身边的亲兵连忙拖着那个唯恐会吵到他的亲兵去执行死刑。而他则将战战兢兢已极的探马唤了进来,叫他如实将所见所闻说来。
  “禀告经略老大人,小人等奉命于金沙溪畔监视贼寇动静。半个时辰前,看到对岸的贼寇开始渡河,是故赶忙回来禀报。”
  大晚上渡河?
  洪承畴不由得没有一皱,原本按照他的经验,明军怎么也是要转天天亮后开始搭建浮桥,依次渡河,大军最快也得折腾几个时辰。到那时,明军兵疲将乏,清军的胜算自然是进一步提升。
  奈何这却是明军的最优解,不光是白天渡河速度更快,也不容易遭到清军袭击。更重要的是,能够在晚上休息一夜,对于士卒的精力而言,也远比精神紧张的折腾一晚上,到了第二天还要面对清军来得更好。
  可是现在,明军反其道而行之,这个时辰了,尽数渡过金沙溪,怎么也要到天亮。这十来里地,突袭清军时间根本不够,根本就不应该如此啊。
  “赏。”
  发下了赏赐,洪承畴又三令五申的告诫的探马,明军的动向,事无巨细,须得尽数回禀。又传令给各部,暗哨、巡营须得严加关注周遭动向,以防明军突袭。有此,他才暂且安下心神,回到床上睡觉。
  然而,一个时辰后,探马却又跑了回来,告诉洪承畴明军的渡河速度飞快。不过一个时辰而已,不光是将浮桥搭好,更是运过来了大批的军士,开始在金沙溪对岸搭建简易的营寨。
  “可看清楚了他们是怎么渡河的吗?”
  尽数游过来,那是绝不可能的,不光是是否会游泳那么简单,游泳消耗的体能、甲胄和很多诸如弓箭、火铳之类的武器也不能浸水,唯一的可能就是搭建浮桥。可是明军的速度实在有些太快了,与他对于渡河速度的认知竟截然不同。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87/4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