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历四年(校对)第39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99/470

  五月十二,孙可望经过了一个多月的跋涉,总算是赶到了贵州与湖广的边界,接下来的道路便可以利用到河流作为部分运力,从而稍微轻装简行的赶往辰州。
  奈何,辰州现在赶过去也是援救不得了,一个月的时间,陈文早已攻陷了辰州府,大军甚至已经在辰州南部的沅州一带集结,正等着孙可望这个对手赶来。
  陈文打出的旗号是勤王讨逆,讨的自然是孙可望这个逆。不过在他们看来,其实就是来抢地盘的,甚至还很有可能将他们的未尽之事做下去,而陈文也确实有这个实力。
  当然,即便不提这些有的没的,孙可望平白无故的丢了湖广南部,两军已然交兵那就不可能再有什么和平可言。更何况,迁延日久,云南那边的李定国和刘文秀是个什么心思也还很不好说,所以还是要尽可能快的与这支兵力不过只有他们三分之一的江浙明军进行决战,只要解决掉了这支江浙明军的主力,未来还是大有可为的。
  修整了数日,秦藩大军便大举东进。此时此刻,江浙明军在沅州已经驻扎了些时日,可谓是养精蓄锐已久,秦藩大军所到之处,更有无数的骑兵窥伺,甚至就连战场也都是陈文计算好的。
  江浙明军在战略上以快打慢,依靠着超越时代的行军速度更是抢占了先机,孙可望劳师动众的前往云南,而后又匆匆忙忙的赶回来,军士的疲乏也并非是这几日的时间就能够全部缓过来的。不过,众将一致对外,军心上也是有利的,更何况他也并非没有杀手锏。
  随着大军的不断推进,江浙明军的骑兵不断的向东压缩,直到距离沅州州城向西二十余里处下寨,连营三十六座之多。至于之所以选在这里,乃是因为江浙明军的主力正在沅州州城。
  沅州州城,正在潕水的自西北向东南与自西南向东北的拐角处,兼有自北向东西两个方向的护城河存在,地利上对守军是颇为有利的。这座城池是北宋新党宰相魏国公章惇镇压辰州、沅州骚乱时的手笔,为镇压叛乱而建,自然是坚固非常。后来历朝,更是多有修缮和加高、加固,到了乾隆六年时甚至已经达到了周长5000多米、高10米、厚5米,修炮眼736个的规模。
  孙可望很清楚,陈文选择在此处安营扎寨,正是因为这座有着“滇黔门户、全楚咽喉”之称的所在乃是连通贵州和湖广两地的大门。抢先一步占据此间,孙可望就会如同被人掐着咽喉,继而在窒息中慢慢死亡。
  “陈文那厮狡诈多智,凶猛异常,他带来的那几个部将也都是有名有姓的宿将,就连八旗军都屡败于其手。这次对于咱们秦王府乃是生死攸关的一战,所幸陈文托大,只带了四万多战兵就敢到咱们的地头上与咱们决战,这次定叫他死无葬身之地!”
  孙可望竭尽全力的想要振奋士气,这一战也确实如他所言的那般生死攸关,毕竟以着他现在的处境,正是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的时候,一旦有个行差踏错,想要借着追究他此前软禁天子、谋划篡位来上位的家伙绝不会在少数。
  至于由此带来的连锁反应,无论是李定国、刘文秀,还是永历、夔东众将,亦或是他的这些部将,到时候他都已经完蛋了,就更顾不上其他的了。
  “国主所言甚是,此乃前所未有的强敌,更当竭尽全力才是。”
  白文选大声附和,他本人对内犯是有抵触情绪的,但是与江浙明军交战却是毫无心理压力。而孙可望此番也是以他为中军主将,负责调控全军。
  有了白文选起了这个头,众将也是纷纷出言附和。不比内犯,没有忠君思想掣肘,“西营”出身的秦藩大军上下都是卯足了劲儿来与江浙明军这支“捞过界”的“官军”来决一雌雄,看看到底是哪家更为强大。
  “众将如此,孤心中甚慰。既然如此,那就分派任务。明日出游骑继续试探陈文的虚实,不出意外的话,后天一早出兵与其决战。届时,白文选主中军、马进忠负责左翼、冯双礼负责右翼,孤亲领驾前军作为尔等后盾。另外,武大定、张胜,你二人选七千铁骑绕道后路,夺取沅州州城!”
  “末将等谨遵国主号令!”
  沅州州城现在是陈文的大营所在,粮草皆屯集于此,两军决战,陈文自然是要越过潕水的,届时后路大营被夺,军心必受影响,秦藩大军的胜算便会再上一层。
  孙可望算得清楚,更在于盘踞多年的他们对此间地理环境的了解程度远胜于初来乍到的江浙明军的自信心。
  第二天,秦藩大军的骑兵四出,与江浙明军在潕水西岸展开了大范围的骑战。秦藩兵力雄厚,称得上是倾国之兵而来,骑兵的数量实在不少,比之江浙明军的骑兵乃是有着数量上的绝对优势的。
  然而,经过了与满洲、蒙古、汉军八旗以及那些精于骑射的北方绿营的常年征战,骑兵战斗力的提升速度虽说是比不上步兵,但却也早已今非昔比。潕水西岸,明明是江浙明军的骑兵数量要少得多,但却始终在压着秦藩的骑兵打。
  “看来岔路口带来的损失不轻啊。”
  潕水东岸的沅州州城里,陈文站在一处小楼上拿着望远镜遥望远处的战场。他记得,从前西营的骑兵在各路流寇中也算是出挑的,虽说时间长了,生老病死,再加上伤残和战损,但也总会有新生力量的加入。可是现在,这骑兵的单兵素质,看上去好像几年前的江浙明军那样,无论是个人武艺、骑术,还是骑兵之间的配合,都显得颇为生疏和僵硬,看上去有些像是心理素质上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所致。
  “大帅所言甚是,看来四年前的伤口到现在还没有彻底愈合如初啊。”
  岔路口之战发生在永历七年,至今已有四年的光景了。这期间,李定国倒是在两广地区大战小战的很是打过一些,但是秦藩除了那次对柳州的不成功的突袭外,大战就只打过一次常德,还是以失败告终。兵力上甚至比此前还要更多一些,但是新兵却无法与西营老兵和那些改编的明军老兵相比,战斗力体现到了骑兵上面,下降是不可避免的。
  相较之下,江浙明军这几年从没有停止过与清军的作战,南方绿营、北方绿营、汉军八旗、蒙古八旗、乃至是满洲八旗,从来没有停止过,光是满洲八旗就交锋过三次,长期与战斗力强劲的对手作战,而且还能屡屡取胜,再加上操典的存在使得更为合理的训练能够普及化。此消彼长之下,自然是要比如今的秦藩骑兵更为善战了。
  “骑兵如斯,那咱们便无需在此处继续看下去了。让前面的斥候查探清楚些,关键还是要看看孙可望还有没有什么新鲜玩意儿才是正经的。”
第四十九章
卷平岗(中)
  战法一事,有明一朝,内地大体相同,最多也就是毛葫芦兵、少林僧兵之流显得有些另类。便是到了南明,明清两军在战法上也是如此,直到出了陈文这个有些不太喜欢随大流儿的家伙……
  但是在西南的那几个省,因为环境的迥异却孕育出了更多不同于内地的战法。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四川石柱土司的白杆兵,这支山地步兵在明清战争中屡立功勋,乃是天下闻名的强兵,多次为明廷征调到辽东和内地的战场去对抗后金和流寇。
  西营在崇祯朝是作乱于内地,但是到了南明时已然进入到西南,尤其是张献忠死后,他的四个义子更是带兵杀进了云南。可以说,现在的这支西营,其实际上是起于云南的一支以着西南战法为主的军事集团,李定国如此,孙可望亦是如此。
  既然双方都不是按着常规来的,战前的试探就成了必然,孙可望在试探陈文,陈文又何尝不是在试探孙可望。
  “杀!”
  一刀劈下,一个秦藩的骑兵未来得及招架就被斩落马下。连杀两人,左近已经没了秦藩的骑兵,王行知长舒了口气,看了一眼刚刚被砍到的臂甲,似乎也仅仅是受力处的甲叶有些凹陷,刚刚那一下子胳膊也没觉得受力太重,说到底还是这甲叶确实够厚。
  身为余姚师直属骑兵队的一个斥候队长,他并非是哪路军队的夜不收出身,不过他的父亲当年倒是东江镇的夜不收,他的本事倒都是跟他父亲学来的。不过这夜不收也没当太长的年头,几年之后随着毛文龙的死,东江镇的混乱日复一日,他们一帮乡亲便夺了船逃到了山东,后来在运河上讨生活,直到陈文收复了运河最南端的杭州才赶来投军。
  此刻,连杀了这两个骑兵,武艺是一回事,此前在福建、广东也上过阵,心理上受到的波动较小。当然,更重要的还是甲坚兵利,厚实甲叶的半身甲,配上水力锻锤敲出来的腰刀,胯下的蒙古马肩高虽然差强人意,但是比起那两个秦藩骑兵骑的滇马却还是多少沾了些便宜。
  战场上瞬息万变,王行知扫视了一番左近,他那一队的斥候大多解决了掉了纠缠上来的对手,其中的一个还抓了个舌头,此刻正将那个被打晕了的那个秦藩军官拽上马。
  斥候在战场上,轻骑狗斗,通过杀伤来打击对手的士气是副业,真正的主业则是作为大军的眼睛,探明对手的虚实才是第一要务。
  眼见于此,王行知打了个手势,他那队的斥候分出大半去护送那个舌头返回,而他则带着另外的几个人脱离了战场,绕过了这片区域后尽可能的去探查一些更为靠后的营寨。
  骑兵飞奔而去,风驰电掣中却也总有人注意到他们的意图,继而追了上去。边打边看,好容易解决掉一批人马,却又有更多的骑兵杀来。王行知知道他们这是太过于深入了,便掏出了望远镜,赶在此刻的空档向远处的营寨望去。
  所幸的是,此番也算是让他赶着了,望远镜中正有一硕大无匹的物体在缓缓移动,被他瞧了一个正着。
  “撤!”
  观察到了一些情报,就要尽快的撤回去将情报送还,否则若是把命丢在了此间,那看到的再多对大军也是没有用的。
  自孙可望的大营到潕水之间的这二十余里地的区域,两军的骑兵奋力搏杀,尽可能的打探到一些能够对接下来的决战有用的情报。陈文这边有几支骑队深入了一些,靠着望远镜也看到了一些东西,而孙可望那边,陈文不知道其到底观察到了些什么,不过隔着这条潕水,能看到的也是寥寥无几。
  孙可望两线作战,缓兵的云南方面会不会趁他杀向此间时在背后捅他一刀,孙可望觉着如果是他的话肯定是会这么做的,所以对尽快与陈文决战是颇为焦急的。
  奈何,第二天一早,此间就下起了小雨,陈文那边靠着笠盔和火门盖倒是还能保证一定程度上的火器开火率,但是孙可望的火器不光是费劲,弓箭手更是不可能在这等天气里出战,只得等到了雨停后在第三天才组织起大军进攻。
  临近正午,秦藩骑兵四处,大军随后缓缓出营,向着沅州州城的方向杀来。既然此间是陈文的屯粮重地,自也没有让孙可望渡过潕水将其围困的可能,随着斥候将秦藩大军倾巢而来的消息送回,江浙明军也以着最快的速度越过了潕水,开始按照此前制定的关于秦藩大军主动来攻时的计划与其逐步靠近。
  骑兵的交锋随着两支大军的距离越来越近而愈加的激烈起来,很快,两支大军便实现了接触,大军开始披甲列阵,为真正的决战做准备。
  此间地域,南北皆是山区,东面是潕水,西面也并非皆是坦途,但是对于双方而言,这却是最佳的会战地点。
  战场上,讨逆和勤王的旗帜不断逼近,双方接近到一定距离便开始披甲列阵。这是应有之义,不过这一次,陈文却并不打算继续依仗射程优势来逼迫对手发起进攻,而后再通过防守反击的方法来击败对手。
  “进攻吧,没必要跟孙可望这样的废物浪费时间。”
  帅旗前压,各部纷纷以将旗做出了回应。中军的豫章师、左翼的四明师、右翼的余姚师在回应过后,整个战阵也开始缓缓的向西面的秦藩大军前进。
  江浙明军刚刚完成披甲就向他们发动总攻,这份急切着实让孙可望以及他的亲信们感到无法理喻。然则,江浙明军出招,孙可望也只能接着,不过他与陈文不同,比起防守反击,他的军队的兵种配置反倒更适合展开对攻,看看到底谁的矛更为锋利一些。
  两军迫不及待的向对手发起进攻,江浙明军这边是一如既往的纵阵,各队之间间隔着距离,既是攻击,那么也需在接战之前变换阵型。不过对于江浙明军的那等训练强度,这却并非是什么难事。反倒是秦藩那边,因兵力雄厚而导致了阵型厚重的战阵却始终是密密麻麻的,尤其是那些战象的存在更是使得步兵的战阵更为拥挤了起来。
  “果然是战象啊,就知道孙可望这厮会把这宝贝拿出来的。”
  说着,陈文冷冷一笑,随即倒是想起了什么有趣的事情,那份冰冷也很快就散了。
  “记得当年在大兰山上,赵迁那厮还问过本王战象的腿有多粗。那厮大抵是嫌坑人陷马什么的不过瘾,想要玩把大的,可惜这次却忘了把他带来,真是可惜了。”
  陈文面露轻松地说道,身边的卫队长陈富贵倒是依旧紧绷着那张大脸,目不斜视的看向远方。连个茬儿都没接,仿佛是陈文在自言自语。不过他也知道,制度如斯,陈富贵的任务是保护他的安全,自然要全身心的投入到观察敌情上面。聊天,还是免了。
  这边说着话,双方的火炮也开始了对射。不过,炮击的频率很低,陈文无需亲眼所见也能从己方由辅兵推动着前进的那些火炮联想到孙可望的火炮大抵也是跟着战阵前进。
  然而,这个想法很快就被他抛诸脑后。至于原因,那就是孙可望有一个不得不减少火炮使用的必要存在。
  大军步步逼近,陈文透过望远镜很快就注意到秦藩大军的移动速度开始减慢,但是减慢的却不是整个军队,阵中的那些高大的战象的速度却并没有丝毫减缓,其位置也越来越靠近战阵的前方。
  孙可望带了多少战象出来,陈文并不知道,这一时间更没办法确认下来,但是数量不在少数却是真的。此时此刻,几十头战象逐渐从战阵之中脱颖而出。至于接下来即将发生的事情,根本不做他想!
  以战象冲击战阵,这是惯用的战法,这等庞然大物以每小时三十千米的速度冲击,兼之其皮糙肉厚,便是长枪丛林也很难将其拦下。自古而今,击败战象的办法不是没有,最常见也最有效的便是火攻,其次诸如标枪投掷、攻击象鼻、长矛围攻、床子弩攒射等手段比比皆是,至于什么南北朝时宗悫以假狮子破真战象之类的办法也不是没有。
  然则,江浙明军此前并没有面对过这等庞然大物,严重缺乏这方面的经验。军中也没有床子弩、长柄大刀、标枪之类的武器,更别说是什么假狮子了。为今之计,也只有以最擅长的方式来应对这种破坏力极强的兵种了。
  双方间距已进入三百米,江浙明军率先止步,跟在阵中的火炮纷纷被辅兵们推上阵前。火炮装填之际,后面的纵阵也开始变换阵型,整个战阵从一个个独立的战兵队很快就变幻成了一个个以哨为单位的空心方阵。
  双方的距离越来越近,江浙明军的装填和变阵以着极快的速度完成的同时,战象也已然越众而出。
  两军之间的骑兵交锋在这一瞬间开始出现逆转,江浙明军的战马虽然比之秦藩大军的滇马要占据优势,但是随着战象的前出,江浙明军的战马无不受到了影响,轻则焦躁不安,重则不听号令,甚至还有干脆就软在地上的。
  是气味,还是干脆就仅仅是对如此庞然大物所必然产生的恐惧,这些陈文不太清楚,但是一旦发现了这一点,无需等待命令,战场上的骑兵们纷纷向战阵的方向撤返。
  孙可望在秦王的大旗下听着前方的战报,对于这份结果也算是早有预料。形势依旧如其预期的那般,这本就是一个良好的开始,而他更是在岔路口一战后痛定思痛,决心与陈文决一死战,决不退缩,因为此时此刻,他已经没有了任何退路,就算是降清也同样需要跨越湖广、四川的大片明军占领区,根本就是已经站在了悬崖的边缘,退一步就是万劫不复!
  战象前出过后,步兵的战阵在经过了一阵整队之后也迅速恢复了正常速度,与战象间隔一小段距离以防战象被远程攻击的骚扰和杀伤下转而失去控制,给后队的战阵造成不必要的杀伤。
  战象上的驭手、弓箭手和长矛手,战象侧后的护卫步兵俱已做好了准备,随着距离的拉近,后方的鼓声敲响,驭手便驱使着战象向着江浙明军的长枪丛林冲去。护卫的步兵紧随在战象侧后,这个距离对步兵来说并不是冲锋的最佳距离,但是战象需要足够的距离加速,他们作为护卫也只能随着战象进发。
  战象如锋矢般向着江浙明军的战阵冲来,前方的炮群指挥在确定了进入最佳射击距离后便是一声令下,各个炮组便按照将旗的指挥,瞄准着眼前的战象点燃了引信。
  一声声轰鸣,炮声响起,硝烟弥漫,前装炮和佛郎机炮分别开火。将近四个师的兵力,两百余门火炮以师为单位依次开火,仅仅是转瞬间就将装填好的炮弹倾泻而出。
  炮弹斜拉拉的轰击而来,战象在如冰雹般砸落的炮火中加速奔跑。左闪右避,驭手已经无法在控制战象的行进方向,完完全全的是出于本能冲锋。
  炮弹轰击,绝大多数的都只能作为战象冲锋的陪衬,激起的灰尘、土块能够迷了驭手、士卒的眼睛,能够打伤这些战象配套的步兵,但却也无法对皮糙肉厚的战象产生任何威胁。然而,一旦是被炮弹切切实实的击中,这等冷兵器时代最强的破阵兵种,具装甲骑的究极加强版,面对炮弹却依旧是比一张纸也强上不了多少。
  被击中的战象的哀鸣声传来,战场中央,一头战象倒在地上,这头战象被炮弹直接打断了一条前腿,鲜血喷涌而出。凄惨的哀鸣之中,背上的驭手、弓箭手们早已被甩出了老远,倒在地上昏迷不醒。倒是那些紧随其后的护卫们,却是一个个的脸上写满不了惊慌和不知所措。
  不远处,另一头战象比起这一头要好运许多。就在刚刚的一瞬间,一枚炮弹落下,直接砸中了战象的头顶,脑浆喷溅之中,战象直接扑到在地,倒也免了那份不知何时才会结束的痛楚。唯有那些驭手、弓箭手们,其命运却一如前者那般,在地上摔了个七荤八素,甚至是直接被摔死在地上。
  战象高速移动,能够被击中的往往只是极少数,更多的战象在炮击中虽然显得颇为慌乱,但是在驭手们拼死了勒紧缰绳的情况下,也下意识的在继续向着江浙明军的战阵冲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99/4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