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历四年(校对)第46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61/470

  更重要的是,刘成是江浙明军出来的,对于陈文和陈文麾下的核心将领以及江浙明军的规律有着远胜于他们的了解,此间面对如此局面,自然也更要刘成的谏言方能释疑。
  “额驸以为,现今当如何破局?”
  顺治此言一出,大帐中的亲贵重臣们无不停下了争执,将目光投诸于刘成的身上。与顺治所想无异,他们也同样意识到了刘成的这一“长处”,纷纷寄希望于其人能够支持己方的战略。
  听到顺治此问,刘成转过身,行了一礼,便回答道:“回皇上的话,奴才以为,各位亲贵所言,皆有道理。”
  这等模棱两可的说辞,并非是刘成惯常的那般。不过没让众人等候多久,甚至还没让一些人反应过来,接下来的那句“但是”就从刘成的口中蹦了出来。
  “但是,朝廷势弱,如今又被浙匪实现战略包抄,总要两相其害取其轻,方可摆脱如今困境。”
  说罢,刘成将顺治以及这一众亲贵请到了沙盘前,拿起了指挥棒便向他们讲解了起来:“众所周知,浙匪大军北上,光是战兵就不下十五万之众。如今咱们也看了明白,其人分兵三路,河南和辽东俱是偏师,其作用无非是进取中原之地和包抄朝廷后路,真正的主力从来都是陈逆亲率的这支中路军。”
  众人的视线跟着指挥棒来到淮北,随后又跟着声音的主人继续延伸向北:“两路偏师,乃是为主力进军以辅翼的,暂且可以不提。陈逆亲率大军扫荡淮北,而后杀入山东,但是在进入山东之后,其行军速度远逊于在淮北地界的时候。”
  “究其原因,浙匪对山东地面的渗透不及前者是其一,绿营并非一味地闻风而降,浙匪哪怕不需要攻城,也起码要出动足够的军队到目标出走上一遭方可拿下城池。再加上朝廷从漠南各部调来的骑兵,他们始终在对浙匪进行袭扰,亦是降低了其推进速度的主要原因。”
  刘成所言,俱是事实。清廷从漠南蒙古各部招募和调遣了大批骑兵,就在直隶的南部和山东北部游弋,对山东的西部和北部以及河南东北部都构成了不小的威胁。
  袭扰县城、屠戮乡间、攻击运河纤夫、甚至是突袭小股军队,蒙古骑兵在平原地带行进如风,对于骑兵数量较少的江浙明军来说必然会牵扯到不小的精力。但是平原虽是平原,山东地界的河流却从未少过,江浙明军的推进速度下降的同时却并没有因此而停下脚步,反倒是更加积极的收取山东府县,将控制线一步步的向北推进。
  “浙匪初入山东之时,仅仅是拿下了兖州中部的府城和济宁州就停下了北上的脚步,转而向东收取青州、登州和莱州三府。其用意显然是依仗水师拥有绝对优势来制造腹地。接下来,浙匪在进攻济南府的同时也在向东平州进发,现在看来自是要划运河和大清河为界来扩大占领区。”
  “这些地方,由于河流的存在,蒙古骑兵渗透的力度会大幅度下降。刚刚得到的消息,浙匪已经有计划的沿着东昌府、临清州、武县、德州一路推进,他们已经打通了运河,驱逐了运河以东的官军。接下来的日子,陈逆自可以沿着运河推进,蒙古人能够给予的骚扰会越来越低,形势对朝廷也会越来越不妙。”
  这些想法,正是刘成刚刚按照沙盘推演出来的。陈文进入山东之后,又玩起了步步推进的老节奏,如今活动在山东的清军骑兵已经基本上都被驱逐到运河以西,甚至就连一些运河以西的县城也已经落入江浙明军手中。现在陈文大可以沿着运河推进,安全、便捷,一如当年的朱元璋那般。
  江浙明军集团的总体实力占优,这样蚕食下去,先撑不下去的永远只会是清廷。尤其是现在,陈文攻占了山东大部,截断了辽南与山东之间进入渤海的航道,更是展开了对辽南的攻势以及袭取了山海关重地,辽东和南北高丽的交通断绝,清廷已经得不到这两处以及淮北、山东和河南的供给,双方的实力差距只会越来越大,直到清廷吃光了库存。那时候,新军的战斗力也会大幅度下滑,他们就更没了翻盘的可能。
  “现在,浙匪夺取山海关,表面上是想要截断朝廷退回辽东的安全通道,其实际上则是陈文在逼着朝廷南下决战,借此来进一步缩短补给线。”
  这话说出口,在场的权贵们登时便是一愣,但是没等刘成揭开谜底,如鳌拜这样军事经验丰富的重臣,亦或是对于清廷和蒙古各部关系有着一定了解的亲贵们便很快就明白了刘成所指。
  现如今,漠西蒙古远在天边,漠北蒙古与清廷貌合神离,漠南蒙古各部倒是因为姻亲和积威的关系还在全力协助清廷,但若是山海关失陷,辽东的大片土地为江浙明军收取的消息传扬开来,清廷只怕用不了多久就会被漠南蒙古各部视作为死人。到了那时,蒙古八旗或许还不至于立刻分崩离析,可清廷招来的那些蒙古人只怕登时就会化作鸟兽散了。
  “据奴才所知,陈文性子坚韧不假,但也并非是那等智计卓绝之辈。但是他建立了用众智,靠着合理推演来指挥作战的参谋司,即便是诸葛在世只怕也未必能比一群参谋推演出来的结果更加有效。他摆明了已经算计到了这一步,而且很清楚,靠着实力的差距他就可以逼着朝廷这么做,而这对朝廷来说也才是真正的最优解,没有之一!”
  听到这里,看着沙盘上的那一面面象征着军队部署的小旗,联想起清廷的库存,以及那些蒙古人的嘴脸,在场的亲贵,甚至包括顺治也无不是额头冒汗,仿佛是身处于三伏天一般。
  死死的盯着指挥棒所指的区域,片刻之后,富绶才试探性的问了一句:“那山海关的浙匪怎么办?”
  提到此处,刘成叹了口气,继而解释道:“山海关的浙匪首领是蔡国公安有福,麾下余姚师是正儿八经的老牌部队,连带着下面的各营头都是陈逆攻入江西之前就组建的。安有福其人,曾在奴才的麾下作战。奴才深知其人性子,乃是陈逆的死忠。说其来降是不要想了,其实就算能说服他也没用,陈逆的监军官、军法官都不是吃素的,更别说余姚师的军法官林忠孝与安有福以前在大兰山时就有过节,现在就算是冰释前嫌只怕也未必能尿进一个壶里面。”
  江浙明军的秘闻,刘成是如数家珍,以前听来不过是当做奇闻而已,可是现在听起来,却没有一个亲贵重臣不觉得,这才是真正关键的情报,刘成对于清廷的重要性在他们心中也是陡然而起,这个御营幕僚长更是实至名归、人尽其用。
  “不过,倒也不必担心,安有福不是个好脾气,但是对陈逆的命令一向是坚决执行。依着陈逆的性子,山海关的偏师其作用是截断辽西走廊和震动漠南蒙古各部,是不会在新军背后突袭京城的。更何况,山海关与京城之间相隔不下六百里,就凭一个一万多人的余姚师是绝不会孤军深入的。要知道,新军五部,拥兵八万之众,光是骑兵加一起就是余姚师的两倍多,陈逆和安逆都不是傻子。”
  说到此间,亲贵们突然意识到了他们的强大,但是余姚师不来是一回事,他们也不可能去重夺山海关。不说夺得回来与否,若是真的回师山海关,江浙明军沿着运河北上,先夺天津卫的机械制造总局,再屠京城的八旗家眷,清廷又何苦准备那么长的时间,早几年直接带着家眷跑回奴儿干都司,没准现在已经适应了辽东老林子里的野人生活了呢。
  经过了刘成的分析,他们很快就意识到了唯有南下决战这一条路可走。被人牵着鼻子走,怎么都是不舒服的,尤其是在战略层次,奈何陈强清弱的局面早成,实力更强的一方总有着更多的手段来占据更大的主动权,清廷也只能见招拆招而已。
  既然如此,清廷也没有继续犹豫,必须赶在山海关沦陷的消息传开之前与江浙明军决战,只得沿着运河全师南下。
  天津卫顺着运河南下,先过静海县,再过青县,等到大军抵达沧州的时候,已是五天之后。这里距离天津卫城有两百里之遥,距离京城更是有五百里地之远。新军在此修整一番,便准备继续南下。只是没等他们动身,山东那边的消息传来,说是北伐军的主力已经越过了德州,先锋更是已经在刘成的老丈人当年发动兵变的吴桥以北,正在奔着新军的方向而来。
第一百三十二章
逆转未来(二)
  短短的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北伐军的战略意图展开,清廷的实际控制区不仅被大量的鲸吞蚕食,更是被一刀分作了两段,再难呼应。
  对此,清廷选择了唯一的出路,新军在天津卫集结后便大军南下,如今更是已经抵达沧州地界。
  清廷做出此等决断,诚如刘成分析的那般,正是陈文计划之中的事情。对此,陈文相信当他的战略布局展开,清廷立刻就会意识到只有南下决战才是破局唯一的可能。
  这一点,即便没有刘成在,清廷之中也并非没有老于兵事之人。不过有了刘成,清廷的反应速度应该会更快一些——并非刘成的才智远胜清廷的那些亲贵重臣,只因为刘成对于江浙明军和陈文更加了解,知己知彼,比照其他清廷重臣而言这就是莫大的优势。
  根据刘成叛逃后军情司以及后来的监察司的报告,陈文相信,刘成在新兵训练营充当训练官期间,没少学习相关的军事知识,甚至组建参谋司才开始的测绘、沙盘和地图推演等军事技能,他也能窥伺到一些皮毛。
  更重要的是,原本刘成在大兰山时就是队长一级的军官,到了天台山和初入金华府期间,其人更是陈文着重培养过的那批军官中的一个,从他那里学到过不少的东西。这些年,军情司北京站送回的关于刘成的情报中,也印证了这一点。
  这个敌人,就如同是他的学生一般,只是这个学生有着更大的野心,或许不光是陈文,就连清廷也很有可能会是这份野心的绊脚石,只要有合适的机会便会将其搬开,乃至是碾碎。
  “想要改变历史,就要做好被偏离了轨道的历史车轮碾成齑粉的心理准备。只可惜,到了今天的这个份上,我,就是大势所趋!”
  接到清军抵达沧州后便停下了脚步的军情,陈文没有犹豫,挥动中路军主力继续沿着运河向北推进。
  大军通过德州,接下来便是吴桥县。这里地属直隶河间府景州,素以杂技闻名,于甲申殉国的崇祯朝东阁大学士范景文便是吴桥人,曾在笔记中记录下了明末时吴桥杂技的盛况。不过,此间于明末,更有名的还是一群辽东军人在此发动了一场兵变,明廷试图通过学习西方军事技术来强军的梦想也在这场兵变和朝中党争以及主事之人的愚蠢之下化作泡影。
  吴桥县处于运河初入河间府的南端,与最北端的天津卫相隔不下四百里之遥。不过到了此时,清廷的新军已在正处于二者之间的沧州,北伐军无需推进那么远的距离,只要走上一半就可以与清廷决一雌雄,无疑的也缩短了补给线的长度。
  过了吴桥县,先经东光县,后至南皮县,北伐军的骑兵虽然处于劣势,但是清廷的新军始终坐镇沧州以待北伐军,单纯以骑兵很难阻止北伐军推进,仅仅是减缓了些许行进速度而已。不过四天的光景,大军就已经越过了南皮县,与清廷新军对峙于沧州城南。
  清廷早先一步进驻沧州,左近的百姓不是被拉了夫子,就是逃到了他处,周遭早已是一片人烟罕至。北伐军抵达,根据情报汇总而成的参谋作业也开始进行,这是决战前夜的最后一轮参谋作业,所有人都提起了万分的精神,唯恐会漏掉什么有用的东西。
  “根据探马汇报,鞑子新军五部全军出动,其中武卫右军的总统变更为领侍卫内大臣遏必隆,其他与此前得到的情报没有任何变化。另外,还有数支骑兵抵达,从装束和武器上看,应该是漠南的蒙古鞑子。两厢加在一起。”
  新军的编制是依照古斯塔夫方阵的要求组建而成,步兵一万零八百人,骑兵则是为求发挥清廷骑兵数量的优势,分为五营,每营千骑。再算上炮兵、军官以及其他人员,加在一起就有不下一万六千之众。
  清廷此番,已是倾其全力,五支新军加上几支漠南蒙古骑兵,大军不下九万之众,其中光是骑兵就有三万四千,其实力确实不容小觑。
  “鞑子号称百万之师,水分不小,不过光说骑兵,这一人双马,乃至是一人三马的阔气劲儿,要是加在一起,水分倒是还能缩下去不少。”
  清军的骑兵数量,于江浙明军而言始终是难以比拟的,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背靠蒙古大草原,便是汉地的传统养马地也都在清廷手中,比之依靠缴获和购买组建骑兵部队的江浙明军来说,确实是最大的一份优势所在。
  “等灭了鞑子,收复了北方和辽东,咱们的战马数量也会得到提升的。”
  对于胜利,江浙明军可谓是信心十足,多年来的披荆斩棘,从寄居于天台山一隅,到如今光复大半天下,也还没到十年的时间。大军连战连捷,清廷的甘陕绿营和八旗军都曾是手下败将,现在实力更胜从前,若是说现在对胜利与否还会有疑虑的话,那才叫奇怪。
  召集了众将,陈文示意随军参谋司的张恭彦将参谋作业的结论以及初步的计划用沙盘讲解与众将:“根据情报显示,鞑子驻扎沧州已有数日,新军始终维持运河到沧县一带的战线。按照推演,那里很可能就是鞑子设定的战场所在。”
  沧县既是古沧州治所的所在地,乃是到了明朝才迁到了现在的长芦镇。那里在沧州城东南,而沧州以西便是京杭大运河的南运河段,新军维系这么一大段的战线,其目的便是堵截江浙明军北上的通路。
  北伐是江浙明军的此战的目的,京城便是其中最重要的目标,新军的任务则是拦截和击溃,到了这个战略层面之上,随着三路北伐的战略布局展开,双方的战略意图都是摆在明面上的了。
  “鞑子兵力展开,但是等到决战的时候,势必将会收缩一部分,因为鞑子的总兵力没有王师来得更多,战线展开,光靠骑兵是不够的。”
  指挥棒划过了运河到沧县的这一条直线,张恭彦没有再多说这方面的事情,便讲起了参谋司的推演结果:“鞑子新军五部,根据情报显示,最强的还是由那支老新军组建改建而成的禁卫军,他们是鞑子的杀手锏,不是作为全军的预备队,就将会以破阵的锋矢出现,其中后者的可能性超过八成以上。不过,禁卫军的位置应该不会在临近运河的西线。”
  临近运河,由于可以用于骑兵展开和游斗的地域更小,地利上更利于防守。清廷骑兵数量占优,既然要以禁卫军作为锋矢,就更要以没有地利阻碍的平原地带为前进阵地。这个道理,甚至不光是对骑兵数量占优的一方,对于江浙明军来说也是同样,此前的几年里陈文也曾依照过这等地利环境进行过作战部队的布置。
  “另外的四部新军,根据军情司北京站的报告以及参谋司的分析结果,拱卫军、武卫中军和武卫左军的训练进度最为合理,火器训练的时间也是最长的。至于武卫右军,同样不可小觑。这支军队的队列训练时间最长,火器训练的时间受到武器装备的影响存在,算是最少的,只有另外三只新军的一半而已。但是这支军队自移镇天津以来,在乡间杀过不少人,士卒很多都是见过血的,这个比例是比那三支新军是明显占优的。”
  武卫右军,在场的所有军官都知道,那是叛将刘成曾经领过的那支新军,从在京城训练,到移镇天津卫,再到打着扫荡抗清义军的名义屠戮乡间,都是刘成的手笔。虽然这支新军的待遇是最差的,但是有了刘成的存在,总还是被高看一眼,哪怕现在武卫右军的总统已经不是刘成了也同样不能否认掉其人造成的影响。
  当初清廷在江南数次大败,有丰富战斗经验的八旗老兵损失甚众。这些年,清廷从湖广调回,从辽东抽调,但是既要维持那么大规模的新军,又要确保老兵的比例,实在是一个不可完成的任务。现在的新军之中,除了禁卫军以外,其他的四支新军有原本的包衣,有现在高丽八旗,都有着不少没有见过血的新兵。而对于士卒来说,杀过人、见过血与否,对心理上是不容忽视的。
  “武卫右军很可能会是这四支新军中第二强的一支,但是鞑子未必会看得到。原因嘛,很简单。鞑子瞧不起刘成,连带着也会对武卫右军的实力有所忽视。况且,武卫右军的士卒杀过人的更多是一回事,可终究不是在战场上杀的,上了阵会是什么样子,谁都很难保证。所以这支军队是最有可能列阵于靠近运河一线的。”
  作战,总要扬长避短,这里面涉及到武将的一向基本素质,便是预判。现在的江浙明军,预判是要学习,但也是更为科学的学习方法,再加上专门负责谋划的参谋司存在,很多东西就会在一项又一项的数据之下看得更加明白。
  “鞑子的另外三支新军,战斗力差距不会很大。我司根据监国殿下的意志和情报汇总,制定计划如下。”
  “我军以豫章师、大兰师、永嘉师三部坐镇中军,三师指挥分领各部,豫章师总统吴登科总领中军指挥;以金华师、四明师两部坐镇右翼,金华师总统尹钺总领右翼指挥;以青年近卫师坐镇左翼,青年近卫师指挥马信总领左翼指挥。丹阳师及老年近卫师作为预备队,由监国殿下亲领。”
  陈文此番北伐,老一代的师一级单位尽数出征,其中闽中师和庐陵师扫荡河南战场,余姚师奔袭山海关,江都师坐镇山东的同时蚕食直隶南部的大名、广平等府。原本的占领区则全部由地方驻军配合襄阳师、江陵师、长沙师等七个新建的师一级单位镇守。
  这样一来,陈文在沧州一线的主力达到了六个老一代的师一级单位和两个新组建的师一级单位,总兵力达到了九万三千之众,除了骑兵数量依旧处于劣势以外,总体上比之清军要多出一些。
  不过,老一代的师一级单位和新组建的师一级单位的战法不同,战阵宽度亦是不同,青年近卫师坐镇的左翼虽然只有右翼一半的兵马,但是战阵宽度却不差多少,牺牲的无非是纵深而已。
  随即参谋司根据陈文的意志和情报制定计划,众将问询,亦是一一解答。待到军议结束,众将对于各自的任务有了一个准备,便回到营中,一级级的安排下去,以待明日决战。
  与其他各师不同,青年近卫师独自坐镇左翼,虽说是临近运河,更利防守,但是压力同样不小。
  马信回营,召见局一级的军官传达命令,每一营的作战任务细化开来,各营只要负责好本部的任务即可。同样的道理,待到传达结束,各营的营官亦是回到驻地,向麾下各局的局总细化任务。
  青年近卫师的大营之中,丁俊杰他们那一队人马没有值夜任务,用过了晚饭早已在帐中休息。只不过,明日即将决战,众人或是兴奋,或是忧心,除了在成军时脱掉了代理二字的队长黄成铭已然是鼾声大作以外,无不是辗转反侧,说什么也说不着觉。
  熄灯时分已过,按例,睡不着的也不能说话。这是条例,到了战时亦是军法,江浙明军军法森严是闻名于世的,他们或多或少都是识得字的,比之那些普通士卒就更是清楚。
  大战在即,这一路上的所见所闻一如走马灯般在脑海中浮现。衣不掩体、食不果腹的穷苦百姓,他们不惜卖儿卖女,为的不过是活下去罢了。当大军北上,以工代赈在执掌了府县权柄的江浙明军集团的文官们的操持下,那些百姓也大多得到了活下去的途径。
  可是,运河沿岸的那些府县,例如号称是“繁华压两京,富庶甲齐郡”和“天下第一码头”的临清州之流,那些清军入关前还繁花似锦,人口皆在百万计的运河名城,现在一个个的却已然破落得没了样子,以至于在丁俊杰看来,她们甚至还不如偏僻于浙东山区的永康县城来得繁华,至少在那里,不至是遍地的狼藉和满城的乞丐,让人看了只觉得破败二字,联想不到一星半点儿与美好挂钩的词汇。
  相较之下,扬州已经收复三载,人口也在逐步恢复,比起临清州这样的城市,已是不幸中的万幸。可是满清对那座城市造成的破坏,却也绝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够恢复如初的。
  破坏永远比建设来得容易,他们此番随军北伐,正是要为了那些枉死者复仇,为幸存下来的人们争取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而这一切,就要用清廷的血来书就。
  耳畔是黄成铭的鼾声,脑海中回忆着这一切,渐渐的,帐内的鼾声越来越多,想是随着夜深人静,越来越多的袍泽进入梦乡。没过一会儿,丁俊杰也幡然入睡,帐内再没了辗转反侧的动静,黄成铭睁开眼睛,扫视了一番,才长舒了口气,换了个姿势,继续睡下。
  这一夜,与此前的几个晚上一般,清军出动探马进行袭扰,江浙明军亦是对此作出必要的应对,双方谁也没能达到目的,但也没有吃上什么亏。到了第二天一早,大军按照平日里的时辰用过早饭,便踏着晨露出营,向着彼此心照不宣的战场而去。
  大军展开,步步推进,探马在中间地带上搏杀、撕斗,竭尽全力的将对手的情况看在眼中,更是竭尽全力的在拦截中将情报送回到主帅的军前。
  北伐军的骑兵数量不占优,不过随着大军的不断推进,临战的情报也愈加的多了起来。新军布阵,一如参谋司计算的那般,武卫右军坐镇临近运河的右翼,禁卫军镇守平原地带的左翼,厚重的中军则交给了武卫中军和武卫左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61/4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