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历四年(校对)第9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6/470

  清军已退,精疲力竭的李锡贡坐倒在地,手捂腹部的伤口,大口大口的喘着粗气。
  “还能撑下去吗?”
  听到了张名扬关切的话语,李锡贡立刻点了点头,只是再没有什么力气继续说些什么了。
  此刻,整个舟山城中喊杀声已经极少了,尽皆是清军的狂笑和百姓的怒骂。张名扬和李锡贡手下还有最后的几百人,可几乎都是些民夫,利用此地的地形坚守尚可以支撑片刻,若是冲杀出去,只怕刹那间就会被清军杀光。
  杀不出城,也无法击退清军,守在此地,不过是再无他法的无奈之举,若是能换上几个清军,也算是值了。能够坚持到此刻的无不是报着此等信念,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为必将死于清军屠杀的亲人们尽最后的一份力。
  很快,又一队清军杀入了这片狭窄的街区,张名振和李锡贡等人招呼着义勇们,拿起兵器准备冲上去做最后的搏杀。可是就在这时,李锡贡却目瞪口呆的站在那里,就连捂在腹部的伤口上的右手也滑了下来。
  “李将军,你这是怎么了?”
  李锡贡咽了口唾沫,看着眼前那一队结阵前进的清军,脸上写满了不可置信。
  “竟然是鸳鸯阵,这怎么可能,难道就连陈大帅也降了鞑子了吗?!”
  ……
  是夜,舟山城已被彻底攻陷,鲁监国朝留守于此的官吏或降、或死、或杀,就连最后的那一拨抵抗者也被重建的提标左营一部消灭,至于城内的百姓则交给了那些杀进城中的清军,想来这些儿郎们能够不虚此行。
  到了第二天上午,试图回援的明军发现城破,便不再向清军发起进攻,而是在片刻后选择了引领舰队南下,陈锦也派出了清军前去追赶,希望能够有所收获。
  此刻已经入夜,城外清军的大营中,庆功的酒宴还在进行。到处是饮酒吃肉的清军,他们在席间放浪形骸,就连那些军官也不再管束,因为他们此刻正在忙着夸耀武功,奉迎上官,毕竟再严苛的军官也不会在庆功宴扫士卒的兴,那可是活该挨冷枪的事情。
  陈锦的大帐中,处于浙江清军金字塔最上层的一批武将正在与浙闽总督陈锦商讨着此战的议功之事。
  看着众人与陈锦议功,金砺只是坐在席间笑而不语。此战,他是主帅,清军之中又以八旗军为重,功劳这东西他和他的部下们肯定能够分到最大的一份,否则就连陈锦这个汉军正蓝旗的旗人也不会同意的,所以他也没有必要出去得罪人。
  下午的时候,身在台州的金华总兵马进宝终于还是姗姗来迟的传来了消息,围困临海县城的天台山明军已经被彻底击溃,俞国望身死,陈文仅以身免。
  当时金砺面无表情的看完那份报告,心中却满是冷笑。此战马进宝的任务乃是作为围攻舟山的南线清军总统,谁知道这个白痴竟然被那两股明军托在了台州这么久,直到舟山被攻陷了才将这两支明军击溃,看来这个招财进宝的散财童子又要大出血了,否则陈锦、萧启元等人怎能容他?
  议功还在继续,此战之中,其实各部的功劳都差不太多,侥幸的俘虏阮进,取得了横水洋那一战的胜利,虽然不可能那么写在报功的奏疏上,但是功劳势必会均分一下。
  攻城之事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倒是破城之后,最后一股反抗的明军击溃了清军数次围攻,结果却是重建的提标左营一部将其干净利落的消灭了,让众将大跌眼镜。
  不过嘛,舟山的战事已经彻底结束了,剩下的就是追杀监国鲁王和明军残部,以及回杭州享受这些劫掠的事情了。当然,福建传来的消息还是让他感到不容乐观,但是浙江应该已经再没有成建制的明军了,明年出兵助剿不就完了,不是吗?
  身为平南将军,又有着固山额真的职衔,金砺很清楚陈锦的想法应该与他不会有太大的差别。不过杭州驻防八旗今年已经调动过了,明年肯定也是由绿营兵援闽,毕竟汉八旗的将士也是大清皇帝的奴才,这些他们的同类损伤过多了皇帝也不会高兴的。
  正在金砺思量着福建的战事之时,一个清军的信使在陈锦的亲兵队长的带领下走了进来,一下子跪倒在地上,将文书交给了那个亲兵队长,转呈给陈锦。
  看过书信,陈锦在愣了片刻后不由得勃然大怒,一下子把书信拍在了桌子之上,直吓得那些清军将领胆战心惊,坐立不安。
  陈锦已然坐下运气,金砺站起身来,将书信打开,三行并做两行的一扫而过,亦是愣在了当场。
  “顺治八年八月,大兰贼陈文领七千贼寇攻入东阳县境内,旬月间数以十万众从贼……”
  “……”
  “……许都、尹灿之乱复现于今,金华府告急!”
  只是落款却并非金华知府或是当地驻军将领的名讳,写的却是金华府推官李之芳。
第二十六章
向西
  当浙江清军集中了几乎全部的机动兵力围攻舟山之时,福建的郑成功率部杀入位于厦门以西的漳州府。
  永历五年五月二十五,郑成功率军进入了漳州府海澄县的磁灶,第二日,清军漳州总兵王邦俊率一千骑兵、两千步兵抵达磁灶附近,与明军对峙。郑成功料定清军必然骄纵轻敌,是故决定在磁灶伏击清军。
  清军不疑有诈,全师攻入磁灶社内,为郑成功团团包围。虽然清军凭借着骑兵的优势奋力突围,但是郑成功也拿出了他早已准备好的杀手锏——藤甲兵。
  郑成功军中的藤甲兵以三人为一组,一人执藤牌掩护,一人砍马,一人砍人。在明军猛烈的攻击之下,清军溃不成军,王邦俊率领败军落荒而逃,明军取得了磁灶之战的胜利。
  永历五年,郑成功在取得磁灶大捷之后,于七月剿灭了投靠清军的海盗陈春,并于九月挥师漳州。面对郑成功大兵压境,福建清军派副将陈尚智率军驰援漳州,会合王邦俊所部与明军在钱山一带对峙。
  九月二十五,清军率先发动进攻,明军以戎旗镇王秀奇、援剿左镇林胜并苏茂等一举歼灭了清军前锋,随后亲丁镇、前冲镇、援剿右镇各部杀出。清军横尸遍野,王邦俊、陈尚智狼狈逃窜,逃回漳州城,是为钱山大捷。
  永历五年十一月,随着郑成功在漳州连战连捷,福建清军被迫派遣福建提督杨名高率数千骑兵与步兵南下,增援漳州清军。由于清军南援漳州,必定要经过泉州,于是郑成功准备在泉州地界阻截清军。
  郑成功率领所部渡过海峡,在小盈岭一带安营驻扎。杨名高令清军兵分三路,向小盈岭发起进攻,同时派一支清军由鸿渐山迂回到郑军后侧,企图合围明军。
  郑成功亲自指挥明军奋勇杀敌,清军力战不敌,溃不成军,杨名高更是纵马而逃。负责包抄的那路清军,一开始进展顺利,明军中冲镇、游兵营皆不能敌,赖奇兵镇奋力厮杀,勉强稳住阵线。后甘辉率领亲丁镇赶到,与各镇奋力厮杀,清军全线溃败。明军合兵一处,追击至马厝巷而回,史称小盈岭大捷。
  而就在郑成功于福建战场上连战连捷之时,位于金华府东阳县的山区中,一支全部由壮丁组成足足六七百人的队伍正行进其间。在步行领队的那个为首之人的带领下,这些汉子操着南腔北调的口音放歌前行。
  我们都是神射手;
  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
  我们都是飞行军;
  哪怕那山高水又深。
  在那浓密的树林里;
  到处都安排同志们的宿营地;
  在那高高的山岗上;
  有我们无数的好兄弟。
  没有吃,没有穿;
  自有那敌人送上前;
  没有枪,没有炮;
  敌人给我们造。
  我们生长在这里;
  每一寸土地都是我们自己的;
  无论谁要强占去;
  我们就和他拼到底。
  ……
  这支队伍的为首之人正是陈文,而此刻他带领着麾下的这支先遣部队高唱的便是后世著名抗日歌曲《游击队之歌》。当然,作为无耻的文抄公,陈文在将这首歌拿出来的同时,也掩耳盗铃的将名字变更为《大兰山王师之歌》,也算是对那些战死的袍泽们的一种缅怀吧。
  这首《游击队之歌》节奏轻快,满怀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于大明在当下危如累卵的状况之下,大兰山明军的官吏将士们却依旧在为了恢复九州而努力来说很是应景。
  甚至包括同志那个曾经被陈文认为不是很契合时代的词汇也被王江和孙钰等人称赞过,毕竟这同志二字在当下还是志同道合之人的意思,很是符合大兰山明军的精神,尤其是王江和王翊起兵时那份共同的志向。
  陈文将这首在后世脍炙人口的革命歌曲拿出来后,不仅南塘营的将士们喜欢,就连老营的官吏们无事时也会唱上几句,只有王江碍于巡抚的身份不方便在麾下的官吏面前放声。只不过,陈文却很清楚,在私底下其实王江也很喜欢这首歌,工作之余偶尔也会哼上两句。
  此次自天台山上的临时老营誓师出发后,陈文每天都会带领着这支先遣部队高唱着这首歌行进,从眼下看来,效果倒是好得出乎意料。
  陈文很清楚的记得,去年自大兰山向新昌撤退的路上,明军在掩护百姓撤退的情况下,每天的行进速度也不过是在十里左右浮动。
  此番出兵金华府,除了南塘营的第一局全军出击外,中军的骑兵队、火器队、工兵队、炮兵队、军医队皆有部分随行,而王江也派出了老营的部分官吏在孙钰的管束下预备在攻占东阳县城后以便对其进行统治。
  虽然实际人数尚不足七百人,但是一应的军需物资却也绝不在少数。可是即便如此,从天台山出发到现在,始终行进在山路之上,这支先遣部队的行进速度也始终保持在二十五里左右,如果是行进在平原地形的话,行军速度应该还会更快。
  回想着后世在网络上看到过的那段关于人类的行军速度直接受作战意志决定的理论,陈文暗叹“现代人诚不欺我”。
  南塘营此前在四明山南部两战两捷,而此番行军又是以收复失地为目标,士气本就很高。一路上陈文始终以身作则坚持和士卒们一同步行,再加上这支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歌曲所编织的氛围下,这支先遣部队在士气方面就已经达到了这个时代的军队几乎不可能企及的高度。而这一切也同时感染着那些同行的老营官吏,使得行军速度异常的快。
  此次出征,陈文的目的旨在收复金华府,并以此为根据地与清军继续周旋下去。
  有道是金角银边烂肚皮,围棋如此,商铺的选址如此,守御地方亦是如此。若是以这样来看的话,金华府绝非是一个适宜的根据地,此前不久的许都、尹灿不也没有在金华站住脚跟吗?
  而且在围攻天台县前的一次密谈中,俞国望也表示过对于这个计划的反对。虽然他反对的理由还是立足于牵制南线清军,在舟山击溃清军后协助其收复失地,以及如果舟山失守的话,有陈文和他互相配合的话,在台州应该足以为鲁监国开辟一块新的根据地。而一旦陈文出兵金华,那么舟山胜负与否,都将无能为力。
  只不过,一方面陈文对于他教授给俞国望的西班牙方阵用来牵制那几千南线清军的任务感觉问题不是很大,另一方面由于此前在四明山的遭遇,他对于和天台山明军各部,以及如果与清军换地盘后需要和舟山明军配合作战的问题抱有极大的不信任感。
  于是乎,陈文便在那一次与俞国望大吵了一天一夜。而本来被俞国望寄予厚望的王江在表现出了对于陈文的战略眼光很是信任的状态后,也迫使着俞国望放弃了继续劝说陈文打算,那个此前便制定好的围攻天台县的计划才得以按照原订计划执行。
  陈文之所以会选择金华,除去他麾下的这支军队的定位有一定的关系外,其实更重要的还是透过历史的迷雾,他所看到的清军在围攻舟山的这几个月之中对于浙江防务所造成的影响。
  此次清军为了围攻舟山,将原驻地于杭州的杭州驻防八旗、提督标营调往定海出征舟山,并且抽调了巡抚标营协防宁波,以防止明军偷袭宁波切断出征清军的后路;与此同时,原驻于衢州府的浙闽总督标营也奉命前往定海;再加上金华总兵马进宝被任命为南线总统后,金华镇标营以及处州、衢州、严州的绿营也抽调了不少,前往台州。如此一来,整个浙江,清军再无任何可以用来机动的部队。
  而且这里面其实还存在着一个更大的问题,那就是此刻的浙江,清军在杭州、金华和衢州的兵力严重不足,甚至到了守御府县城池都到了捉襟见肘的地步。
  假设,如果有一支战力强悍的明军突然杀入的话,这三个府的清军根本无力应对。那么,对于陈文而言,剩下的就是三选一的选择题了。
  如果论影响力的话,自然应该选择进攻杭州。杭州乃是浙江的省会,影响力也是最大的,再者其富庶程度在浙江也是数一数二的,收复此地对于浙江的抗清大局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且以着此地的财富,养活一支近万人的大军应该不是什么问题。
  可事情皆是两面的,有利必然有弊,杭州的影响力超群,而且经济发达,再加上这里是杭州驻防八旗、提督标营和巡抚标营的驻地,其家眷皆在此地。陈文如果进攻这里,势必会遭到回援清军的疯狂反扑,对于只有千余人的他是完全无法承受的。
  退而求其次的话,那便是衢州。衢州地处南直隶、江西、福建三省与浙江的交汇之地,称得上地如其名,富庶上也仅排在湖嘉杭之后。而且此地又是浙闽总督的驻地,攻陷这里的话所造成的影响一样不小。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6/4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