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逆转1906(校对)第1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469

  “喻培伦?他不是在日本留学吗?”文德嗣有些好奇。按照历史记载,喻培伦应该在去年就和弟弟去日本了,貌似一直到死都没回过内江。
  顾晓绿解释道:“是的,他和他弟弟在3天前就回来了,这是因为上个月我们帮他母亲发了份电报……”
  6月初,喻培伦的父亲喻学庵得了急性肠胃炎,不幸又遇到个庸医,越治越严重,眼看就快不行了,喻培伦的母亲急得不行。幸好有邻居提醒她,白马镇新开了一家星科医院,医术高超,收费还便宜。于是喻学庵就被送到了星科医院。
  其实算起来,星科医院才是文德嗣手下最早开始营业的单位。文德嗣为了提高人气,不但让医院对公司员工服务,也对外开放。公司内部员工是免费治疗,对外部人员的收费也很低廉,只要了10%的利润。
  这家职工医院无论人员、设施还有技术、药品,在当时都是超超超超一流的。喻学庵这种病根本不算什么,但是他妻子却紧张得很,哭天抹泪的请医院通知在日本的儿子们回家。既然病人家属提了要求,医院方面也就同意了,委托上海办事处往日本发了封电报。
  上海办事处的人也没当回事,就很随意的在电报上写了“父病危,速归!”几个字。喻培伦兄弟接到电报后大惊失色,连忙赶回。没想到回到家才发现是虚惊一场,老爸喻学庵活蹦乱跳的,一点儿都不像病人。虽然知道是母亲紧张过度摆的乌龙,但对救了父亲一命的星科公司,两兄弟还是非常感激的。因此,他们昨天就到了公司,准备当面拜谢文德嗣。
  在下属们看来,治疗个把肠胃炎这种事情根本不算什么,也就没有上报,所以文德嗣现在才知道。
  “好,那你就安排一下,我见见他们……”
  ……
  总部会客室。
  “文先生义薄云天,救了家父一命,在下兄弟无比感激,请受我等一拜……”
  喻家兄弟向文德嗣行了个大礼。喻培伦是个20岁的年轻人,他弟弟喻培棣才17岁。两人已经剪了辫子,留着短发,穿着日本学生服,显得非常精神。
  文德嗣连忙扶起两人,笑道:“两位言重了,这不过是举手之劳,不必这么客气……”
  “对先生来说是举手之劳,但对我们却是大恩……”喻家兄弟坚持磕了个头才起来。
  宾主入座上茶后,双方就寒暄起来。文德嗣问起他们现在的情况,喻培伦答道:“回先生话,我们上半年离开东京警监学校,正在东京经纬学校读书,主要是学习日语。”
  “哦……”经纬学校?什么破烂学校啊,听都没听说过,好像还是高中吧?文总腹诽了几句,就说道:“不知你们以后有什么打算?”
  喻培伦说道:“既然父亲已经恢复,我们准备继续在日本读书,今年学日语,明年准备去大阪高等工业预备学校,学习物理和化学知识。然后……”
  喻培伦说起了他的计划。他是以工业救国为宗旨,努力学习各种工业技术,希望回国后通过兴办工业达到强国的目的,这是个标准的“工业党徒”。
  文德嗣笑道:“不错不错,现在不像以前了,国家要强大,必须要有强大的工业。”
  “先生说的不错,这几天我都在参观这里的工业区建设,看到这些,我对自己的计划更有信心了……”看到文德嗣认可,喻培伦显得很高兴。这几天他们就在工业区转悠,一面是等待文德嗣,一面就是在参观白马工业区。
  文德嗣笑了笑,却一脸疑惑的问道:“你既然有志于工业,为何要去日本,而不去欧美?”
  喻培伦吃了一惊,他没想过文德嗣居然会问出这种问题,就结结巴巴的说道:“啊,张南皮说,去日本留学更合适……”
  张之洞当年在《劝学篇》中提出了一系列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具体措施,其中对留学的地点,特别推崇日本。他说:“至于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路近省费可多遣;去华近,易考察;东文近于中文,易通晓;西书甚繁,凡西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中东情势风俗相近,易仿行。事半功倍,无过于此。”
  他的这种主张在当时中国非常流行,中国的留学生绝大多数都是跑日本留学,去欧美国家的少得可怜。从某种角度看,这种说法也有一定道理,但更多的原因,恐怕是因为甲午时被日本胖揍了一顿。再加上去年的日俄战争,日本把沙俄爆出翔了,一时间名声大振,成为名副其实的亚洲第一强国。当时的中国会产生那种崇日心态,也就很正常了。
  不过文德嗣却对这种观点嗤之以鼻。文总看不上日本,倒不是因为什么反日情绪,他早就过了中二愤青的年龄。他对日本的藐视,完全是从实际角度出发的,因为比起欧美列强,日本那点儿技术算个毛。
  于是,他就说道:“云纪(喻培伦字),张南皮的看法嘛,我不太认可。要振兴国家,眼光就要放长远些,我中华今日落后于世界,不去当今世界一流国家看看,如何知道其中差距?日本现在虽胜于我国,可是在当今世界,却不过是二流国家。无论国力还是技术水平,欧美列强都远远胜过日本。我们既然知道落后了,为何不向世界一流学习,反而求学于二流。这岂不是太蠢了吗?”
  “再说,日本的国情不同于中国,张南皮他又怎么敢肯定,日本删改掉的东西,对我们中国没用?要学好知识,就要学原版的知识,这样才能保证准确。那些日本删改的二手货,就算学到手,也顶多是个二流。更何况以日本人的气量,他们会大公无私的教导我们吗?求学,求的是真知,为了这个目的,路途远近,生活难易这些东西又算什么呢?”
  文德嗣说完后,喻家兄弟呆了半响,好一会儿,喻培伦才起身鞠躬说道:“先生,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们决定,不去日本了,就去欧美列强那里留学……”
  “呵呵,这很好。我公司在欧美都有门路,你们想去哪里留学,我可以提供帮助。”文德嗣点头笑道,随即他又对顾晓绿说道:“晓绿,把我那个《育才计划书》的留学部分拿过来……”
  “云纪,你看看,这是我准备的《育才计划书》……”
  喻培伦接过计划书看起来,他越看越是震惊:“先生,你准备每年送1000人去欧美留学?还是由你预支经费?”文总的大手笔,把这个学生娃雷得外焦里嫩,有了这个计划,他最担心的费用问题解决了。
  文德嗣笑了笑:“没错,就是这样……你们兄弟就作为第一批人选吧。你还有没有认识的,打算留学的朋友,如果有也一起叫过来参加。”
  确实,这个计划在当时看来,确实太吓人了。就连1909年开始的美国庚款助学计划,也不过每年几十人的名额。
  其实按照文德嗣的计划,每年千人不过是开始,他是准备把公司利润的十分之一拿出来搞教育。如果圆珠笔等几项拳头产品的销售能达到预期目标,那么每年至少可以有600至700万美元盈余投入留学计画,就可以达到3000名以上的留学生数量,这对于推动文德嗣心中的计划是大大有利的。
  当然留学欧美可能会有遭所在国的意识形态洗脑之类的问题,但只有你列强会洗脑,我就不会吗?对于这点,文德嗣还是有一点自信的。毕竟多了几百年的见识,只要把后世的那些洗脑方法拿出来,比如传销培训什么的,就完全不用担心这个问题了。
  喻家兄弟满怀激动、仰慕等心情离去了,他们急着回去召集准备留学的学生们,前来星科公司报名。
  ……
  一周之后,美国办事处的巴纳扎尔发回信息,告知第一批五万支地球牌圆珠笔抵美。
  由于前几个月扔下二十万美元大打广告,又把其中二万支笔依计划免费赠给美国政府、教师、各大律师事务所、各大报新闻记者试用,一时风靡全美,颇受好评。余下三万支于一周内销售一空,单色圆珠笔的黑市价被炒到15美元一只。
  据美国代理公司天顶星公司(ZENTRAEDICO,不用说自然是文总自己取得)来电说,市场比预估的大得多,要求加速订货。此外笔厂的第二批新机械也已经到了内江,安装调整完毕后,就开始大量生产,初步估计月产能将达30万只,以满足美国乃至于欧洲市场的需求。
  另外,第一批打火机1万只也同时抵达美国,尽管售价达30美元,也是一周之内就被抢购一空。“一打即着”及优秀的防风性能,灵巧漂亮的外观让美国人很快喜欢上这种新鲜玩意儿。这种打火机直接采用了后世ZIPPO打火机的成熟设计,主体采用黄铜镀银,外壳用漆器工艺,再刻上精致的图案和纹饰,做工十分考究。
  天顶星公司也要求加速生产,每月至少提供5万只。当然,对于打火机,文德嗣同样也是采用高中低多档次销售,先出高档货,等造成流行之后,在推出大众版。而且在高档版的基础上,还可以推出豪华版什么的,有着后世的营销策略,办法多得很。
第022章
大水灾
  1906年7月20日,长沙。
  此时的长沙城显得格外凄惨,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难民,塞满了整个城市。
  从2月开始,湖南多数地区连降暴雨,大雨倾盆,连绵至5月之久,降雨约670MM,以致积水横决,泛滥于衡、永、长、常四府之交,沿岸纵横上下,各居民之生命财产付之一洗。数百里间,汪洋一片,田亩田禾漂荡无余,死者三四万人,浮尸蔽江,受灾者三四十万人,“皆冻馁之侵,乞食四乡”,此次奇灾,为湖南省二百余年所未有。
  不过,倒霉的不止湖南,同时间的安徽、江苏,也发生了特大水灾,受灾人口达数千万人。由于地方官吏对赈灾救济工作的漠视,致使灾情愈发紧急,仅清江、沭阳一带灾民每天饿死者数百人。
  “哎,惨啊,真惨啊……”陈斯堂叹气的摇摇头。
  陈斯堂不是灾民,但看到眼前的惨状,他也有种兔死狐悲,物伤其类的感觉。
  他是内江县土著,壕子口人氏,今年30岁,已经有二子一女。他本是小商人出身,年轻时中了个秀才,但去年清廷取消科举,他只得熄了继续考科举的心,专心在家做生意。3月份,他看到星科公司招募人手后,就觉得这是个机会,就关了小店,加入了星科。因为他能写字算账,在大多数都是文盲的员工中就显得很不错了。
  顾晓绿就让他去人力资源部做了个文员,后来看他办事很得力,学习新知识也很积极,上个月又被提拔为招工科副科长,负责招募工人。
  他身边一个小伙子说道:“陈科长,这里的灾民太多了,光是这城里就不下三万,城外起码有十万。文总要我们这次在湖南招3000人,恐怕几天就能招满……”
  陈斯堂摇摇头道:“未必,故土难离,这些人如果不到实在活不下去的地步,恐怕不愿去四川那么远的地方……”
  这会儿可不像后世,民工们天南地北的到处跑,别说去邻省,就是去国外也不稀奇。所以一开始,文德嗣也没打算在外省招工,但是在得知长江中下游发生特大水灾之后,他就命令马上人力资源部派出了人手,到各个灾区大肆招工,陈斯堂负责的就是湖南地区。
  一方面是公司现在又要办工厂,又要修路造房,需要大量人手。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赈灾,这场水灾太严重了,文德嗣也只能做得这一步。至于捐款捐粮,他根本就不考虑,这些东西能有十分之一发到灾民手里,都算官僚们有良心了。文总才不愿做这种冤大头呢。
  你说星科公司自己出面直接赈灾?这不可能,俺大清对这种私人赈灾的行为是极为警惕的。居然敢收买人心,你想干什么?虽然文总披着洋皮,俺大清不敢对他怎么样,但在其他方面卡卡脖子实在太容易了。别忘了,这可是在大清国啊,所以只能用“招工”这种间接手段。
  ……
  “咚咚咚……”几个闲汉敲着铜锣,在灾民中走动。
  他们大声说道:“四川的星科公司招工啦,愿意去四川上工的快去北门大街报名。”
  “……包吃包住,每月最少3块大洋,每年发6套衣服。签约就发一石大米作为安家费……”
  “咚咚咚……”闲汉们使劲的宣传着,把星科公司吹上了天。
  陈斯堂给这些地头蛇开了高价,每签约一个就可以拿一角钱,拉来十个就是一块大洋,凡是跑腿的,每天还有5角钱补助。这等好事哪里找?故此他们都卖力得很。
  虽然这薪水比起四川招工少一些,但是对于灾民来说,这也是个难得的生机,尤其是那一石大米,足够一家老小维持两三个月了。靠着官府和缙绅们的那点儿救济,每天就是一碗能照出人影的稀粥,别嫌少,就这东西每天还不够呢。这段时间来,那天不抬几十人到化人场去?
  官僚们也乐得有人帮忙收拾这个烂摊子,少一个难民就少一些麻烦,我大清的官僚是最怕麻烦的。再加上还要红包,所以他们对星科公司的招工非常支持,还派出衙役帮忙维持秩序。
  招工进行得很顺利,三天不到,3000人的名额就差不多了。
  “姓名,籍贯……啊,就是你是哪里人……嗯,年龄……好了,拿着这个表格,到那边的医生那里去检查身体……”几个文员麻利的接受报名。
  一个文员走过来,说道:“陈科长,刚才有3000人通过体检,已经招够了,我们是不是停止?”
  陈斯堂这时却没有一点完成任务的高兴,反而满脸焦虑。
  他指了指面前长长的人龙,说道:“我们的事情是完了,可那些人怎么办……”
  与几十万难民比起来,星科招募的3000人只不过是很少一部分。除了前面的幸运儿,还有一大群眼巴巴的望着工作人员,希望被招募。
  文员说道:“咱们只是个公司,又不是官府,能干什么呢?现在招了3000人,已经尽力了……”
  陈斯堂叹了口气:“哎,是啊。如果咱们公司是官府就好了……”
  文员看出来他的心思,就劝道:“科长,公司定的标准是3000人,还可以有2%的冗余量,我们可以再招60人。再多就不行了……”
  陈斯堂面色一正,说道:“我觉得还是该做点儿什么,我们多招些人……”看到那些连哭都力气的小孩,他就想起自己的儿女,心里非常难过。
  文员大惊,连忙说道:“科长,公司的命令是不能……”
  陈斯堂毅然说道:“你不用管,一切责任我来承担,你们继续招募……我去给公司发电报解释……”
  ……
  隆昌,星科水泥厂。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46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