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逆转1906(校对)第23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39/469

  很囧是不?没办法,人家有钱,就是任性。
  “今年是搞得最大的一次,沈胖子请了华南最好的粤剧班子,要连唱三天大戏,呵呵呵……”有戏迷高兴的说道。
  “不过这次沈胖子居然不开流水席了,哎,真是的……”有老饕一脸遗憾的说道。
  “现在沈胖子这家伙当选全国优秀企业家了,不一样了。人家上次说了,以后要遇到这种喜事,他就不开流水席了。要去搞什么慈善事业,听说他这次给省里的社会福利院捐了50万块……”一个好事者伸出一只手比了比。
  “卧槽!50万块,搞这些幺蛾子花的钱,恐怕够半个月的流水席了……”老饕愤愤不平的说道。
  “你丫就知道吃,懂不懂尊老爱幼啊?人家沈胖子捐的钱是供养孤老孤儿,比给你灌马尿强多了……”马上就有人鄙视道。
  沈胖子当然听不到这些谈论,他这会儿正在公司正堂里,满面红光的看着刚刚挂上去的新地图。这地图越来越大了,最初的地图还不到老房子正堂的半堵墙,现在这张地图就快把正堂的整面墙占完了,这可是新大楼的正堂,比老房子的可高大多了。
  其实并非没有小比例的地图,但沈胖子有钱任性,一定要买原来同样比例的地图,按他自己的说法是“这样更能直观的看出地盘的变化”。好吧,有这种想法的人还不少。反正对于印刷厂来说,自然是无所谓啦,只要给钱,你要多大比例的都行。
  现在,大厅里还有以前版本的地图,这些地图被挂在人字梯做的临时支架上,和刚到的地图围成了一圈,还是特别按照时间顺序呈顺时针摆放的,沈玟龙这会儿正带着一帮手下站在地图阵中间,这家伙左盼右顾的,满脸的肥肉都在欢快的抖动着,两只眼睛都眯成一条缝了。
  “嗯,这地图比以前的形状好看多了……”沈玟龙左右走了几步,又歪着头看了看,笑着问道:“你们说是不是?”
  “就是就是,确实好看多了……”众人连声附和。
  “以前的公鸡啊,枫叶啊,都不如这个奔马的形状好看。你们说,像不像一匹奔腾的骏马?”沈玟龙拍着肚子大笑。
  “就是就是,这就是奔腾的骏马!”众人囧着脸附和,其实他们心里都在吐糟:老子怎么看不出来这地图形状像是奔马啊?好吧,你是老板,别说是像奔马了,你老人家说是像河马都行。
  “老板,现在咱们天朝有多大地盘了?”有个经理很识趣的问道。其实他是想转移下老板的注意力,他太清楚自己老板的德性了,这个时候他的精神会处于一种“今儿又没吃药,感觉自己萌萌哒”的状态。
  “呵呵,我算算啊……”一听这话,沈玟龙立即从“萌萌哒”状态脱离了出来,马上掏出一个小本本翻起来。
  “去年咱们抽了河南人,哦,错了错了,是抽了荷兰人。我就草了!你们说这些家伙为啥要叫荷兰呢,太容易和咱们大河南搞混了,这些洋鬼子,连个名字都不好好起!岂有此理啊这是!”沈胖子很是不爽。
  “老板,荷兰是咱们中国对他们的习惯称呼,他们自己是不这么叫的,他们自己的名字是尼德兰,尼德兰王国……”一个大学毕业生模样的员工很狗腿的说道。
  “叫你什么?你的烂……你的烂人……这尼玛都什么破名字啊!怪不得一幅扑街衰样,连一个能打都没有,哈哈哈哈……”沈胖子和手下都捧腹狂笑起来。
  “呃,是尼德兰,不……不是你的烂……”那个毕业生脸都成囧字了。
  “不管了,反正听起来都差不多……”沈胖子豪迈的挥挥手,继续说道:“去年,抽了你的烂人,哈哈哈……咱们捞到了东印度,就有1558万平方公里。今年抽了老毛子,又拿回了前清的所有失地,还多赚了老大一块,这次又多了1258.72万平方公里了,这样加起来……那个谁,拿把算盘过来……”沈玟龙翻着小本本,口沫横飞的说道。
  沈胖子刚刚接过算盘,正准备计算,就听到身后有人兴奋喊道:“是2816.85万平方公里!地图上有……”
  尼玛,老子装个逼你也敢抢!沈胖子黑着脸回头一看,只见一个新来的小伙子正站在地图旁边,一脸高兴的指着地图说道:“你们看,地图下面写着国土面积呢……呃,你们……你们怎么这样看着我?”
  这小伙子突然发现,众人看他的眼神有些不对,好像带着一点儿怜悯,又有一点儿幸灾乐祸。不过他也没疑惑太久,他很快就知道为什么了。
  “好好好……”沈胖子走了过来,亲切的拍了拍他肩膀,笑得很阴险:“你很聪明,观察得很仔细,反应比我都快,要得!要得!我记得你叫二喜吧,现在还在实习期吧……”
  “呃,是的,老板……”二喜连连点头。
  “好,这个月你的实行任务就是打扫厕所,总部大楼所有的十二个男厕所,你都包了!”沈胖子说完就转身走了。“记住,每天打扫三次,不干净要重新做哦……”
  “啊,我,这个月,打扫总部大楼所有的男厕所……”二喜同学都要哭了。其他人都捂嘴窃笑不已。
  “老板好不容易装个逼,你都要和他抢风头,真是不长眼,活该!”那个经理走过去低声教训道:“以后记住,这种时候绝对不要和老板抢风头……”
  ……
  中国文史院。
  这几天,文史院里汇聚好多来自各地的“国学大师”,有文史院自己内部的,和各大机关、院校的“家养大师”,也有没进编制的“野生大师”。其中“野生”的占了一半以上,其中还不乏知名人士,像什么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等等,好多圈子里的大腕。
  新中国刚建国的那几年,因为文总的严重偏科倾向,加上对大师们根本不重视,很多自负才名的“大师”也傲娇了一把,根本不理会文史院的招募,想显示一下文人的风骨。但我们都知道,所谓“文人风骨”这种东西,有肯定有,但数量嘛,就别提了,至少绝大多数文人没有这种器官的。他们的傲娇,无非就是想自抬身价而已。
  但他们哪里知道,这文德嗣领导的科社党政府完全是个异类,根本不按他们想象的剧本来演嘛。说好的“三顾茅庐”啥啥的,怎么就木有了啊?就算你老人家日理万机,没有时间来三顾,一顾也行啊,甚至都不需亲自,派个人或者送份帖子来也好啊。
  可科社党就好像他们不存在一样,别说是上门来请,就连封邀请信件都没有。其实招聘这类大师的名额也是有的,但招聘启事都是公开登载报纸上,或者在电视、收音机里公布。科社党对于这些人的态度就是,我已经宣布了,你们爱来来,不来拉倒。
  那几年“大师”们心气还是很高的,除了那些没啥名气的或本身就是科社党圈子的,会跑去应聘之外,那些自负才高八斗,经天纬地的人,才不会屁颠颠的招之则来呢。这些人自诩“当代隐士”,结成了一个个小圈子,平日诗词唱和,互相吹捧。他们这些人本身也有一定经济实力,家底都是比较厚的,加上国内社会稳定,物资供应日益丰富,这种优哉游哉得日子过得倒也惬意。
  但这种生活不是他们的追求啊,至少绝大多数人都不是这种追求,隐士的日子虽然潇洒舒服,但如果是要他们一直这样过,那可是真的要了亲命了。大伙十年苦读为的是什么?还不就是为了做得人上人,高居庙堂,光宗耀祖吗?谁踏马真的想当隐士啊。
  原本他们还抱着“新政府肯定会后悔他们的做法,当时候HOLD不住了,就会八抬大轿来请咱出出山”的心态。但他们又想错了,科社党还真的就当他们不存在了。
  没几年他们就后悔了。新中国的国力日新月异的增长着,实力膨胀的速度得简直就像做梦一般。数年之内就完全扭转了中国之上个世纪以来的颓势,以让人瞠目结舌的速度实现了大逆转,到处开疆拓土,在国际上纵横捭阖,数年之间连续推倒了法兰西,打残了日本,车飞了荷兰,现在把毛子也打哭了。现在不但国力强盛已经成为世界公认的一流列强,国民生活质量也到了以前做梦都不敢想的程度,就连国土面积也扩大到了远超任何一代的水平。
  眼见一个远迈汉唐的盛世就要到来,大师们再也坐不住了。他们现在都悔青了肠子,为啥当年傲娇呢?真是太蠢了。当时一时糊涂没去应聘,结果便宜了一帮籍籍无名的小字辈,现在连陈寅恪、周树人、梁漱溟、熊十力这些小家伙都成院士了。尼玛,这文史院院士可是相当于前朝翰林啊!
  虽然学术界都知道,在中国的“五大院”体系里面,文史院是不受文总重视的。不说和科学院、工程院、社科院那些“亲儿子”、“亲闺女”比,就连艺术院这种“童养媳”都有不如。但哪怕只是五大院里的“丫鬟”,那也是政府正规编制啊。现在一个文史院院士的头衔,在圈子里也是有极高含金量的。而且随着新中国政府的威信和实力的上升,这个含金量还越来越高。大师们现在都后悔得捶胸顿足,恨不得踢自己两脚。
  现在他们都挖空心思想钻进体制里,哪怕不可能再像前朝那样风光,但也有机会接触上层啊。所以他们现在都密切注意媒体公告,一旦听说政府有什么需要,他们二话不说就会跑来帮忙,不需要上门去请,也不需要什么请帖了。哪怕自带干粮都行,当然科社党还不会抠门到这种程度,只要来参与政府项目的人,路费生活费都是要管的,还有各种补贴和报酬。
  半月前文史院又刊登公告召集全国“大师”们来参加政府项目,这次的主要任务,就是给那些新领土重新取名,包括城镇、乡村、山川、岛屿等等。“起名字”这工作看起来比较简单,但这还真是个力气活,以前到手的地盘少还好说,文总自己就拍板了。
  可最近大半年吃下的地盘实在太多了,文总可没这种美国时间去琢磨,别说是他,就连政府有关部门看着千多万平方公里的地盘,也觉得头皮发麻。现在别说从毛子手里搞来的失地,就连南洋东印度那一片都还好多地方没改名呢。
  所以总理张立铮就建议发动群众,群策群力嘛,政府部门也忙不过来啊。文总同意了这个建议,于是政府一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地名,一面让文史院牵头,带着那些大师们去玩,这也是给他们找事儿做。
  “这中亚也算是中国安西故地。君不见唐朝时的地图有延伸到这里吗?所以我们收回故土也算是合情合法合理的。”
  “可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在中亚的势力范围没那么大啊?”
  “呵呵,唐朝到现在一千几百年了,人口不会增长吗?这人口一增长,自然地盘就要扩大。有什么好奇怪的?”
  “喔,原来话也可以这样讲啊?”
  “那是当然!”
  “根据古籍,在下认为不周山就是这个帕米尔高原……”
  “不对,《山海经》上说,不周山是在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应该是黑海和里海之间的高加索山……”
  “但是高加索山现在还不是咱的啊。”
  “切,以后打过去就是了嘛,先把名字起好,到时候直接就可以用了。”
  “兄台真是高!”
  现在大师们就分成了几十个小组,一边翻故纸堆,引经据典,一边互相讨论着。
第375章
这点儿不够,还要
  汉京,总统府。
  总理张立铮正在向文德嗣报告:“文总,新光复故土当中的漠北和安东部分已经基本上平定,红俄如约撤走了他们的人,他们的支持者也已经全部送走,愿意跟白俄不愿当中国人的,我们也是同样的送走。目前该地留下的原住民正在甄别中。现在正在新村建设的规划和准备工作,按照规划,新村建立完成后,该地同样进行集村并寨和三农革命的工作……”
  “国内移民的动员工作也不能马虎,我看了送来的当地人口初步统计,现在是这两个地方一共是383万人,我希望在五年内,完全改变当地的人口结构,汉族和近支民族的数量至少要达到一半以上。”文德嗣点点头,说道:“中亚那边的情况复杂得多,等那边的清洗工作完成后,还是像以前那样,把那些不愿当中国人的本地土著都送给土耳其吧,我们照旧给他们免费送过去。”
  这个送人给土耳其的法子,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上次在新疆就送了二十万多万不愿当中国人的家伙过去。土耳其正为欧洲领土那边的人口结构头疼,那边的基督徒和欧洲人占了大多数,作为主体民族的土耳其人却很少。这人又不是韭菜,就算他们再能生,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就弄一大堆人出来。
  这个时候,中国就找到了土耳其话事的三巨头,给他们出了个好主意,那就是把中国新疆的那些自称“土耳其人”的人,全部打包送给他们。
  这样一来,那些人满足了自己当“土耳其人”的愿望,高兴了。
  土耳其人得到了他们最想要的人口。虽然那些新疆的不是真正的土耳其同族,但好歹也算是土耳其的近支民族,总比那些基督徒可靠多了。有了这批人后,欧洲领土就安稳多了,他们也高兴了。而中国丢掉了一堆包袱和刺头,提升社会治安和民族团结的水平,当然也高兴了。
  三方都高兴了,这样三赢的事情,可真是太好了。
  “我一向认为,好聚好散,凡是不愿当中国人的,都送到他们想去的国家,只要那些国家愿意接收,我们都免费送。他们不能随身携带的财产和不动产,也按市场均价高一成的比例,折成现金或支票给他们,他们在路上的花销大方点,我们不差这点儿钱。”文德嗣淡淡的说道。
  他还有句没说,那就是:“不愿当中国人,又不愿走的,那就去劳改一辈子吧。”当然,往这些移民里安插生化人卧底,那是应有之意,就不用多说了。
  “安西、漠北、安东三处故地的基础建设要跟上,这些地方面积广阔,基础建设极差。尤其是漠北、安东,大部分地区都是永久冻土带,交通条件不改善的话,根本没几个人愿意去哪里……”
  安西、漠北、安东是对目前这几处从俄国那里夺回的新领土的称呼,因为这些地方还没有正式建省,就暂时用这个名字作为它们的称呼。“安西”不用说,是指中亚那一大块,奥伦堡州加上伏尔加河下游东岸等欧洲部分。
  “漠北”是指外蒙古以北的那些地区,大致是从新西伯利亚州开始,按西伯利亚铁路以南30公里为界,直到乌斯季库特,这条以南的全划归中国。主要包括原俄国侵占的阿尔泰地区(含阿尔泰边疆区和阿尔泰共和国)、哈卡斯、克麦罗沃以南大部、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南部、伊尔库茨克大部、外贝加尔、布里亚特,以及雅库特的勒拿河以西地区。
  而“安东”就是指外东北以及雅库特的勒拿河以东的所有地区,包括俄国划分的阿穆尔、哈巴罗夫斯克、大半个雅库特、滨海、库页岛、马加丹、楚科奇和勘察加。
  这些地方加起来约合1258.72万平方公里,整个西亚和整个西伯利亚的东边全部到手,但这些地盘虽然大,开发度却低的可怜,中亚那边还好点。那半个西伯利亚简直是噩梦一般,将近600万平方公里的冻土带,环境恶劣得令人发指。
  “这种环境恶劣的地方,起码要10年才能完全消化,15年以上才能产生值得一看的效益。”这是专家组的结论。
  “要想富先修路”,这是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没交通再好的东西也出不来。无论是移民还是发展产业,都得先有路。
  相比而言,中亚这边的条件好多了,除了帕米尔高原那四十几万平方公里的山地不好修之外,大部分地盘都是平原,修路的难度不高。原本毛子就在这里有不错的铁路基础,从奥伦堡到塔什干,再到土库曼的阿什哈巴德的铁路在1904年就通车了。后来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方便和俄国的贸易,又先后修了两条中俄贸易铁路。
  其实,当解放军跨过国境线进入中亚时,从新疆、波斯将铁路往中亚的动作进在进行了,铁路分成北中南三个部分,稳定的以每天一到五公里的速度往刚占领的地盘深处延伸。
  原本还要留意游击队的破坏,只能在一个点施工,再和红俄和谈后,现在就全无顾虑,可以放手大干了。于是大量的大型飞艇、建造物资和人员被调到工地,这些铁路目前也和以前在国内修铁路一样,按照多段施工的方式进行施工,每条铁路都是十几个乃至几十个点,同时向两边修。这种办法速度极快,像哈萨克这种平坦的草原地区,只要不是遇到桥梁涵洞的特殊情况,每天能修几十甚至上百公里。
  这种多段施工的办法并不是文总的发明,但在这个时代却很少有人能效仿。因为这种使用这种办法需要几个条件,首先是要有充足的资金,充足的建筑物资和劳动力,以及足够的运载工具,能够满足这些条件的也只有几个有数的顶级列强。但这还不够,除了这些条件,还需要精确的测绘技术,否则到时候两边铁路在碰头时,发现一高一低,那就囧了。而这个时代,全地球也只有文总才拥有如此精确的测试技术。
  目前,安西(中亚)的铁路施工进度很顺利,但漠北、安东就相当麻烦,在永久冻土带上修铁路,即使在21世纪也是一项技术含量极高,而且极为烧钱的事情。好吧,对于文总来说,技术上不存在问题,但气候才是最要命的,在那种苦逼地方每年最多只能干半年,在靠近北极圈的那些地方甚至只能干三到四个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39/46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