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逆转1906(校对)第26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69/469

  海间市原本有农业用地1271.6万公顷(约1.9亿亩),几乎全是草场,因而草场畜牧业成为该市农业的支柱产业。
  该地还有约120万公顷(约1800万亩)的盐沼,这些盐沼地表水呈碱性,土壤中盐分含量较高,表层积累有可溶性盐,原本这些地方只能用来种植碱蓬、盐角草、灯盏花之类的盐生牧草,发展畜牧业。但后来有了耐盐碱的新型作物之后,这些盐沼也被划了1000万亩出来种植海水稻、盐麦和其他耐盐碱粮食作物。去年该市收获各种粮食255万吨,不但满足了本地需求,还能供应外地和出口,已经作为饲料。说句实在话,这里的地形80%以上都是平原,非常适合机械化农业和机械化牧业。
  经过几年的建设,海间市已经成为安西地区重要的肉类、奶类和鱼类的生产基地,鲜肉、鲜奶、鲜鱼以及用以上原料加工的奶粉、罐头等食品,每天都有火车从该地运往全国,或者国外。去年海间市向苏俄出口了66万吨粮食,以及大量的奶、鱼、肉制品。
  西海省海间市,国家安全局。
  国安局第二科主要是负责监控嫌疑分子,此时他们就正在讨论一个目标的事情。
  “那个叫石原莞尔的乙级监控目标这段时间在干什么?”罗科长问道。
  具体负责监控他的探员姓赵,是个大胡子,有些高鼻深目,咋一看像是当地人,但他却是正儿八经的汉人。赵探员有气无力的说道:“还能怎么样?还不是和以前一样,这里走走,那里走走,东看看西看看的。要么泡茶馆,要么和人拉家常……”
  “没有刺探我国机密的行动吗?”
  “没有,至少在俺们这里没有,根据我们监控的情况,他似乎都是了解一些家长里短的事情,什么收入,物价啊,还有民众对政府的意见等等,都是属于公开信息。话说俺们这地方除了海间军港,几个军营和几个工厂也没啥机密了吧……”赵探员给自己倒了一杯果汁。
  罗科长瘪瘪嘴:“呃,这倒是,海间市这里也没几个机密地方……不过,也不要放松。要知道,一个好的情报人员是能够在公开信息中,得到很多自己想要的情报。从别的地方局转来的情报看,这家伙都跑了大半个中国了。”
  一听这话,赵探员也正经起来:“那怎么办?罗头儿,要不要进行逮捕?”
  “按照你们的监控结果,如果他现在只是打听和收集公开信息,这还不构成违法。他是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公开进来的,可不是以前那些老鼠可以随便搞……”罗科长摇摇头,说道:“除了设计机密的对方,我们中国又不是不能给别人看的,他们要看,就看好了,没必要遮遮掩掩。”
  这时,赵探员突然身体一阵抖动,就像打摆子一样,手里的果汁都差点洒出来。
  “……罗头儿,我没事,是有信息来了……”赵探员一边对上司解释,一边从腰间掏出一个烟盒大小的仪器。
  “……”罗科长看得眼角都在抽,愣了好一会儿才说:“我说,你小子需要把寻呼机的震动开那么大吗?我刚才还以为你丫羊角风发了……”
  “嘿嘿嘿,这种寻呼机原本的震动有点小,在车上不容易发觉,我就让装备科的小王帮忙改了一下,没想到他一不小心就给我开到这么大了……”赵探员红着脸解释道。
  “哦,罗头儿,是小马发来的,那个石原又有动作了……”赵探员把寻呼机拿给上司看。
  罗科长接过寻呼机,只见上面的液晶屏幕显示着几行数字和拉丁字母,这些都是他们国安局的内部信息代码,由一个到四个数字和字母,代表一个短句或词语或文字,外人看到肯定是一头雾水。
  罗科长从抽屉里拿出一个小本子,开始对照解码。不一会儿,他就知道意思了。
  “咦,那个石原居然跑那个多福二村的赵成夏家里去了?”他有些奇怪的说道。
  “多福二村的赵成夏?”赵探员略一回想,说道:“是那个前朝鲜小朝廷的礼仪部总赞?他们怎么会认识?”
  罗科长想了想,说道:“让小马盯紧点儿吧,搞不好有戏呢……”
  “好的……”赵探员连忙接过寻呼机,在号码盘上按出一串字母和数字构成的信息,发送了出去。
  稍微介绍一下,他们用的这种“寻呼机”是一种试点装备的通讯设备,这种东西和原时空后世的那种“寻呼机”不太一样,它的样子更像是手机,有液晶显示屏和数字键盘。它除了寻呼功能之外,还有发送短信的功能。当然目前的技术还不能支持直接显示汉字,因为汉字字库比较大,它的内存不够,所以它只能发送字母和数字组成的短信。不过这也难不倒使用者,他们很快就想出了办法,有用摩尔斯电报码的,也有用自编信息代码的。
  想必大家都看出来了,这种东西就是手机之前的过渡产品。目前这种东西还不成熟,所以没有推向市场,只是给军队、政府机关和某些特殊部门装备了一些。虽然以目前的功能推向欧美市场已经完全可以,但文总还是打算等到能支持汉字显示了,功能再成熟一些,再推向市场。当然,如果是情报部门的话,有没有汉字功能,对他们影响不大。
  ……
  多福二村。
  现在的中国已经完成了集村并寨,就是翻遍全国,也找不到一个自然村了。多福二村也不例外,它同样是一座新村。
  多福二村位于海间市东郊70多公里的铁道线旁边,虽然是村级单位,但因为是以牧业为主,所以地盘很大,辖区面积足有近300平方公里。
  这个村的村民全都是移民,以内地汉人和近支民族为主,约占90%,哈萨克人当然也是有的,但他们也不是本地人,离得最近的一家都是从咸海以东搬来的。这里还有一家从乐浪省移民来的朝鲜人,呃,从去年开始,朝鲜省就改名为乐浪省了。
  这家朝鲜人姓赵,家长是一个很有文化的老人,人家虽然是朝鲜人,但如果不是事先知道,根本认不出来,这家子的汉语水平让本村的好多正牌汉人都感到汗颜。按照中国的习惯,本村人都管他叫“赵夫子”。听说这位赵夫子是以前朝鲜的大官,后来因为不满日本对朝鲜的吞并,就辞职不干了,后来乐浪光复之后,政府有意请他出山,他也拒绝了,后来就到了这里。
  今天他家来了两拨客人,其中一个还是日本来的,村民就不免有些奇怪。几个村民就在议论。
  “赵夫子不是最恨日本吗?怎么还会让那个日本人进屋?”
  “可能是熟人吧。在日本在朝鲜管了几十年,总会有些打交道的……”
  “这赵夫子学问这么好,为啥不出山做官啊。”
  “哈哈哈,遗老遗少嘛。他大概还留念朝鲜小朝廷吧。就和前清的一些官儿差不多,好比那川督锡良,文总都请了他好几次,才肯出来当个什么委员。”
  “是政协委员……”
  随着简体字的推行,以及遍及到每一个人的强制扫盲运动。这个年代的中国人和原时空的同时期已经完全不同了,按去年年底的统计,中国目前的识字率已经达到92%,还剩下的那8%,大多数是新领土的原住民和年纪实在太大的文盲。
  多福二村90%以上的村民都能看懂报纸,再加上广播电视等新型媒体的普及,他们的见识也大幅度提高,政治国际军事之类的话题,扯起来都是头头是道的。
  ……
  村民们讨论的赵夫子,此时正在家里款待几位客人,石原莞尔赫然就在其中。
  “赵总赞,真是没想到,您居然会到中亚这里来,昨天在市里看到令郎,才得知您已经移居这里了。这里离朝鲜有万里之遥啊……”石原莞尔有些感叹的说道。
  “石原先生,我早就不是什么总赞了,你就像当地村民那样,叫我赵夫子即可……”赵夫子笑了笑。
  两人说的都是汉语。这并不奇怪,在当时的日本和朝鲜,汉语和汉字是上层通用的,要是不懂的话,出门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在上流社会根本混不开。
  赵夫子名叫赵成夏,在朝鲜李朝末期担任过礼曹参知,一直反对引进日本势力。后来那个“大韩帝国”(日本傀儡政府)成立后,他又担任礼仪部总赞。后来日本撕下脸皮,直接吞并朝鲜后,他就没干了。朝鲜光复后,经过调查发现他以前也算是亲华派,就准备让他出山到政府任职,但他以身体不好为借口拒绝了。但是他对中国政府也很合作,所以没有像那些死硬派一般被劳改。后来搞集村并寨时,出于某些考虑,他家就被分到了西海省。
第422章
律法之道
  石原莞尔和赵成夏是早就认识了,石原帮过他的忙,也向他请教过汉学、汉诗、书法之类的东西,两人私交还是不错的。后来中日战争后,就没联系了。
  前天石原莞尔在市区转悠的时候,偶然碰到赵成夏的大儿子,才得知这位赵夫子已经移居西海了。在万里之遥的地方碰到故人,石原还是很高兴的,于是就约好在今天上门拜访。一方面是叙旧,另一方面嘛,当然是想听听这位大儒对新中国的看法。
  不过,这次他还没进赵家家门,另一泼人也找了过来。这是七个以前朝鲜的儒生士子,赵成夏是朝鲜大儒,在儒生圈子里很有名气,这些人来拜访也是很正常的。这些人也都是和赵成夏一样,被移民到西海省的,其中最远的一个来自西平市(原奥伦堡)。这些人都是当年比较识相的朝鲜儒生,呃,不识相的都在劳改,也不可能出来转悠。
  这几个朝鲜士子得知石原是日本人之后,其中大多数都对他怒目相向,鼻子里哼了几声就把脸转开,作无视状。以朝鲜和日本的恩怨,这种反应是很正常的,石原已经见惯不怪了,但有一个朝鲜人却满脸笑容的对他点点头。
  石原莞尔看到这些人的样子笑了笑,在和赵成夏寒暄一阵之后,也就很识趣的坐到一边,让他们来说话。
  这些人也是先来了一阵寒暄,其中一个叫金莫日的士子说道:“松亭公,这科举乃是万世法度,鞑清是蛮夷不通文教,废除科举,于是自食恶果。但现在本朝不是号称中华正统吗?中华乃礼仪之邦,为何还不恢复科举?”赵成夏号“松亭”,圈子里的人就称他“松亭公”。
  “是啊,是啊!这科举不复,国无宁日啊!松亭公乃天下大儒,此事还需您出面主持才可……”儒生们纷纷附和,一个个引经据典,把科举制度说成是强国泉源了,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科举该是多么可怕等等。
  是的,朝鲜也是有科举的。朝鲜的科举制度始于高丽时代光宗9年(985年),并到朝鲜时期才正式实施。朝鲜时期的科举制度分为文科、武科及杂科(易学科、医科、阴阳科、律科)。每三年举行一次“式年试”,此外还举行各种不定期“别试”。不定期有国王亲临考场的“亲临试”,该试再分成均馆儒生参加的“谒圣试”和在昌景宫举行的由官员参加的“春塘大试”。
  朝鲜王朝的统治阶级是“两班”,即文班和武班的大臣。科举考试是成为两班文武的必由之路,但朝鲜的科举更加死板僵化,更加的重文轻武,虽然名义上平民和贱民也可以参加,但事实上主要被两班子弟垄断,尤其是文、武两科。平民和贱民基本上只有靠考杂科、武科的科举考试来谋得官职,而且即便是两班贵族的子弹,如果是不是嫡子也不能参加最高贵的“文科”考试。
  士子们说得群情激愤,口沫横飞,赵成夏却是默不作声,没有任何表态。
  这时,石原莞尔忍不住说道:“中国现在不是每年度有公务员考试吗?只要考中的都会成为政府官员,这和科举也没多少区别吧?”
  石原说得没错,新中国虽然虽然取消了科举,但是却实行了公务员考试制度,每年都向全社会公开招考。只要是年满18周岁的,遵纪守法的,智力和精神状态正常的中国公民,具有初中或同等学历的非在校学生,不分籍贯、民族和性别,都可参加政府组织的公务员考试。其实这个公务员考试制度,早在科社党还叫“共同社”的时候就在开始搞了,到现在也有十几年的历史了。
  “嗤嗤嗤……”朝鲜士子们立即发出一阵轻蔑的嗤笑,还用看土鳖的眼神看着他。
  “扶桑原本蛮夷之地,不通科举也罢了,现在还敢大放厥词……”
  “真是夏虫不可以语冰……”
  士子们仿佛找到个发泄口,对石原一阵冷嘲热讽。
  “你们……”石原脸都绿了。他就是脾气再好,也受不了这种嘲讽啊。马拉戈壁的,老子好心提醒你们那里有官做,你们这帮穷酸措大还嘲讽老子,真真正正是卧槽泥马。
  其实这帮朝鲜士子也是在这里才敢对他这么无礼,要是在当年日据时期,这帮家伙见了石原绝对是屁都不敢放一个。这些家伙非常清楚,在中国地盘上,石原就是再生气也不敢拿他们怎么样。要是石原还敢动手的话,只需要出去大喊几声,本村的民兵和联防队就来了。到时候嘛,嘿嘿……
  这些家伙都知道,当今的文总是个极为护短的人,上行下效,中国各级政府也都这尿性。要是外国人敢在中国打人,那绝对是劳改的命,就算有该国政府肯出面担保,也是要狠狠出血的。而且进去之前,还得被不明真相群众暴打一顿。上个月有个英国人在这里和本地人口角,还动手打了人,结果这家伙就悲剧了。先就被赶到的联防队员们按在地上劈头盖脑一顿暴打,打得连他妈都不认得了,然后还被法庭判处一年劳改。最后英国领事馆出面保释,也是赔偿了挨打的人5000元,并交纳了一万元保释金,那个倒霉蛋才算免了牢狱之灾,但也被勒令限时离境。
  因为有这种先例,因此这帮朝鲜士子都有找抽的想法,不过就是挨几下而已,不但赚名声还能赚钱呢,这种好事为啥不干?他们一个个拿出骗庭杖的劲头,尖酸刻薄的嘲讽着,恨不得就在脸上写着“不服你打我啊!”。
  “咳咳咳……”赵成夏实在看不下去了,干咳几声说道:“诸君,请注意风度,此等做法有失君子之风……”
  看到当主人的开口了,刚才那个唯一没对石原翻白眼的士子也出来打圆场。
  “诸位,石原先生只是不明真相,何必如此?”他对几个同伴劝了劝,又对石原解释道:“石原先生,您有所不知。本朝这公务员考试,并非科举。科举录用的是官,而这公务员考试录用的是吏啊,两者大相径庭!吾等十年寒窗,饱读圣贤书,岂能去做区区胥吏?”
  石原算是明白了,原来这帮朝鲜士子是看不上公务员考试,认为这种制度出来只能从基层公务员干起,起点太低了,还是那种办实事的“浊官”,不符合他们的清贵身份。这些人是一来就想当官的,最好还是大官,还得是那种只需动嘴皮子,不用做实事的“清官”。所以他们就想恢复科举制,但以他们的影响力肯定没有半点儿说服力,于是现在就来忽悠赵成夏牵头搞事。
  当然石原也确实不太了解科举制度,不过日本也是有过科举的。日本曾经在8、9世纪时仿照唐朝的制度举办贡举,分为秀才、进士、明经、明法、医、针六科,其中以秀才科为盛。由于参加科举的子弟逐渐贵族化,生源减少而考试流于形势。进入战国时代后,掌握实权的武士们自然不会去考那劳什子科举,而饿得眼睛发绿的日本朝廷也没钱玩这个。想想吧,连“天闹黑卡”都穷得上街卖字画,让宫女出去站街赚钱补贴家用,哪里还有能力还搞科举?日本的科举制度自然也就荒废了。到了江户时代后,贡举就已经彻底绝迹了。
  不过石原莞尔虽然不了解科举,但是他却了解世情,他能看出事实并非完全和这帮人的说法一样。当下他眼珠子一转,邪邪一笑说道:“……其实,你们把公务员考试说得那么不堪,真正的原因是因为你们根本考不上吧……”
  他可不是什么唾面自干的圣人,刚才被那帮措大一顿嘲讽,早就憋了一肚子火,不狠狠报复回来才怪。
  “你……”这句话说得就太诛心了,刚才还跟斗鸡似的朝鲜士子们气得浑身发抖,但却难以反驳。石原一下子就戳破了他们的虎皮,别看这些家伙嘴上说得大义凛然,其实他们都偷偷去考过,但都可耻的失败了。没办法,公务员考试可不会考什么四书五经、八股文、诗词歌赋之类他们擅长的东西。
  这帮家伙被噎得满脸通红,红得都发紫了。被戳破了虎皮的朝鲜士子们不敢再提这事了,有几个脸皮薄的不好意思再呆下去,就灰溜溜的告辞而去。
  ……
  不过还是有两个脸皮厚的留了下来,其中就包括最先说话的金莫日,还有那个刚才帮石原说话的人。这个人叫林承挽,据说是赵成夏的学生。
  当然,他们现在也不好意思再提恢复科举的事情了,而赵成夏显然也没兴趣提这事,这位官场老油条哪能不明白这些人是来忽悠他出头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69/46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