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逆转1906(校对)第30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07/469

  新河道大致分为两端,从桃花峪开始到了铜瓦厢为西段,是在黄河北岸建造新河道。从铜瓦厢到江苏的废黄河口为东段,主要是在黄河故道的基础上重新开凿修整,当然这一段新河道也并不是完全按照黄河故道的路线来,同样也采取了与西段相同的策略,截弯取直,缩紧加深河道,以及混凝土渠道化等等。另外,新河道也绕开了徐州和周围的县城,绕开了骆马湖和洪泽湖等重要的湖泊。在穿越大运河、新沂河的地段,还修建了庞大的水体立交枢纽系统,防止黄河泥沙进入大运河等河道,并使得这些河道都能与黄河通航。
  按照规划,黄河再进入新河道后,现有的那一段高出地面的“悬河”河床也会利用起来。它会被推平碾实后,作为今后高速公路的路基。这样一来既能为河南、山东提供一条便捷的交通要道,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又可起到加固新河道南岸大堤的作用。
  开挖新河道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充分照顾南北两岸交通的需要,预先在未来的河床下面露天开挖、构筑横穿黄河底部的交通涵洞。现在新河道经过的地方,基本上做好了几十条通达两岸的河底隧道。露天开挖然后回填的办法,可比修桥或是在现有河道下挖掘省事多了。
  而且这个工程虽然已经快完了,但黄河的治理也是一个长期任务,今后随着南水北调和北水南调的工程完成,黄河的流量会大涨,今后还要在黄河修建很多水库,以后这些水库以及新河道也会面临着被泥沙淤积的问题,清淤也是今后每年都要搞的长期任务。这些清淤出来的淤泥也不会浪费掉,清淤出来的淤泥先堆积在土场自然晾干。待到半干之后,就用火车运到西北荒漠地区埋沙造田。如此一来就不但解决了淤泥处理的问题,也加速了荒漠地区的改造。
  而这种办法并不限于黄河,也会在南方地区使用,湖泊河道清淤出来的淤泥也会弄干之后,送到需要泥土的地区,比如云贵高原等土层很薄的地方。
  “这可真是个超级工程,涉及了方方面面的众多因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性工程,在以前是根本无法想象的,在当今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这样伟大的工程,也只有伟大的国家才能完成!”普茹宁对着摄影机自豪的说道。
第475章
超级工程
  中国的超级工程可不仅仅是黄河治理这一项,从1909年北洋投降,统一全国开始,各种超级工程、准超级工程就在不断上马。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首都汉京的建设也是一个超级工程,这可是一个设计容量3000万人口,拥有复杂地下网络的超巨型都市。
  在一战之后,赚得盘满钵满的中国更是开足了马力,各种各样让人瞠目结舌的超级工程项目纷纷出台,建设规模达到一个高峰。
  什么集村并寨、黄河治理工程、杭州湾跨海大桥、南水北调工程、北水南调工程、荒漠改造工程、云贵高原改造工程、青藏高原铁路公路交通网络、“九纵十三横”高速公路国道主干线网络、铁路网络及铁路电气化、高速铁路网、泛亚铁路网络、秦岭隧道、港珠澳跨海大桥及海底隧道、藏南水汽通道、三峡水利工程、金沙江水利工程、雅鲁藏布江水利工程、长兴岛造船中心、深水港计划……等等等等,而且文总眼界高,能被他点头列入超级工程的,基本上都是跨区域的工程,至于像什么武汉火车站、汉京国际机场、上海国际会展中心等等很碉堡很高大上的单一建筑,都没有资格算进超级工程的名单。
  没办法,文总有资金、有技术、有人力、有资材、有设备,所以就是任性!
  而且比起原时空后世,现在的中国人口更少,很多需要搞超级工程的地方都没几个人,再加上开国前后开展的“集村并寨”、“城镇改迁”等工程,预先就把要施工的地方给腾了出来,像什么拆迁啊移民啊之类的事情就少了好多。在加上文总的法度森严,凡是胆敢当钉子户的,都只有劳改一条路可走,还是全家改造。
  另外在修建这些超级工程期间,虽然使用了大量人力,但是这些人很大部队都是劳改劳教人员,人工费用极低。现在文总和相关部门的领导们对于这些“廉价劳工”都觉得很好用,现在是巴不得再多来点儿。可是目前国内已经找不到太多的劳改人员了,毕竟革命期间被清算的人都已经去参加劳动了,新领土那些不听话的孩子现在也全都进了文明学校。
  中国的法律又严格,犯罪率很低,每年被劳改劳教的人数有限,现在文总甚至给法院作出了指示,除了那种情节特别恶劣,影响特别严重,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的犯罪,都不用判死刑,让他们这辈子用劳动赎罪。但即使这样,比起那些海量的工程,这点儿人也是杯水车薪,根本不够用。
  于是想要廉价劳动力的大佬们就把主意打到周边国家的难民身上。
  张立铮张总理有次和下面人说:“不要阻止难民进入我国,我们现在很需要这些廉价劳工……”这个时代可没有白左圣母的唧唧歪歪,欧美社会对于难民特别是殖民地的难民都是不当人看的,中国用这些难民来做什么,他们自然不会去管。
  现在印度、非洲的独立解放战争打得非常热火,有了很多躲避战乱的难民。印度、缅甸、索马里这些地方的难民就有很多跑到了接壤的中国,还有一些跑到了阿富汗、暹罗、波斯。跑到中国的就好办了,直接就进行甄别,技术人员、工程师、萌妹子等有吸收价值就留下来,送孔子学校去洗脑备用,没吸收价值就送进文明学校去在劳动中学习,或者以非法入境罪判处劳改。至于去了那些小弟国家的,就看小弟们自己了,如果他们愿意接收,就顺其自然,比如阿富汗就接收了不少旁遮普族难民,他们是一个民族就无所谓。小弟们不愿接收的,就由中国接手过来按照以上原则处理。
  至于那些黑蜀黍难民,就要麻烦些了,因为中国在非洲的领地只有一个炎丘(吉布提),接壤的殖民地只有索马里,往这里逃的很少。直到日本加入人革联之后,有了西非四州之后,才稍微多了些。此外,就是英法等帝国主义将他们俘虏的起义军,或者那些被他们判断为“有可能叛乱”的黑人和阿拉伯人、柏柏尔人处理给中国。当然,这种来源就比较少了。
  对这些来自各地的难民,中国还是像以前对东印度群岛、中南半岛的那些原住民一样处理。科学家、工程师、萌妹子、有技术的等有吸收价值的就留下来,先来植入芯片,然后送孔子学校去进行洗脑教育。没吸收价值就植入芯片后,送进文明学校去在劳动中学习,或者以非法入境罪判处劳改。当然这些地方的人大多数都是后一种,而且这些男人在检疫过程中不但要植入芯片,还统统要切除主管小丁丁的神经,这也为他们好,没了那方面的想法和能力,就要少很多麻烦,比如他们之间就不会再发生“捡肥皂”之类的悲剧了。文总一直都觉得自己个善良的人。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廉价劳动者,中国的各项超级工程也才能完成得这么顺利。
  除了上述的这些基础建设之外,中国还在全国各地大规模的进行植树等工作,不仅仅是黄土高原,是真正的全国性运动。像文德嗣这样对于耕地如此看重的人,是绝不会允许出现诸如“水土保持不良而导致土壤侵蚀,最终造成耕地面积缩减”这种情况的。再说他还知道以后会有更大的隐忧,于是就抽调了很多劳改劳教人员去各种种树种草。
  这大规模植树种草工作一直持续下来,成为了一项基本国策,始终没有停止。只不过后来的植树工成为专职职业,人数减少,工资提高了而已。文德嗣的要求是,但凡不是田地牧场的地方,有空地就要种上树,不适合种树的就种草。凡是中国境内,地皮上能长草的地方就必须看到草皮,能长树的地方就必须看到树。地皮上只能是绿色,不能看到黄土或黑土。
  文德嗣并不是绿色恐怖分子和极端环保主义者,他会推行这个政策,其实是有很深的用意的。
  想想看,以原时空的美国的人口与生活水准,后来尚且出现二氧化碳过高的温室效应。而今世的中国是开了挂的,就算没有达到美国的生活水准,只需要达到美国的一半好了。可中国人口现在就有美国的六倍了,就算之后的人口增长还是照这个比例来,那么产生的二氧化碳的数量与速度将达到美国的三倍,远远高于前世的水准。
  如果不尽早未雨绸缪,强行推广植树绿化环境,恐怕温室效应会更加厉害,南北极冰山就会提早个几十年融化,那时可就大大不妙了。这也是文德嗣为何费尽心思干涉中东局势,抢到了地球最大的油田,优先且全速发展核电等新能源和高能电池,尽快发展电脑以提升管理效率与研发速度,又在1918年从能源物理实验室独立分出氢能源实验室,并大力投资发展火箭技术为进军太空打下基础,还有安排特斯拉去研究太空发电与微波无线送电技术的原因。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围绕着这个根本理由的。
  一个生活水准是美国的一半,人口却是美国六倍的中国,导致的全球能源消耗和污染程度都必然大幅暴涨。文德嗣知道,这才是像他这样的穿越者所需要面对的最后也是最大的问题。这可不是像某些YY小说中把中国发展起来了,甚至把美国灭了或是打回石器时代就可以解决的事。
  弄的不好,温室效应加剧导致海面上升,到时不要说复兴中华,恐怕全世界都会因为耕地被淹没而死一大半人。还有污染的问题,以中国现在的发展速度,如果不早做计划,像后世那种漫天雾霭的情况提前半个世纪出现都是很正常的事情。谁也不愿意生活在那种环境中吧。
  有穿越者在的世界,科技发展必定会远高于正常世界。非如此不可。因为不如此,整个人类世界必然会有凄惨的结局,中国自然也无法独善其身。
  ……
  俄罗斯帝国,叶卡捷琳堡。
  自从俄罗斯一分为二之后,叶卡捷琳堡这座白俄手里最大的城市就成了俄罗斯帝国的首都。因为有了沙皇这块招牌在,罗曼诺夫家族几百年的正统在俄罗斯还是深入人心的,小爸爸的号召力还是不错,当然对苏俄那帮人例外。那些和红俄不对付的反动派,以及唯恐被清算的沙俄权贵们,全都想方设法的逃难过来,而不是像原时空那样流亡到外国。
  这些人里面有很多沙俄时期的大贵族、大地主和大资本家。虽然他们很多都是逃难过来的,在苏联部分家产都被共产了,但那都是不动产,这些人随身携带的流动资金和金银珠宝,以及的国外存款都还是好好的。这一大笔国外存款在原时空基本上都便宜了英法的银行,这一笔“绝户财”可是让有良心的银行家吃得满嘴流油。
  不过本位面的历史就不一样了,这些前朝权贵们大多好端端的,英法银行也就不好赖账了。吃“绝户财”那是理所当然的潜规则,但是如果客户没死绝,这帐就得认,这是基本的游戏规则。更何况,白俄现在还有个帮忙讨债的中国在呢,就算不考虑白俄那帮弱逼的面子,中国的面子可不能不给。也因此,这些前朝权贵的国外存款都讨了回来,随后嘛这笔钱一部分拿来花用,另一部分自然就是存到了中国的银行。
  在这帮的有钱人的带动下,叶卡捷琳堡很快恢复了往日的繁华,还犹有过之。发展到现在,这里的经济状况已经相当好了,市政建设已经超过了苏联首都莫斯科和彼得格勒。
  现在的俄罗斯帝国或者叫白俄,已经成了中国事实上的附庸,国内的经济命脉大部分都被中国控制了,几年红白歌会下来,能卖的都卖了。打仗可是很花钱的,特别是要和一个实力远超自己的对手打的时候,这钱花起来就跟流水一样。我们翻翻地图就能发现,能够对白俄进行大规模援助的国家,也只有中国了。
  内战往往是死人最多的,俄国的“红白歌会”也是一样,将近四年的内战下来,苏联和白俄都付出惨重的伤亡。现在苏联还有7800万人,白俄人口只有1500万,而且都出现了青壮年男性严重缺乏的现象。白俄的男人只剩下520万,而18-40岁的青壮年男性只有100万了,而这个年龄段的女人却有330万。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青壮年男人数量不足是很严重的社会事情,不要说打仗,就连正常社会生产都难以维持。
  怎么办呢?没有,那就引进呗。隔壁的中国一大堆爷们儿呢。于是两国政府签订了引进男人,哦,不是,是引进劳动力的协议。于是从1923年红白俄签署停火协议后,大量的中国爷们儿开始涌入白俄。他们一边参与建设俄罗斯的各种社会生产,一边承担起照顾那些俄罗斯妹子一辈子的艰巨任务。当然,还有一些俄罗斯大洋马也跑到中国工作,直接在中国找人嫁了。
  现在叶卡捷琳堡有很多华人,有来自中国的移民,也有到这里工作的职员和做生意的商人,这里的华人数量已经占了城市总人口的15%左右。这些华人为叶卡捷琳堡带来了繁华,这里街头上到处都能看到中文的招牌。
  位于叶卡捷琳堡市场区的珊瑚食品批发公司就是一家华人在这里的贸易公司,该公司主要以批发各种中国产食品为主,从粮食、油料、食盐、砂糖到各种罐头、糖果等等食品。
  此时,十几个俄国人正在柜台前排队。
  “龙小姐,我要10吨大米,20吨面粉……”一个停着大肚子的俄国老头笑呵呵的说道。
  龙小萱见惯不惊的答道:“什么等级的?契科夫先生……”
  “老规矩,最便宜的……”契科夫比了个小拇指。
  “好吧……”龙小萱翻翻白眼,说道:“最便宜的大米每吨36卢布,最便宜的全麦面粉30卢布,一共960卢布或华元……”白俄的新卢布现在也是和人民币挂钩,一比一兑换。
  契科夫没还价,他知道这里的规矩是不讲价的,而且这个价格在本地也是很低的了,可能还有更低的,但是肯定拿不出这么多货。他立即拿出钱包,数了几十张钞票出来,白俄卢布和人民币都有。
  龙小萱麻利的写了张提货单递给他,又给库房打了个电话。“好了,你现在可以直接去库房提货……”
  接下来是一个俄罗斯大妈,她看了看墙上的中俄双语价格表,说道:“龙小姐,我要300公斤砂糖,一级的。200公斤食盐,要精盐。500升调和油。哦,要送货……”
  “好的,凯瑟琳大妈,300公斤一级砂糖210卢布,200公斤精盐120卢布,500升调和油450元,送到你店里的运费是12元……”
  在完成所有交易后,龙小萱长长出了口气。
  “今天营业额7654元,毛利981元……”龙小萱打起算盘算了一下。“哎,生意不太好做啊……”
  龙小萱是个刚从上海商业专科学校毕业不久的年轻妹子,听学校的老师前辈都说俄罗斯这边生意好做,就屁颠屁颠的跑过来考察了一下,觉得还不错,就跑去找银行申请了一笔创业贷款,在白俄做起了食品批发。
  白俄这边的粮食根本不能自给,再加上缺少劳动力,至少一半的粮食都要从中国进口,还有各种食品,也有很多是从中国进口。在这里做食品生意确实不错,不过这两年做的人多了,这利润就不如前些年了。
  这些年不但白俄的粮食从中国进口,日本、阿富汗、阿拉伯、尼泊尔等人革联国家,以及很多欧洲和非洲国家也在从中国进口粮食。
  尽管中国现在出于环保的考虑,很多地方都没有开发成耕地,更有西北、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等地实行了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但这却丝毫没有影响中国的粮食产量。
  中国去年的粮食产量达到八点八亿吨,其中约有四亿吨粮食是来自海滩、盐碱地、冻土、沙漠、雨林这些以前根本不能种植作物的地区。这就是科学的力量。
  中国从1913年开始,就在全国推广普及了各种新型作物,有海水稻、盐麦、盐碱棉等耐盐碱作物,有沙麦、面包树、沙棉等荒漠作物,以及极地小麦、冰豆、雪棉、茶等耐高寒作物,还有诸如木禾、雨桑之类的雨林作物。
  之后,那些以前完全无法利用的土地又成了新的耕地,这些耕地加起来达到了28亿亩,只有其中9亿亩用于种植粮食作物,其余用于种植蔬菜、水果、牧草,以及油料作物、糖料作物和纤维作物等经济作物。
  龙小萱盘算了半天,自言自语道:“俄国人喜欢酒,做酒的利润很高,但是这酒的市场也不好挤进去,能做了什么呢?”
第476章
二十年代的网络
  “哎吗,为什么就找不到更赚的好生意,好痛苦啊……”龙小萱抱着头在哀鸣。在她身边,各种报纸、期刊丢了一地。
  龙小萱是云南昆明人,出生在一个商人世家,在家庭氛围的熏染下,从小就对商业贸易有着浓厚兴趣,最大的愿望就是在三十岁前赚得第一桶金,成为百万富翁,呃,是百万富婆。她家里现在主要从事在暹罗和中国之间的进出口贸易,其中食品贸易也是占了很大份额,从暹罗进口稻米、玉米、桂圆干等特产,同时也出口稻米、面粉、罐头和奶制品。
  没错,她家里不但从暹罗进口粮食,也向暹罗出口粮食。这倒不是说他家里闲得没事干,这都是市场需要。
  中国现在进口粮食的数量也不少,这并不是说中国的粮食不够吃。中国现在的粮食产量人均一吨达不到,人均半吨却是有余,就算是饭桶也够吃了。进口粮食主要还是一个口味问题。没办法,现在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在解决了“吃饱”的问题之后,想的就是“吃好”了。作为大吃货帝国的人民,不吃遍天下,对得起这个头衔吗?
  吃货们吃腻了国内的粮食,自然就想换换花样,暹罗的香米和甜玉米,在国内是很受吃货们欢迎的。而暹罗的粮食产量也是有限的,把自家粮食大量卖给中国了,自己就不够了,所以也要向中国进口。这也是一种经济流动,这么转一圈,大家的鸡的屁都上去了嘛,账面上也好看啊。
  在沙发上滚了一会儿,龙小萱突然想到什么似的,一下子坐了起来。“嗯,只是在这里想不是办法,报刊、电视、收音机的信息还是太少,而且时效性不太好,还是去电子社区看看吧……”
  “小洁,我去电算服务公司……”龙小萱走出办公室给自己助手打了个招呼。
  “好的表姐,你记得回来吃饭啊……”衣小洁是个十七八岁的妹子,相貌中等。这是她表妹,被她从乡下拉来给自己当打工的。这家珊瑚食品批发公司其实一共也就八个人,龙小萱自己身兼经理、营销、会计和看板娘,三个业务员,一个出纳,两个库管、两个司机。衣小洁就是业务员之一,他们的任务就是出去跑业务、收款、提货,还有留在公司站柜台。
  看到龙小萱出来后,衣小洁就说道:“表姐,我们为什么不在云南或暹罗开公司,那边多熟啊。你看俄国这边生意也不好做,好的挤不进去,挤得进去的利润又不高,现在我们连创业贷款都没还完……”
  “这不才一年吗?暹罗才1050万人,俄国这边1500万,而且这边还靠着苏联,我相信还是会有机会的。”龙小萱不服气的说道。其实原本她家里是打算让她回家干,但是她心大,想试试自己的能力,就自己跑白俄来了。当然她只是为了检验自己的能力,还没中二到什么都和家里反着来,也正是因为龙小萱对食品圈子很熟悉,所以她创业也是选了这行。
  顺便说一句,为了区别红白两鹅,现在通常是把俄罗斯帝国简称俄国或白俄,而把红俄简称苏联。
  龙小萱坐上她的电动车,向叶卡捷琳堡市区驶去。没错,她的代步工具是一辆中国产的“速达牌”电动轿车,只能坐两个人的微型轿车。速度比不上内燃机汽车,但胜在价格便宜,而且不用加油,在市区使用是非常合适的。
  其实电动车的历史比我们现在最常见的内燃机驱动的汽车要早几十年。美国人托马斯·达文波特于1834年制造出第一辆直流电机驱动的电动车。在差不多的时候,苏格兰人罗伯特·安德森也发明了电机驱动的马车,这是一辆使用不能充电的初级电池驱动的车辆。世界上第一辆真正意义上的电动汽车是于1881年诞生,发明人为法国工程师古斯塔夫·特鲁夫,这是一辆用铅酸电池为动力的三轮车,电池可以充电。
  在原时空的历史上,从19世纪末期到二十年代期间,在早期的汽车消费市场上电动车比内燃机驱动车辆有着更多优势,比如无气味、无震荡、无噪音、不用换挡和价格低廉,这形成了以蒸汽、电动和内燃机三分天下汽车市场的格局。到了二十年代之后,随着世界石油的大规模开发和内燃机技术提高,电动车在就渐渐地失去了优势。汽车市场逐步给内燃机驱动的汽车所取代。只有在少数城市保留着很少的有轨电车和无轨电车以及很有限的电瓶车。
  电动车的发展从此停滞了大半个世纪。到了九十年代,随着石油资源的日益减少、大气环境的污染严重,才让人们重新关注起几乎被遗忘的电动车。
  原时空的电动车之所以被内燃机汽车取代,沉寂大半个世纪的主要问题就是电池的问题。铅酸电池的价格便宜,但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就太坑了,而且充电时间太长,维护也不方便。锂电池等新型电池性能倒是完爆了铅酸电池,但同时价格也完爆了铅酸电池。在性价比上,实在无法和内燃机汽车竞争。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07/46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