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逆转1906(校对)第40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08/469

  “是啊,士兵们的士气非常低落,随军牧师也安抚不下来。他们甚至说,这是来自上帝的惩罚……”新西兰第一旅旅长乔治·迪特默准将也在帮腔。
  这两个一开头,众将纷纷表示发言。意思都差不多,就是:“投降吧,咱们扛不住了……”。不是我军不给力,只因华军有高达……
  好吧,这也不是他们真的怕死,而是这里不是他们的地盘啊。这些部队要么来自澳新,要么来自印度次大陆,马来亚丢了关他们屁事啊。再有就是觉得这种死法太憋屈了。
  英联邦众将在争论下一步的时候,中国的相关部门却在对上次的攻击进行分析和总结。同时,也在酝酿下一次攻击。而这一次攻击来得如此之快,在英联邦众将还没商量出结果,就已经来临了。
  ……
  在幽暗寂静的太空中,雷部一号空间站张开那对宽大的太阳能电池板,就像一只太空神鹰在宇宙中翱翔。它现在位于距离地球1000公里的低地轨道,尾部的等离子推进系列喷出蓝幽幽的焰尾,使它以从秒速7公里的速度向目的地飞去。
  雷部一号是去年三月份完成组建的一座小型空间站,它比天宫一号要小得多,它的体积还不到天宫一号的二十分之一。因为它的功能比较少,只负责军事任务。准确的说,它是一个试验性质的轨道轰炸系统。
  没错,轨道轰炸系统!
  文德嗣可不是什么和平主义者,他开发天空可不光是为了搞科研,为了种田,军事用途也是其中很重要的因素。他要牢牢把持着地球的制天权!
  轨道轰炸系统就是“星球大战工程”中的一个子项目,雷部一号就是这些年的成果之一,严格来说,这玩意儿应该叫攻击型军事卫星,或者轨道轰炸机。
  当然,比起大气层内的轰炸机,它确实是大了点儿。它的主体像是汉字“山”字,中间和右边的竖是长120米,直径八到十米的不规则圆柱,一节一节的看起来就像一根放大了N倍的钢鞭似的,这一节一节的都是它们的各种功能舱室。而左边的那一竖,是一根长110米的圆柱。根部和中部直径八米,然后逐级缩减,到了最前端的十几米,直径就只有四米了。
  很快,雷部一号已经到达新加坡上空,它周围的36个姿势控制等离子喷口不时冒出湛蓝色的焰尾,使它减速、停止,并于地球自转保持同步,并将左边那一竖,也就是发射器对准下方1000公里的新加坡要塞……
第618章
天罚(下)
  雷部一号。
  雷部一号的功能区大致是这样划分的,以它的“山”字外形为准,左边一竖是天基动能武器系统,哎,简单的说就是一门炮,好吧,是电磁炮。右边一竖是激光炮、重金属粒子炮、等离子体炮等天基定向能武器系统。
  这些武器都集中在前部,中部是服务舱、设备舱或弹药舱,右边的后部是能源舱,里面装有一台30万千瓦的第四代快中子增殖核反应堆,和热电转化发电机组,左边的后端舱室则是电池长,里面塞了满满的500吨最高等级的银龙电池,它们一起构成了能源系统,为整个空间站的设备和武器提供能量。无论是定向能武器还是电磁炮,都是耗能大户,仅仅靠外面的太阳能电池板是不可能够用的。
  中间一竖的前段和中段是指挥舱、情报舱、通讯舱和生活舱,后面是动力舱和燃料舱。导弹武器系统在后面那一横的两边,上面一共有128个单元的垂直发射系统,其实就是用军舰上的垂发系统改造的。
  “雷部一号”的名字自然也是来自中国神话,在自古传说中,“雷部”就是天庭当中负责征伐和打击邪恶的部门之。
  另外,“雷部一号”虽然是空间站,但是因为它有动力,可以在太空中自由移动,所以也可以当成吊丝版的宇宙战舰。哎,其实天军本身也有这个意思,所有才会给它加上那么多武器。虽然现在的动力还不太够,维生系统也不足以支持太久的航行,只能在比较近的太空区域活动,但是作为实验品也是可以的。
  雷部一号虽然有三艘护卫舰那么大,但因为自动化程度极高,所以上面的定员并不多,只有112人,还没有一艘护卫舰的人多,这还是因为是技术验证品的缘故,有不少技术人员编制在内的缘故,等到出了量产型,人数会压缩到60人左右。不过这里人虽然少,但它的编制级别很高,是正团级,站长是上校,相当于海军的核动力战略导弹潜艇。
  此时雷部一号的指挥舱里,一群官兵正在忙碌着。他们的制服与众不同,和陆海空火箭这四个已经露面的军种都不一样,是一种黑色和银灰色为主色调的制服。他们的臂章也是与众不同,底部图案是一个抽象的旋转银河,中间是军徽,上面写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太空兵”。
  没错,他们是太空兵,一个不属于四军管辖的独立兵种。这个兵种的成立时间比火箭军还早两年,但是其存在还不为人知的,他们在外面有个掩人耳目的名称——第二空军勤务部队,他们在地面上的军装,臂章上就是写的这个名字。所以他们在知情者当中,也被称为“二空”。好吧,其实太空兵本身也和空军有很深的渊源,现有官兵里面有相当部分都是从空军转过来的。最初这些太空事务也是由空军再管,所以把他们挂在空军名下也是很正常的。
  其实原本也有人建议,直接成立“天军”的,让他们正式成为新中国的第五个军种,但是这个建议被我们敬爱的文总否决了。理由是条件还不成熟,在文德嗣看来,尼玛连宇宙战舰都木有一艘,天军个毛线啊!名不副实,当然不要!
  在雷部一号服役的太空兵别看人少,但级别都很高,普通士兵一个都没有,连打杂的都是士官。没办法,这里的保密性和专业性都很强,普通士兵是玩不转的。
  站长苏洛云上校一脸喜色的看着屏幕上那座残破的新加坡要塞,雷部一号上搭载的强大光学观测系统,使得这座要塞在屏幕上非常清晰。
  他笑着对众人说道:“还好空军的弹药不足啊,要不还轮不到我们了……”
  “站长,是准备用什么东西?”一个少尉凑趣的说道。
  苏洛云说道:“当然是金箍棒系统,别的武器系统都不太适合。而且我们雷部的武器系统,就是这种没有实际测试过,现在难得有这个机会,上头也想看看金箍棒的效果如何……”
  “太好了!终于轮到我们了。”他话音刚落,其中几个家伙就欢呼起来。很显然,他们就是负责金箍棒系统的。“金箍棒”就是动能武器系统的外号。
  苏洛云这时转向旁边的一位少校,客气的问道:“文主任,你是雷部一号的设计者,你觉得呢?”苏洛云虽然是上校,但是在这位年轻的少校面前却是没有一点儿上官的架子。
  文泽斌少校点点头,微笑着说道:“这个时候使用动能武器系统是最合适的选择,站长。定向能武器并不适合攻击大气层内目标。雷部上面的配置的导弹也是中型,核弹头不合适,常规弹头对于要塞这种硬目标效果也不好……”
  此刻他也很激动,作为雷部一号的主要设计者,他也很想看看自己作品的威力。文泽斌现在已经完成了博士学业,获得了太空兵技术少校军衔,目前在太空军用设备研究所任职,担任第17设计室主任。
  作为技术验证型号的雷部一号的首次实战测试,文泽斌和他的设计组成员,以及设备制造厂家的设计和维护人员都来了不少,务必保证测试成功。这些多出来的人都把雷部一号原本显得宽敞的指挥舱挤得满满的。
  “站长,姿势调整完成,轨道现在已经稳定……”航行长徐成少校报告道。
  “端木庚,准备好了吗?”苏洛云转向负责目标情报的那位少校。
  “好了,站长。目标的基础坐标已经输入完毕,并且也与战场数据链链接,金箍棒在飞行过程的姿势调整会由新加坡上空的无人机和侦查飞艇提供实时修正数据……”
  “赵淮……”苏洛云又转向另一个中尉。
  “金箍棒已经就位,瞄准完成!”负责炮位的赵淮中尉连忙答道。他是操纵动能武器状态的小组长。
  随后其他小组也依次报告。
  “既然都准备好了,那么,我命令,发射!”苏洛云下达了命令。
  “发射!”赵淮中尉激动的伸出右手,狠狠按下了发射按钮……
  ……
  此时,电磁炮的炮口护罩已经打开,只见里面闪过一股蓝绿色的电弧光,一枚直径100厘米,长度6米的圆锥形带尾翼的炮弹,就以秒速9000米的速度射了出去,方向正是新加坡要塞……
  而就在这时,雷部一号后部的导弹垂直发射也有一半打开了,连珠炮似的射出了六十四枚导弹一样的物体。它们要比刚才的炮弹略大一些,直径100厘米,长度7米。当然这些也确实是导弹,它们在离开了发射口后,尾部的火箭发动机就点火开始工作,随后它们在太空中调整姿势,并逐渐加速,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向地球冲去。
  是的,雷部一号上装备了两种天基动能武器系统,一种是制导炮弹,炮弹不需携带动力,用电磁炮给其一个极高的速度。另一种就是导弹性质的炮弹,自身具有动力。前者可以得到更高的初速,弹药成本低,可以像打炮一样可劲的打,可以形成持续火力,但需要一门电磁炮,只能装在大型载具上。后者相反,速度更低,弹药成本高,一次可以发射多枚,以形成密集打击,还可以装在小型载具上。
  两种方式各有优缺点,现在就是拉一块儿试验,看哪种好用。
  这并没有结束,电磁炮的伺服机构立即开始运转起来,自动供弹机的机械手又将一枚炮弹送到弹射器上。调整好位置后,一根弹射杆伸到炮弹尾部。固定好之后机械手松开,炮膛关闭,炮弹静静的悬浮在半空。
  雷部一号的电磁炮是重接炮,在各种类型电磁炮当中,这种炮的效能是最好的。重接炮综合了线圈炮能发射大质量弹丸、以及轨道炮能发射超高速弹丸的优点,还可赋予弹丸更高的加速力峰值,且使平均加速力与峰值加速力之间相差不大,从而使弹丸获得均匀的加速度。
  但它有个技术难题,就是必须先给炮弹一个初速度,才能在炮膛里得到加速。这就是炮弹必须从线圈中间飞过去。如果炮弹小还好办,炮弹大了就容易往下掉,无法保持在线圈中间,效能就会大打折扣。如果用加大初速的办法克服重力影响,就只能用传统的发射药,而发射药爆燃时会损坏电磁线圈的。但是在没有重力的太空,这个问题就不是问题了。所以重接炮最适合无重力的太空环境。
  弹射杆前面是一个火药活塞,也就是“三无榴弹发射器”上用的那种推动装置,发射时无声、无光、无烟,当然在太空中看重的后两项,如果像传统炮弹那样用发射药,会对炮膛内的电磁线圈造成损害。是失重条件下,不需要用高初速克服重力影响,火药活塞造成的初速就足够了。
  “镪……”一声轻微的金属摩擦声,第二枚炮弹立即弹射了出去,分毫不差的从线圈中间通过。
  后边的导弹装填速度就要慢些,过了十几分钟后,也再次发射了第二轮出去。垂发系统不是只发射了一半吗?是的,另外一半是携带核弹头和常规弹头的,这一次不用。
  在原时空的后世,有一种说法流传很广,大意就是说,“动能武器就是非常简单的东西,就是一个铁棒”。而实际上,动能武器也没怎么简单,它们的弹头都是高密度、高硬度、耐高温的钨碳合金,无动力炮弹除了弹头不需要装炸药,同样的有制导系统、热控系统与通信系统,比一枚制导炮弹还复杂。有动力的导弹还得加上推进系统,比导弹还复杂些,价格也不算便宜。
  ……
  指挥舱的官兵们都在注视着自己的屏幕,紧张的工作着。
  特别是文泽斌那帮相关的科学家和攻城狮,他们显得更紧张,因为动能武器的特性所限,从来就没有进行过实弹试验,一切都只是理论。虽然他们也用计算机进行了大量的模拟计算,但是在没有验证之前,大家心里都是没底的。
  因为也有反对的专家认为:由于其弹头速度过快,在对大型建筑群等目标的打击上很可能起不到致命的效果,顶多就像高速飞行的子弹撞击玻璃一样,在目标上穿个直径几十厘米的“小洞”,如果真是这样,那可就让人笑掉大牙了。
  所以效果到底如何,还要试试才知道。
  因为导弹和电磁炮都是可以调节的,所以这些弹头都被分成了不同的速度,实验哪种速度下才能达到最佳打击效果。反正新加坡要塞面积够大,目标也够多,足够试验不同的姿势了。
  为了进行这次实弹试验,总参和太空兵调动了几十架侦察机和飞艇,几十颗卫星,数千人进行监测和评估,花上这方面的代价比那些弹头贵多了。
  这些弹头在进入大气层之后,外壳就开始与空气分子摩擦生热,防热外壳的温度越来越高,最后都烧得发红了,并在不断汽化。这种特种陶瓷制作的防热外壳就是靠不断汽化降低温度,在外壳和弹头之间还有一层特种石棉隔热层,使外表的高温不会把弹头烧化。如果不做防护处理,这些弹头根本就到不了地面,半空中就灰灰了。
  很快,弹头进入了黑障区,不过这个“黑障区”这仅仅是对传统的无线电通讯有效,对于拥有蓝绿激光和量子通讯技术的中国来说,根本就不存在所谓“黑障区”。
  这是,弹头已经化作流星,拖着炫丽的焰尾向地面落去。新加坡要塞,即将迎来史上第一次流星雨。
  不过,新加坡此时还在白天,根本看不清天上的“流星雨”,这时一颗流星就直直的坠落下来了。
  “轰……”突然,原本还完好的一片要塞区域突然发生了巨大的爆炸。
第619章
陪你去看流星雨
  新加坡要塞。
  “怎么回事?是71号炮台爆炸了……”附近正在清理现场的人员都被吓了一跳。
  有指挥人员连忙给炮台打电话询问,但已经打不通了。别说通讯系统已经被摧毁,就算完好无损,里面也没法回答了。炮台里面的人在那一瞬间,就已经被强大的能量变成了渣渣。
  “轰隆隆……”直到这时,地面众人才听到从空中传来一阵闷雷般的声音。
  动能弹头的速度比声音快多了,在它击中目标几分钟后,突破音障时的音爆声才传到地面上。
  一名军官抬头一看,顿时呆住了。
  只见天空一下子多出了几十道长长的淡黑色云柱,这是防热外壳汽化产生的痕迹,如果是在夜晚,这些痕迹会更加显眼,那就是一道道流星。
  “这是什么……”那名军官话音刚落,几颗流星就已经撞击到地面了。
  其中一颗就正在落在他附近,仅仅一瞬间,他就被强大的冲击波撕裂成了比分子大不了多少的碎末。
  “轰轰轰……轰轰轰……轰轰轰……”随着“流星”不断下坠,新加坡要塞再次响起惊天动地的爆炸声,一朵朵蘑菇云如同雨后春笋一样升起。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08/46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