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逆转1906(校对)第7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9/469

  杨度连忙劝道:“宫保息怒,科社党这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即使没有倪嗣冲,他们也会找张嗣冲、李嗣冲的借口……”
  北洋一众大佬也纷纷上前劝解,过了好一会儿,大头才算平静下来。
  大头这么火大的原因,就是科社党又动手了,这次他们的目标是安徽。大头这里刚刚接到消息,安庆已经解放军攻克了,第31镇已经被全歼,统制余大鸿以下共计8000余人被俘。
  事情的起因就是袁世凯刚才大骂的倪嗣冲倪大都督,因为这位老兄在安徽搞得实在是太过分了。
  1907年丁未革命,江南数省易帜后,岳王会在安庆的起义虽然失败,但是皖北的同盟会也响应了。他们组成了以袁家声、王庆云为首的“淮上军”,在颍州府(阜阳)发动起义,当地清军都是巡防营,战斗力还不到五,起义军很快就控制了颍州府和凤阳府部分地区。
  由于当时安徽新军主要防范南方,又因为安庆起义拉走了一半人,只能勉强守住安庆,对于这支起义军就无能为力了。而北洋的兵力也是捉襟见肘,再加上宗社党和北洋的内斗,也无力理会他们,于是这支起义军就奇迹般在清廷的包围中生存了下来。
  后来科社党和同盟会翻脸后,质问各个革命组织时,他们也宣布和同盟会划清界限。在科社党邀请他们加入南方政府时,这帮人却没有答复。因为淮上军是个成分很复杂的组织,里面虽然有革命党有进步青年,但更多的却是地方上的豪强缙绅。因为科社党的“土改”等政策,他们内部意见不统一,那些地方豪强对科社党非常敌视,并不愿投靠科社党。科社党派人来谈了几次没结果后,也没有强求了,就任其自生自灭。
  再后来,科社党又在接收江南势力,又要搞内政建设,北洋忙着逼宫和扩军。这最强的两方势力都没空理会他们,所以淮上军这帮人就在颍州当起土皇帝了,小日子还是过得挺滋润的。
  但是好景不长,这土皇帝没当几天,袁世凯已经建好了几镇新军,于是淮上军这只最弱的“革命军”就成了北洋军开刀立威的对象。大头派出段祺瑞挂帅,率领第2、第13、第16三个镇,出兵安徽剿灭淮上军。
  淮上军的战斗力虽然比巡防营高点,但也是只有五的样子,哪里是北洋军的对手,双方一对阵,立即就被打得落花流水,他们的老窝颍川府连半天都没坚持住,就被北洋军的重炮轰开了。淮上军主力被一战全歼,剩下的全部跑回了寿县一带躲了起来。
  因为倪嗣冲是内定的安徽都督,北洋军打下颍川后,段祺瑞就带着第2、第13镇回去了,留下他的第16镇继续清剿残敌。
  倪嗣冲这家伙打仗不行,但鱼肉百姓,搜刮小钱钱的本事却是一等一的。于是颍川一带的豪强士绅就倒霉了,这些人多少都和淮上军有些关系。倪嗣冲就以此为借口,以“追剿淮上军”、“查办社团、帮会”之名,大肆捕杀当地豪强士绅,连普通百姓也被牵连了很多。倪嗣冲为了搜刮,在皖北一带抄家灭门的事情干了不知多少。搞得皖北民众恨之入骨,称其为“倪屠户”。
  倪嗣冲统治安徽期间,一方面依靠地主豪绅残酷压榨民众,横征暴敛,苛捐杂税名目之多不下30余种,滥发的毫无基金的纸币及公债券也不计其数。他把搜刮来的大批钱财存入天津日本银行,供倪氏家族过着奢靡腐朽的生活。另一方面又残酷打击革命进步势力,凡是和淮上军有关的,基本上都被搞得家破人亡。
  当时,蚌埠商贸日盛,并以盐粮交易为大宗。倪大都督见盐业有利可图,就变更淮盐“引岸”,将原设宿县的皖北盐务局移入蚌埠,并成立阜安盐栈,规定原从江苏运销于皖北的食盐,全集中于蚌埠,强权垄断。同时,倪将凤阳关(税关)也移至蚌埠,以控制税收。不过倪嗣冲这家伙对蚌埠也没有所谓“兔子不吃窝边草”的意思,比如他在蚌埠为了建造都督府和练兵场时,就强征民田无数,并派差抓夫,民众苦不堪言。
  ……
  倪大都督的种种事迹,就不再细表,反正就在这么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他就成功的把安徽刮得天高三尺,搞得民怨沸腾,把他老大袁世凯坑得一塌糊涂。当然,倪大都督自己就赚得盆满钵满,两袖金风了。
  到后来不但普通民众忍无可忍,甚至就连那些原本反对科社党的豪强士绅们也受不了啦。
  在这些豪强士绅们看来,科社党只是要土地,其他的都不要,而且土地也不是白要,人家也是要给补偿金的。只要没血债没干伤天害理的事情,都不会有什么坏结局。可这位倪大都督不一样,这狗东西不但要土地,要钱,要粮,要妹子,还要命啊!
  皖北的士绅民众忍无可忍之下,就再次串联起来,公推隐藏在乡间的原淮上军几位大佬领头,大伙一起反他娘的!
  于是,就有了发生在4月30日的“第二次淮上军起义”。皖北人民在原同盟会的袁家声、王庆云等人带领下,在寿州起义了!
  这一次他们终于意识到,谁是朋友谁是敌人,在起义之前就秘密联系了皖南和湖北的解放军。并且淮上军在起义通电中,就请求解放军北伐,“解救皖北生民于倒悬”,甚至连“如婴儿盼父母”之类的话都说出来。
  当然,解放军也没有让他们失望,在他们通电发出之后一小时,人民解放军驻扎铜陵市(原池州府)的第11师就派人向安庆的第31镇交涉,要求他们无条件投降,向解放军移交防区。
  第31镇当然不干,叫我投降就投降,那成什么话了?
  虽然说当时民间对清军的评价极低,称他们是“误听即逃者为下勇,望风而逃者为中勇,见贼方逃者为上勇。”但那只是旧军嘛,咱们新军还是能打一打的。
  好吧,既然余大鸿的第31镇这么有信心,那么解放军也就给他们这个面子。你要打,那就打嘛!
  于是,4月30日下午2点,人民海军的长江舰队就首先揭开了这次“苏皖鲁战役”的序幕。
  现在的长江舰队是由原清廷湖北舰队的五艘楚字级内河炮舰(楚泰、楚有、楚谦、楚观、楚豫),原四川民团的8艘“鲤鱼级”内河炮舰,以及新建的5艘“鲶鱼级”内河炮舰组成。
  火力最强大的“鲶鱼级”内河炮舰,装备了2门155MM主炮,2门75MM副炮。首先就是这5艘“鲶鱼”的十门155炮,十门75炮就开始对安庆的江防炮台进行炮击,随后楚字级的120炮,“鲤鱼”的75炮也先后加入炮击。
  18艘内河炮舰排成纵队,从上游鱼贯而下,以战列线对安庆要塞进行覆盖炮击。它们下行到射程之外后,又兜一个圈子,再逆流上行,继续保持战列线轰击。
  半小时后,江南布置的重炮阵地也开始发出怒吼。解放军第一重炮旅和第二重炮旅一部的36门210毫米重型加榴炮,48门155毫米远程加农炮,96门155毫米榴弹炮,把一个基数的重型炮弹毫无保留的送到江北的安庆要塞。
  下午3点15分,从武昌机场起飞的2个战斗机大队,以及南京机场起飞的1个战斗机大队,到达安庆上空汇合,随即开始了对残敌的蹂躏。
  第31镇哪里挡得住这种立体攻势,还不到3点半江防要塞就跪了。
  下午4点,铜陵的第11师开始在长江舰队掩护下开始渡江。驻扎在黄冈的第7师在2小时前就出动了,他们兵分两路,分别向英山和宿松挺进……
  ……
  北京,袁府。
  “文德嗣究竟是什么意思?他们不是答应南北停战,共商国事,制定共和吗?”袁世凯愤愤的说道。
  杨士琦说道:“他们提出的停火条件是把皖北交给他们管理,并交出倪嗣冲和第16镇全体官兵,说是要对他们进行公审,告慰皖北人民……”
  “这真是岂有此理!文德嗣这家伙把我们当什么了?”段芝贵马上就跳了起来。
  段祺瑞也说道:“就是,虽然说倪嗣冲是闹得有些不像话,但也不能这么交出去。否则我们都回家种田好了……”
  一众北洋将领都愤愤不平起来,都叫着“老大不能怂,战他娘亲!”之类的话。说句实话,这些将领里面并不是真的同情倪嗣冲,只是他们觉得要是科社党恐吓一下,自己就怂了,那以后还怎么混?就算要怂,也得先打一下嘛。
  看着众将领群情激愤的样子,袁世凯也很快下了决心。
  “好吧,既然科社党这么不讲理,那咱们也不能这么服软了,就和他们做过一场!”袁世凯站了起来,开始下了一连串命令。
第121章
苏皖鲁战役(三)
  公元1909年5月7日,安庆。
  “真是不可思议,这样的重炮居然是我们中国自己造的……”杨林上尉一面激动的摸着面前粗大的炮管,就像抚摸情人的小手。
  杨林上尉表字子木,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人,原本不是解放军的军官,是个“解放战士”。他自幼随父于湖北汉阳经商,后考入湖北武备学堂学习炮兵,毕业后就任湖北新军第八镇炮兵第八标三营队官(连长),在兴山之战中受伤被俘,在战俘营期间经过政治教育,转化了思想,加入到了共同社炮兵部队。
  经过文化和技能考核后,被授予中尉军衔,担任某炮兵营副连长。因其精通炮术,在其后的多次作战中表现出色,去年6月被晋升上尉,调到新组建的第一重炮旅第2营担任炮兵连长。
  在炮兵的认识上,本位面的PLA完全继承了原时空正版PLA的“大炮兵主义”,和最大的假想敌日本帝国陆军不一样,中国人民解放军对于炮兵的认识更类似于现在的德意志帝国陆军和另一个时空的苏联红军。中国人民解放军并不是依靠稀疏的超重型武器来制胜,而是在“数量即质量”这一朴素军事哲学的指导下,集中大量重炮,对敌要塞区、重炮兵、技术装备和有生力量造成毁灭性打击。
  对于155毫米以上的重炮,解放军都是采用重炮旅的形式,集中使用(少数攻城炮、要塞炮例外),单独配属于军级单位或临时加强到某一方面。
  此时解放军的重炮部队一共建立了4个重炮旅,每个重炮旅含有2个重型炮兵营(每营4连,共配备16门“1908式”210毫米重型榴弹炮),2个重加农炮营(每营4连,共配备16门“1907式”155毫米加农炮)和2个重榴弹炮营(每营4连,共配备24门“1907式”155毫米榴弹炮),共有210毫米重型榴弹炮32门,155毫米加农炮32门,155毫米榴弹炮48门,火力非常强大。
  “1908式”210毫米重型榴弹炮的原型是美国M115型203MM榴弹炮;“1907式”155毫米加农炮的原型是则是大名鼎鼎的“长脚汤姆”,美国M59型155毫米加农炮;“1907式”155毫米榴弹炮的原型则是苏联的D-1型152MM榴弹炮,也就是中国的54式152MM榴弹炮。
  杨林所在的炮兵连就是装备210毫米重型榴弹炮的重炮连,他手下有4门210MM重炮。这可是他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在湖北新军时,他摸过的最大的炮也不过75MM格鲁森野战炮,100毫米以上只是在书上见过,当时国内也只能生产75MM的火炮,生产数量还极少。如1907-1908年间,江南制造局制造的七生半(75MM)管退过山快炮仅六尊,所以清军配备的炮大多数都是进口货。
  哪里像现在的解放军,不但可以生产所有210MM以下的火炮,产量还非常惊人。好几次都听领导们说,要加强训练炮兵菜鸟,要不然造好的炮都没人用。
  “嗨,你好,上尉先生……”正在杨林浮想联翩的时候,一声德语的招呼打断了他。
  杨林转身一看,却是这次跟来的德国“吊靴鬼”,哦,是观察员汉斯少校。这次科社党和北洋开战后,几个列强都派来了观察团,美国、德国、奥匈这几个和科社党关系最好的国家的观察团就主要往解放军这里派,而英法日俄几国的观察团主要是在北洋那边。
  因为杨林的德语比较好,上级就安排德国团到他这里参观了一次,让他做了一些接待工作。自从和那几个德国来的观察员和他接触了一阵之后,这几个家伙就经常往他这里跑,尤其是这个叫汉斯的炮兵军官,天天都来。
  “你好,少校先生……”杨林向他行了个军礼。
  两人互相敬礼后就开始聊起来。
  汉斯也在大炮上摸了一把,一脸羡慕的看着大炮说道:“这真是一门出色的大炮!据我的观察,它相当优秀。不但是它,另外几种火炮也非常棒!在来中国之前,我简直不敢相信你们有这么出色的火炮。”
  这个德国老炮兵不禁拿这款火炮和国内的同类比了一下,顿时有些惭愧。现在德国现役的同类火炮是1885式210MM重型加农炮和1894式210MM重型速射加农炮,都是克虏伯的产品。但无论哪方面的性能都比不上眼前这款火炮。
  “呵呵,当然,我们中国是最早使用火炮的国家,早在12世纪的宋朝我们就有火炮了……”杨林挺起胸膛,自豪的说道。至于宋朝那种“炮”算不算真正的炮,他就不管了,反正古书上写的是“炮”嘛,我又不是考古学家,就当它是好了,反正在洋鬼子面前绝逼不能怂!
  “只是后来由于满洲蛮族的入侵,打断了我国的技术发展,所以我们一度落后于世界。但是现在我们在文主席的领导下,又重新站起来了。我国的科学技术,也在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有了飞跃式的发展,比如你现在看到的大炮……”杨林几乎脱口而出,长期的政治学习让他对这种对话几乎随口即来。
  汉斯也点头道:“确实,必须承认,贵国的文阁下是一位非常伟大的领袖,他在短短的时间就让这个古老的国家焕发新生……”
  “上尉先生,贵军此次作战是准备统一中国吗?”汉斯试探着问了一句。
  杨林滴水不漏的答道:“这个就不知道了。这种大事不是我能知道的。我只是一名连长,只知道服从上级命令,上级命令我们打到哪里,我们就打到哪里。”
  “哦……”汉斯又不死心的问道:“那么,上尉先生,我能看看你的指挥所吗?我想看看你们的计算员是怎么工作的,他们太出色了,演算速度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解放军对这批外国观察团的态度看起来大方,让他们随便看,但给他们的通行证权限却很低,只能让他们在非保密区域活动,很多地方都以军事机密为由挡驾,进不去,看不到。这让这帮洋鬼子们非常郁闷。
  “不行,那是机密地区,里面有很多军事机密,您必须有上级的批准才能参观……”杨林想都不想就拒绝了。开什么玩笑,那里有我们的先进计算机,那可是高科技装备,可不能给你们洋鬼子看。
  他不禁有些烦躁,这些该死的洋鬼子一个个都不老实,一来就到处看到处问,就想打听我们的机密。也不知道上级怎么想的,为什么会放他们来,真是岂有此理。
  汉斯又聊了一会儿,其中多次试探,但都被杨林滴水不漏的挡了回来,最后只好满怀遗憾的离开了。
  ……
  “真想不到,中国的军事技术居然这么发达,他们使用那几种自产大炮的性能居然超过了我们的现役火炮……”汉斯一回到观察团的驻地,就向他的上司,这次观察团的带队军官陶德曼上校报告。
  陶德曼上校点点头:“嗯,我知道了。我也注意到了他们的武器很多都比较先进,而且他们的战术也很有新意。”
  汉斯又说道:“另外,上校先生,我还发现,他们的计算射击诸元的速度非常惊人,至少比我们快十倍。我猜想他们一定是用了一种新式的计算设备,否则不可能那么快……不过他们的人口风很紧,实在打听不出来。”
  另外一个军官说道:“我想起来了,我有次看到他们的指挥所搬了很多箱子进去,还有发电机。”
  陶德曼眼里一亮,说道:“哦,难道他们把计算机改成电动的用在陆军了……”
  “确实,如果改用电动,速度要比手摇的快多了啊。”众人一听,连连点头。
  这个时候的计算机都是手摇的机械计算机,所以他们都这样想。但是实际上解放军现在使用的计算机已经超出他们的想象,那是提前了50年出现的第二代电子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9/46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