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红楼(校对)第14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6/852

  以贾环的眼光,自然看得出来林心远和舒儿姑娘之间的关系。
  林心远心情复杂的点下头。他听得出贾环话里有告别之意。他突然觉得,他应该真感激这位少年、院首、同学。贾环其实根本没有教他经书,学问,而是一直在教他做人的道理。
  贾环说完,洒然一笑,迈步离开。
  秋日正午,他心中其实很有些感慨。想当初,他为了卖一本小说,和林心远、吕老板在西江月茶楼谈价,还附带的写了一首西江月的词。现在,几十两银子请他写(抄)诗,他是不会做的。
  想当初,他想着卖掉射雕这本小说,结果现在是白送给了林心远。
  而当初那位需要他仰视的富家少爷,排除林家落魄的因素,地位已经颠倒。现在,林心远是需要仰望他的。
  人生啊!
  这件事就这样吧。祝愿林姑娘的人生顺利。而他,秋闺之后,将要准备前往南方,翱翔天际。
  ……
  ……
  林心远耸着头,回到明轩中。带着白色面纱的林芝韵正惊讶的翻阅着圆桌上的书稿。她今天穿着青色的裙装,有着若中国山水画般的气质,如梦如幻,身姿极美。
  见哥哥回来,林芝韵奇怪地问道:“哥哥,贾院首呢?”她换了身衣裳,吃过午饭就出来。本来准备和贾环聊一会的,结果贾环却不在。
  还是不是朋友啊?到家里来吃饭,面不照就走了?难道是心情不好?
  “走了。”林心远将贾环的话转述给妹妹听。
  林芝韵沉吟了许久,轻轻的点头,许可她哥哥经营茶楼。
  她知道贾环话里的含义:林家要是担心家产被夺的旧事重演,抱紧闻道书院的大腿即可。
第160章
踏遍青山人未老(五)
  七月十四日,公孙亮约了贾环、罗向阳、乔如松、庞泽、许英朗、张四水、秦弘图、姚纬、易俊杰等一起二十人,前往妙峰山、百花山、灵山秋游。
  其时,处暑已过。山中清凉宜行,山清水秀,风景美不胜收。如王羲之感叹会稽山的风景所言:山阴路上行,如在镜中游。
  众人的第一站是妙峰山金云峰的潭柘寺。从闻道书院至东庄镇外,沿东向上山的条石台阶上山,比从书院后门上山的山间小路更为轻省。一路上见到不少京城来的香客。
  在妙峰山中游玩了三天后,众人沿山路向西行,下山过北天岭,转至官道,至50里外雁堂村。这里是煤窑地带,家家户户以煤生。
  再沿官道往西行40里,经东斋镇抵达清水镇。而后往北行至灵山。此山为京都第一高峰。下山再回清水镇往南行,去往百花山。
  山中千岩竞秀,有山峰如七色玉带,有山峰如金蟾拜月;山林茂盛,古树擎天,有油松、山杨、桦树、云彬、落叶松。更有瀑布飞流,云蒸霞蔚。早起之时,云顶日出,云海升腾。晚间则是晚霞映翠,灿烂如锦。
  美景如斯,宛若视觉盛宴,令人心旷神怡,贾环等人在山中流连忘返。
  公孙亮生活在闻道书院好几年,早就踏遍周围的景观。很有经验的提醒大家带了棉衣。二十五日晚,众人在百花山中落脚的龙王庙中闲谈。
  龙王庙不大,只有五个和尚。陡然一下子来二十人,寺庙中的粮食、蔬菜都是不够。好在贾环等人在山脚下出银子雇了几名清水镇中的村民挑了生活用度上来。
  龙王庙的正大殿中,众人打着地铺。外面山风呼啸,声音很磕碜人。而大殿内,火堆燃烧,温暖无比。
  许英朗的性子一惯很活跃,笑着道:“谁来讲个鬼故事?”这话把众人的注意力都给吸引过来。
  罗君子劝阻道:“诸位,子曰,敬鬼神而远之。”
  一名同学道:“吓!可别讲。这怪吓人的。不然我晚上睡不着。”
  姚纬取笑道:“这么多人在,你怕什么?”
  众人都是哄笑起来。贾环心里倒是憋着几个很恐怖的鬼故事,想了想,还是没讲出来。话题随意的聊着,渐渐的转移到即将到来的乡试上。
  闻道书院里一共有10人取得乡试资格,全部都在这里。算算时间,今科北直隶的乡试时间应该已经公布。众人商议明天返回书院前往京城报名,结束此次秋游。
  闲聊着,说起中举后的打算。中举最常见的打算,自是继续科场猛进,考取进士。若是能得中状元,或者在馆选时进入翰林院,前途就远大了。
  国朝虽说改革前明旧制,并没有规定非翰林不能成为大学士。但翰林官是词臣,清贵难言,升官快。
  有的同学说中举后,继续回书院读书,或者去外地游学。有的同学说中举后返乡置地,当个金举人、乡绅。都是十几、二十岁的青年,当即嘲笑起这种暮气沉沉的志向。
  罗君子问贾环,“子玉,你什么打算?”
  贾环心中叹口气,微笑道:“我打算回家一趟。然后打算会去江南游学。见识人文荟萃的江南风情。”
  秦弘图懂贾环的意思。
  庞泽笑道:“子玉,我看你这想法要落空。叶先生可不会放你走。书院的事务一大堆。”若能中举,他的打算是返乡尽孝。几年后再来京城参加春闺大比。
  贾环就笑,“这不是还有诸位同学都在书院吗?”
  许英朗怪笑一声,说道:“这你们就想错了。我觉得子玉说的江南风情应该是这样的: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哈哈!”众人大笑。这是唐朝杜牧的名句,赞美的是一位妓家的美丽。
  公孙亮维护着贾环,道:“文谦,你别瞎扯。贾师弟今年才十一岁不到。”他中举后的打算是回乡夸耀,读书一场,总算有所交代。然后回书院继续读书。
  许英朗就冲好友乔如松挤挤眼睛。乔如松无奈的一笑,道:“子玉六月底在书生食府里拿出的那首送别的曲子,后面有个落款:诗诗为贾先生题。若我没料错的话,这位诗诗姑娘应当是京城的花魁苏诗诗。”
  “喔——!”
  夜色中,众人七嘴八舌的说起这个八卦来。公孙亮无言的笑着摇头。因为他很清楚,是贾师弟当年一句“佳人相见一千年”将苏诗诗捧的在名妓、花魁这个行当中独占鳌头。
  ……
  ……
  第二天清晨,众人起床收拾,吃过早饭,龙王庙的主持和和尚们送贾环等人。多少有些舍不得。这些书生来这里游玩,他们的收入也多起来。
  许英朗对主持和尚道:“大师,临别赠言,我有一语相告:山不在高,有路就行。你这庙要想香火盛,这路得修修。”
  主持和尚苦笑一声,双手合十道:“阿弥陀佛!”目送着发出善意哄笑的书生们离开寺庙。心中有些不同的感受。这群书生有些与众不同。
  走在路上,快要下山时,公孙亮道:“贾师弟,如斯美景,可有佳作?”
  贾环无语的拍下额头,怎么都喜欢来这句,道:“只得了一句,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哈哈!”众人都是大笑,心情愉快的下山。可不是,游览了京西三座名山,以百花山这里的风景最好。踏遍青山人未老,很贴切啊。他们都还年轻着呢。
  贾环笑笑。他知道同学们理解错了。但无意纠正。
  纵观主席的全词,“踏遍青山人未老”的意思是:主席忆起在以往征战岁月转战南北时踏遍的众多山峰及艰难险阻,斗志依旧坚定,精神依旧旺盛,坚信胜利终会来到。
  这是极其豪迈、慷慨、坚定之语。
  而他,来到红楼世界的两年多,他终于要实现他的第一个初级目标:摆脱猪队友们。他在红楼世界的奋斗刚刚开始。以这一句诗词自勉。他坚信他能在红楼世界里活下来,过上富裕、稳定、悠闲、体面的生活。
  这是他内心里的想法、期盼、意愿。
  兼济天下这种崇高的理想、大志向,他向来是没有兴趣的。
  ……
  ……
  七月二十日,北直隶乡试时间公布,定在八月二十四日。
  北直隶的乡试主考官方望官居南京礼部尚书,七月进京后住在大时雍坊中皇帝赏赐的府邸中。作为天下文坛盟主,每日前来拜访、投递文稿的人不计其数。方府门前始终是人流涌动。
  这天上午,上过朝之后,方望便回家。一名亲信幕僚将今天上门的帖子整理好拿过来。方望挑选了下,决定见见前来拜访的户部湖广清吏司主事(正六品)柳安宜。
  雅致的小间中,方望和柳安宜喝着茶,谈着江南风景。
  柳安宜容貌清瘦,面白长须,穿着蓝色儒服,他是南直隶松江府无锡人,丁未年进士出身。说着话,微笑着问道:“望溪先生,我听闻朝中对先生主张录取神童一事似有不同的意见。”
  方望,字凤九,号望溪,是一名五十多岁的老者,精神矍铄,穿着简单的石青色袍服,顾盼自雄的道:“老夫为国选材,是以学问论高低,不是以年龄来区分。区区流言,何惧之有。”
  柳安宜笑着点点头。
  ……
  ……
  闻道书院的众学子秋游回来,报名后,立即回书院闭关冲刺。时间转瞬即逝。
  八月二十二日上午,闻道书院的贾环、公孙亮、罗向阳、乔如松、庞泽、许英朗等十人取得乡试资格的学子准备从书院出发,前往京城参加秋闺大比。
  十人中,就贾环和公孙亮还是童生功名。其余八人全是秀才。
  咸亨商行在京城中设有店铺,早早的花银子为众人办理好在内城旅店入住的事宜。因而直到考试前两天,贾环、公孙亮、罗向阳等人才出发。
  八月下旬,此时已经清秋时分。上午时阳光柔和,闻道书院的东门处,闻道书院近乎所有的弟子约600人都出来相送。
  一般而言,参加乡试的考生都是从各地出发,早早的抵达省城(京城),参加考试。像闻道书院这样地处京西40里,恰巧学生有大部分以北直隶各府的人为主,实在少见。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6/85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