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红楼(校对)第1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852

  赵姨娘对贾环嘴里时不时的蹦出几句带点哲理的话习以为常,但还是嘲笑道:“呸,环哥儿,你少扯没用的。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照你这么说,你不在意老太太对你的看法?”
  赵姨娘在王夫人屋里是边缘人,在贾环这里,尽量要做话题主角。
  贾环笑了笑,他虽说曾经爬到大型公司的中层职位,处事果断,但私下里其实很随和。
  因而,贾环是由着赵姨娘说嘴,倾听着,心里想着他的麻烦事:来自王夫人的惩罚。
  ……
  ……
  王夫人说让贾环抄道经并不是单指《道德经》,而是让贾环抄录《道德经》、《南华经》两书。即《老子》和《庄子》两本书。
  老子一共5千字。开篇是脍炙人口的名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用几天的时间抄录一本老子并不费力。
  但是庄子一书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一共33篇,总计6万5千字。要是只抄写内篇庄子的7篇文章还好说,只有1万7千字左右。
  然而,贾环并不清楚王夫人轻飘飘的一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只能做最坏的打算。第二天下午放学后就来到王夫人的正房中抄书。
  王夫人要抄的经书,用的是上等徽墨,产自泾县的宣纸。贾环提着紫毫笔,坐在书桌前,用正楷工整的抄录着《道德经》。
  王夫人房中的笔墨纸砚都是一套产自的徽州高级货。比贾环自己平时用的不知道好多少倍,属于文化范畴的奢侈品。当然,王夫人不识字,文房四宝备着给贾政用。而贾政等闲是不提笔写字的。用的最多的人实际上是贾环。
  笔墨焕发着书香气,贾环沉心静气,默诵着道德经,一个字一个字的跃然纸上。
  彩霞穿着葱黄色的裙子,在一旁看着,侍候,白净秀气的女孩子,小声赞道:“三爷,你写的字真好看。”
  王夫人的正房很宽敞。贾环坐在这头,听她们说话都是有些隐隐约约。彩霞小声说话并不虞给王夫人她们听到。
  贾环就笑了下,小姑娘大约有些懵懵懂懂的男女感情意识吧,开始和他亲近。见光线有些暗,搁下笔,说:“彩霞,你帮我拿两盏灯过来。”
  他的毛笔字功底进步的很快,天天写字,想不快都难。当然,也没到什么书法家的层次。仅限于好看这个层级。
  “嗯。”彩霞会心的一笑,去帮贾环掌灯。
  正说话间,贾宝玉一副锦绣公子的模样从门外进来,俊秀非常,身后跟着媚人等几个丫鬟,“娘。”
  “我的儿,你这是从哪里来?还喝了酒?”王夫人欢喜的将宝玉搂在怀里,摩挲着他的脸,笑着问道。
  宝玉伏在王夫人腿上,大圆脸红彤彤的,仰头含住王夫人塞到他嘴里的香雪润津丹:“跟老祖宗在东府珍大哥那里喝了点酒过来。娘,薛姨妈端午节后要来?听说姨妈有个宝姐姐比我大两岁。”
  一屋子人都哄笑起来,就有人打趣宝玉喜欢跟姐姐妹妹一块玩。
  彩霞在贾环耳边小声道:“前些天宝二爷要了金钏儿嘴上的胭脂吃。”
  贾环微微一笑,对这些略显得香艳的小道消息并不怎么在意。他已经过了青春期的年龄了。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对早恋这样的话题相当感兴趣。就如同他当年在初中时,谁要是和谁好上,顿时就要传遍全班。
  因为宝玉的到来,东跨院正房里充满了欢声笑语。看的出来,宝玉在这样的环境中也如鱼得水。
  见宝玉看过来,贾环起身向宝玉行礼,做着表面功夫,“二哥好!”这是二月底摔玉后,一个多月以来,他和宝玉的第一次见面。
  贾宝玉淡淡的点头,并不没有走过来和贾环说话,也不问贾环在这里做什么,扭头跟王夫人、周姨娘、周瑞家的、金钏儿等人说话。
  他有点讨厌见到这个三弟。并不仅仅是仕途经济的事情。具体原因他也说不上来。
  贾环不在意宝玉对他的冷落,实际上,他现在很不喜欢这个白乎乎的大圆脸小男孩。宝玉未必有什么心机,但也不是什么善茬。除了女孩子,其他人惹得他不高兴了,他一样的要发脾气,要打人。然后有一堆人帮他“善后”。
  当然,要说贾环对宝玉有多么记恨那也不至于。他的仇恨没有那么廉价。当然,兄友弟恭这种事情就不要指望贾环会记起来。
  冷淡、冷漠,这就是他对宝玉的态度。
  贾环坐下来,继续苦逼的抄书。
  墨香,闻多了就习惯了。时间一长,最真切的感受其实是手腕疼。至于身边漂亮小姑娘陪着。那是暂时的。彩霞也不可能在他抄书时一直陪着他说话。陪一会就要离开的。
  再加上抄书容不得一点错。错一笔,一幅字就要重写。当真是个苦差事。
  ……
  ……
  四月十八日是贾环的休息日。他要去王夫人的东跨院抄书,打发人通知了赵国基、钱槐、胡小四。去西江月茶楼的事情改到四月二十四日。
  胡小四还盼着去茶楼里吃顿点心,听听书,见识一番,对来他家里找他的钱槐抱怨道:“吓,又要推迟,他不会是不打算带我去吧?”
  钱槐嗤笑一声,说道:“胡小四,你也太看得起你自己了吧?三爷是要带我去茶楼听书。只不过见你和老胡头事情办得好,才说提携你。你倒好,竟然抱怨起来。”
  老胡头正在屋子里炮制贾环订做的五个小火炉,听钱槐这么说,瞪了儿子一眼,“说什么混话呢!”
  胡小四就挠挠头,“我不就这么一说吗?你别告诉三爷。”
  “那当然。”钱槐呵呵的笑一声,得胜般的教训胡小四:“你懂个屁。三爷抄书是个苦差事,身不由己。等给二太太办完了事情,才能出来玩。”
  心里禁不住为环三爷“默哀”。京城里大相国寺门口抄书的秀才,一部佛经要1两银子才肯动笔。三爷这是受苦,又没报酬。
  只是,这些话,他当然不会和胡小四这个混人说。
  ……
  ……
  贾环紧赶慢赶,总算是在二十四日前将王夫人要的道经抄写完。
  大约也是王夫人连续几天看到贾环心里厌烦,只要贾环抄写了《庄子》的内篇7篇1万多字。
  这天上午,贾环换了一身读书人的长衫,晴雯帮他束齐头发。荷包里带着几角银子,拿上他自己改写完成的《三国演义》出门。
  在角门处和赵国基、钱槐、胡小四的陪同下一起出了四时坊,前往中城区正阳门大街上的西江月茶楼。
  四月底,京城气温宜人。大街上人口稠密,车水马龙,商贸繁华。
  五月初五的端午将近,不少商铺外已经开始端午节促销。贾环一行几人饶有兴致的边看边走,径直到正阳门大街。
  西江月茶楼在正阳门大街的尾端,是一栋两层楼高的宽敞楼阁,档次中等,进门每人收二十文的茶水钱。每日有说书人在茶楼正中的舞台上说书。西江月茶楼也是借此而出名。
  进了门,贾环四人付了钱,在伙计的带领下于一楼距离舞台较远的一处茶桌坐下。要了一壶茶,几样点心。
  胡小四埋头吭哧吭哧的吃着饼子,喝着茶水。钱槐鄙视的看了饿死鬼一样的胡小四一眼,拿起春卷慢慢的吃着。
  贾环笑了笑,钱槐在张嬷嬷事件中表现的很机灵,有点歪才。抿着碧螺春,看向走出来的一位四十多岁的收书人。说书马上就要开始了。
第17章
西江月茶楼(上)
  “啪!”说书人拍了一下惊堂木,茶楼上下就安静下来,几近鸦雀无声。
  而二楼雅座、包厢中的客人则是低声谈笑,侍女侍候着。他们来这里消费、娱乐并非只是为听书。有三两个青年在走廊向下看。
  说书人一展惊堂木,袖袍飞扬,开讲道:“话说北周年间,开封府府尹包拯包龙图大人……”
  他说的是北周版本的“七侠五义”,包青天、展昭、王朝、马汉、锦毛鼠等人的故事。
  贾环听了几句就感觉索然无味。
  文学作品在单论爽畅度上面,绝对是后世的网文称雄。现在的话本小说,在爽点的表现手法上还是有一定程度的差距。毕竟,纯爽Y文还没有现世。
  即便是金瓶梅这样的巨作,其实艺术成就在于对明朝市井生活的描写,这有助于后世对明朝社会的了解。而金瓶梅在后宫和嗨爽上,和龙傲天、王动还是差点意思。
  说书无味,贾环就琢磨起给王夫人受罚抄书的事情。王夫人的恶感倒是在其次。抄书的日子真是苦不堪言。
  这件事一分为二的看:首先,王熙凤设计他的同时,也间接的帮他在贾府中扬名,让他“惩治”张嬷嬷的收益最大化。
  其次就是,王熙凤占了一回上风,应该是心里暗爽、得意,暂时不会继续对他“追打”。
  在这个宝贵的间隙时间内,他必须要抓紧时间完成他自己的赚钱计划。以此作为抵御凤姐下一次打压的资本。
  在贾府里面,总后台是贾母,掌权的是王夫人,王熙凤只能算是“双花红棍”级别的打手。毫无意外,贾府的权贵们要遭到打压贾环的话,王熙凤会是“急先锋”。
  贾环轻轻的抿口茶,问胡小四,“小四,那五个小火炉子什么时候能做好?”
  说起本身的泥匠活,胡小四得心应手,胡乱的咽下嘴里的饼子,说:“明后天就能做好。”
  贾环点点头,“做好后立即送到二门处。我有大用。”
  胡小四忙点头,“三爷放心,我爹做好后,我一准送过去。”
  正好这时说书人的故事告一段落,暂时坐下来休息。一楼大厅里意犹未尽的听众们有几人在鼓噪,“先生,再来一段。”
  “就是啊,正关键的时候就收了场,这不是吊人胃口吗?”
  “快点,快点。”有人拍着桌子叫。
  吵闹归吵闹,但实际上是对说书人的认可、捧场。说得不好,谁愿意紧巴巴的等着听呢?正在休息的说书人满脸笑容,向四周团团作揖,说了几句场面安抚听众。
  贾环招手,让店里的跑堂伙计过来,先打赏了他十几文钱,笑道:“我想和你们店里最好的说书人先生聊几句,不知道小二哥方便递句话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85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