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红楼(校对)第24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49/852

  国朝的盐业,是从头到尾的计划经济。产量、销量、销售区域都是事先规定好的。这样一来,每个县根据人口数量,都会分配到一定的销售任务。
  同理,根据计划经济的特色,每个县的官盐销售量固定,则税收自然也是固定的。比如:扬州府三州七县中的首县江都县的盐课就是一万两。
  但,事情怪就怪在这里。越是靠近产盐区的地方,越是难以完成盐课。
  沙胜官任淮扬分守道,管着扬州府、淮安府,这两府的钱粮赋税收不齐,直接责任人:县令的考评可想而知,但他作为两府最大的官员,考评同样不会好看。
  何师爷关心的就是这件事:淮安府、扬州府两府历年拖欠盐课已经高达近一百万两白银。
  贾环诧异的道:“这倒是奇怪了!”
  何师爷苦笑着解释道:“原因就在于私盐。私盐价格比官盐便宜。越是靠近产盐地,越是私盐泛滥。再加上扬州地处交通枢纽,又有两淮盐运司。每年几亿斤盐过境。买卖私盐更加便利,还要算上运河上过境的漕船、盐船夹带的私盐。有私盐可以买,谁会去买高价的官盐?”
  盐商们无人肯往扬州府、淮安府的县里运官盐卖。亏本的生意谁愿意做啊?当然,盐商们住在扬州的地界上,还是要给县令们人情、脸面。
  但即便是有盐商认领了部分“人情盐引”,卖盐。在私盐横行的市场情况下,只能将官盐按照私盐的价格卖。亏损的情况下,把卖官盐的银子全部交给县衙当税收,各县每年的盐课无也法收齐。规定十分,实际收了一分是常态。
  所以,淮安、扬州两府的盐课拖欠严重。
  贾环口里的话给憋回去,拿起酒杯与何师爷喝了一杯。
  要知道,国朝贩卖私盐是要杀头的。但是这么多人,这么多渠道在贩卖,官府能杀谁的头?
  简单点说,用律法根本无法控制现在私盐泛滥的情况。
  贾环沉吟了一会,问道:“那么,沙先生打算怎么处理这件事呢?”
  何师爷道:“东翁上任以来,有心清理钱粮赋税,但是困难重重。东翁的意思,是想要盐商们将这部分拖欠的盐课补齐。”
  “盐商们怎么肯?”
  “所以东翁今晚去和三大盐商之一的郑元鉴谈。”
  贾环摇摇头,很不看好,“我看很难达成协议。”一百万两白银,即便郑家拿得出来,他也不敢拿!财不露白是常态。郑家要是应承下来,日后的官员都会找郑家“纳捐”。沙观察又不会在扬州城呆一辈子,而这些纲商,世代经营盐业,跑不了。
  何师爷喝了一口,满脸期望的看着贾环,道:“所以,我想请子玉帮我出个主意。”
  贾环一个理科生,对盐法能有什么研究?要学历史的才行啊。他就知道伪清的某皇帝下江南时,是盐商接的驾。银子花的如流水。搞了个扬州二十四景,聚盐成塔。
  本时空中,过段时间,贾元春才选凤藻宫后,贾琏带着林黛玉回贾府,王熙凤会在贾琏的乳母赵嬷嬷面前吹嘘:王家当年接过一次驾。金陵的甄家接了四次驾。
  思路只能从权谋上走。银子肯定还得盐商出。扬州城内的盐商300家,凑一百万白银出来不是难事。盐商的富裕,连皇帝都惊叹。关键是以什么名义,把钱从盐商的口袋里掏出来。沙观察那样的,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肯定不行。
  贾环想了一会,道:“私盐还是要查一查的。”
  ……
  ……
  夜空如洗,明月当空。
  贾环与何师爷两人说话时,扬州城内的大盐商郑元鉴家中,大周浙江布政司右参政沙胜正在劝郑元鉴补齐盐课。
  精美的花厅之中,郑元鉴坐在下首,喝着茶,打着哈哈,就是不肯应声。
  沙守道沙胜今年五十多岁,一身浅灰色的儒衫,气度不凡。这个年纪,说一声年纪轻轻,有点夸张,赞一句年富力强,绝对没有问题。
  国朝的官员,是不是年轻,需要依据于官位来判断。这和后世天朝一样。40岁的副部级肯定算是年轻的官员。而40岁的县级就不算年轻了。
  官场的生态就像金字塔。越往上,人越少。国朝的官制,关卡就在四品到三品这里。多少人在这个关口给卡住,一辈子都升上不去。三品就可以叫做朝廷重臣了。
  当然,都察院的风宪官不在此列。因为,都察院的左右副都(佥)御史能出任巡抚、总督。
  沙胜五十多岁的年纪担任从三品的右参政,年纪和官职还是比较般配的。
  沙胜有些疲倦的道:“如今扬州府盐课拖欠严重,郑员外若是能捐输补齐,朝廷自会有赏赐。”
  坐在郑元鉴下首陪客的长子郑文植心里嗤笑:我家出钱,为你的政绩?
  扬州盐商需要巴结的是城里两淮盐运司的杨运使。
  郑元鉴和气地笑道:“沙大参,非是在下不愿意,实在没有这份财力。万望海涵。”
  大参是参政的别称。参议的别称叫小参。比如贾政此时任通政司右参议,别人就可以称呼他为贾小参。
  沙胜脸色渐渐的沉下来。他在北直隶当提学官时,脾气就是很刚直。今日拉下脸面、放下身段到郑元鉴家中来游说,竟然是这么个结果。冷哼一声,拂袖而走。
  郑元鉴一路苦笑着送沙胜出府。
  看着沙大人的轿子远去后,郑文植讥笑道:“沙守道这和乞讨有什么区别?关键还要这么多,若是几千两银子,我郑家就给他了。值当什么!”
  郑元鉴瞪儿子一眼。
  郑文植笑一笑,收了话头,跟父亲往府里走。
第276章
一封公文
  天色蒙蒙亮,贾环宿醉方醒,洗漱一番后,和何师爷一起下了返回小秦淮河上的画舫,吃过早点,前往分守道衙署。
  此时,位于旧城里的察院后院中,紫鹃、袭人、晴雯、如意等丫鬟已经起来。
  袭人在里屋里服侍着黛玉起床。金红色的晨曦从窗外透进来。紫鹃和晴雯两人在镜子前梳头。她和晴雯的私交很好。
  自昨天下午和三爷说明情况之后,紫鹃心里就定下来。她相信三爷能处理好。这时,挽着头发,看着玻璃镜中的晴雯那张俏脸,笑着打趣道:“晴雯,你家三爷昨天喝花酒去了哦……”
  晴雯是三爷的屋里人。这是阖府都知道的事情。
  晴雯大眼睛笑的眯起来,神态生动,反驳道:“我又管不了。你和宝姑娘说去。”
  紫鹃听得娇笑起来。鬼扯呢。宝姑娘怎么可能会管三爷这事?
  她走的时候,事情还没眉目呢。昨晚和晴雯夜聊,才知道三爷和宝姑娘的婚事要定下来了。叹道:“三爷做事,很有章法。唉,喝花酒总比宝二爷喜好男风好。”
  她一想着宝玉和秦钟的事情,就觉得恶心。
  晴雯抿嘴笑着点头。她对宝玉印象不好。紫鹃姐姐看起来也不大喜欢宝玉啊!而且快要变成三爷的……粉丝咯。
  ……
  ……
  贾环在上午时分,和沙胜在分守道署衙仪门内的一间偏厅里见面。自沙胜年初来江南任职,有段时间没见,京城里也发生了很多事情。聊起来,感慨很多。
  沙胜捻须道:“京中之事,伯玉已经和我说起。子玉功劳不小。这次伯玉前往金陵担任闲职,对你来说,也是一个契机。”
  他的好友张安博是京城名儒,经义水平,尤在他之上。贾环要是跟着张安博潜心学习两三年,以贾环的悟性,雍治十四年的会试必定可以取中。差别只在于名次而已。
  贾环笑着道:“学生也是这样认为。能在山长门下学习一段时间是一件幸事。”
  沙胜微微一笑,聊起林如海的事情,长长的叹口气,“子玉你要是早来三个月,我的心病就可以尽去啊!”
  扬州城内行政体系中,最大的衙门是分守道衙署。但真正的第一大衙门是两淮盐运司。而管着两淮盐运司的官员就是巡盐御史。这绝对是扬州城内最有含金量的职位。盐事,都得听这位的。
  他是不知道林如海是贾府的女婿。而现在知道了,林如海却已经病重,有数月没有出来视事。
  想着昨晚在盐商家中的遭遇,沙胜心中很是不满。他固然是为政绩。若是能追缴100万两白银的盐课,肯定能得一个能员的名声。但同时也是为国家、朝廷增加赋税。
  如果这件事有巡盐御史参与,怕是情况不大一样。
  在一旁陪客的何师爷献上计划:“东翁,这事我昨晚和子玉提起过。正好有个法子。扬州盐商夹带私盐,屡禁不绝,可行文扬州府、江都县严查纲商的私盐。”
  沙胜微微沉吟,道:“盐商携带私盐,几乎人人都是如此,若是要查,只怕犯众怒。”
  何师爷道:“今晚大盐商汪鹤亭要在西园中举行中秋诗会。东翁也要出席,届时对郑家表示不满即可。”
  沙胜看向贾环。京城那般绝境,贾环都能将好友张安博救出来,他还是很看重贾环的意见。
  贾环微笑着道:“先生,可以先试一试水。不成,再换其他的办法。”他也不敢打包票一定成,但盐商的底子那么黑,不愁没有突破口。先试试水。能成,最好。
  沙胜拍着桌子道:“好。老夫早就看这帮奸商不顺眼。一斤盐要卖六十文,贫民之家,数月不知盐味。”
  ……
  ……
  当天下午,淮扬分守道署衙行文扬州府、江都县,要求近段时间严查私盐。
  两淮盐运司的盐,九成九要从江都县的地界上过,向外贩卖。所以,缉拿私盐,主要由江都县负责。
  下午三点时分,分守道的公文送到江都县县衙。江都县正堂沈县令当即签押,在县衙外的八字墙上张贴告示。
  扬州是建立在消费上的城市。城市里别的不多,帮闲极多。江都县县衙外时常聚集不少闲人。县衙的告示贴出来后,消息随即在扬州城内传开。
  给盐商报信,赏钱丰厚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49/85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