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红楼(校对)第27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70/852

  郑文植气焰全无,讪笑着上前,“沈县尊大驾光临,这是不是有什么误会?”
  “呵,脸皮够厚的。”
  郑文植这时才看到站在沈县令身侧的贾环,顿时瞪大眼睛。他刚想去带人把贾环给绑来,然而,现在这什么情况?贾环带人到他家里来绑他?
  “带走!”沈知县冷漠的挥手,几名衙役上前,把郑文植给绑了,拖出去。剩余的狐朋狗友哭天抢地的给衙役们推着往外走。
  另有一队衙役前往郑家的后院搜索琼姐儿。
  贾环则是打量郑家的布置,确实是豪富之家,摆设、用度都是精品。郑文植做的恶事,李师爷来的路上已经给他说了。
  雍治八年秋,郑文植在仪真县准备贩盐前往汉口,因听人说邱家的儿媳琼姐儿貌美如花。偷偷的见过之后,指使手下的盐丁灭了小盐商邱家满门十几口,吞了邱家数千盐引的窝本。将其收到屋中。
  幼安兄给的黑材料,还是有实据的。这种典型的人渣,死不足惜!
  ……
  ……
  厅中的人犯都被带走之后,沈知县带着众人到郑家的正厅中稍坐,等待结果。
  沈知县微微倾斜着身体,对贾环道:“让子玉看笑话了。我治下竟然有如此丧尽天良之徒。而我被县中吏员蒙蔽,时至今日,才有借着城中的传言,发现新的线索。”
  贾环在人情世故上处的很圆润,褒扬道:“明府公正严明,是江都百姓之福。”
  贾环跟着沈知县来郑家“抄家”,当然不是无聊的特意到郑文植面前装逼。虽然,郑文植抹黑他,将他逼得在分守道署衙里住了四五天,他心里很不满。
  但,以贾环的心性、手段,当然不会这么肤浅。他本来是打算等到沙先生掌握盐法大权之后,将与郑文植的旧账、新帐一起算。那时,要炮制郑家有很多种方法。
  贾环今天过来,主要是作为沈知县和沙胜之间的桥梁。
  有两层意思,其一,贾环在江南士林中的影响力。他的座师是方望。这是沈知县所需要的。其二,沈知县需要沙大参在官面上的支持。查抄大盐商的家,哪怕只是不打招呼的闯进去带走几个人,这也是一件大事。
  沈知县就笑起来。
  ……
  ……
  十月初,江都县正堂沈县令闯入扬州大盐商郑元鉴家中,将郑文植与其小妾琼姐儿带到县衙审问。雍治八年的灭门惨案浮出水面。
  这在扬州城中激起轩然大波。有叫好之声,也有咒骂之声。郑元鉴是扬州盐商之中晋商的头面人物。
  在这一片风波之中,刘巡按御史关于扬州盐法改革的奏章发出抵达京城。十月六日,朝廷的公文抵达扬州:裁撤扬州巡盐御史,令淮扬分巡道李康适整饬盐法,准许试行盐法总商制。
  扬州城中的官员、缙绅、盐商们一片哗然。都以为是沙大参会拿到整饬盐法的权力啊!
  情况是明摆着的。
  两淮盐运司的杨运使弹劾淮扬分守道的沙大参。但是,在沙大参的奏章公开之后,杨运使不可能反对裁撤扬州巡盐御史。
  而城中所谓的“满城风雨,士民惊疑”的土壤早不存在——谣言已经被贾环扑灭了。来调查地方上对盐法总商制的看法的刘御史如实上报。如此一来,难道不应该是有首倡盐法改革的沙大参来掌握整饬盐法的权力?
  结果,却是李巡道成了扬州官场上的旗帜。
  同时,还有一则小道消息在扬州的官场中流传,沈县令的老师和李巡道是同乡。
  扬州城中正在猛烈抨击沈县令的声音在一夜之间,突然变小了许多。原因不问可知。
  扬州城外,码头的一处酒楼之中,扬州知府江府尊排出出行的排场,大轿,旗牌,左右衙役等。日头渐渐的偏中。上午的阳光在江面上漂浮。
  江府尊穿着官服在酒楼之中,与卫师爷闲谈,叹道:“鹤蚌相争,渔翁得利啊。”
  卫师爷笑一笑,“庙堂诸公这稀泥和的!对沙大参不公啊。简直是打脸。”
  江府尊哂笑一声,“官场上不公的时候多着。谁让沙大参在中枢无人?我回头还有去拜访李巡道。”
  正说话间,一名衙役进来道:“大老爷,刘直指来了。”
  江府尊抖抖官服,“走吧!”
  扬州的权力格局定下来,刘巡按也要离开扬州。避免被御史同行们弹劾迷恋扬州城中的富贵、温柔。今日扬州官场在东关码头给刘巡按送行。
第301章
谁主扬州(下)
  江府尊一行刚出酒楼,就见左近不远处淮扬分巡道李康适、沈县令等人从一处茶馆中出来。扬州城的东门到东关码头这几里路断繁华异常,布满酒楼、饭馆。
  官场上的关系,座师、门生、同房、同年,这是一个体系。同乡,这又是一个体系。所以,李巡道作为沈县令老师的同乡,关系是相当亲近的。不像一般的官场上下级。此时,两人在一起等候,准备给刘直指送行也是正常。
  江府尊琢磨了一会,带着随从上前,“见过李廉使。”
  李巡道的官名全称是浙江按察使司按察佥事(正五品),分巡淮扬道。廉使是按察佥事的别称。
  “江太守许久不见……”李康适五十多岁的年纪,脸上带着和睦的微笑,与江府尊闲聊。
  李巡道在扬州城中一贯存在感很低,现在却获得整饬盐法的权力,心情极佳。李巡道现在同于是多了一个巡盐御史的官职,成为扬州官场的旗帜。
  两拨人很快就汇聚到一起。恰巧,随后来到官道上的沙胜、何师爷、何元龙、贾环几人看到。
  何师爷讥讽道:“看江府尊那模样!吾未闻四品正堂对五品廉使屈尊之事。”
  众人都是轻笑起来。不能怪何师爷心里有意见。沙大参提出改革盐法的事宜,并提供解决方案。按照官场惯例,谁提供的解决方案,自是安排谁来处理实务。但这回朝廷偏偏是让李巡道来整饬盐法,庙堂诸公简直是欺人太甚。
  分守道署衙的众人对截胡的李巡道,一直喜欢和沙大参唱反调的江府尊都很反感。
  贾环跟在分守道署衙的队伍之中,他有举人功名,是有资格出现在这样的官面场合。更别说,他还是知名的士(诗)子(人)。贾环看着官道前面的李巡道、江府尊一行,目光最后落在年轻的沈知县身上。轻轻的摇头。
  官场啊!
  何元龙走在贾环的左手边,看看清朗的天空,轻笑道:“子玉现在是不是有一种被雁啄了眼的感觉?”
  他们在沈知县身上的判断都失误了。几天前,李师爷来请贾环,邀请贾环一起去抓捕郑文植。大家都以为是沈知县是来讨好、奉承沙大参。现在看来,多半不是。
  估计,沈知县早就知道李巡道要拿到整饬盐法的权力的消息。他只是拿贾环做个证人罢了。
  贾环就笑,“也没那么夸张!”有一句俗语形容看错人,吃了亏的情况:终日打雁终被雁啄瞎了眼。但他的位置还没到“终日打雁”这个高度。
  当然,确实是看错沈知县了。给沈知县晃点了。
  官场之上谁都不是庸人呐,都有两把刷子、做官的诀窍。比如这扬州城内,低调的李巡道,技术型官僚杨运使,傲气的江府尊,还有如今声名鹊起的沈知县。
  同样的,沙大参也不是庸人!
  ……
  ……
  扬州的官员们集体为刘巡按送行。杨运使、费同知等人都系数到场。而扬州城内的缙绅们也派出了代表。而代表之中最为显眼的便是三大盐商:汪鹤亭、郑元鉴、马均泰。
  码头前,刘巡按的仪仗停下来。刘巡按下了轿子,环视着来送行将码头、官道占满的人群。扬声客气了几句。
  扬州官场之首李巡道上前敬酒。
  官面上的交际,盐商们都是没有资格参与的。郑元鉴站在人群里,圆圆的脸,很精明的商人模样。此时,他目光看着长江里的船只,淡淡的道:“汪兄,你好大的手笔啊。不过,我郑某人的私盐渠道不是那么好吞的。倒是要请你转告下那位小朋友做事不要太张扬。”
  沈知县查陈年旧案,涉及到郑家的盐丁。其走私私盐的渠道被曝光了一部分。但是这些事情,在扬州城内没有人会公开谈论。都是心照不宣。因为,走私私盐,是杀头的罪名。而扬州城内,大小盐商,没有谁是不走私私盐的。
  郑元鉴的目光落在贾环身上。他事后得知,沈知县抄家时,贾环在场。来看我郑家的笑话的是吧?
  汪鹤亭五十多岁,身宽体胖,外面穿着名贵的绸缎衣衫,笑呵呵的道:“郑兄,这话我可听不懂啊。”
  他当然也想要郑家的私盐渠道。大盐商,不仅仅是要看在纲册上有多少窝本,还要掂量掂量贩卖私盐的量。
  “萧幼安和贾环交往密切,这谁不知道?”郑元鉴冷哼一声。萧幼安和汪家关系极好。沈知县能如此顺利的拿下他儿子,罪名、案卷都订得死死的。这和汪鹤亭绝对脱不了关系。
  郑、汪两人说话的时候,周边的小盐商们都挪开几步。这种大佬级别的斗争,他们搀和不起。
  另一位大盐商马均泰调解道:“汪兄,郑兄,和气生财。和气生财。”
  郑元鉴讥讽的笑一笑,道:“我当然是想和气生财。汪兄,犬子不成器,我已经去求了李巡道,过几日就会放出来。希望,不要出什么差错。”
  汪鹤亭微怔,随即笑了笑。
  心里却是叹口气,没办法啊!他投资在沙大参身上,谁又曾料到沙大参竟然没有拿到整饬盐法的权力?
  ……
  ……
  码头前,官面上的文章、流程走完,刘巡按坐船离开扬州府前往淮安府巡视。
  众多官员、缙绅还没有完全散场时,突然一名钦差的先导官快马来报,“钦差大人已至城南钞关门。”
  李巡道当仁不让的接过帖子,高声道:“诸位随本官前往城南迎接朝廷钦差。”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70/85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