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红楼(校对)第34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49/852

  贾环并不知道金陵知府纪兴生对他的举动的不满。知道了,他一样会做。他并非是一个张扬的性情。但是事关黛玉,他不会再冒任何的风险。
  酒楼之中已经被清场。空荡荡的二楼,正中的八仙桌边,坐着一名中年男子,身旁是一名梳着高髻的美丽少女。只看容貌就知道两人是父女的关系。
  少女穿着妍丽的棉袄。一双明眸尤其的出众。如果说她的美丽有十分,这双妩媚的眼眸要占七分。
  她的明眸掠过贾环,还有带着帷帽遮住容颜的黛玉身上,微微撅嘴,轻哼了一声。她对“扰民”、飞扬跋扈的贾环有些看不上。这种世家公子,她见得多了。她父亲还曾想将她嫁给贾环,现在看来幸好这桩联姻没成。
  纪兴生时年三十九岁,此时官至正三品的金陵知府。他是前朝宰辅大臣纪安成的幼子,有这样的升官速度并不奇怪。这时,穿着一身深蓝色的文士便服,头戴唐巾,看着普通,又谁有知道,这一位是大权在握的金陵知府呢?
  纪兴生目光审视的打量着贾环,不悦的道:“你就是贾环?我到金陵这些时日,你为何不来拜见我?贾存周与林如海没有与你说起过我和他们的渊源吗?”
  贾环倒不会被纪兴生的知府之威给压住,他见过的高官多了去。躬身行礼,礼貌地答道:“父亲与姑父都曾提及。小子礼数不周,还请纪叔父见谅。”说着,双手奉上林如海留下的书信,“这是林姑父让小子转交的书信。”
  贾环坦率的承认错误,倒是让纪兴生高看他一眼,再加上一声“纪叔父”,脸色稍霁。
  纪兴生坐着,接过贾环手中的书信,并不拆封。这种转交的书信,其实是照顾送信人的意思。都是闲话。转交到女儿手中,感慨对黛玉道:“我与令尊乃是通家之好。昔年林探花文采风流,人物出众,迎娶贾府千金。那时是何等的意气风发?往事历历在目,不意林兄壮年而逝,实在是天嫉英才。”
  纪兴生追忆着,语气低沉、萧索。他和林如海是一科的进士。俗称的同年。私交极好。当日林如海与贾府千金贾敏的婚礼,他亦有参加。
  提起父亲,林黛玉禁不住悲从心起,忍不住低头垂泪。过了片刻,抬头看向贾环。
  贾环没想到纪兴生与林如海交情这么深。这种事,纪兴生不可能骗他和黛玉。对黛玉轻轻的点头。既然是通家之好,再带着帷帽就不礼貌了。
  黛玉摘下帷帽,露出精致无瑕的玉容。娇靥上泪痕两行,如若梨花带雨,神韵难画,美丽无端。再拜行礼,“见过世叔。”
  黛玉和贾环间的小动作瞒不过纪兴生,他微微皱眉,想起金陵城中的某些传言。等见到黛玉的面容后,微怔之后,仰天长叹道:“贤侄女与令慈何其肖似!惜哉,如海兄!”
  纪兴生面露悲容,沉浸到对往事的追忆中。时间就这么缓缓的流走。好一会,才恢复过来。
  贾环沉静的站在一边,等待着。
  纪兴生目光从安静、沉稳的站着的贾环的脸上滑过,心中赞许的点头,这少年心性沉稳。对贾环的评价调高许多。果然是名声在外的少年才子。
  而后,对黛玉直言道:“我得知贤侄女今日离开金陵,特来见你一面。亦是观察贾子玉其人。若是林兄所托非人,我定然是不依的。如今所见,心中稍安。”
  说完,又对贾环说道,语气微微有些严厉:“金陵里的传言,想必你也是清楚的,有诸多不堪之处。真真假假,我不去计较。若是你有亏待林侄女之处,我绝不轻饶。”
  纪兴生的话是说的有点托大的。贾环在内心之中并不会畏惧他。但是纪兴生以林如海的好友的身份来说这番话,对黛玉的关爱之意流露出来。贾环自是领他的情。
  贾环躬身行礼,神情郑重的道:“请纪叔父放心,我不会的。”林妹妹的深情,他如何能辜负?如何可以亏待她?
  纪兴生点点头,挥手道:“你们去吧。”
  贾环带着黛玉、紫鹃、袭人下楼。片刻后,酒楼外的马车队重新前行。街肆上喧嚣依旧。
  纪兴生在二楼窗口看着马车远去,轻轻的叹口气。他有什么不明白的呢?
  纪小娘子撇撇嘴。她得承认,这个“飞扬跋扈”的少年,待人接物,很有一套。
  ……
  ……
  一段插曲后,贾环一行在冬日温暖的阳光中抵达外金川门码头。码头之上,舟船云集。体现着金陵的繁盛。在通往一处码头的主道边,有近百名士子装束的读书人在此等候。
  这来是给贾环送行的士子。不仅有金陵本地的士子,国子监中的一些监生也前来送行。还有一些权贵子弟。
  贾环的年龄决定了,他的离去,不可能有长辈来送行。但金陵官场新任的尚书、侍郎、堂官、亲民官们都表达了“善意”。或是派出身边自家的子弟,或是派出心腹幕僚。
  也有几名并不顾忌“拍马屁”名声,读书人出身的佐贰官亲自前来码头送行。
  贾环,在官场之上,首先是贾皇妃的弟弟的身份。这份权势,足以让趋炎附势。
  贾环、张承剑、纪鸣等人抵达后。黛玉等人先行上船。马车上的行李亦由贾家的奴仆往船上搬运。贾环则是在中散先生的介绍下,和来送行的士子、文士、子弟们一一见面,叙礼。
  “这是吏部吴尚书的二公子……”
  “这是户部何侍郎的长公子……”
  “这是吏部魏侍郎的师爷……”
  中散先生一一介绍,贾环一一回礼,谦逊的与各人各自闲聊几句,接受众人赠予离别的祝福语以及对来年春闱金榜题名的提前祝贺。
  龙江先生宁儒、卫兼、王仁(王熙凤的哥哥)、萧幼安、李良吉、丁昂、高监生、唐信然、乐监生、张推官、张员外、吴典籍等贾环的老熟人都在。
  田师爷早早的在码头上准备了酒菜。
  此处的送别,以龙江先生的身份、地位最高。
  龙江先生穿着精美的玉色长衫,头戴唐巾,身姿修长,自有一股风流倜傥的名士气质,从随从捧着的铺着红绸的托盘中拿起酒杯,代表众人敬贾环,道:“祝愿子玉此去一路顺风,鹏程万里。”
  贾环亦是从随从处拿过一杯酒,仰着脖子一口饮了,道:“谢宁前辈吉言。”
  众多送行的人们都饮了酒。
  江风萧瑟,冬日融融。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贾环向众人行礼,“谢诸君相送。山高路远,他日相逢于京师,在下再煮酒以待。”
  白师爷跟在贾环身边,他也要前往京城。
  就在这时,长江江面上驶来数艘画舫,歌声、乐器声清晰的传来。唱的正是贾环的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画舫船头,有小厮竖起彩旗:紫竹馆袁静香姑娘送别贾先生。
  一曲毕,隔壁画舫中歌声再起。又是贾环的一首名作: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这一次是云烟院的名妓刘如烟。
  继而又有天香院的名妓唱起贾环在江南期间的诗作:写莫愁湖的诗词“欲将西湖莫愁比”一首。“青衫少年无人识”一首。
  又有晓梦阁的花魁冰婉唱词。是贾环写给林千薇的那首精品美人词: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其中有名句如:造化可能偏有意,此花不与群花比。
  如此盛况,金陵有多年未见。岸上的名士、文人、监生都是惊叹,议论纷纷。整个秦淮河上有名气的花魁都来了。
  中散先生捻须笑道:“子玉来金陵之后,一鸣惊人。江南各处传唱贾词。一如柳三变、杜牧之、唐伯虎。国朝定鼎百五十年,还没如此才华横溢的人物。明朝杨慎有诗曰:簪花拥妓神仙骨,纵酒狂歌宰相才。不算贴切,亦可道尽一二之意。”
  萧幼安、李良吉、丁昂等士林精英都赞同地笑道:“中散先生说的极是!”
  贾环对着江中的画舫拱手一礼,朗声吟诵道:“不是尊前爱惜身,佯狂难免假成真,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谢诸位花魁娘子相送。”
  话音刚落,码头上的士子顿时响起叫好、喝彩之声。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真是写尽风流。颇有唐朝诗人杜牧“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风范。
  宁儒肆意的大笑道:“好句子。不愧是子玉贤弟的作品。真名士自风流。”
  画舫上的唱曲之声,停歇下来。
  贾环正欲上船,就在这时,江面上飘过来一叶轻舟,船头站着一位穿着湖蓝色长袄的女子。高挑、明丽。歌声自船头飘出来。清亮如幽泉迸出,婉转如黄莺娇啼。
  码头上的读书人们顿时都有一种“如闻仙乐耳暂鸣”感觉。不是之前的名妓美人们唱的不好,而是来的佳人唱的太好。很明显,技压一筹。
  贾环苦笑一声,来送行的是薇薇。他早上并未去和她当面道别,以免徒增伤感。相见时难别亦难啊!只派了晴雯送了一封亲笔信过去。她还是来了。
  歌声遥遥的传来,“鸳鸯双栖蝶双飞,满园春色惹人醉。悄悄问贾生,女儿美不美?女儿美不美?……只愿天长地久,与我意中人儿紧相随……”
  正是那日他教给她的《女儿情》。大体一样,她做了一些修改,更适合此时流行的唱法。
  歌词缠绵悱恻。真情流露。如飞蛾扑火一般炽烈的情意倾泻在歌声中。这就是她。也只有她。
  离别的伤感的氛围更浓了。码头岸边之上,不少人是“江州司马青衫湿。”
第390章
秦淮水榭花开早(下)
  隔着二十几米远,看着婉转高歌的佳人,那明丽的容颜,贾环心中亦涌起万千感慨。
  他要薇薇和他一起去京城,但是她不愿意去。个中的思量,细微之处,他能明白她。只是,唯有相思离别苦。
  停泊在码头上准备离开金陵前往京城的大船的启程准备工作因为林千薇的到来而停下来。船上的人们都在听着歌曲。
  外金川门繁华的各处码头上的人们都停顿下来,望向江边的轻舟,还有那数艘相连的画舫、停泊的楼船,码头的人群。唯有那婉转、清冽、灵动的歌声飘荡在江面上。
  一曲缠绵、倾述柔情的《女儿情》唱完,在短暂的寂静之后,码头上的士子们响起震天般的叫好声、掌声。太精彩!国人表达爱情,内敛而含蓄。这首直抒情意、热烈大胆的曲子,只有林大家水平来唱,也只有她的身份来唱是合适的。
  此时国朝理学占据主流。如果是良家女子当众来唱这样表达感情的曲子,肯定会有物议:不守妇德。而青楼名妓出身的林千薇来唱,在舆论根本不会受到指责。
  更何况此时的送别场景,况且词曲如此动人,在码头上的都是读书人。换一个地点、时间,或许要被人骂几句:放荡不羁,当众言情;世风日下,恬不知耻。
  而此情此景,一个读书人谁会大煞风景?这是一件风流雅事,注定是要被当做名人轶闻来对待,作为才子佳人的佳话在士林中流转。
  金陵府志里都要记上一笔:雍治十二年冬,贾生北返。金陵子弟相送。其时,有名妓林氏泛舟而来,婉转清歌,万人无声……
  贾环心潮起伏,注目着佳人。
  林千薇隔着舟船,再次开口清唱。这一次,画舫之中的名妓美人们都是曲声相和。因为,她这次唱的是有词牌的曲子: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贾环与她第一次见面是在苏州的太湖之上。那时,林千薇一身白衣士子衫,女伴男装,有着一种妖冶的美丽。贾环对晴雯说:我装个逼给你看。当着林千薇和几名士子的面,吟诵了一首明秀的绝句。诗曰:春雨楼头九节箫,何时归看浙江潮?青衫少年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49/85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