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红楼(校对)第3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8/852

  贾兰都没留意到,他看到宝二叔吃瘪,心情还蛮好的。
  李纨叹了口气,轻轻的抚摸着儿子的头,“兰儿,你三叔怕是下了狠心要读书读出个名堂来。他这是要打算参加科举。”
  贾兰看着母亲,道:“娘,我也要参加科举,光宗耀祖。”
  李纨摇摇头。环哥儿参加科举可不是为了光宗耀祖,而是他被逼得没有路走了。她听素云说最近厨房里给他的伙食都是剩菜残羹。晴雯私下里气的哭,却因为环哥儿的吩咐没有闹。
  这事肯定是凤姐儿指使的,格调终究是不高,到底是没有读过诗书!
  李纨收起了心中瞬间泛起的情绪,对贾兰道:“兰儿,你有这个志向是好的。去读书吧。不要和你三叔走得太近。”
  “哦。”贾兰虽然不解和难受,但还是听从母亲的吩咐,乖巧的去他自己的房间里读书。
  李纨看着儿子的小身影,心里叹口气。她当然知道兰哥儿和贾环在一起能好的学习,提高效率,但是她承担不起和贾环亲近的后果。现在阖府里的人都在“排斥”他。
  ……
  ……
  决定走科举之后,贾环就陡然忙起来,无暇去处理其他事情。想要在8个月的时间内达到参加科举的水平,必须要“突击”学习,加快进度。
  县试由知县主持,考5场。科目是:八股文、试贴诗、经论、律赋、策论等。之所以有个“等”字,是因为县试中知县的裁量权很大,可以自由出题考校学生。
  贾环目前的学习进度是还在学习四书中的:论语。而从考试科目来看,他需要将四书:大学、论语、中庸、孟子都学完,然后要在五经:诗经、周易、春秋、尚书、礼记中选一门来学习。叫做“本经”。
  通俗的说:四书是必修课,五经是选修课,选一门学习就行。
  学习四书五经,不仅仅是说能读懂书中每一句话的意思,还要将字句都背得滚瓜烂熟。否则,上了考场连题目出自哪里都不知道还怎么考?
  这还只是基本功。贾环还要学习八股文制艺技巧,就是怎么写八股文。八股文,代圣人言。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数就是要明确圣人的思想。
  比如:孟子中有“五十步笑百步”的典故,这不能只看典故的含义,要结合上下文,孟子是劝梁惠王:要王道,而不要霸道。诸如此类的门槛。
  然后,才能下场考试。
  由此可见,贾环的学习任务非常的繁重。好在,他有记笔记的习惯,每天都会自觉的复习,不会出现老师讲到后面他却忘了前面的情况。
  林举人这么笃定的能在短时间内将贾环教到生员的水平,除了对他自身学识的自信外,就是看重贾环这一点。14个月的时间,将四书一经详细的过两遍绰绰有余。
  这天傍晚,贾环从书房里回来,心里背诵着论语中的篇章。他是拿出当年高中背英语单词的劲头。读书的事情,向来是不疯魔不成活。刚到屋里,就见史湘云的丫鬟翠缕正在偏厅里和晴雯、如意闲聊。
  翠缕、晴雯、如意三人迎出来,跟着贾环去里屋。翠缕郑重的向贾环屈膝行礼,道:“三爷,姑娘打发我来向你道歉,索要婴宁的文章给你惹麻烦了。”
  贾环坦然的受了翠缕的万福礼,摆摆手,“我心里有数,不关史姑娘的事情。”他倒是有心喊史湘云一句“云妹妹”。不过,他现在处境落魄,还是算了。他那天在贾母院的偏厅里喊过。
  翠缕就松口气,笑着道:“谢谢三爷!姑娘们最近聚在一起,讨论三爷提的几个问题,都是有些好奇答案。薛姑娘笑着说本来可以找三爷要答案的。”
  贾环就笑,薛宝钗这话说的很有技巧啊,既表达对他的关注,又说明不能来探望,“三国演义里面的一个段子,姑娘们估计没有看过三国的原书。”
  翠缕笑道:“那我这样去回姑娘们了。三爷,姑娘听翠墨说你答复了三姑娘一首诗来咏怀,不知道能不能写给姑娘看看。”
  贾环看了翠缕一眼,多少有点明白史湘云试探的用意,洒脱的道:“行。”说着磨墨,提笔立就,字迹飞扬。他确实没有责怪来“求话本”的史湘云的想法。
  “才子佳人话本”事件第一位的罪魁祸首是挑事的王熙凤,第二位的是告密的袭人。
  翠缕捂着胸口松口气。姑娘说了,环三爷要是肯再写字给她看,那就是真原谅了,不写的话,怕是心里还是怪她。
  现在看来,三爷明辨是非,性情坦荡。哪里是宝二爷说的“小人”啊?
第40章
待时而动
  翠缕拿着贾环的文稿,笑盈盈的离开。
  贾环将毛笔轻轻的搁下,轻轻的叹口气。他既然决定走科举的道路来打破目前的僵局,便拿出十二分的努力。最近忙着学习,没有去管其他的琐事。
  例如:贾母吩咐他给鸳鸯、王熙凤道歉,他到现在还没有去。嗯,最近心情不好!
  “才子佳人话本”事件给他目前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但相应的,他并非没有落下一点好处。比如:他和三姐姐贾探春的关系更加的亲密;
  比如:经历风波,他实际上已经有和钗、黛、史交往的资本。
  只是,如薛宝钗说的:原本可以来找他要答案的。但是因为贾母的态度,她们是不方便公开来他这里玩,但是派丫鬟来他这里却没什么滞碍。
  当然,贾环现在处境落魄,他现在要是想着和钗、黛、史交流,那才是真正的“风流名士”:饭都没吃饱,就想着和女孩子拉近关系,享受和美女交往的乐趣。
  但这不是他贾环的风格。他是个务实的人。他现在的关注点在他的困境、学业上。
  当前的困境包括:厨房里的伙食变差;公中派下来的用度以次充好,几乎不能用;府中一些人的孤立,贾环曾经对晴雯笑言,他们几个将会被“打入冷宫”,现在的情况就有几分这样的意思。
  如意拿着茶壶进来给贾环倒了一碗茶,委屈的扁扁嘴。现在冰镇西瓜、绿豆汤的福利都没了,银子要省着用,只能喝茶。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贾环笑着轻捏捏如意清秀的小脸,“闹情绪了啊!晴雯呢?”
  如意也不隐藏她的情绪,点点头,“晴雯姐姐去厨房里端晚饭去了。”
  贾环道:“她火气大,别和人吵起来了!不行的话换你去吧。”
  如意撅嘴,将茶壶放在条桌上,郁闷的道:“三爷,我火气也很大呢!府里那些人真是狗眼看人低。”
  贾环禁不住微微一笑,拿起茶碗喝着茶。
  说起来,他在贾府里的历程确实有点悲催。每次才有点起色,就遭到打击。但他确信,他这次等待的时间肯定要短于前两次。因为,他现在手中的资源比前两次多。
  第一次是:刚穿到贾环身上,他足足等待了一个多月,甚至还打算安静的如一只小蚂蚁般安静的等待下去时,在除夕晚宴上因为一首诗受到关注。
  第二次是:今年二月底贾宝玉在他房间里摔玉,他被贾母冷落。他如同正在捕食的猎豹,耐心的等待足有一个月许,才从乳母张嬷嬷的事件上找到突破口。
  这一次呢?
  贾环手指轻轻的敲着书桌的桌面。已经过去有十几天的时间了!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
  ……
  六月下旬,骄阳如火!上午时分,鸟啼林幽。
  贾府内贾母院中,史湘云将府里的姐姐妹妹们都请到她的住处来,一起研讨贾环提出的关于“天”的几个问题:“天有头乎?天有耳乎?天有足乎?天有姓乎?”
  钗、黛、史、迎、探、惜齐聚。再加上各自的丫鬟。史湘云住处的客厅立即就显得有些热闹。
  史湘云笑靥如花,拍手道:“我如今有一个答案。先说出来,算是抛砖引玉。天有头乎?答曰:有,头在西方。诗经上说:乃眷西顾。以此推之,头在西方。”
  林黛玉眉尖蹙着,细声道:“这个答的巧!”随即,在脑海中想着诗经的内容。她是读过四书五经的。
  贾迎春和贾惜春两人都是叹服,“云妹妹(姐姐)果真是才思敏捷。”
  贾探春、薛宝钗两人都只笑。
  贾探春笑道:“天有耳乎?有。《诗》云:鹤鸣九皋,声闻于天。无耳何能听?”
  薛宝钗轻笑,接着道:“天有足乎?有足。《诗》云:天步艰难。无足何能步?”
  这回轮到史湘云目瞪口呆,她还以为她从贾环那里得到答案,足以姐妹们惊叹。史湘云惊讶的道:“三姐姐,宝姐姐,你们从哪里知道答案的?为什么前日聚会时,你们不说答案呢?”
  贾探春掩嘴轻笑,“云妹妹可是打发人去三弟弟那里了?”贾环给长辈们的处罚定下来后,事情在贾府内就开始慢慢的淡化。她自是派人问过贾环答案。
  她之所以不说答案,是不知道姐妹们对贾环的态度如何。何必徒惹人嫌。宝玉最近在和姐妹们顽时,经常说贾环的坏话。
  薛宝钗的顾虑和贾探春类似,她的性格随时守分,不会卷入贾府内的“争斗”。这时,笑吟吟的从莺儿手里拿过一本三国演义来,说道:“云妹妹,我要是提前说出来,可没机会看你现在吃惊的模样。”
  薛宝钗玩笑似的说出来,一语带过她提前知道答案的事情。
  林黛玉急着将罗贯中著、九悟编写的《三国演义》拿过去翻答案。贾迎春和贾惜春也是恍然:探春肯定也是提前知道答案的。众女说笑,一时间莺莺燕燕,声软音娇,香风阵阵,又令人如入姹紫嫣红的花丛,美丽的女孩们各擅胜场。
  众女说笑玩闹,却没注意到贾宝玉不知道何时来了。史湘云今日邀请姐妹聚会,宝二爷怎么可能不知道?
  史湘云正将贾环亲笔写的“青松”诗,拿出来给众人看。众女围在客厅的圆桌边。
  薛宝钗评着贾环的毛笔书法,玉容带笑,轻语嫣然,“这比他的硬笔书法差远了。他这幅行楷只能算看得过去。”
  贾探春工诗书,这一点在书中描写大观园里她的住处就可以看出来。探春认同宝钗的观点,笑道:“宝姐姐,重点是看诗的内容。”
  薛宝钗点头。贾环的诗才相当好。
  林黛玉赞叹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贾环在那样一轮疾风骤雨般的攻击中竟然能全身而退,这给她留下很深刻的影响。此时再看到他的“自述”。心里颇有感触。以至于,后来她遇到巨大的困难时,会想起雍治8年,那个在偏厅里如青松般的男孩。
  “噢,写的什么,妹妹可给我看一看?”贾宝玉挤过来,突兀的出声。他刚才进来时给丫鬟们打了手势让她们不要声张。否则,哪可能满屋子人都看不到他。
  就像是冷场王出现一样,刚才还热热闹闹的场面顿时有点冷。
  “才子佳人话本”事件中,贾环事后受到严厉的处罚,而贾宝玉无事。但公道自在人心。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8/85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