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红楼(校对)第43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37/852

  中午时分,棋盘街“叶开十里香”茶楼二楼,已经授官的三十多名新科进士在聚会,商议一起上书天子之事。
  为首的便是今科的状元翁宗道。旁边坐着今科榜眼周慎行。
  今年乙卯科取士,共取三百名。其中,一甲和二甲加起来一百名。三甲两百名。前面说过授官的规矩。因而,新科留在京城中的是少数人。基本都是一甲、二甲的进士。
  这次聚会来了三十人,占有了三分之一强,可以说是声势浩大。
  状元翁宗道,字兆震,时年二十六岁,履历丰富,还曾做过一任教谕,号召道:“诸位同年,天子之意,点贾政为学政是假,意图册封杨妃为贵妃是真。自古以来,未曾有册封兄嫂为贵妃者。吾辈正人君子,如何能忍?是可忍,孰不可忍?翁某不才,愿与诸君相约明天清晨共聚通政司大门,将奏疏上交。”
  “同去,同去。”一帮福建士子,立即附和自己的“带头大哥”。
  在座的士子都是纷纷赞同。这些刚刚进入官场的进士们,眼中充满了渴望、兴奋、激动。在踏入仕途之后,希望抓住这次机会,表现自我,扬名立万。
  当然,这么大的风波,还有人流放在前。风险蕴含着机遇。机遇中包含着凶险。很刺激。而对于大周朝的读书人而言,串联勾结,这是下意识的事情。他们要找一个主心骨。这个带头大哥,不看年龄,不看官品,只看影响力。
  状元翁宗道,性情谦和,被时势推到这里。其实,乙卯科,名声最大的,自然是贾探花。但,贾政是贾探花的父亲,很多士子心中,便将他排除。
  这时,华亭士子唐道宾道:“在下非是对翁同年不满。此次上书,越是要声势浩大,越是显得我等之意真。我等同年之中,当属贾探花名声最大,可邀他一起来上书。”
  翁宗道和贾环不对付。一人福建士子冷笑道:“他肯定不来。没有自己弹劾自己父亲道理。”
  周慎行接话,道:“在下愿意去劝一劝他。不为弹劾他父亲,而是上书给天子,请天子改变主意。”
  这话说的一众进士们纷纷赞同。当即,计议完毕,又抨击了一会时政,各自散去。
  ……
  ……
  下午五点,散衙之后,周慎行到四时坊荣国府望月居中,拜访贾环。
第494章
真小人
  周慎行来访的时候,贾环正在屋子里陪宝钗说笑。贾环是拿安静、美丽的香菱当模特,对着她画素描画。而宝钗对绘画颇有涉猎,在贾环身边,看着夫君画画,点评、建议、说笑。
  她早有一副贾环在婚前凭着自身记忆给她的素描画,惟肖惟妙。是两人爱情的见证。
  红楼原书第四十二回,惜春要画大观园,宝钗列出一个单子出来。要宝玉帮着准备材料:
  头号排笔四支,二号排笔四支,三号排笔四支,大染四支,中染四支,小染四支,大南蟹爪十支……青金二百帖,广匀胶四两,净矾四两。矾绢的胶矾在外……柳木炭一斤,三屉木箱一个,实地纱一丈,生姜二两,酱半斤。
  由此可见,宝钗对绘画,是有很深的了解。否则,一般人绝没有她说的那么清晰、明确、详细。
  当时,黛玉听了,笑宝钗,对探春道:想必他糊涂了,把他的嫁妆单子也写上了。
  探春说给宝钗听。
  宝钗笑道:“不用问,狗嘴里还有象牙不成!”一面说,一面走上来,把黛玉按在炕上,便要拧她的脸。黛玉笑着忙央告:“好姐姐,饶了我罢!颦儿年纪小,只知说,不知道轻重,作姐姐的教导我。姐姐不饶我,还求谁去?”
  宝钗将黛玉给按在炕上,要拧她的脸,黛玉求饶。那画面……啧啧!接合上下文,这是姐妹间的玩笑,是长姐在“教训”顽皮、嘴快的妹妹。而从贾环的角度……
  当时,黛玉求饶,宝钗就放开她,笑指她道:“怪不得老太太疼你,众人爱你伶俐,今儿我也怪疼你的了。过来,我替你把头发拢一拢。”黛玉果然转过身来,宝钗用手拢上去。
  当然,那是宝钗和黛玉关系已经和解之时。
  贾环正和妻妾们说笑时,外头的小丫鬟来回,说周慎行来找,贾环便从后院出来。
  他没有宝玉那么骚包,出门都要换一身衣服才行,穿一件平常的文士衫就可以见客,并不算失礼。正厅之中,钱槐上了茶水,悄然的退出去。
  蜡烛、油灯点燃,厅中灯光明亮,明亮如白昼。
  周慎行拿起瓷碗,抿了一口茶水,赞道:“果然是好茶,好气派。子玉家中不愧是百年世族。”豪奢之处,非同寻常。比如,这蜡烛,点的就非常多。
  贾环和周慎行结交的并不多。当日他的婚礼,周慎行也曾前来。但,终究是不如范锡爵等人亲近。微笑道:“玉绳前来,所谓何事?”
  周慎行哈哈一笑,“无事不登三宝殿啊。”说着,将中午众同年在棋盘街“叶开十里香”茶楼中商议的事情说了一遍。他劝道:“贾兄名满天下,声名传于妇孺。理当振臂高呼,吾等愿附于骥尾。”
  这高帽带的!
  贾环不为所动,拒绝道:“此事事涉家父,我为人子,不能上书。望周兄,诸位同年见谅。”
  周慎行道:“诶……贾兄,天子之意,非为擢升令尊,实为转移视线,想要册封贵妃。贾兄正人君子,难道不该上书阻止?”
  贾环不语。
  周慎行又道:“贾兄,此乃同年之中的领袖之争。若是你不去,翁兆震独领风骚,则三百同年,人望尽归翁兆震。你的名声,就付诸东流。”这是打利益牌。
  贾环摇摇头,任周慎行舌灿莲花,就是不同意,道:“我不会上书。周兄请回吧。”
  周慎行就翻脸,作色道:“贾环,你是怕了么?国朝养士一百五十年,朝廷多事,正是吾辈仗义执言之时。吾辈身负新科之望,如何一言不发?你真是太令人失望。告辞!”
  周慎行一甩衣袖,一脸正气的离开贾府。
  贾环坐着没动,慢慢的喝了一口茶。
  周慎行的话,他是同意的。这算是新科进士之中的领袖之争。若是他不出头,素有人望,得刘大学士看重的翁宗道就讲成为乙卯科进士的领袖。
  翁宗道,正人也!
  今科同年的人望落到他身上,贾环再要和他竞争,就处在下风。而混过官场、职场的等人都明白,晋升的机会、职位来临时,往往同僚就是最大的对手。
  但是,他作为人子,绝不能在这件事情上发声。哪怕不是弹劾贾政,而是攻击天子。国朝以孝治天下。百善孝为先。从来没有听说,儿子阻拦父亲上升的事。
  所谓的大义灭亲,这真的只是说说。你不达到朝廷的高位,学王莽玩这一套捞名声,基本就是把自己毁了。在外人眼中,你这是不孝!连父亲都能背叛的人,谁还敢用?
  所以,在什么位置,做什么事,说什么话。这叫屁股决定思维!
  贾环敢肯定,如果他上书,这将是他一辈子都洗不掉的污点。很多时候,消息在传播的过程中会失真,不是你能分辨的清楚的。这就叫作:人言可畏。到时候,别人就只会以为他是个连父亲都会背叛的小人、禽兽。
  周慎行在给他挖坑啊!可以想象,这位周老兄明天到翰林院上班,给翁宗道的说辞,又是另外一套。
  此人,挑拨离间,两面三刀,真小人也。
  ……
  ……
  八月五日,一众新科进士在通政司大门处投递奏章,气氛激昂。通政司门里的老吏,一看这帮官员投递奏章的态势,就知道是今科的进士。
  老油条,一般都是在上班时,顺路过来投递。投递时,单手一丢,潇洒的转身而去。而新科进士,双手捧着奏章过来,神情严肃的将奏章放下。
  贾环没来,周慎行将昨晚他去劝说贾环的过程说了一遍,慷慨的道:“贾子玉罔有名声,不料是个趋炎附势、爱惜性命之徒,吾辈羞于此人为伍!”
  人群之中,一片附和之声。
  士子中的领袖翁宗道、唐道宾,两人都是微微皱眉。对周慎行攻击贾环,觉得不好。背后攻击他人,岂是君子说为?但并没有说什么。他们俩对贾环不上书,心中亦有些看不起。还是太爱惜身家性命了。但是,孟子曰:义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通政司前的一幕,很快就传遍京城。贾环在士林中的声望,随即下跌。下跌的非常厉害。
  不是说,会做诗词就人品好,就是道德君子,就是士林所共仰。这真不是。比如,蔡京,此人为当时书法名家,但,后世谁会认为他是正人?佞臣也!
  贾环声望下跌,随之上升的是今科状元翁宗道翁翰林的名气。
  然而,八月六日的晚上,一直非常赏识翁宗道的文华殿大学士刘飞白将翁宗道叫到府上,话未说,先长叹一口气,“兆震啊……”
第495章
局面僵持
  有些话是不能明着说的。
  比如,现在朝廷之中,凡是科举出身的文官,都在写奏章弹劾天子特简贾政之事。这是立场问题。但,以刘大学士的想法,奏章要上,风头不要出。
  但是,他怎么对翁宗道说:你要低调点。值此之时,扯后腿,或者公开表态不愿意与天子作对,势必会被士林、文官集团骂得狗血淋头,一生清名付流水。
  座师和门生,是文官政治逻辑中最为稳固的关系之一。但也并非没有背叛者。比如,前明的首辅,张居正,就屡次被他的学生弹劾,搞得太岳相公狼狈至极。
  所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出头的橼子先烂!不是谁都有何朔那样的“护身符”:他在负责西域之事。即便如此,何高远的政治生命还能有几年?
  刘飞白为乙卯科会试总裁。新科进士三百名全部都算是他的门生。他最中意的便是状元翁宗道。连,神童贾环,他都并不看重——主要原因是,一位座师的资源有限,而贾环明显与他的乡试座师方望更亲近。刘大学士的人品,自是不会去抢人的学生。再加上会元之事,他理所当然是更倾向于栽培翁宗道。
  现在,他的得意门生却串联新科进士上书,引人瞩目,士林称赞,名望骤起,但接下来,只怕是政治生涯尽毁。他如何能不叹息?
  刘大学士内心之中,并不看好此次何朔领导文官集团与天子对持。
  翁宗道心中一突,随即深深的吸一口气,压住心中的负面情绪,道:“恩师,学生既然组织同年们上书,所有天子的责罚,学生愿意一力承担。”
  刘飞白叹口气,神情萧索的道:“还没到那份上。你们的奏章今天已经转到军机处,递交宫中。兆震,近日少一些宴游。”
  所谓,少一些宴游,就是要低调点,不要再串联了。锦衣卫盯着的。天子那里估计已经有名单了。
  翁宗道自进刘府以来,一直都是端坐,衣衫严整。这是他当教谕时养成的习惯。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37/85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