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红楼(校对)第50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09/852


第584章
出乎意料的结论
  朝野瞩目。
  朝廷,往大了说,就是京中各衙门,上千名官员。范围小一点呢,就是数百名够资格逢三六九在奉天门外吹风的常朝官:五品以上,特殊群体除外。一般官员想吹风吹不到。常朝虽苦,不是谁都能参与的。
  而在常朝官中,够资格参与廷推的四十多名官员属于中坚力量。来源是:大学士、六部、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的正副手,六科都给事中,十三道掌道御史,翰林院的学士、五军都督府等。
  御史赵俊博与三名御史一起上书,造成的反响很大。虽说真理报自发行以来,并没有拒绝朝廷中坚级别的官员发稿,但是,阻塞言路这个说法,大家还是认可的。
  万一大家打嘴仗时,真理报不卖帐了怎么办?在朝堂上混的,谁没两把刷子?害人之心,有没有两说,防人之心,肯定是都有的。而赵御史奏章所提的办法确实可行。
  要么,报纸挂在通政司下,属于公器。想要掌握报纸的大佬们,谋求通政司的官位、影响力即可。而不像此时,真理报全盘都在贾环一个人的掌握中。
  或者,再办两三份报纸,分掉真理报对朝廷舆论话语权的垄断之权。
  宰相,自唐以来谓之礼绝百僚,见者无长幼皆拜。威权极重。何大学士现在就是周朝有实无名的宰相。但是,他对朝廷之中,绝非一手遮天。
  六月底的数天时间内,朝堂之中浪潮汹涌。名义上针对的是真理报、贾环。实际上是何大学士执政以来第一次面临着反对力量的反扑。有人在背后推波助澜。比如:吏部尚书宋溥。
  吏部左侍郎许澄与何朔交好。这让宋天官在吏部中的影响力受到削弱和牵制。宋天官私下里对门生冷笑着说过:“明年的京察,到底是我还是许侍郎主持,谁知道?”
  再比如顺亲王。他是牟足劲想要贾府失去权势。贾环事涉其中,正是他的本意。爱屋及乌,还有一个反义词,叫做恨屋及乌。贾府的根基在贾贵妃!
  这本来就是一次试探性的“攻击”。下的是水磨功夫。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废除贾贵妃在天子面前的恩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不断的下功夫。
  ……
  ……
  朝争汹涌时,吴王妃到妙峰山上的潭拓寺进香。吴王一贯是不管政争。宁潇、宁澄两人随行。
  夏日炎炎之时,山中却是幽静、清凉。二楼的楼阁中,宁潇穿着白色的长裙,远眺着如画的山景。夏末之时,山林郁郁葱葱。
  “呵呵……”
  一旁的宁澄轻拍着栏杆,取笑道:“姐,你笑的好难听啊。我知道你想看贾先生的笑话。不过,我觉得你可能看不成。”
  他们虽然到了妙峰山,但是距离京城并不远。真理报在镇上就有卖的。消息并不蔽塞。他现在很敬佩贾先生。愿意站在贾先生的角度说话。
  宁潇凤眼看着弟弟,洁白如玉的下巴微抬,道:“澄弟,你倒是对你的老师有信心。但是,他在棋盘中不过是小卒子而已。弃车保帅的事可不少见。咱们走着瞧吧!”
  她虽说没去找贾环的麻烦,心里一口气可没消。她听九哥说,是永昌公主先在天子面前告了状。你知道天子心里怎么想的?
  ……
  ……
  正阳门外正东坊的报社中,五间开的大院人来人往。开一间报社,并非只招募几名编辑就完事。还要账房、记者、工人、销售、商业洽谈等。
  然后,报社当前最紧要的大事,并非是经营、运作。而是朝廷里的处理意见,谁占上风。
  划归通政司,分明,是有人想下山摘桃子嘛!而另起炉灶,则降低了真理报的地位。
  编辑室中,贾环,萧梦祯,刘国山、柳逸尘、罗君子、庞泽、乔如松、秦弘图等人齐聚在此。椅子中坐满了人。由几名编辑、书手去通政司抄回来的奏章就摆在书案上。
  大家的脸色都不好看。因为朝廷的官员们,对真理报几乎是一边倒的喊打喊杀。
  萧梦祯苦笑一声,低声对身边主持会议的贾环道:“子玉,这事绝非韩子恒所为。他的性情、人品,你知道,不会出这样下作的手段。”外头有传言,事情是楚王挑头搞的。他的好友不久前刚刚成为楚王的谋主。
  编辑室内的气氛有点严肃,压抑。但贾环开玩笑的道:“开之,你这样很容易两边都不讨好啊!”是不是楚王做的,他还真不敢下判断。
  庞泽正在慷慨陈词,“这些奏章的内容当然不能登报刊发。哪有挨骂还送脸上去打的道理。非得给某些人一些厉害瞧瞧。舆论在我,不在御史。”
  “庞士元说的对。”
  顿时编辑室中,一片附和之声。性情沉稳的乔如松摇摇头。现在,恐怕还不是展露真理报威力的时候吧?不能因为一口气,坏了贾环后续的大事。
  一名老成的编辑问贾环,“贾探花以为呢?”
  贾环做个手势,从容的道:“我的意见,是将这些奏章照发就是。他们要舆论话语权,我们就给他们舆论话语权。庙堂之争,自有重臣们去考虑。我们这些小虾米,做好分内的事就好,不要授人以柄。”
  贾环的话说的正中平和,得到大部分编辑的赞同。庙堂之高,局面不是几个文士所能扭转的。
  计议定,稍后奏章便分到各编辑手中,准备第二天的文稿。
  ……
  ……
  六月二十九日,常朝之后,雍治天子御武英殿,召集群臣奏对。一批大臣,找着各种各样的理由前往武英殿看热闹。
  当今天子御极十四年,宰辅大学士换了十几个。唯有谢大学士最得宠,不过,谢玉石顾惜羽毛,在雍治十三年太子谋反时,立场不坚定,被天子弃用。
  现在就看正受重用的何大学士有几分真金火候!
  雍治天子有段时间没有与群臣召对。有事,叫了重臣到西苑中办理。他高居在御座之上,眼皮子扫过群臣。太监总管许彦敲响了三声净鞭。武英殿中便安静下来。
  雍治天子向许彦示意,“念!”
  许彦拿着一本奏章,走到丹陛前许,大声道:“陛下御批都察院御史赵俊博的奏章:大言不惭,见利忘义,贬出京中,令有司论之。”
  瞬间,已经安静下来的武英殿,再安静的几分。针落可闻。不少人脸上惊骇的表情,仿佛固化一般。众生百态,不可一一描述。显然,天子的这个决定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的!
第585章
臣请复一条鞭法
  众所周知,国朝的常朝已经沦为形式主义。挑几件四海升平的事情对答几句,走流程而已。
  真正处理政务的是天子主持的御前议事。比如,今日在武英殿中议事。还有经庭、廷议、小范围的召见大臣议事等方式。
  够资格参与武英殿议事的大臣,说的简洁一点:就是具备参加廷议资格的四十多名官员(中委),外加天子近臣如:翰林词臣、勋贵武臣。以及事件当事人。
  今天的议事,关系到未来一段时间内朝廷政局的走向,够资格来的武英殿议事的官员,基本都到场。将近百人。
  在许彦宣读了天子的决定后,短暂的极度安静之后,武英殿气氛仿佛才渐渐的缓过来。不少人的目光落在御史方阵中的赵俊博身上。意味深长。
  赵俊博的脸色有点苍白,身体微微的发抖。缓缓的走出来,跪在地上叩首,声音有些干涩,回想着这么多年的宦海生涯,风光不再,“臣遵旨。”他在上奏章之前,认定他这次是可以拿到“彩头”的。大势啊!然而,现实给了他当头一棒。天子的考语很重。
  接着,剩下的三名御史同样被贬。和赵俊博一样,被请出武英殿,身影落魄。
  河南道掌道御史宇文锐冷眼看着被逐出的同僚们。赵俊博在御史中是红人。常常一呼百应。然而,这一次,却是做了炮灰。仕途,估计再无前景。
  什么是大势?天子怠政,欲以何大学士治国,这才是朝廷最大的大势。但是,很多人的信息有限,看得并不清楚。他与贾府交好。前些天发真理报的稿子时,和贾环聊过。
  雍治天子干净利落的处理了挑头闹事的四名御史,喝了口茶,淡淡的开口道:“诸卿,还有何事要上奏?”
  户部尚书卫弘出列,奏道:“今年黄河水大,苏北决堤,淮扬巡抚沙胜奏请蠲免苏北赋税200万两。”
  “准。”
  雍治天子对何朔道:“朕已经派卢言信治理黄河,黄河近年来谁患少了些,但还是很大的祸患。何卿你盯紧一些。清理天下河道的事,工部抓紧办理。”
  何朔出列,躬身行礼,脸色平静,“臣遵旨!”似乎,刚刚取得的摧枯拉朽般的政治胜利,不值得一提!
  等何大学士答完,工部尚书白璋才出列,苦着脸道:“臣遵旨。只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朝廷连年用兵,财源枯竭,河道之事……除黄河外,支流难以为继。”
  雍治天子没有说话。朝廷财政枯竭的事,他自然知道。兴修水利,本来就是很费银子和人工,劳民伤财。何朔上了密折给他。
  这时,五军都督府右都督魏其候出列道:“陛下,九省都检点王子腾奏报,草原蛮族似有异动,奏请用兵。拟以征讨西域返回的四营京营精兵驻榆林。伺机而动。臣不敢擅专,请陛下示下。”
  北静王顿时沉吟。
  魏其候居心不良。新武勋集团显然是不愿意看着王子腾在九边上再立新功。故意在议论朝廷财政困难时,说起此事。否则,以牛继宗返朝之后平定西域的功劳,再加上襄阳侯、汝阳侯参与太子叛变的影响、减分,旧武勋集团将全面压制新武勋集团。
  雍治天子皱皱眉头,没说话。
  ……
  ……
  朝廷大事,细论起来,其实就那么几样:收税、救灾、治理地方、军国之事。
  而御史弹劾何朔,被天子明确的表态支持之后,满朝的文武大臣谁还看不清楚风向?一场看似汹涌足以引起朝争的浪潮,就此湮灭掉。得失如何,只有个人心中自知。
  政治斗争,有时候看似风急天高,有时候看似风平浪静。怎么理解,就看各人。
  武英殿议事在上午11点许结束,雍治天子留三位大学士说话,商议刚刚在朝会遇到的难题:国家财税不足,不足以支持后续的水利工程,以及对草原用兵。
  太监总管许彦给几名大学士送来消暑的绿豆汤、座位。
  雍治天子高居于御座之上,道:“草原蛮族历来是中原心腹大患。我朝以封贡体系,通商互市羁绊。已有几十年边境未有战乱。王子腾报上来的情况,令朕担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09/85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