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红楼(校对)第51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17/852

  宁恪一袭白衫,玉树临风,手里摇着折扇,叹道:“为兄近来修生养性,吃斋念佛。狗不斗了,马不跑了。花酒也不吃了。和我那几位皇兄也不敢亲近了。唉,了无生趣。只能来找澄哥儿你消磨时间。”
  宁潇明眸皓齿,抿嘴一笑,插一句,清声道:“九哥,花酒要少吃。”
  宁恪尴尬的一愣。啊,说漏嘴了。
  “咳咳,咳咳”宁澄大声咳嗽。明显是在看笑话。接着,石凳下,给挨了他姐一脚。宁澄呲牙咧嘴,挤眉弄眼。
  宁淅装着莫名其妙。因为,贾先生说:万言万当,不如一默!当你不知道怎么办时,先保持沉默。
  宁潇恼怒的瞪弟弟一眼,转移话题,问道:“你们那位贾先生要你们写整治人贩子的文章,是什么用意?他还治得了不成?前朝开封时有无忧洞、鬼樊楼。亡命之徒躲藏其中,隐匿妇人,为非作歹。也不见得开封的官儿治理好。”
  宁澄眨眨眼睛,道:“姐,这我哪里知道?贾先生行事,必有深意。我们还是不要猜的好。比如,某人曾经给我说弃车保帅的时候。笑的哟……”
  这是宁潇的黑历史。
  宁潇微微抬起下巴,对着弟弟露出两颗洁白的小银牙。显然,是准备要算宁澄的帐。
  蜀王潇洒的一笑,帮腔道:“澄哥儿,你好的不学,学你们那位贾先生装腔调。是,他整人,搞阴谋诡计,那真是一把好手。贾贵妃不是说了吗?吾弟有公卿之才。以我看,那位贾老弟,确实是有公卿之才。但不过是官混子。庸庸碌碌之辈。他手里握有权力,能干什么好事?还不是打压异己,谋求私利?我听闻,最近贾府里的访客多了不少。”
  宁潇明丽的脸蛋上,嘴角微微扬起来。有美一人,宛若清扬。点头道:“九哥说的是。”
  这时,外头一个丫鬟带着两三份真理报进来,“郡主,世子,今天的真理报来了。外头说,好不容易才买到。”
  真理报做大,逐渐的具备政治属性。报社不再浪费人力往各大臣府上投递报纸。而是在指定地点销售。当然,各衙门处,还是按时送到。
  “快拿给我看。”
  宁澄猴急的拿过来,贾先生说,布置作业的答案就在今天的报纸上。宁澄看着今天的头版头条,随即,手指着姐姐,宁恪,哈哈笑起来,“姐,九哥,你们自己看吧。”
第597章
社论治安问题
  雍治十四年八月初六的真理报头版头条,发表了署名“求理”的社论文章——《京师地界的若干治安问题解析》。
  文中写道:“国朝定鼎以来,京师人口滋生至三百万众,工商业繁荣,权贵云集。以大兴、宛平两县衙,以五城兵马司、巡城御史,以府卫、锦衣卫如何尽得不法之徒?大案无有。小案不绝。作奸犯科者有之,偷盗拐卖者有之,横行街面者有之。大者不及监禁,小者量刑不过数杖。屡禁不绝。如若癣疥之疾。是以谓:治安问题。皇周国力鼎盛,万邦来朝。蛮夷以神京为窗,得窥中原教化全貌。京师地界,有此陋象,如何不治之?……但有奸邪、小恶之徒,悉数流于西域,充实边地。是谓移民……好处列于下。其一……”
  洋洋洒洒数千字,说的是如何解决“治安”问题。这位“求理”先生建议采取最直接的做法:将人犯悉数充边。包括,京城中的乞丐,无业游民,街面混混等。
  釜底抽薪!
  宁潇看完,如玉的俏脸上有点火辣辣的。以她的智商,即便很多东西不懂,推敲之下,还是看的明白。显然,若是朝廷依此动作,人贩子必将属于被流放的行列。
  而她刚才还质问弟弟:贾环还能治得了不成?而真理报上开出来的药方,真的能治!
  蜀王宁恪老脸微红,尴尬的咳嗽一声,手里的折扇打开又合上,“那个,澄哥儿,这个……”
  他刚才是讽刺贾环是个玩弄权术的官僚,手握权力,不会干正事。但,谁都明白,这篇真理报的社论,只怕就是出自贾环之手。以现在真理报可怕的影响力,只怕已经有朝臣在写奏章了。
  哪年元宵灯节,京城不出几例儿童走失,给人抱走的案子?若是能治理,善莫大焉。这哪里是哪些混账官僚会做的事?
  这脸给打的!
  见姐姐、九哥发窘的模样,宁澄得胜般的大笑,乘胜追击,问道:“如何?九哥,贾先生这人虽说是个假道学,但还是干事的。有原则的。”
  宁恪自嘲的一笑,道:“好了,澄哥儿。看你得意的!我和潇妹难道还会不认账不成?日后不再嘲讽贾先生可以了吧?中午去醉仙楼,我请客。”
  宁澄和宁淅两个都笑起来。
  ……
  ……
  真理报的社论,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关于京师治安问题,但凡是亲民官都深有体会。不日,便有朝臣上书,建议按照真理报提供的办法办理。
  这件事的背景,实际上也是因为朝廷新得西域、西南之地,需要移民充实边地。将这些作奸犯科之辈流放到边地,确实是一举数得的好办法。
  贾环初七上午到正阳门外的真理报报社中,昨天的奏章已经在通政司里抄录回来。五间开的大院中,编辑们正忙碌着。
  贾环刚进自己的主编公房中坐下,乔如松、萧梦祯两人拿着文稿进来。
  萧梦祯兴奋的道:“子玉,你看,昨日真理报发出,今天就有十六名朝臣上书,要求清理京中治安问题。咱们这会大大的露了一把脸!嘿,想不到。”
  萧梦祯今年29岁。正是热血的读书人。在参加以真理报推动一条鞭法的事情后,他又看到舆论的另一层作用。这让他以翰林院庶吉士的身份,干的更加起劲。
  在翰林院修书,修史,或许能更快的升官,但是哪有这种参政、议政的爽快?读书人读书,不就是要扫平世间的罪恶,还百姓一个朗朗乾坤?
  “还好吧?咱们份内的事。”贾环笑着做个手势,示意两人落座。他是主编,写出来的稿子,并不需要进过编辑们审核。贾环发社论,并没有和萧梦祯、乔如松商量。
  闲谈了几句,萧梦祯接着去忙。乔如松留下来,赞赏的道:“子玉,你这份社论写的好。震耳欲聋!一扫积弊!叶先生一定喜欢。我已经写信到书院里。”
  贾环坐在书案后,笑道:“友若,政治上有个术语,叫做‘听其言,观其行’。我不能忽悠你们!要做点实事。当然,动机可不像萧开之想的那么高尚。”
  他的初始目的,只是为香菱来做这件事。她是自小被拐子拐走的。想来,她很乐意见到拐子这个群体吃苦头。
  乔如松哈哈一笑。
  真理报作为全国性的报纸,官媒,当然要关注民生上的一些问题、曝光阴暗面。贾环这次以社论出手,算是开了风气之先河。报纸,除了搞朝争,还要引导社会舆论,致良知。
  ……
  ……
  初秋时节,天很快就黑下来。荣国府西的街巷中颇显得拥挤、窄小。不少人家都在外面占了些地方,搭建各种棚子,杂乱不堪。所幸还算干净。
  住在这里的,相当一部分人都是宁、荣两府里的奴仆。或者,奴仆们的亲戚。朦胧的夜色,就这么铺陈在街巷中。炊烟、鸡鸣、狗吠,小儿哭闹声,构筑成一幅生活画卷。
  贾芸熟门熟路的走到一家院落前,敲了门。“谁呀?”里头一个精壮的汉子打开门,穿着短褂,笑呵呵的道:“嗳哟,稀客,稀客。芸二爷,快进来。”
  贾芸如今颇得贾环的倚重,在贾府里属于管家级别的人物。他因为要和林之孝的女儿小红成亲,已经搬出西廊这里。在荣国府南街外置了一套小院。
  “倪二,你先别客气。我是来和说件要事。”贾芸进了醉金刚倪二的家中,并没有去上桌子吃饭,而是郑重地说道。
  醉金刚倪二,是四时坊中的泼皮,放高利贷,在赌场里吃闲钱。为人仗义。他虽说没挂贾府的牌子,但早前进了府衙大牢,还是贾环的幕僚刘国山把他捞出来的。
  倪二当即就笑,“芸二爷,这是说哪里话?”说着,叫妻子、女儿先进屋里。他招呼贾芸在客厅中的条凳上坐下来,低声问道:“芸二爷出了什么事?”
  贾芸叹口气,从袖子里拿出两张银票,道:“这是两百两日升昌的银票。你拿了这银子,马上离开京城去外地避一避风头。京城里最近要清理街面。凡是犯事的,全部要流放到西域。”
  倪二大吃一惊,“这……芸二爷,想必就是报纸上说的事吧?嗨……报纸不是三爷管着的吗?”
  倪二焦躁的转了个圈,道:“好。我在天津府有个朋友,我去投奔他。芸二爷,你和林嫂子的喜酒,我倪二看来是吃不上了。”
  贾芸禁不住一笑,道:“这都什么时候,你还想着这个。等你回来我专门请你吃酒。”他和倪二是朋友。
  当天晚上,倪二就离开京城。而北直隶院试后的几天,由何大学士在御史朱鸿飞的奏章上票拟,作出清理京师地面的决定。京城中涉黑的知名人物、团伙,基本都被清扫一空,全部被判流放西域。京中地面,陡然清爽了不少。
  ……
  ……
  临近中秋节,京城中节日的气氛越发的浓厚起来。月饼,节令果蔬,香烛在街边的店面中随处可见。兼之丙辰年的院试放榜,多了一大批生员。比如教坊司,荆园,各大酒楼等地都是人流如织。不时的有诗文传唱。
  真理报社的事务,近日明显减少。庞泽、罗君子等人都向贾环请假离开京城。
  八月十四日深夜,月明星稀。贾环给何大学士叫到小时雍坊的何府中。
  贾环有些时日没有来何府上。给何家的老仆领着到何大学士简朴的书房中。
  何朔换了身便服,身材高大。六十三岁。他正在书房中喝茶,休息。他晚上见了不少宾客。见贾环进来,微笑着道:“子玉来了,坐。”
  老仆上了茶,悄然的退下去。凉爽的秋风从轩窗外吹进来。
  何朔叹口气,道:“自开设真理报来,我有许久没和子玉谈一谈了。最近,山雨欲来风满楼啊!”
  贾环微怔,看了何大学士一眼,沉静的听着。
  何朔道:“韩润致仕,军机处中只剩我和刘临川两人。都盯着那个空出来的位置。所以,子玉,增收商税之事,恐怕暂时要缓缓。真理报上……”
  推行一条鞭法,就要耗掉他的部分精力。现在,又是各方争夺空缺的大学士一职,他得慎重的挑选副手。再推商税,就显得急躁了。
  贾环点头,表态道:“何相,我会把握好。”也是说,要等新的大学士人选出来后,真理报才会开启增收商税的舆论之争。
  而接下来的一两个月内,为这个大学士的位置,朝廷上恐怕会是暗流汹涌。好在,他是置身事外。
  何朔点点头,叹口气,有些疲倦,“你做事,我还是放心的。”微微沉吟着。
  贾环想了想,说出自己的想法,道:“何相,增收商税事毕,我想外放出京。”
  天子怠政,元妃怀孕。政局大变。而贾府根基不稳,隐忧很大。他需要在仕途上走到更高的位置。而在天子不喜欢他的情况下,留在京城中没什么出路。
  国库收入匮乏,执政的何大学士希望增收商税,但阻力却很大。所以何大学士寄希望于以报纸制造舆论。贾环就是在帮何大学士做事。这件事做完后,他希望离京发展。
  时间线上,他离开京城时,元妃的孩子应该已经出生。届时,贾府的局面就会明朗些。比如,是皇子,贾府怎么走下一步棋。是公主,又怎么走?
  京官历来比地方官贵重。何朔惊讶的看贾环一眼,想一想,沉吟着道:“外放几年也好。晋王、楚王越来越不安分了。多事之秋啊!子玉,我知道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17/85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