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红楼(校对)第55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51/852

  宁儒表态道:“子玉,办这样的事,多耽搁半天是值得的。我也出一千两。走,我们回驿站。”
  贾环、龙江先生刚站起来时,有人道:“且慢。”隔壁桌子的富商走过来,拱手一礼,正色道:“两位兄台高义。在下亦愿捐一万两给城北的灾民。”
  一万两银子是大手笔。这让众人都微微愣住。贾环打量着来人,约五十多岁,矮小,清廋。看装束,并非读书人。问道:“还未请教阁下何人?”
  富商身边的人都带着矜持的微笑。
  矮小的富商道:“在下胡炽。在下方才听两位大人纵论天下大势,当真是真知灼见。心中仰慕至极。仿造言之。天下大势,在我等商贾眼中分四份:晋商、徽商、广州行商、天顺丰。”
  晋商票号通兑天下,但主要在北地使用。徽商的钱庄,遍布江南。而广东海商们垄断着海洋贸易,他们自有票号。西南各地至湖广、江西,则是通行滇人胡炽创办的天顺丰票号。
  换言之,站在贾环面前的,是一家富可敌国财团的掌舵人。谁又会想到在九江城外见到此人?
  胡炽的三名随从微微一笑,几乎可以预见对面一中年一少年两人脸上的诧异之情。
  但是……
  龙江先生只是看了胡炽一眼,并没有别的话。贾环很淡然的拱一拱手,“在下贾环。胡员外那一万两银子多了。要捐的话,捐三千两就够了。”
  从自我介绍上,可以听得出来差距。胡老板在说出自己的名号后,还顺便介绍了天顺丰。而贾环只说了两个字:贾环。所谓的名满天下,就是如此。
  不解释。
  胡炽诧异的看着贾环,脸上浮起热情洋溢的笑容,“原来是贾探花当面!”
  天底下表字叫“子玉”的少年,天知道有多少。但谁又想得到,天下闻名的贾探花会出现在九江城外?意外之遇,意外之喜。
  胡炽的随从的神情则是都有些懵逼。本来还以为遇到两个小官。哪里会想到遇到这样知名、出众、手握大权的人物?通政司右参议不吓人,真理报主编才吓人。
  当下,一起到驿站中。胡炽想要承办赈灾之事。贾环无可无不可。倒是搞明白胡炽出现在九江府的原因。云贵总督齐驰在西南打下数府之地,任职数年,明年春天要进京陛见、叙职。胡炽带着货物、礼物先行。
  当天下午,贾环和九江府刘知府谈了小半个时辰,将发表给真理报的文章撤下来,合计捐赠5千两银子,用于安顿黄州府七八百名灾民。九江府承诺处理好。
  傍晚时分,贾环、龙江先生一行九人在驿站换乘马车,前往700里外的广信府永丰县。
第636章
极大的错误
  大江之上,十几艘大船在河道中顺水缓缓前行,寒风吹拂着风帆,船上的水手们忙碌着。目的地是金陵。
  船队中,有三船白糖,三船青盐,三船名贵药材,另有翡翠、宝石、名玉等。价值连城。估约三十万两白银。足可抵得上一府之地一年的税收。
  西南票号天顺丰实力之雄厚,可见一斑。西南钱王,名不虚传。国朝盐铁专卖。但天顺丰的船队有着云贵总督齐驰开具的文书,一路畅通无阻。
  居中的华美大船中,胡炽在客厅中负手而立。随从带了两个少年进来跪下,“老爷……”
  跪在两个重新洗干净,换了一身干净衣服的两个孩子:一个青年,一个少年,正是九江府内耍把式骗钱讨口饭吃的两人。两人眼睛清明,滴流流的转着,很有灵气。
  胡炽转过身,打量着两个孩子,道:“你们到我这里,就好好做事。自有你们一口饭吃。”
  年纪小的弟弟伶俐的磕头道:“谢老爷赏饭吃。”随从将人带出去。客厅中的族侄不解的道:“四叔,你收留这两个孩子,是想和贾探花搭上线吗?”
  胡炽微微一笑,道:“我们和贾探花肯定会有再见的时候。十四岁的五品官啊!”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有的人会如流星般消失,有的人会成长到如日中天。不管那一种,他这时都有做投资的必要。万一呢。
  ……
  ……
  雍治十四年腊月二十八日下午,宁儒、贾环与四名锦衣卫校尉一行九人抵达广信府永丰县沙溪乡。
  宣旨后,贾环便在宁家的安排下住下来。已经是年底,宁家的人都忙着祭祀,过年。他现在没法给宁老先生画像。再者,宁儒有意留他多住几日,弥补旅途的辛苦。
  沙溪乡位于永丰县南40里,步行约四个小时才能到。乡中,山清水秀。一条小河自山中谷地流出,蜿蜒几个弯儿,几个自然村落便如同珍珠般散落在河边。良田、村舍、小路、牛、乡民,构筑成一副恬静的乡村画卷。
  正月初九的上午,贾环在村落外的一处山坡上,眺望着冬季荒芜的乡村美景。
  再美丽的自然风光,看多了就会习以为常。而乡间,生活平淡如水。跟着来的四名锦衣卫校尉每天被宁家好酒好肉的招待着,还大发感叹:无聊。
  贾环笑着摇头。京城何等繁华,此地何等冷清?不过,他的心思亦不在这里。九江府的赈灾,想刘知府不会骗他。他回程返金陵时,还要经过九江府。不知道,薇薇现在收到他的信没有?他脑海中浮起她明丽的容颜。
  宝姐姐的明丽,剔透如雪,还有一种大家闺秀的娴静。而薇薇的明丽,带着一种风情缱倦,落魄贵族的高贵。同样给他以惊艳感的永清郡主,她的明丽,如若娇花绽放。
  贾环正随意的想着时,宁家的一名仆人过来请,“贾大人,我们家老爷有请。”
  宁老爷子住在宁家大院的西边,贾环穿堂过室,到一处精美的庭院中。一花一草,都颇具格调。寒冬腊月,庭院墙角中的腊梅绽放,迎寒独自开。
  一名将近七十岁的老者,脸上都是皱纹,穿着厚厚的蓝布棉衣,仰躺在铺着厚厚皮毛的躺椅中。温暖的客厅中,两名少年在一旁服侍。看情形似乎是其孙儿辈。
  宁祥老态龙钟,确实是已经到了油尽灯枯的地步,缓缓的抬起手,道:“贾子玉,坐吧。这两日怠慢你了。今日精神不错,劳烦你给老朽画几张像。”
  贾环拱手一礼,客气的道:“不敢,老大人言重。晚生这就去拿画笔过来。”他这趟来江西,炭笔等物都是备好的。当即在下人的带路下回住处,拿了画笔过来,支开画架,拿起笔,作画。
  贾环的几手素描功夫,要说能达到大画家的境界,有点扯淡。倒是给宝姐姐、林妹妹、香菱、晴雯她们画像,熟能生巧,比他在前世里要强很多,画出来的人物像,十分肖似。
  大约两个小时后,贾环推转画板,将修描过的画像展示给宁老爷子看。宁祥满意的笑起来,捻须道:“呵,果然是神乎其技。怪不得儒儿要请你来为老夫画遗像。”
  “爷爷……”一名少年急道。大过年的,说生死,很不吉利。
  宁祥慈祥的笑起来,“好,好,我不说。我不说。”然后,对贾环道:“探花郎有此神技,辞官之后,亦不怕没饭吃啊!”这是打趣的话。老人如小孩。
  贾环谦和的一笑:“老大人谬赞。只是,雕虫小技。等炭笔绘画技术传开后,画的比在下好的画师,天下将会比比皆是。”
  宁祥惊讶的看了贾环一眼。身有“绝技”而不骄矜,确实与众不同,随即微微一笑,开口道:“老朽还请你多留几日,为老朽的夫人画几幅像。”
  贾环点头,答应下来。他即便想着赶紧回金陵见佳人,但人都到江西了,再多呆几天,多画几幅像,是自然的事情,没有要拒绝老太师的请求。
  ……
  ……
  不过,贾环显然没有料到接下来的情况。
  春节里,走亲访友。乡村中,各种消息传播的速度,比往常要快的多。元宵节后,贾探花代表朝堂宣慰宁太师,随即就在整个永丰县中传开。再稍后,广信府中,慕名来拜访的读书人络绎不绝。
  贾环的诗词,在国朝,可谓名家。十四岁的神童不好称“大家”,但数首传世的作品,足以奠定他在文坛的地位。雍治十二年,江南尽唱贾词,盛况空前。
  另,贾环的数幅人物画作,流传开,广信府致仕的官员、士子大加赞赏。当然,敢于求画的人却不多。
  第一,贾环为正五品官,这在府县之内,几乎是横着走的官场等级。知府正四品,县令才正七品。
  第二,贾环身为真理报的主编,又是当朝大学士何朔的嫡系,还顶着个钦差头衔。权力很重。
  所以,没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根本不用开口。
  二月中,贾环给两位致仕的部堂大佬画了像,流传其子孙,结个善缘。随后,在广信府、南昌府的读书人踏春文会中,有几首清灵小诗在江西士林中传开。
  其一,偶寻半开梅,闲倚一竿竹。儿童不知春,问草何故绿。
  其二,养鸡纵鸡食,鸡肥乃烹之。主人计固佳,不可与鸡知。
  其三,不相菲薄不相师,公道持论我最知。一代正宗才力薄,望溪文集青松诗。
  时人的笔记中记载:雍治十五年,贾探花停永丰县。士林慕名前往者数百人。论诗三首,冠绝本朝。正所谓,古人已死不须争,只让通才有性情。
  八卦一点的笔记记载:雍治十五年,环以钦差宣慰宁太师,滞留宁府。南昌府中名妓白氏前往。白氏桃李年华,杏目桃腮,风姿绰约。曰:愿侍奉先生左右,为一小婢,足慰平生。贾生不许。一时,士林叹息。府中慕名白氏者,不知凡几。
  ……
  ……
  二月底,已经是仲春之际。河边的杨柳依依。贾环脚步匆匆的穿过静雅的院落中,走进房间中。
  风烛残年的宁太师,半躺在椅子上,盖着毛毯。旁边两名少年侍奉着。他虚弱的笑着道:“子玉这是就要走了?”
  贾环点头,说道:“是的。晚生已经和宁前辈说好。特来向老大人辞行。”
  他已经给宁府的老爷子,老太太,各种诰命夫人,姨娘等七八人画了二十多张画。每人数幅不等。
  这段时间,他每次画完画,便有读书人来访。而谈完,又再次画画,一个月的时间便这么耽搁下来。
  读书人、名妓们的拜访,就像是生活的调剂品。无可否认,给人慕名拜访、追捧,甚至有名妓愿意倒贴,是一种很舒爽的体验,但在品味之后,便过去了。
  他已经收到自金陵而来林千薇的亲笔信。
  钱槐去年底在武定桥和安街没有找到她,去了山长家中送信并求助。很快就得知她的消息。南京礼部尚书要找江南知名的林大家的去向,不是难事。这封信,便是张承剑用金陵简报的渠道发到永丰县这边来。
  信中写道:“妾居秦淮河晓梦阁中,为金妈妈训练唱曲的女孩子。日夜盼君返江南……贾郎归期当在春末夏初,妾在城中静候。当有惊喜,见面即知。”
  惊喜是什么,贾环猜不到,但见到这封信,更是归心似箭。他手头的事情,已经处理的差不多。
  宁祥笑着点头,“也好。耽搁子玉这么久的时间了。是老朽的过错。我有些东西想要作为酬劳付给子玉。不过,先考校子玉一个问题:为何读书?”
  贾环心里一声苦笑,似乎老大人们都喜欢考校年轻人。酬劳什么的,他并不在意。但既然是考题,他便没有随意的回答,沉吟着。他的性情比较沉稳。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51/85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