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红楼(校对)第56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66/852

  武英殿中同时意识到殷大中丞已经出局的人不少。通政使俞子澄笑了笑。
  这时,一个清朗的声音响起来,驳斥戴琮的观点,“虚言邀名!问题的根源恰恰就在丰收时,银贵谷贱上,而非在一条鞭法。不寻求解决根本问题,而指责一条鞭法,岂不是本末倒置?”
  说着,对雍治天子道:“臣有一策,可从根本上解决谷贱伤农之事。臣奏请陛下铸银币,流通天下。”从袖袋里拿出一副纸,画着袁大头的图案。
  武英殿中,又是一阵惊叹。奇峰突起!
  其实,殷大中丞被戴御史骂回去,只是等闲事。殿中的群臣,见惯政治风波,顶多心里感叹几声。然而,户部尚书卫弘的一番话,却是让众人惊叹。
  话说,关于一条鞭法的争论,吵架吵到现在,利弊其实已经非常清楚。这叫做:真理越辩越明。到今天武英殿上来,就是要拿出实据,影响天子的判断,即可取得胜利。
  比如,刚刚宋天官拿出湖广黄州府尹言的奏章。举例子。而卫尚书,却是给出一个修补一条鞭法漏洞的方案。这明显是技高一筹。
  卫尚书在朝廷中的口碑是:能臣。换言之,属于技术性官僚。再加上他户部尚书的身份,他说可以解决谷贱伤农这个问题,大家首先是相信他,继而才是探讨具体的问题。
  这里需要额外多说几句卫尚书观点里面的门道。
  所谓的银贵谷贱。看过叶圣陶先生《多收了三五斗》的文章,大体都应该明白。就是丰收的时候,粮食价格很低,换不了几块银元。
  这不是一个经济现象:供应大于需求。而是社会现象。这是盘剥。是统治阶级利用“权力”对被统治阶级的盘剥。
  几千年来,农民是什么样的情况呢?他们所有的收入,都是种地所得。叫做土里刨食。而收入只能在粮食丰收时兑现。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农民需要借贷,应付他们在粮食收获前的日子。
  而对于奸商们而言,这个时间窗口,就可以利用起来,做一个剪刀差,剪羊毛。平常借贷时借货币,丰收时,压低粮食和货币的兑换价格。
  王安石的青苗法,就是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但最终没能解决。
  所以,一条鞭法,规定粮食丰收时,交银子,对农民而言又是一重盘剥。反对者,并非都是乱来,确实有缺陷,被人钻了空子。国人的小聪明是最擅长钻空子。
  卫尚书说,他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铸银币。
  从历史渊源来说,中国每一个朝代,都会铸造铜币。汉唐宋时期,简单的说,可以说是铜本位。中国缺铜。而明朝时,海外白银大量流入,实际上,货币已经变成银本位。
  雍治天子神情微微一动。他对卫弘的感官一直都不错。所以,在国库空空时,要卫弘掌管着户部,倚重他的能力。将小黄门递上来的图样看了看,道:“传给诸卿看看。”
  在群臣传阅“袁大头”时,户部左侍郎赵侍郎拱拱手,开口道:“下官有一事不明,请卫大人解惑。铸银币如何解决银贵谷贱的问题?”
  殿中群臣,有人心中暗骂一句“真无耻”。傻子都看得出来,赵侍郎在给卫弘当托。这个时候,说的越好,越得天子赏识。越容易在竞争中领先啊!
  礼部左侍郎、翰林院掌院学士曾缙暗中叹口气。他刚才心里后悔给卫弘抢先一步,现在看来,卫弘做了周全的准备啊!
  卫弘成竹在胸,答道:“银贵谷贱。若是流通的银子很多,则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这个答案有点似是而非。
  宋天官看了身边的卫弘一眼,哂笑一声。卫弘在忽悠啊!但是,不要以为满朝的大臣,就看不出其中的奥妙!吏部左侍郎戴显宗正要出列。
  这时,工部右侍郎杨建天说道:“以八分银铸一钱银币,工部可以做到。但是,下官还是不明白,请老大人解惑。铸好的银元如何流通天下呢?银元流通天下,又如何保证百姓手中有呢?”
  雍治天子插一句,道:“嗯。卫卿如何解释?”
  卫弘时年六十一岁,身形微胖容貌略显苍老,这和他担任过布政使有关。地方主官,操劳的事情太多。但,苍老的容貌,更增他的官威。
  卫弘向天子行礼,朗声道:“陛下,个中缘由极其的复杂。臣学识有限,难以说的简单明白。臣请陛下召贾环询问。臣亦是从他那里得知此法。”
  “哦……”
  武英殿中,一片哗然。满殿的大臣都在交头接耳。纠察御史管都管不过来。
  峰回路转啊!
  套路,都是套路!
  赵侍郎给卫尚书当托,毫无疑问,武英殿中反应快的人已经明白,工部右侍郎杨建天同样在给卫尚书当托。杨侍郎和贾府交好啊!满朝皆知。
  红楼原书第七十八回,有人请贾政寻秋赏桂花,贾政带贾宝玉、贾环、贾兰三人前往。贾宝玉晚上回来说:这是梅翰林送的,那是杨侍郎送的,这是李员外送的。
  杨侍郎和贾政的交情可见一斑。
  套路。
  而卫尚书先是说大话将皇帝的好奇勾起来。然后推荐贾环面生。卫弘,国之能臣,却自称:学识有限。这样抬高贾环,你惭愧不惭愧?你还要脸不要脸?
  套路啊!
  但,政治上,最怕的就是不要脸。卫尚书,今天摆明是豁出去了,不要脸。
  这个时候,宇文锐、朱鸿飞,魏翰林都明白过来。贾环的伏笔在哪里:卫尚书。贾环是要亲自到这武英殿中来,与某些人,某些力量,决一高下!意志展露,坚硬如铁,凌厉如刀。
  朱鸿飞到底还年轻,心中难免有些热血沸腾。贾环要亲自解决政敌,痛快啊!
  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来吧!
  而前面翰林方阵中站着的费状元,这时也明白过来。卫尚书绕这么大的圈子,推荐贾环进武英殿。谁不多想?费状元心中,一时感慨难言!
  三千人中第一仙!这是乙卯科会试会元贾环在会试放榜之后写的诗句。会试第一,这样的骄傲足以值得铭记终生。之后,位列翰苑,清流华选。贾环是少年得志的典范!
  他被廷推真理报主编,十四岁的正五品官员,在武英殿中不畏强权,弹劾晋王、楚王,是何等的光芒耀眼!一代天骄般的人物!然而,却被一个太监和锦衣卫构陷,因为一首足以流传后世的送别诗,身陷天牢中。打下凡尘。
  这是何等的耻辱?
  他应该是要来讨一个公道。
  费状元心潮澎湃。
  ……
  ……
  站在群臣班次之首,一直如同木偶般的何朔,微微动容。
  宋天官和工部尚书白璋对视了一眼,颇有些错愕。南安郡王对北静王吐糟道:“水王爷,这样也行?”
  北静王水溶一身红色的郡王服,微笑不语。
  ……
  ……
  雍治天子并非昏君,在这样的千古难题可以被解决的时刻,他不可能不召见贾环。即便,他心中不喜欢贾环。
  否则,日后史书上这样记一笔:司徒卫弘荐环,帝不见,事遂未果。他身后的名声还要不要?
  雍治天子点点头,道:“召贾环进来。”
第653章
死斗(三)
  因贾环在被关在西城的刑部天牢中,到皇城中需要一些时间。武英殿中暂时休会。雍治天子到殿后的小殿中休息。殿中群臣,各自交谈、议论。
  虽然朱鸿飞、费壮元等人观点,认为贾环“费尽心机”来武英殿中,是为了“决战”。要痛快的反击!但,武英殿中群臣主流的观点,还是认为贾环是要借机脱身。
  卫尚书为贾环搭了一个好平台,若是贾环答的出彩,天子龙颜大悦,很有可能会放他出狱。毕竟,那首诗,不算什么。而且,之前杨皇后帮他求过情了。
  从贾环过往的“战绩”来看,确实相当的犀利、彪悍。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贾环是以“心怀怨怼”的罪名入狱的。而且,天子直接下中旨拘捕。并没有经过有司问罪。
  诏狱!
  足见天子心中对贾环有多大的意见!
  说起来,下诏狱,对于大臣来说是一种荣耀。但贾环的罪名不好听,否则,贾环的名声要飞上天:如果因劝谏天子而被下诏狱,将名留青史。官场、士林称赞。
  武英殿中群臣议论时。消息,如同暴风一样向四面八方传去。
  ……
  ……
  武英殿此刻唱着政治大戏,中外瞩目。
  关注的人极多。宫中;朝廷中没有资格去武英殿看热闹的官员,主要汇聚在棋盘街,三法司胡同两处。再其次,便是关注政治以及与殿中当事官员们休戚相关的人们。
  武英殿后,便是内务府的所在地。一间上房中,蜀王宁恪、永清郡主宁潇,吴王世子宁澄,燕王宁淅四人在此等着消息。吴王以亲王爵,领内务府大臣。此刻吴王正在武英殿中参与议事。他的子女到宫中内务府,自是很简单。
  房间中,上好的无烟炭,烧的正旺。温暖如春。御制的茶叶,冲出的香茗,茶香袅袅。
  宁淅、宁澄两人坐在精美的八仙桌边。而永清郡主一身白裙,明艳如花,正在徐徐的踱步。思索、揣摩。小太监刚刚送来武英殿中的消息。蜀王宁恪则是在鉴赏着屋中的字画、宣德炉。事不关已,心态放松。
  宁淅最紧张。文弱的小脸上,眉毛纠结的拧在一起。额头有冷汗。当日,先生为他加冠礼,历历在目。而大半年的时间过去,先生却在天牢之中。
  今日武英殿中,能决定先生是否能出来。他如何不紧张?母亲去世后,先生于他而言,便是最亲近的长辈。
  比燕王宁淅小一岁的宁澄,很多时候,看起来比燕王更加的成熟,此时,他的紧张程度要稍微次之。他虽然给贾先生整出心理阴影,但并不希望贾先生出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66/85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